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書》 茶的東方美學(下)
從「劍」到「茶」
在對抗激烈的二十世紀初葉,如狼似虎的西方列強瓜分擄掠東方的高潮時期,《茶之書》極力宣傳東方文化裡的一種美好典範,這種言說無疑是成功的,也的確能起到弘揚東方精神的正面效應,某種程度上軟化了西方列強的侵略態度。
與迴蕩在《東洋的覺醒》裡的那種「東方世界聯合起來」,用「劍」而不是「仁慈」或者「沉思默想」來對抗西方列強的振臂高呼不同,《茶之書》裡雖然還是有批評與反諷的影子,但激烈的格調已經舒緩許多。也許就是因為茶這種念頭一觸,嘴唇張開一發音,就讓人不自覺柔軟下來的事物,讓茶道本身就不存在政治色彩,讓西方讀者在為其精緻高雅的藝術氛圍所吸引的同時,敵意也會在無形中褪色。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生活,通過茶葉這個載體,進入西方的視野,岡倉天心順其自然成為了「東方文化代言人」,從而使得茶道上升成為東方藝術的標誌性文化象徵,在這一意義上,《茶之書》成功地向西方世界展示了東方的魅力,但是它以其獨特的言說方式和潛在的歷史身份,也遮蔽了其他國家的文化光芒。
所以,不難理解,中國的「茶種」最終還是成了日本的「茶道」的鋪墊,岡倉天心毫不諱言地說:茶所代表的優秀文化成果很快就被十三世紀蒙古族的入侵盡數破壞,茶在中國從「信仰」淪落為了「草根飲料」。茶道的理想反而在日本的土地上得到保護與繼續生長的機會,到十五世紀時,日本把茶道推向了理想的極致,茶道成為帶上日本烙印的一種「生活藝術的宗教」。
這本茶書雖小,卻是要為茶立心的。從「劍」到「茶」,除了可能是一種言說策略的轉變,還可能也是彼時的岡倉天心內心世界的一種自然流露。他在終結章節談論了關於生命與死亡的話題。岡倉天心的回答是:美是茶道的核心精神,美麗地活著與美麗地死去,才是對茶道的最高頓悟。書中,岡倉天心選擇以茶道大師一休禪師在被豐臣秀吉處死前舉辦了最後一場茶事,而後從容赴死作為完美終局,這也是對茶道、對日本精神的最高總結。雖然讓人覺得有幾分傷感,幾分殘酷,但是那令人驚心動魄的壯美卻是無以言說的。
訂閱普洱雜誌
○點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查閱與分享
☆圖文均摘自《普洱》雜誌,轉載需註明
○搜索微信號 puerh911
推薦微刊
♥搜索微信號 laichicha
♥茶人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