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十小學剪紙活動——小剪刀剪出幸福童年。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後的四合村山灣子屯環境大大提升。
「點快工」工作人員使用平臺APP進行精準崗位推薦。
寫在前面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長春二道區克難攻堅、矢志前行的底氣所在。
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六大領域」在全市均排名第一,小區配套幼兒園治理在全市率先完成,無證幼兒園治理模式在全市推廣;
新增城鎮就業9700餘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任務、兩年完成」,走在全市前列,胡家村被評為全市十大最美村莊;
113個老舊散小區全部實現物業長效化管理、已啟動的27個棚改項目快速推進,全年辦理無籍產權房1.4萬戶;
區養老服務中心被評為全省唯一的全國智慧養老示範基地;
建成產業扶貧項目20個、年人均增收5000餘元。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貫穿於二道區發展的方方面面、時時刻刻,成為二道區委區政府為全區人民擘畫美好生活藍圖的題中應有之義。2020年,二道區以紮實的工作業績和民生工作成效,佐證了這樣一個道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而是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的具體行動,更是讓百姓能夠觸摸得著、享受得到的高含金量民生紅利,這也正是二道區不斷加快發展的寶貴經驗。
民生連著民心,民心關乎國運。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增進民生福祉是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長春二道區的實踐證明,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就是要時刻堅持人民至上,無論是施政施策,還是改革創新,都要回應人民群眾的期待,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政為民所出,策為民所用,把人民群眾一起邁向小康社會、一起過上好日子,作為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恰恰有此,長春二道區才在2020年這個極不平凡的特殊年份,匯聚起戰無不勝的磅礴之力,使全區各項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輝煌成績。
殷實美景諾民,開創人民生活新境。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進入新發展階段,二道區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初心未改,始終攻堅克難,矢志篤行,在推進高質量發展中不斷增進民生福祉,奮筆書寫新時代民生答卷。
通過集優化辦學 實現高品質教育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六大領域」均全市第一,小區配套幼兒園治理在全市率先完成,無證幼兒園治理模式全市推廣
108教育集團、52教育集團、53校際聯盟……在二道區,優質教育資源隨處可見,品牌學校家喻戶曉。在培育名校的同時,通過集優化辦學,實現了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推進了教育公平,使全區教育質量普遍提升。2020年,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六大領域」在全市均排名第一,小區配套幼兒園治理在全市率先完成,無證幼兒園治理模式全市推廣。
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六大領域」在全市均排名第一。品德與公民素養、學業發展狀況、人際交流與自我發展、運動與健康狀況、興趣特長與社會實踐狀況、學業負擔發展狀況,二道區高度重視這「六大領域」教育質量監測。通過努力,全區18所學校87項指標,在長春市質量監測報告中均榜上有名,區域總體監測結果全市最好,其中小學上榜9所累計提及45次,在人際交流與自我發展領域,吉大力旺實驗小學、52中赫行實驗小學、同興小學、52中學小學部表現突出;在運動與健康發展領域春城學校、東盛小學表現突出;在興趣特長與社會實踐狀況領域,長江學校表現突出。同時,中學上榜9所,累計提及42次,包括108中學、一外中學、57中學、82中學等。
