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年,一場以消費、科技、醫藥為代表的結構性牛市已然拉開序幕,市場分化加劇,核心資產強者恆強,各大行業龍頭高歌猛進。
站在2020年的末尾,板塊輪動加速,怎麼看明年的市場走勢?過去兩年的賺錢效應還能不能持續?市場風格會切換嗎?估值已經處於高位的消費、科技、醫藥還有沒有投資機會?近日,方正富邦基金首席投資者崔建波接受了藍鯨財經專訪,就上述熱點問題進行了詳細解答。
市場將繼續維持相對結構性的行情
不同於當下公募行業以自下而上為主流的投資方法,崔建波是一位自上而下風格的基金經理。
「一方面,這和我的成長經歷相關,在20年前剛入行時,整個股市更多是『齊漲共跌』的,所以說對大勢的判斷應該放在第一位,後來慢慢就養成了自上而下的風格;另一方面,這也和我的性格有關,不管什麼事情,我都習慣把握全局,從整體的角度看事物的內在邏輯。」對於自上而下投資風格的形成,崔建波認為,這和自己的成長經歷、性格密不可分。
20多年一線從業經歷,讓他形成了對市場的閱讀能力。首先,他會根據宏觀經濟、貨幣政策、估值水平和政策導向等這幾方面來對市場進行綜合的研判;其次,再進行行業比較,包括宏觀背景、行業景氣度和未來的發展增速、發展空間、盈利水平、盈利能力以及持續性等多個維度;最後落實到投資標的上,選擇比較優勢行業當中優秀的公司。
擔任基金經理10年來,崔建波的重倉行業發生了很大的歷史的變遷,這背後也主要是宏觀背景的變化。
「比如2008年之前,原來叫「黃金十年」,是中低端出口、房地產、基建拉動經濟;2009年、2014年有經濟的刺激政策,那時候順應整個經濟的更多是周期性行業,比如說有色、煤炭、金融、房地產、銀行等,在以前就是成長性的行業;2016年以後,中國經濟發生動能轉換,房地產不再作為刺激經濟的手段,高端製造業、消費服務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很明顯,這幾年消費、科技成為市場主要募資的方向。」
對於明年的市場走向,崔建波表示:「我個人不認為經濟會有強勁的增長,疫情之前是中低速,疫情過後無非是恢復到之前水平。因此,傳統意義上的牛市會逐漸被結構性行情所取代。在這樣的情況下,指數可能並沒有太多的發揮空間,仍將處於橫盤、波段、區間震蕩的格局。」
但這並不意味著沒有投資機會,崔建波認為,中國經濟的動能轉換並沒有太多爭議,中國經濟的中低速增長也是市場的主流觀點,在這些前提下,市場將繼續維持相對結構性的行情,他長期看好代表經濟結構轉型的科技和消費領域。
關注科技和消費領域中的平臺型公司
在科技和消費中,網際網路、品牌消費等細分行業中具有產品線延展能力的平臺型公司,是他最關注的兩個方向。
「網際網路方面,在智慧型手機普及近10年後,網際網路平臺型公司有了客戶人數的提升,再加上服務場景不斷豐富,人均價值還在不斷的提升。從客群的提升到客單價的提升,這就是網際網路公司的增長邏輯。」崔建波解釋道。
除了網際網路企業之外,崔建波認為,食品飲料、軟體、計算機等細分行業中也有很多平臺型公司。比如食品飲料中的調味品,就有從醬油到複合調味品、從液體到固體的品類擴張案例,這也是品牌價值的充分應用;再比如連鎖超市、連鎖醫療服務等等,也是品牌型的、可複製型的商業模式。
崔建波表示:「雖然不同行業的含義不一樣,成長的路徑也不一樣,但邏輯大同小異,這些具備品牌效應和產品線延展能力基因的公司,大概率將成為未來巨頭公司。我們找成長股,更多也是關注具備這些基因的公司。」
醫療服務在全球具備比較優勢
此外,醫藥也是崔建波長期跟蹤的行業,但不同於市場普遍看好創新藥,他認為醫療服務更具備比較優勢和投資機會。
「其實醫藥行業的變化很大,反映到二級市場投資上,從前我們喜歡估值低的仿製藥,後來又喜歡中藥,到了最近幾年,隨著上市公司不斷增加,細分領域越來越多,大家關注比較多的變成了醫療檢測、IVD(體外診斷)、創新藥、醫療服務等細分行業。」
在這些細分行業中,崔建波認為,創新藥仍然與海外差距較大,而醫療器械由於近期的高值耗材帶量採購等原因,調整幅度較大,雖然在經過調整後的估值已經回到正常水平,但產品端仍處於全球產業鏈的中低端。相較而言,國內的醫療服務更有比較優勢,包括連鎖醫院、檢測中心方面。
一方面,醫療服務不太受帶量採購政策的影響,比如CXO是受益於中國的工程師紅利,和創新藥、醫療器械的投資邏輯並不相同;另一方面,這本身也是一個成長性行業,特別是在一致性評價政策出臺後,行業增速再次加快。再加上患者人群和工程師紅利的基礎,醫療服務裡的好公司可能會取得遠遠超過行業增速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