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系列 01講—真道與聖靈的平衡
我們思想上帝在歷世歷代中如何藉著他的靈,主導教會的前進,從個人的屬靈經驗到整體教會的復興運動,從聖靈恩賜的運行到聖經真理的平衡,這一切都值得成為今日教會發展的一面鏡子。
歷史,乃是「他的故事」(HisStory),上帝是掌管歷史的上帝,人類的歷史不單是講述跟人有關的事跡,更應思想在歷史的進展中,那位主導歷史發展的神,因為歷史的發展往往超過人所能預料的,所以在研究復興歷史的時候,我們更應該帶著謙卑的態度去探索它。「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要將國賜與誰就賜與誰。」(但4:32),無論是亞述、巴比倫、瑪代波斯、希臘到羅馬帝國,歷史總是朝向神所要它去的地方,因此基督徒的歷史觀不是以人本主義為中心的歷史觀,乃是以這位宇宙真神為主宰、為中心來看人類的歷史,這樣歷史就不是無意義的,乃是神從古至今,甚至到永世整個過程中一切作為的啟示,換句話說祂不斷參與在人類的歷史中,並且樂意與人類共同創造歷史和寫歷史,研究教會歷史更可以看見這種過程的發生。
教會歷史定義
我們所謂的教會歷史是專門指耶穌以後的教會歷史所以又稱為基督教會歷史,教會的歷史也是救恩的歷史,是上帝的信實不斷展現的歷史。2000年來教會的驚人成長。可以用主的兩個比喻將基督教會的性質以及特點描寫的很清楚:1.領域的擴張,如芥菜種的比喻(太13:31-32)這是數量的增加。2.革新社會強大的屬靈能力,如:面酵的比喻(太13:33)這是本質的改變。
歷史上的兩種極端現象
今天許多的教會(包含教會歷史)不斷在極端的靈恩(charismatic,原意是恩賜)和極端的基要福音派(反對靈恩)中間擺,靈恩教會評論基要福音派教會太過保守,以致死氣沉沉沒有活力,基要福音派教會評論靈恩教會太過吵鬧沒有屬靈深度[注2],因為那是初代教會新約聖經尚未形成以前所需要的而已,但事實上神跡至今仍活躍地顯明在教會裡,例如癌症的人得醫治、已死的人得復活、生活中的困境因著神的介入和祝福發生令人難以置信的轉變,由絕望變成希望,神的作為和聖靈的工作仍是我們可以隨時經驗的。
當然從教會歷史來看,因為對經文不同的經歷和解釋,會帶來不同的神學觀,同樣,不同的屬靈經驗,也會帶來不同的屬靈觀(就像觀看一個杯子,有裡外的不同、角度的不同、解讀的不同,但卻是同一個杯子,神學的看法也是如此,有人從神的主權來看救恩,有人從人的自由意志來看救恩,雖然角度不同,但同樣都是領受蒙恩得救的事實),因此在探討復興歷史的意義和未來展望時,我們必須儘量以平衡的角度來面對彼此的不同,以學習彼此的長處,也就是在運用恩賜的同時也必須好好的教導恩賜的意義、目的,也就是說我們看重「聖靈恩賜」的同時也必須「教導真理」。
靈恩派的教會需要謙卑的學習傳統福音派對真理紮根的看重,傳統的福音派教會也應當對靈恩採取更開放尺度的態度,彼此互相學習、互相欣賞,當教會有這樣認知以後,所謂的傳統與靈恩才能對話,才能談合一與未來展望。
運用屬靈恩賜
聖經告訴我們應用屬靈恩賜的意思就是基督的各肢體要按它們所得到的功能或目的加以發揮作用,但是我們知道有某些信徒在運用屬靈恩賜的時候會讓我們感到混亂的情形,特別類似哥林多教會的情況,有時他們是以『自私』和『缺乏愛心』的動機來使用恩賜,這樣就容易造成彼此對立。沒有愛的屬靈恩賜就像鳴的鑼、響的鈸一樣,讓人覺得刺耳和不舒服,這或許也是福音派對靈恩派反感的原因之一,因為靈恩派有時會不經意的流露出屬靈的驕傲。因此,每一個信徒的責任是要(1)按著各人所得的恩賜善加運用,和(2)以愛作為使用屬靈恩賜的最高原則,愛是有效的運用屬靈恩賜的關鍵。離開了愛,屬靈恩賜就無法達成目的。「原來在基督耶穌,受割禮不受割禮全無功效,惟獨使人生發仁愛的信心有功效(藉著愛心所運作出來的信心才有能力)。」(加拉太書56)