在全市率先完成小區配套幼兒園治理。二道區克服老城區歷史欠帳多、學前教育發展相對滯後等弱勢和不足,集中實施「精準治理」「優化供給」,通過齊抓共管,全區涉及小區配套園治理對象36所,全部治理完成,其中,籤訂移交協議的8所,籤訂普惠協議的28所,屆時擬新增普惠學位4000餘個,提高普惠佔比40個百分點。針對移交的配套園,二道區充分利用政府專項債券政策,包裝「擴大公辦學前教育資源供給」項目,擬新增公辦學位1000餘個,提高公辦資源佔比10個百分點。
無證幼兒園治理模式在全市推廣。二道區對無證園採用了「分類治理改革」的總體策略。在「類」上做增量,在準入、取締基礎上增加「幼兒看護點」類別,將建築面積在270平方米以上、具備條件的幼兒園,經教育局、屬地街道、派出所及市場監管部門指導確認後,準入為「幼兒看護點」,既解決了幼兒園舉辦者的實際困難,又滿足了不同家長的選擇性需求;在「改」上出實招,堅持一園一案,每周調度整改進程,適時進行現場指導,為幼兒園提供及時有效的下沉式服務;在「管」上見長效,成立學前教育指導員團隊,擇優錄取全區50歲以上、責任心強、綜合素質好的高級教師,培訓上崗,以8個街鎮為單位劃分成獨立的管理區域,實現監管網絡全覆蓋。同時,充分發揮公辦園及優質民辦園引領示範作用,組建13個「一優一帶共同體」,逐步實現全區各級各類幼兒園保教質量同步提升。2020年,全域內消滅了無證園。
集優發展推進教育公平。二道區通過推進「2-1-2集優化辦學模式」,打破了學校生源優劣不均、多寡不均的教育發展瓶頸,營造了公平教育環境,推進教育均衡發展,切實實現了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昔日招生難、招生差,甚至有的出現了教師與學生「一對一」的窘困局面。而今,這種現象蕩然無存,每年開學季,這些過去「門可羅雀」的學校,變成了「香餑餑」,都能實現招生滿員,讓孩子們在家門口就享受到了優質教育資源。
108教育集團積極打造集優化辦學共同體,開展教育交流與合作活動,推行教師交流跟崗、師資統籌管理、名師引領、聯合教研等創新舉措,優化資源配置,分享優質教育資源,促進集團內校際間協調發展、均衡發展;在全區的統一規劃下,英俊學校、赫行實驗學校、52中學、物流實驗學校、葦子小學,紛紛加入52中教育集團,集團引領校與成員校之間課程共創、問題共研、教師共培、資源共享、成果共用,通過「輸血興校」精準幫扶,引領校「生命動力教育」品牌的輸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管理模式的輸出,使更多的學校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53校際聯盟積極構建優勢互補、多元共治的辦學格局,統籌推進聯盟內教育教學資源共享和資源開發利用,統籌探索微課團隊建設,輻射帶動成員學校在教師交流、骨幹培養、教學質量提升、生源增量等方面協同發展;東盛學區則按照「優質資源共享、骨幹教師交流、校本特色互補、學科教研共建」的工作思路,先後成立「東盛學區大黨委」,構建「五三三」智慧黨建新模式,開啟「全教育大閱讀」體系建設工程,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自我教育融為一體,形成立體化課程建設體系;新太學區先後採取領導教師交流、優秀課例共鑑、「好課分享時」課程資源共享、異地共享教室多元使用、組建讀書共同體等措施,實現大學區一體化管理,惠及學區內每一個孩子和家庭。
脫貧攻堅高質量 鄉村面貌大變樣「三年任務、兩年完成」,走在全市前列,胡家村被評為全市十大最美村莊;建成產業扶貧項目20個、年人均增收5000餘元
隆冬時節,臨近春節,二道區英俊鎮胡家村東胡屯百姓有的已經開始殺年豬、蒸粘豆包,人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雖然大雪覆蓋,但絲毫沒有掩蓋住村莊的美麗,整齊的院牆、標準的水泥路、古香古色的涼亭、小巧精緻的花壇,樹木與屋舍相互掩映,構成了冬日裡的一幅山水畫。
英俊鎮胡家村東胡屯環境的變化是二道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一個縮影。
2020年,二道區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年淨起來、兩年綠起來、三年美起來」的總體要求,「立足清、聚焦保、著力改、促進美」,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和效果導向,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取得了顯著成效,實現了「三年任務、兩年完成」的目標。
生活垃圾日產日清。二道區通過購買社會化服務,建立健全農村垃圾治理長效機制,完善農村垃圾處置基礎設施,建成7座農村垃圾中轉站,配備各類保潔車輛36臺,投放3400個標準垃圾桶。通過採取戶投放、屯收集、村轉運、站集中和公司統運的收運模式,垃圾收運後,統一送到垃圾填埋場,進行無害化處理,實現生活垃圾日產日清。
廁所改造任務提前完成。二道區通過推進農村戶用廁所改造,提前完成長春市下達的399戶農村戶用無害化衛生廁所年度建設任務;通過農村公共廁所建設,建成45座農村公共廁所,做到日常保潔長效化;通過聘請第三方將廁所糞汙與畜禽養殖廢棄物一併處理,製作成有機肥,實現資源化利用。
