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花10元購買50個廢舊餐具,做成精美雕塑後,一個賣3000元
很多不起眼甚至廢棄的小物件,竟可以在藝術家的手下獲得全新的生命。而藝術家們也往往很樂意進行這樣的挑戰——他們通過改造舊物來彰顯自己的能力,這樣既能保護環境,又節省了藝術家的資金,不失為一種值得推廣的行為。不過,嘗試這麼做的人雖有不少,但真正能做出名堂的人卻不太多。本期推文,小編要介紹的是藝術家馬特·威爾遜(Matt Wilson),他回收餐叉或小刀等廢舊餐具,再把它們製作成精美的雕塑,網友評價這些作品「簡直要活了」,一起來看看吧!
馬特·威爾遜來自美國南卡羅來納州,他從小就在藝術方面表現出了不同尋常的天分和與生俱來的創造能力。高中時,馬特·威爾遜被格林維爾(Greenville)美術中心錄取,這是該州第一所專業藝術學校。2006年,大學畢業後的他成為了格林維爾中心美術學院的主任。同一時間,馬特·威爾遜開始對金屬雕塑產生濃厚的興趣,確定方向後,他很快就投入了對這一新技能的研究。為此,他重新去找與金屬雕塑相關的工作,最終,他選擇為造船廠製作金屬船模,通過這份工作學習焊接技術。
在精緻的雕塑背後,馬特·威爾遜的創作過程並不輕鬆。金屬焊接是有一定危險性的,在焊接時引起的高溫對身體素質有著較高的要求。每當製作雕塑的時候,馬特·威爾遜就得戴上面具,以保護自己的臉不受火焰的傷害。火焰將餐具變成了精緻的鳥,讓這些餐具擁有了第二次生命,頗有「浴火重生」的意味。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創作數量的增長,馬特·威爾遜及其作品的知名度也越來越高。如今,他的目標是成為南卡羅來納州最優秀的雕塑家。
有人覺得藝術創作應該有好的材料才能做出更優秀的作品。誠然,藝術創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這樣的規律——投入的資本越多,藝術家越會小心翼翼地對待自己的作品。然而,這麼做有利也有弊,好處是藝術家會更精心雕琢作品,壞處則是會被金貴的原材料所束縛,反而不敢大膽創作。馬特·威爾遜雖然是用廢舊餐具進行創作,但他依然非常用心,並沒有因為原材料廉價而隨意對待自己的作品。而且,正是因為舊餐具便宜,馬特·威爾遜才敢於放手嘗試,直到做出能讓自己滿意的作品。
由此可見,藝術作品的價值不在於原材料的貴賤。不可否認,品質更佳的原材料對創作有所助益,但就作品而言,更重要的還是藝術家的能力和技巧。馬特·威爾遜所使用的廢舊餐具價格很低,10元就可以買到50個。而製作一個雕塑最多需要50個餐具,有的甚至僅需要10個餐具就可以完成。不過,當這些廢舊餐具成功「變身」為雕塑作品以後,一個就能賣到3000元的價格,「回報率」驚人。因此,從事藝術創作的人與其糾結用什麼樣的好材料更有幫助,不如潛心提升自己的能力,這樣的話,即便是廢品,也能在這個人的手裡煥發新生。
除此之外,藝術不單單是為了展現美和技術,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傳遞某種思考,包括對人生、對世界等宏大命題的感悟。如馬特·威爾遜,他的作品幾乎都是在反映自然環境,他也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能夠影響人們,以期對環境產生積極的改變,這會是一件極富有意義的事情。
對於馬特·威爾遜的雕塑作品,小夥伴們還有什麼感受呢?歡迎留言一起聊聊!
「鄉裡鄉氣」劉文西,用手中的筆桿,為我們展示接地氣的幸福生活
羅馬藝術家用廢鐵絲製作人物雕像,每個耗時100小時,具有獨特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