加強屬靈恩賜應用的知識(傳統福音派強調知識)是有效運用恩賜(靈恩派)最首要的一步。我們獲得屬靈的知識和屬靈恩賜的運用是要有所平衡的,這樣教會才會越來越健康,有了健康的教會,教會自然會增長,如果沒有屬靈恩賜在教會中運行,教會就越來越冷淡,聚會越來越形式化、屬靈知識越來越教條化。
追求屬靈知識
或許有人會說屬靈的知識不重要(反智主義),屬靈的經驗才重要,特別在我們華人的傳統教會裡,過去有一段時間並不是很注重神學教育工作,它們認為神學教育只是一些人的頭腦知識罷了!讀那些神學家的書有什麼用處呢?只要努力作布道工作就夠了!但是事實上,讀神學就是訓練我們擁有更多分辨信仰好壞的能力,幫助我們在信仰上有更多的反省,以免教會走向極端或走向異端的傾向,第二世紀的孟他奴主義由於高舉預言和啟示的靈恩經驗,超過聖經的地位而被判為異端。
我聽聞有些牧師傳道人在講道時很強調個人的屬靈經驗,這是好的,我們應當努力追求屬靈的經驗,但是在追求屬靈經驗的同時,千萬不能忽略屬靈的知識,比如有的傳道人說:「聖經知識不算什麼,重要的是經歷神。」這句話有再商榷的必要!聖經知識不算什麼嗎?特別是在一個教會裡面,無論它擁有多少信徒,若沒有聖經的知識成為引導,教會豈不亂成一團,我們千萬不能夠用屬靈的追求來取代聖經真理的紮根(有些靈恩派認為基督教的信仰是以經驗為基礎,神學只是用來解釋經驗的),但我們不要忘了耶穌曾說:「神是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約4:24)。在這裡的『心靈』原文是靈(這裡的靈也可說是聖靈)而『誠實』的原文就是真理,我們要怎麼來解釋耶穌所說的這句話呢?意思是:上帝是靈,如果有人要敬拜天父上帝,上帝要求他們要用聖靈(心靈)和真理來敬拜他。
聖靈就是真理的靈,所以一個教會除了要追求屬靈的經歷以外,也要追求屬靈的真知識就是真理。耶穌說:「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8:32)今天中國大陸有一些異端出現就是在這一方面出現問題,就是只追求靈恩,但沒有用真理來平衡,好像一部車子,它必須有動力系統,車子才會跑,才會前進,但它必須同時也擁有煞車系統,如果沒有煞車系統來控制車子的速度,或者停下來,那麼這部車子將要面臨可怕的後果,追求靈恩或屬靈的恩賜,就像車子的動力系統,而屬靈的真知識就是車子的煞車系統,我們看見異端的形成往往都是缺少了煞車系統,有一些弟兄姊妹信主以後,很熱切追求信仰,但沒有真理的教導,結果信仰帶來了偏差,最嚴重的結果就是教會的混亂和分裂,但是相反的在教會裡也不能只有煞車系統(對靈恩有恐懼症)卻無動力系統,若這樣教會就失去了前進的能力,這豈不也是另外一種極端。
平衡的教導
無論是靈恩派教會和傳統福音派教會,若要在真理上有所對話,我們認為應當以:信、望、愛成為對話的基礎。
1、信:偏靈恩 重感性,有信心的人會看重神國度末日的實現,甚至我們現在就要經驗全部國度的實現,這是靈恩派所常常強調的。但是太過於極端重視個人屬靈經驗的追求和預言恩賜的引導,將會忽略在現實生活中「苦難神學」的信仰內涵,就是信仰不單只有成功的概念,也有苦難的成分。
2、望:望的本質是偏向知識的,就是知道神國度已經實現,但將來才可能完全經驗,以致對上帝大能的作為,例如神跡奇事和恩賜的運行會趨向保守,當然知識會引發盼望,有了知識,人才知道未來發展的可能性,知識的探索,是傳統福音派所看重的。但是極端的發展就是高舉理性而貶低感性,盼望乃是基於對真理的認識而帶來,「從前所寫的聖經都是為教訓我們寫的,叫我們因聖經所生的忍耐和安慰可以得著盼望。」(羅15:4)。