汙水治理成果顯著。二道區通過申報專項債3.45億元,啟動英俊鎮汙水處理廠提標擴容改造工程,目前已完成20%,預計今年5月竣工;通過將農村水環境治理納入河湖長制管理,完成全年出動11000餘人次、2000餘車次,清理河道岸帶雜物、漂浮物、建築廢棄物等各類垃圾1500噸;通過開展村莊水體清理和黑臭水體治理工作,全年排查整治農村吐口41個,開展大型清河行動4次,農村河流水質明顯改善。
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二道區通過實施村莊清潔行動,全年共處置廢棄物1.3萬餘個;通過推進村內道路硬化,2020年新建翻建道路28公裡,自然屯通硬化路率達到100%;通過加強鄉村建築風貌引導,實現了「一村一品」「一屯一特」;通過實施鄉村綠化行動,投入資金1170萬元,新增綠化面積7.8萬平方米,新增綠植5633株;通過完善建設和管護機制,提升農村治理和農民群眾「自治群治」水平;通過創建美麗宜居鄉村,積極開展「美麗庭院」「乾淨人家」創建活動,百姓們垃圾不亂扔了,秸稈不亂堆了,文明素養得到進一步提升。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脫貧攻堅相輔相成。
二道區貧困村1個,全區建檔立卡貧困戶183戶302人,分布在英俊鎮、長青街道和遠達街道9個村中,以上貧困對象全部實現脫貧。
二道區始終把脫貧攻堅工作作為一項政治任務和重大民生工程,堅持高標準、高質量做好脫貧攻堅工作。在義務教育保障方面,資助全區建檔立卡家庭義務教育學段學生共計112人次,實現「零失學」「零輟學」。全區享受國家「雨露計劃」政策累計達84人次,助學金12.6萬元;在基本醫療保障方面,區域內定點醫院全部建立「先診療、後付費」和「一站式即時結算」服務模式,確保健康扶貧「零遺漏」;在住房安全保障方面,建立了「兩覆蓋一動態」工作機制,做到住房安全「零隱患」;飲水安全保障方面,在英俊鎮實施安全飲水工程,對全區建檔立卡貧困戶飲水安全進行全覆蓋查驗,確保貧困戶飲水全部安全。
堅持走產業扶貧之路。二道區推行「企業+合作社+建檔立卡貧困戶」產業扶貧項目模式,依託農民專業合作社這個平臺,為企業申請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實現投資收益惠及所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目前,全區已成立了3家扶貧農民專業合作社,引入德洋農業、雙龍防水等8家優質企業,與之籤署合作協議。已建成產業扶貧項目20個,累計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643.67萬元,人均年增收5000元。
推進創業就業助力扶貧。幫助5個家庭發展小型創業項目,幫助27人實現就業,還通過參與互助扶貧養牛、家庭君子蘭養植、庭院無公害蔬菜種植等項目,積極拓寬增收渠道,使貧困家庭增加收入。
深入與雙陽、洮南結對協作。為推進雙陽區脫貧攻堅工作,二道區投資200萬元在26個重點非貧困村開展惠民項目24個。為雙陽捐贈抗「疫」資金50萬元;洮南方面,全區投入資金500萬元,主要用於推進光伏項目中村級光伏電站擴容建設項目。幫助洮南多家企業農副產品進入亞泰、歐亞等商超,為洮南捐贈抗「疫」資金30萬元。
以穩崗擴就業 憑創業帶就業新增城鎮就業9700餘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
保就業、穩就業。2020年,二道區搭建就業服務平臺,打出系列「組合拳」,多措並舉、精準發力,通過穩崗擴就業,創業帶就業,促進重點區域重點群體就業,推動公共就業服務精細化,實現全區就業創業服務新發展。
2020年,全區完成新增就業9432人,完成目標的110%;失業人員再就業2224人,完成目標的101%;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1691人,完成目標的113%;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301人,完成年計劃的100%;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收入602萬元,完成年計劃的100%;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
「點快工」就業服務中心服務流程全面優化,通過舉辦各種招聘會、對接會,讓更多的農民工、下崗職工、社會零散務工人員以及用人單位參與到「點快工」中來,中心免收中介費,全年共解決就業1000餘人。
返鄉農民工創業服務中心發揮職能作用,對轄區返鄉農民工提供了政策講解,信息諮詢、創業輔導、小額擔保貸款等服務,全年共有25名返鄉創業者受益。
零就業家庭全部就業。區裡發布了公益性崗位人員增補方案,公益性崗位管理人員第一時間安排轄區居民準備材料,短時間內,就有一批人員正式加入了公益性崗位隊伍,找到了滿意的工作,拿到了穩定的收入,全區零就業家庭共有27戶實現就業。
