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書》 茶的東方美學(下)

2021-03-04 普洱雜誌

《茶之書》 茶的東方美學(下)

從「劍」到「茶」

在對抗激烈的二十世紀初葉,如狼似虎的西方列強瓜分擄掠東方的高潮時期,《茶之書》極力宣傳東方文化裡的一種美好典範,這種言說無疑是成功的,也的確能起到弘揚東方精神的正面效應,某種程度上軟化了西方列強的侵略態度。

與迴蕩在《東洋的覺醒》裡的那種「東方世界聯合起來」,用「劍」而不是「仁慈」或者「沉思默想」來對抗西方列強的振臂高呼不同,《茶之書》裡雖然還是有批評與反諷的影子,但激烈的格調已經舒緩許多。也許就是因為茶這種念頭一觸,嘴唇張開一發音,就讓人不自覺柔軟下來的事物,讓茶道本身就不存在政治色彩,讓西方讀者在為其精緻高雅的藝術氛圍所吸引的同時,敵意也會在無形中褪色。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生活,通過茶葉這個載體,進入西方的視野,岡倉天心順其自然成為了「東方文化代言人」,從而使得茶道上升成為東方藝術的標誌性文化象徵,在這一意義上,《茶之書》成功地向西方世界展示了東方的魅力,但是它以其獨特的言說方式和潛在的歷史身份,也遮蔽了其他國家的文化光芒。

所以,不難理解,中國的「茶種」最終還是成了日本的「茶道」的鋪墊,岡倉天心毫不諱言地說:茶所代表的優秀文化成果很快就被十三世紀蒙古族的入侵盡數破壞,茶在中國從「信仰」淪落為了「草根飲料」。茶道的理想反而在日本的土地上得到保護與繼續生長的機會,到十五世紀時,日本把茶道推向了理想的極致,茶道成為帶上日本烙印的一種「生活藝術的宗教」。

這本茶書雖小,卻是要為茶立心的。從「劍」到「茶」,除了可能是一種言說策略的轉變,還可能也是彼時的岡倉天心內心世界的一種自然流露。他在終結章節談論了關於生命與死亡的話題。岡倉天心的回答是:美是茶道的核心精神,美麗地活著與美麗地死去,才是對茶道的最高頓悟。書中,岡倉天心選擇以茶道大師一休禪師在被豐臣秀吉處死前舉辦了最後一場茶事,而後從容赴死作為完美終局,這也是對茶道、對日本精神的最高總結。雖然讓人覺得有幾分傷感,幾分殘酷,但是那令人驚心動魄的壯美卻是無以言說的。

