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高水平全面小康的「探路者」「領跑者」「先行者」,江蘇省在不斷創造經濟發展奇蹟的同時,更加注重民生至上,堅持推動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同頻共振,持續在養老、助殘、改善人居環境等民生領域全面發力,讓發展更有「溫度」、幸福更有「質感」。伴隨著一項項民生新政破浪前行、一樁樁民生實事落地生根,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正一步步變為這片富饒水鄉的燦爛現實。
破解「銀髮」難題,託起幸福晚年
「今天吃的是燒鴨肉、煮河蝦、炒肉絲、黃瓜拌涼粉和咖喱牛肉湯。」記者在蘇州工業園區婁葑街道見到84歲的吳思勤老人時,他剛吃完午飯出門遛彎,「『愛心廚房』做好飯還給我們送到家裡來,幫我們解決了生活中的大問題。」
老人口中的「愛心廚房」是婁葑街道專為解決轄區內高齡、失能、獨居老人吃飯問題精心打造的,實現了從廚房到居家餐桌的「點對點」供餐。與其他營利性外包送餐不同,「愛心廚房」採取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社工支撐和志願者助力多元共建模式,成本12元的愛心餐,像吳老伯這樣的城市社區老人每餐只需支付9元,而涉農動遷社區老人每餐則只要3元,資金缺口全部由村集體和社會愛心人士捐贈填補。
「為了真正實現足不出戶幸福養老,我們打造了『1+5』居家養老服務閉環模式。」婁葑街道黨工委書記傅剛告訴記者,婁葑轄區22萬常住人口中老人佔比近1/4,尤其是其中的高齡、失能、獨居老人面臨著吃飯、就診、心理關懷等多方面困難。為此,街道將工作重心指向居家養老服務,通過一個愛心呼叫中心,外加愛心廚房、愛心應急、愛心送醫、愛心助潔、愛心關懷5個公益項目,除大病就醫之外居家養老的所有後顧之憂都能在該模式內閉環解決。
與婁葑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不同,記者在南通市港閘區高店社區看到的「長者驛家」則是南通市著力打造的綜合性社區養老中心,日間照料、居家照護、養老公寓、中央廚房、老年護理站五位一體,為老人提供醫療、康復、護理、休閒等全方位服務,實現了傳統養老的高效升級,讓老人在家門口實現「社區養老無憂愁」。
「這裡服務好、夥食好、活動豐富,對老人特別尊敬,百歲老人都有好幾位!」83歲的達爾華奶奶精神矍鑠,每天都跟著護理人員做健身操,「我打算在這裡頤養天年,爭取也開開心心活過100歲!」
我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提高社會化養老服務質量,對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減輕其子女後顧之憂意義重大。江蘇省立足民生難點痛點,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老齡事業,實現標準化街道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全覆蓋,已基本建成15分鐘居家養老服務圈,穩穩託起老年人的幸福晚年。
精準幫扶殘疾人,小康路上不掉隊
「我們在這裡勞動既有工資拿,又有補貼,還能鍛鍊身體,感到很高興!」記者見到張志英老人時,她正在位於南通市崇川區觀音山街道的殘疾人科技種植園裡給葡萄樹剪枝。張奶奶因腿部做過手術而走路較常人緩慢,但這並不妨礙她成為葡萄田間管理的一把好手。
2012年,觀音山街道依託當地蔬菜專業合作社成立了殘疾人科技種植園,向殘疾人提供鋤草、打藥、摘果及裝箱等工作崗位,社區十多名黨員幹部先後「點對點、手把手」將葡萄等果蔬種植技術傳授給87名殘疾人,對有創業意願的殘疾人免費提供大棚、種子、化肥等物資。目前,32名殘疾人在園區進行田間管理,年均收入2.2萬元,還有5名殘疾人成為葡萄種植大戶,過上了自力更生、更有尊嚴的生活。
為幫助殘疾人更好地融入社會、實現自我價值,崇川區狼山社區「殘疾人之家」爭取到淘寶電商修圖、非遺產品手工製作等就業項目,並組織相關培訓,先後推薦數十名殘疾人成功上崗。
48歲的戴月梅肢體二級殘疾,一場大病又讓她負債纍纍,生活十分困難。在「殘疾人之家」的幫扶培訓下,她從零基礎開始學習,如今已熟練掌握了修圖技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淘寶美工,每月增加收入800元,她重新樹立起了生活的信心。
殘疾人是一個特殊困難的群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江蘇省在強化民生兜底保障基礎上,積極探索多領域、多渠道扶貧新路徑、新方法,更加注重對殘疾人的教育培訓和就業拓展,有效激發了殘疾人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目前,江蘇省已實現「殘疾人之家」鄉鎮(街道)全覆蓋,為殘疾人提供託養和輔助性就業服務,確保全省479萬殘疾人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不缺席、不掉隊。
改善人居環境,「好住」又「好看」
居住環境美不美直接關係到人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這對南通市崇川區狼山街道中城小區的夏美君來說,體會特別深刻。中城小區是一處建於20多年前的老舊安置房小區,「以前髒亂差,一下雨就一腳泥,孩子都不願回來。你看現在,推窗見公園,環境好,心情都變好了!」
老舊小區改造是改善人居環境、增進百姓獲得感的民生工程。崇川區老舊小區較多,房屋牆面斑駁脫落,亂停車、私搭亂建較為普遍,嚴重影響了居民的生活。
近年來,市、區兩級政府開展老小區綜合整治,進行外立面出新、雨汙分流、適老化配置、道路瀝青化、停車位改造及綠化景觀升級、完善小區安防監控等工程,小區面貌煥然一新。
如今,走進中城小區,曾經破舊的樓體黛瓦白牆,健身區、停車場、志願者服務中心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為了維護來之不易的優美環境,小區居民還自發成立了志願服務隊,主動參與到治安巡防、綠化環保、文明行為倡導等行動中,歸屬感、責任感、幸福感明顯增強。
「細雨濛濛落江面,船頭撐開花紙傘。」記者來到南京市江寧區湖熟街道錢家渡村,只見河網縱橫、水清岸綠,船行其間,目光所及儘是江南水鄉的秀美與靈動。
「以前的錢家渡可不是這樣。」村民張式才告訴記者,「那時候沒有汙水分流,家家戶戶的水直接淌到河裡,河水又黑又臭。」
幾年前,伴隨江蘇開啟水美鄉村建設,錢家渡下決心大力治理水環境,通過河道清淤、岸坡整治、雨汙分流等措施,水質迅速改善,再現「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的江南美景。
村莊美了,村民的日子也跟著美起來。錢家渡「借水行舟」做出一篇濃墨重彩「水文章」,把一條3.8公裡的水路打造成烏篷船遊覽水上環線,將周邊的江南水利文化園、現代農業展示館、漁趣園等多個旅遊景點串珠成鏈,吸引遊客紛至沓來,帶火了民宿經濟,錢家渡村集體收入也由過去的十幾萬元增加到現在的400多萬元。
發力老舊小區改造,精心雕琢「水美」鄉村,江蘇在擘畫高水平全面小康的道路上,著力建設美麗宜居生活環境,全力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群眾帶來滿滿幸福感。(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彭瑤 陳兵 李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