線上線下招聘互為補充。二道區建立微信官方公眾號「二道求職招聘」,推出就業服務10項便民舉措,發揮各街道(鄉鎮)、社區基層平臺作用,利用微信公眾平臺、QQ群等方式,向轄區內登記失業人員、返鄉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等群體發送崗位信息,多渠道滿足供需雙方的需求。2020年,全區共召開線上招聘會43場,發布1286家用人單位信息,提供就業崗位19885個。2020年,二道區開展「金秋招聘月」系列招聘活動,舉辦8場招聘會,累計招聘單位212家,招聘會提供崗位1190個,籤訂就業意向協議數115人。
各類職業技能培訓蓬勃開展。2020年,二道區幫助26家企業2304人次開展了職業技能提升活動,其中,17家企業1045人次開展38個項目的競賽;13家企業1259人次申請以工代訓,全區為企業申請職業技能補貼331萬元,申請困難人員培訓補貼10400元,完成年計劃的136%;此外,還通過完善「技能培訓+創業培訓+擔保貸款」聯動機制,發放小額擔保貸款4292萬元,完成年計劃的101%,扶持215人創業,扶持20名返鄉人員創業並帶動就業100人。
二道區滷肉飯堂經營者是一對夫妻,疫情期間,收益下降,正在這個時候,區就業局工作人員來到小店,講解了創業擔保政策。他們按要求提交了申請。很快,20萬元擔保貸款就發到手裡,夫妻倆渡過了難關,擴建了店面,多招了服務員,周邊人員就業大幅增加。2020年,與這對夫妻類似的個體工商戶200餘人,享受到了二道區的創業擔保貸款政策,涉及4千多萬的擔保貸款資金。
老舊散提質升級 促體系化長效化113個老舊散小區實現物業長效化管理、已啟動的27個棚改項目快速推進
2020年,二道老舊散小區長效化治理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打造出基層社會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二道模式」。
二道區作為典型的老城區,涉及老舊散小區113個、居民47651戶。針對這一「盲區」,二道區以疫情大考為切入點,堅持問題導向,充分發揮黨建引領優勢,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充分運用黨組織這根「針」,將各類黨組織「穿針引線」串起來,把黨的領導落實到治理的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實現基層黨組織覆蓋到城市「神經末梢」,黨建力量注入城市「毛細血管」,探索實踐基層治理體系和提高基層治理能力新路徑,全面推動老舊散小區提質升級,構建起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夯實了基層治理體系,提升了基層社會治理能力。
在老舊散小區長效化治理中,區委區政府頂層設計,把各職能部門職責延伸到小區、資源下沉到小區,住建、城管、文旅、衛健、公安、消防、生態等部門共同發力,使私搭亂建、鄰裡糾紛、健康防疫、小區治安、文體設施更新等問題得到合力解決。目前,全區共有47個機關部門、500名機關黨員幹部參與到基層治理工作中,為老舊散小區長效化治理提供兜底服務。
二道區探索出的一條以黨建為引領,「社區黨委+小區黨支部+網格黨小組+樓棟黨員中心戶」的治理體系,形成「四位一體」基層黨建聯動機制。如今,二道區轄區範圍內已建立100個居民小區黨支部、97個樓棟黨小組,確立182個黨員中心戶,基層黨組織引領治理能力大幅度提升。
二道區構建「協商共建式」治理機制,通過「共享型」聯動機制,整合社區各方面黨建資源,建立了社區黨群議事機制,實現大事共議、實事共辦、要事共決、急事共商、難事共解「五事聯辦」。目前,全區共有270名居住在老舊散小區的黨員參與老舊散小區長效化治理。
因地制宜、有針對性地引進物業企業參與老舊散小區治理,發揮物業聯盟「大黨委」作用,幫助物業企業黨組織應建盡建,打造多個紅色物業典型。推進物業黨組織成員和社區「兩委」班子成員「雙向進入、交叉任職」,以「交叉型」任職機制,帶動社區黨員與物業黨員同頻共振。同時,全區各部門黨組織以協同為落腳點,明確抓黨建引領老舊散小區書記項目,與無物業小區黨組織聯建、幫建,使暫時無法實現物業管理的小區有了區屬相關部門黨組織的對接服務。
目前,全區89名區直機關幹部主動認領「三長」,各社區黨委則精準選派「三長」,使基層黨建觸角延伸到網格、樓棟乃至單元,將黨建引領覆蓋到老舊散小區的每個角落。
二道區引導黨員到社區入網認崗,參加志願服務,打造了「居民自主選擇、社區牽線搭橋、黨員主動認領」的互動式黨員志願服務模式。2020年,全區志願服務活動達10餘次,服務人數1000餘人次。推廣樓道文化、廣場文化、鄰裡文化,黨員志願者在居民中培育和傳播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助推鄰裡互助、和睦團結的新風尚文化。
在二道區的社區裡,還活躍著1.1萬餘名治理骨幹、1200餘名基層理論宣講員、20名人民調解員,大家分工不分家,幹的幹,管的管,勸的勸,共同為小區治理出力。
黨建引領老舊散小區長效化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老舊散小區面貌煥然一新,環境變優變美了,居民家的大事小情有人管有人辦了,樓道文化靚麗呈現,鄰裡互助共建家園,文明素養蔚然成風。