訂閱普洱雜誌

○點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查閱與分享

☆圖文均摘自《普洱》雜誌,轉載需註明

○搜索微信號 puerh911

推薦微刊

♥搜索微信號 laichicha

♥茶人王心

相關焦點

  • 《茶之書》序一《一碗人情,百年茶典》
    1906年,岡倉天心以英文寫出《茶之書》,向西方介紹東方的茶道文化,這本小書僅只百來頁,輕巧纖薄不盈一握,分量卻如泰山盤石,歷久彌堅。一百多年來,《茶之書》不斷新刊重印,流傳世界,除了各種英文版,還有德文法文、瑞典文等版本,而由英文譯回的日文版,更有多種譯本,可見其經典地位。至於中文版,就我所知,近二十年來,《茶之書》至少有四種不同的繁簡體譯本,加上這本新譯的版本,意義尤其特殊。
  • 靈感|茶語大師茶空間,演繹東方生活美學
    序 | Preface 中國茶文化,用具象的美物與美學理念表達東方美學對現代生活的意義探求古為今用的新視野茶語大師茶空間志在復興中國茶文化讓大師茶成為日常打造國人自己的商務社交新空間引入清雅靈動的竹木、層次美感的格柵營造一種雅致的空間氛圍茶語大師東方生活美學的精神在此復現器型精緻的茶具述說著人們與茶密不可分的聯繫一室、一茶、一花、一畫
  • 《茶之書》:艱辛不易的2020年,重讀這本守護心靈的茶之書
    第一次讀日本作家岡倉天心的《茶之書》(臺灣作家谷意譯本),是在2020年的年初,那時的疫情正處在「烽煙四起」的嚴重狀態。封閉在小小的空間,書籍便成為打發無聊的最好伴侶。一本《茶之書》,讓因為疫情而心情焦灼的我平復了不少。讀完之後真覺得有唇齒留香的感覺,於是乎逢人便推薦之。
  • 《茶之書》上
    對東方的了解,就算濾去旅人過客提供的奇聞軼事,欲以我們的文學佳作為鏡時,卻又毀於拙劣不堪的翻譯。能夠像拉夫卡迪奧·赫恩,或是像《印度人眼中的生命奧秘》之作者一般,願意懷著將心比心的情感秉直而書,以手上之筆充作火把,將東方神秘的黑暗驅去,這樣的人總是極為少數。我這番話是如此不留情面,也許洩露出自身的茶道修為競是何等淺薄。言談應對,過猶不及,正是茶道中「禮」的精神。
  • 茶知識:烏龍茶之東方美人茶(白毫烏龍茶)
    今天這期我們繼續講解臺灣的烏龍茶,今天筆者講的是重度發酵的烏龍茶之東方美人。東方美人也叫是膨風茶,東方美人茶原稱膨風茶(臺灣方言吹牛的意思),據說早期有茶農因茶園受蟲害侵食,不甘損失,乃挑至城中販售,沒想到竟因風味特殊而大受歡迎,回鄉後向鄉人提及此事,竟被指為吹牛,從此膨風茶之名不脛而走。
  • 茶書推薦:紅茶之書
    茶書庫 茶藝師網 最新/人氣/經典/文化/教材 茶書精選每天推送 席捲世界的紅茶究竟有多神奇?
  • 獨特的茶生活美學
    傳統的茶最早使用是做為一種藥,正由於茶有著去毒、去火、去脂等的特性,及醒腦、提振精神的特點,漸漸使茶從一種藥品轉變成為了一種飲品,也影響了眾人,使得茶文化成為了一種修養的文化。 古人以茶讀書、以茶會友、以茶交流,並將茶融入日常生活,形成獨樹一格的淡雅生活美學。幾千年來,茶已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審美活動、精神追求、理想緊密結合起來,使得品茗茶有了更深遠的意義。
  • 茶空間|茶美學生活與文化自信
    在閩南風情和小資情調的薰陶下,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整日「浸泡」在茶裡,那多元文化下催生的茶室空間,也顯得格外別致而有韻味,不經意間就能闖入你的視線。 談到自己經營茶空間的理念,她淡淡笑道「空間本身就是要環繞茶,而喝茶就是為了修身養性,讓人在一邊辦公或業餘的時候能有更好的心態去品茶」。 這家古茶坊的裝修元素、靈感來源於對茶人茶農和他們家中的一些元素、建築的提煉,正是那些不起眼的山區小木屋裡常見的木頭、竹子、草編、陶罐等元素和細節的融入,才讓手造堂的空間設計得以給人返璞歸真之感。
  • 用心詮釋美學新生活,福維克知淳獻禮冬日茶時光
    在適宜與親朋好友圍爐烹茶的冬日,不妨用福維克知淳智能茶藝機泡上一杯「色香味形意」俱全的好茶,以溫熱的「淳」茶驅散凜冬的寒意,在都市快生活中品味茗香悠遠,感受美學新生活。 知淳X十二Gallery以玻璃為媒介 塑造藝術美學新生活 自創立之初,知淳便在尋求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平衡,希望將藝術融於生活,從而實現藝術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藝術化。
  • 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下)
