作為一座港口城市,廈門有著獨特的包容性和風情,對新鮮或是特別的事物有種與生俱來的寬厚。在閩南風情和小資情調的薰陶下,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整日「浸泡」在茶裡,那多元文化下催生的茶室空間,也顯得格外別致而有韻味,不經意間就能闖入你的視線。
走過松柏路一長排綠植欣榮的花店,一處花木扶疏的玻璃落地牆內就隱藏著一間古茶坊,一整排整櫃的砂罐掩映在草木之後,古韻盎然。室內淡淡的暖黃色燈光溫柔氤氳開,仿佛在悄悄傾訴著什麼故事,吸引著你走近它。
玻璃通透,光線溫馨,水泥灰的背景烘託出神秘厚重之感,滿室的草木都有人用心打理,長勢良好。室內桌椅牆櫃皆是竹木材質,穩重耐看的紫砂茶缸和茶壺是茶坊中茶器的主體,繪有各式花卉草木亦或蟲魚鳥獸,稚拙耐看,桌上和格子櫃裡靜靜陳列著一餅餅各不相同的普洱茶。
茶坊內僅有的兩間茶室也秉持了一致的風格,靠內的一間極其安靜,光線柔和,牆上的書法行雲流水筆走龍蛇,對著門的牆上嵌置了大大小小的木格子,底蘊厚重的砂壺、盞靜靜陳列,等待著它們的有緣人。臨街的茶室窗戶較大,通透明亮,透過紗質捲簾,依稀可見紅色的剪紙燈籠輕輕搖曳,再往外綠化樹前偶爾有車輛的身影掠過。布滿歲月痕跡的木質茶桌,散發舊時光韻味的藍印花布,以及紋理有致的草編茶席,都讓人覺得心安、舒適。再抿一口糯香悠揚、口感醇厚的普洱茶,真是歲月靜好!
這間手造堂古茶坊的主人張碧丹是一名95後的年輕女孩,已經從事茶行業多年。不禁讓人好奇,這樣的一個小年輕人怎麼會選擇了做茶,而且經營的空間不走時尚潮流的風格卻返璞歸了真?
這裡空間模式不同於專門的商務茶空間,而是以經營茶為主附帶而生的空間,應該說這種模式在茶空間裡是最普遍也最容易被忽視的一種,茶葉專賣店甚或夫妻店多多少少都會有招待客人喝茶的區域,哪怕僅僅只有一張茶桌大小,但往往人們並沒有清晰地形成這也是空間的概念。張碧丹是南平人,畢業之後因緣際會接觸了茶,就喜歡上茶並進入這個行業,早先也經營過巖茶一段時間,之後專心做普洱茶。選擇做普洱茶,張碧丹有自己想要堅持的初心。
茶行業是很神奇的行業,久而久之,客戶會成為朋友。對於朋友,張碧丹希望他們能夠常常喝得上好茶,買了茶也不會後悔,更希望自己賣茶賣得坦坦蕩蕩。而且,普洱只要原料不差、倉儲夠好的情況下,年份越久越有價值,路線更長遠。再者,普洱茶具有很好的養生價值和休閒性,就算是作為工作茶一泡也可以沏茶二十餘次,可以說是性價比超高。因此,張碧丹選擇了專心經營普洱,讓自己在一種茶上變得更專業,她認定「茶葉是一個慢性的東西,人無完人,哪有天下的飯都能吃個遍」。
她用心地將室內的兩間倉庫改造成兩間商務茶空間,將整個空間打造出溫暖、古樸的風格,徜徉期間,仿佛回歸古代,心緒沉靜。談到自己經營茶空間的理念,她淡淡笑道「空間本身就是要環繞茶,而喝茶就是為了修身養性,讓人在一邊辦公或業餘的時候能有更好的心態去品茶」。
這家古茶坊的裝修元素、靈感來源於對茶人茶農和他們家中的一些元素、建築的提煉,正是那些不起眼的山區小木屋裡常見的木頭、竹子、草編、陶罐等元素和細節的融入,才讓手造堂的空間設計得以給人返璞歸真之感。也正是從一開始就用心去挑選那些經得住歲月沉澱的經典元素、材料、產品,才能避開濃重的商業風格,減少視覺的疲勞感,讓身處其中的人覺得舒心自在。
張碧丹並非個例,接觸茶圈就很容易發現,飲茶並不是專屬於老年人的愛好,如今很多年輕人已經接過家中的茶事業,不少高校也漸漸開設或增加了茶文化課程,也有設計、食品安全等高校的專業院系試圖與茶行業進行融合,進入茶學院或進入茶培訓機構學習的年輕群體更不在少數。即便不在茶圈,在閩南的大學校園裡,也能發現一種可喜的現象,外地學子來到這裡,往往對福建的鐵觀音、紅茶、白茶等非常感興趣,會有意識地去購買品飲、送給父母長輩和朋友。從事茶人到喝茶人,茶已經像春風一樣悄然滋潤著更龐大的人群,散發出更年輕的氣息。
這間茶室其實也只是小小的一個縮影,認真觀察,我們會發現在全國不少城市的茶空間塑造、文創禮品開發和包裝,甚或公園園藝乃至房屋裝修陳設等等,傳統元素與生活的聯繫越來越緊密,在新理念、新語境下生發更多的可能,為生活帶來溫情的感受。曾有人說,「好的茶空間不僅要能讓陽春白雪、下裡巴人共賞茶之意趣,更要能讓身處其間的人明心見性。」空間不僅使得千年歷史裡走出的這一片東方樹葉滋養了千千萬萬品飲人的身心,也在時代的演變中煥發自身獨特的光彩。
由此可以很欣慰地看到,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新時代依然有很強的生命力,中國元素、處世哲學對茶行業、對生活的美化和充實有著堅實生動的底氣底蘊,植根中華,我們可以很驕傲地樹立文化自信,重新書寫中國特色的空間美學、生活美學。
『歡迎訂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