在推進老舊散小區長效化治理的同時,二道區加快棚戶區改造進程。針對棚改推進過程中的徵收難題,持續深化徵收體制改革,成立保障專班,增加七個街道作為徵收實施單位,推動濱河東區等地塊徵收程序相繼啟動,改造總戶數達8358戶、供地40萬平方米,棚改速度位於全市前列;全力解決產權辦理遺留問題,在市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產權辦理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全年解決15個項目、1.4萬戶居民的產權遺留問題。
持續加大資金投入 示範智慧健康養老區養老服務中心被評為全省唯一的全國智慧養老示範基地
二道區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72807餘人,佔全區總人口數的21.6%。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養老工作,不斷優化養老環境,出臺系列養老政策,持續加大資金投入,堅持「養、醫、護」一體化發展方向,科學構建多元化養老服務體系,推動養老服務穩步前進、養老產業快速發展。2020年11月5日,二道區以總分第一名的成績,被授予第四批全國智慧健康養老示範基地。二道區智慧健康養老示範基地及3個示範街道是吉林省在全國評選中首次入選並申報成功。
近年來,二道區委、區政府以「爭創全國養老服務示範城區」為目標,堅持「養、醫、護」一體化發展方向,科學構建多元化養老服務體系,推動養老服務穩步前進、養老產業快速發展。出臺《關於鼓勵支持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業發展的辦法》等系列政策,簡化養老服務機構審批程序,落實養老機構登記備案制,鼓勵公建民營、政府購買服務,支持社會力量投資,使養老服務工作納入政策化、規範化軌道。2020年,全區共安排650萬元支持養老服務業發展,目前成立了9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打造了35個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和6個農村養老大院,吸納了25家養老機構、30餘家企業和社會組織為全區提供養老服務,提供養老床位2348張,入住老人1594人,基本形成了居家、社區、機構統籌發展,覆蓋城鄉、醫養結合、功能完備的養老服務體系。
紮實推進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利用中央財政296萬元試點專項資金,打造區級養老服務指導中心和老年康復體驗中心。規範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工作,每年為近千名特困、低保等特殊困難老人按照每人每月200元標準購買居家養老服務。建立養老服務信息化管理平臺,實現線上申請、受理、審核、結算及監管。
走進二道區養老服務中心,寬敞明亮,老年大學移動課堂、健康評估室、社會組織孵化等功能一應俱全,為老年人提供涉及助行、助潔、助浴等生活方面的14類80多種輔具一一展示;位於二樓的電子顯示大屏實時監測各種動態信息,老年人數量、服務項目、呼叫次數、政策補貼狀況等一目了然,現代科技感極強。
二道區民政局副局長王雷介紹,養老服務指導中心設置「三平臺四中心一課堂」八個服務功能,即信息管理、安全監管、智能呼叫平臺,培訓、健康管理、社會組織孵化、康復體驗中心,老年大學課堂,通過引入優秀的社會組織參與,以信息化為平臺,線上線下融合,實現智慧養老、精準養老。
除此之外,二道區為所有全區養老機構安裝智慧用電安全隱患監管系統32套,在全省率先實現了區域全覆蓋。連續4年開展養老機構服務質量和安全隱患專項治理,切實提升養老機構安全運營環境和服務質量。免費為700多名養老機構從業人員提供職業技能培訓。
「銀髮時代」漸行漸近。二道區在推動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引導社會資本投資養老服務業、探索醫養康養融合發展新模式等領域多端發力,形成了以居家為基礎、社區(村)為依託、機構為支撐、「網際網路+」為手段、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老年人及其家庭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顯著增強。
除為居家空巢老人提供上門慰問對接服務外,二道區還充分整合社區資源,創新服務模式,開展各項養老服務。「東站十委針對老年人專門開展了『特色項目引進門』服務」東站街道十委社區黨委書記汪洋介紹:「社區根據老年人不同家庭及身體情況,將轄區內老年人劃分為紅、橙、黃、藍、綠五個等級,再根據實際生活需求由社區工作人員或聘請第三方社會組織上門為老年人提供特色化、定製化、智慧化服務。」尤其是2020年3月份期間,專門開設了老年人心理課堂,為老年人做好身心防護。同時,採取線上線下結合的方代開展養老服務,除依託線下傳統手工課等手段為老年人提供就業創業機會外,還通過線上孵化網紅的模式,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來源:吉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