    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下)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推薦閱讀書單: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茶馬古道》《禪茶一味》,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陸羽《茶經》,吳覺農《茶經述評》,陳宗懋、楊亞軍《中國茶經》,鄭國建《中國茶事》,周重林、李明《民國茶範:與大師喝茶的日子》,周作人《苦茶隨筆》,岡倉天心《茶之書》,榮西禪師《吃茶養生記》,伊藤古鑑《茶和禪》,
  • 深圳好去處:一個喝好茶的店,一個全新的茶美學品牌
    如何讓年輕人重新愛上中國純茶,中國茶怎樣變得時尚又獨具現代美感,茶與生活方式能產生怎樣的美學關聯。 tea'stone創新地將獨享式的喝茶場景交給客人,茶客直接面對自己的茶席,一對一地跟自己喜愛之茶交流,這種根據現代生活重構的飲茶儀軌,拉近了現代人與中國茶之間的距離,這是很少有傳統茶店做到的事情
  • 【茶屋薦書】《茶的真實歷史》| 一幅栩栩如生的茶史全圖
    探討茶的角度林林總總,可以是植物學、醫學、宗教、文化、經濟,也可以是人類學、社會學、政治學等等。另一方面,數百年來,茶樹的生長從來不在意時空和人類語言的差異,到處都枝繁葉茂。因此,對西方學者,抑或東方學者來說,將有關茶的方方面面歸聚在一本小書裡滿足廣大讀者的需要,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龘龘(DADA):以茶之名·致敬中國古典文化
    從古至今,雅集中,茶為重中之重,在中國,琴、棋、書、畫、詩、酒、茶,被譽為古往今來文人七件事。
  • 茶+半山書局,在離天空最近的書店開啟一段茶與書的新旅程
    2020年讓我們開啟一段茶與書的美妙之旅書局並不是單純的書局像一個世外桃源 很有生活氣息融合文化沙龍 美學課堂非圖文創和咖啡茶飲等滿足人們對美好精緻生活的一站式追求 處事中庸、居高不自傲的半山哲學給來到這裡的人帶來的何止是書書只是開始
  • 明月西風夜冷,請茶
    煎茶、抹茶及淹茶所反映的日本茶道發展歷程,只是天心帶領讀者進入東方傳統文化殿堂的起點,以人情之飲、茶道諸流、道禪源流、茶室清幽、品鑑藝術、侍弄芳華、不朽茶人共七大主題所展開的東洋文明論述,才是《茶之書》的終極奧義。
  • 茶傳媒報導:北京雅生活對話臺灣雅生活,十方茶席感知東方美學
    茶傳媒——中國茶領域第一原創媒體8月21日下午,一場雅致、極致的美學盛宴在北京老舍茶館舉行。說是美學盛宴,一點不誇張。人美。北京和臺灣兩地的90多位茶人,白衣獵獵,仙氣飄飄。席美。十方茶席,中華文化。一邊講述四季變遷,一邊展現五雅之美。茶美。
  • 國內首批「茶美學碩士」研學之旅拉開序幕
    劉峰博士為國內首批「茶美學碩士」研修班開班典禮致辭日前,國內首批「茶美學碩士」研修班研學之旅在陶都宜興拉開序幕,由來自全國各地的企業家、文化藝術界投資人、茶企二代的學員代表,在中國人民大學茶道哲學研究所研究員、2020
  • 這本美國人用英語寫的日本美學之書翻譯成中文後,竟然賣脫銷了
    如果讓大家在東方美學體系內挑出兩個詞彙或事物作為代表,相信很多人會選擇「茶道」、「侘寂」。無論是精行儉德之茶,還是殘缺未滿的侘寂,均是在東方思想美學體系中,由物至道,器以載道的集中體現。而在今天快節奏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既遠離了琴棋書畫詩酒茶般的傳統精緻浪漫,更沒有了在物之殘缺中發現屬於「不完美之美」的耐心和視角。幸好,在不斷地總結反思與融合觀照中,東方美學之源未被截斷,我們還有機會重拾物之美,茶之道。
  • 東方美人茶屬於什麼茶?
    「東方美人茶」源自臺灣,為臺灣特有品種。本品為發酵度較高的半發酵茶,茶葉呈金黃色,形如被火燒一般。衝出來的茶湯,變成了清澈鮮豔的琥珀色,同時散發出天然的蜜味和熟果香味!相關的介紹如下!東方美人茶屬於烏龍茶,在被小綠葉蟬叮咬後,茶芽會產生酵素影響光合作用而產生特殊風味,再加上制茶時有道特殊的「靜置回潤」工序,所以味道特別溫潤,當然,功效也很大。經茶小綠葉蟬吸食後,產生天然發孝的茶芽,製成的「東方美人茶」,具有獨特的蜂蜜和熟果香味,一般稱為「春風化雨茶」,為茶中珍品。
  • 葉志堯:「東方美人」制茶師,百年傳承,以匠心做好茶
    葉志堯 東方美人茶百年工藝傳承人葉志堯,桂林桂之韻茶業有限公司合伙人兼技術總監,臺灣東方美人茶百年工藝傳承人,擁有臺灣最正宗、最精湛的東方美人茶製作工藝,其祖父葉竹霖先生1933年受聘於政府到各地傳授東方美人茶製作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