3、愛:是上帝的屬性,愛本身不是恩賜,「沒有愛心的,就不認識神,因為神就是愛。」(約壹4:8),愛是事奉的原動力,愛也是事奉平衡的力量,雖有愛但也不能缺少信心與盼望,信心與盼望有終止的一天(當主耶穌再來時),惟有愛將永遠持續存在,這是愛的永恆性。因此若要過一個平衡的基督徒生活,這三種因素缺一不可!斯託得(Stott,JohnR.W.)在《平衡的基督教》中提到教會歷史經常走在鐘擺的兩端,為了指出異端,反而陷入另一種極端。在書中他舉出幾種不必要的分裂與對立:理性與感性的對立、保守與激進的對立、形式與自由的對立、布道事工與社會參與的對立。
今日靈恩派有部份特色像教會歷史上的「神秘主義」(優點是:重感性、花時間與神親近,渴慕神的同在,以致帶來靈命的更新,缺點是:重直覺,重經驗,而有反理智、反知識的趨向),特別是情感上的熱切、禱告上的追求靈恩經驗是值得學習的地方,但同時要避免屬靈驕傲的態度以致帶來與基要福音派關係的對立和忽視聖經和神學的探討所帶來斷章取義的偏差。當然在某些基要福音派信仰的團體裡,又讓人感覺冰冷、沉悶、枯乾、太注重知識理論使教會失去活力,類似中古時期的「經院哲學」(受希臘哲學亞裡斯多德所影響的神學,重分析與邏輯推理,神秘主義的出現就是用來平衡經院哲學),另外十六世紀宗教改革以後「宗派主義」教條化的抬頭[注4],又有一股反動的勢力興起,那就是敬虔主義的產生。
十八世紀摩拉維亞大復興(Pietism敬虔主義,強調敬虔生活,十七、八世紀敬虔主義平衡了宗派主義)的主角辛臣鐸夫(Zinzendorf)接納一些波希米亞(中歐古地名,位於現捷克共和國中西部地區)逃來的難民,當大家住在一起的時候,問題就來了,因為長老會、浸信會、信義會各種宗派都有,結果在聚會時就引起一些紛爭(如聚會的方式、敬拜的方式、受洗的方式、領聖餐的方式都不同),這時辛臣鐸夫講了三句話就擺平了這種現象:在基要的事上一定要一致(Inthingsessential,unity,只有一本聖經、一位救主、一個十字架、一種救法,這是屬於信仰核心的問題,不能妥協)、在非基要的事,大家要有自由(Inthingsunessential,liberty,如受浸的方式、聖餐的方式、聚會方式、敬拜方式,這是屬於文化層面的問題,卻不是屬於信仰核心的問題)、在每一樣的事上要以愛心對待(Inallthings,charity)。今日或許在面對五旬節靈恩運動與傳統福音派紛擾的問題上,需要常常以這三句名言來協調,深信教會的主-我們的耶穌基督,他也是賞賜恩典(提供能力給我們)、恩賜(使我們彼此服事)和恩言(彼此安慰勸勉)的主,所以他必能在教會徨無助的時候,伸出他大能的手引導他的教會,使教會從疑惑中迎向肯定、從紛爭中邁向合一。
【注】
[1]衛理宗,又稱循道宗或監理宗。美國衛斯理宗是脫離聖公會而組成獨立的教會。其後教會分為美以美會、監理會、美普會、循理會和聖教會等。於1939年,美以美會、監理會和美普會合併成現今的衛理公會。美以美會於1908年分出拿撒勒人會。
[2]朱植森,(靈恩問題分裂的危機),《國度復興報》第二期,二○○二年五月26日。],甚至於有人認為今天所謂的神跡奇事的恩賜已經停止了[註:JohnF.MacAuthur趙中輝譯,《從神學觀點看靈恩派》,頁35-36,本書作者提到:「一旦神的話完成了,神跡就終止了,神跡奇事不再需要。」,但五旬節信仰不贊成這種看法。
[3]楊牧谷著,《狂飆後的微聲:靈恩與事奉》,頁159。
[4]參蔡麗貞著,《主流與非主流》(雅歌出版社,2001年),頁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