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之前,先讓我們看一個理智和情感的小故事吧!
「……祂從起初揀選了你們,叫你們因信真道,又被聖靈感動,成為聖潔,能以得救。」(帖撒羅尼迦後書2:13)
在那遙遠的地方,曾經住著一對雙胞胎,名字分別是「憑思想」和「憑感覺」。憑思想是個又好又盡職的人,廣受敬重。憑感覺同樣是個正直人,人們比較稱許他敬虔純潔的心。
一天,一個名叫「真傳道」的人,經過那遙遠的地方,帶來一個令人不安的信息:「快逃避那將來的忿怒。」雙胞胎認真地聽著真傳道的信息。憑思想問了許多問題,深深地被準確慎重的回答所感動。憑感覺仔細地聽完後,覺得對真傳道的警告急需採取行動。
「告訴我們該去哪裡!」兩兄弟說。
真傳道指出一條遙遠的路。兄弟倆都知道這條路將帶他們走向失望的深淵、虛榮市、死蔭的幽谷,和許多崎嶇不平的山丘。「你必須一直走到天城去。」真傳道如是說。
「我們要去!」兩兄弟宣告著。不惜離鄉背井,兩人毅然上路。
當他們掙扎地走過失望的深淵後,發生了一件奇妙的事。兩兄弟都沒走在通向天城的窄路上。憑思想在一邊跋涉,憑感覺在另一邊。沿途的銳石、坑溝、叢林密樹、斷崖峭壁,阻礙著他們的前進。
「過到我這邊來,兄弟,」憑思想一面高聲喊道,一面小心翼翼地挑棘擇石。「我已將所有的拐彎、轉角都收集分類好了,我整理出很重要的心得,能幫助我們加速走向天城!」
「我不能離開這邊的路,」憑感覺這麼回答。「我心裡覺得我已經越來越靠近天城,如果現在換過去你那邊,就太傻了!」
正當憑感覺如是說時,他正踢上一根枯木,他的膝蓋跌傷了。
「你錯了,兄弟,」憑思想說,「你說那邊的路最好,恐怕是受迷惑了。老實告訴你,我比你了解更多事情。為什麼?我甚至很快就會做出一張地圖了。」
「你才錯了。」憑感覺大聲說。兩兄弟一前一後離得遠遠的,彼此要大聲吼叫,才能讓對方聽得見。「心得還不夠,靈感和單純的喜樂才更重要!」憑感覺呼喊道。
一陣沉默……憑思想好不容易涉過泛濫的水溝。「不,兄弟,你大錯特錯了!」他這才大喊。無奈憑感覺落在數千英裡外,一點也聽不見。
好幾周來,兩兄弟沒有再連絡。
他們各自探險,遇到各種朋友,也有不少敵人。有些埋伏在左,有些在右,更有兩側攔路搶劫的強盜。憑思想尤其被地圖上找不到的障礙,弄得團團轉。憑感覺則時不時閉著眼睛直衝,因此撞上圍牆。
三、四個星期後,憑思想和憑感覺在一個活井旁碰上。失望而疲憊的兩兄弟舒活舒活筋骨,試著恢復體力。不久,他們開始交談。他們談到旅途,彼此分享經驗。憑思想拿出地圖給憑感覺看。
「我雖然沒有類似你的地圖,」憑感覺說,「但我學到了一些走窄路的最好方法。在某些狀況下,我感到健步如飛。」
憑思想反覆思想憑感覺的話,然後回顧走過的來時路。心中醞釀著一個念頭。
「你真的能教我你學到的訣竅嗎?」憑思想問。
「當然,兄弟。」
「如果我看我的地圖,聽你的建議,將大大助益於我們的旅行。」憑思想若有所思地說。
「我也能從你得益。」兄弟說。
從此,憑思想請教憑感覺的意見,時常並肩而行。面臨大難時,則齊步同趨。幾周下來,憑思想對旅途的心境煥然一新。當他的地圖不能使用時,他便倚賴從兄弟憑感覺所學到的訣竅。
有時意外地,憑思想開始走過路的另一邊。不知不覺竟越來越走上路的中央。似乎走向天城的路上,不但不再像從前,需要為了克服障礙而掙扎不已,反而時時歌聲伴隨腳步聲。
憑感覺也一樣,參看兄弟的地圖後,越來越走在路中央。他不再盲目直闖,前面有什麼障礙,也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兩人一同應付眼前擋路的大石。雙胞胎一起找著最短的路,走到了天城。當憑感覺唱著憑思想的副歌時,生命變得何等豐富美妙啊!
以上那朝聖之旅的故事,概括了本書所談的。基督徒若不是常將自己局限在分析、了解神的話上,就是局限自己在心靈情感上的委身,使得靈命之旅困難得很。我曾提過,我在智識和學術一邊的路上追求了很久。我相信一些極端偏留在靈命旅途某一邊的基督徒弟兄姐妹們,不知道自己基督徒的生命遭受多大的局限,只一味確認他們所走那邊的路,才是唯一的路,卻毫不考慮還有其它的選擇。
如果我能以一句話概括這種思想,它說:「屬靈的事不只靠理性的努力而已,它是關乎心靈的。」如果哪個特別的字是我要強調的,它是「平衡」。
當你用心活化聖經知識時,靈命自然會成長。當你能一面分析出一處聖經的形式、內容,一面感激地接受聖經對你的心說話,而使兩者間取得平衡時,靈命便會開始成長。
心、智間的平衡有點像調整一隻名表內部精緻的機械裝置,或像化學家曾用過的那老式的秤子。我們要努力地取得平衡,同時也要明白,我們常常需要進步。基督徒應該歡迎任何親近神的機會,不可因靈命成長是今生沒有終點的工作而氣餒。事實上,若是神的知識淺陋得不必費吹灰之力就能得著,這才令人氣餒哩!
你能從我們討論的平衡中得到益處嗎?試回答以下的問題。你大概已看出以上問題的目的。如果第一和最後一個問題,你答「是」,其它大都答「非」,表示你需要與神建立關係。如果你已走在以分析為重心的基督徒道路上,就該以與神的親近關係來平衡你的生命。
我知道即使是一個委身的基督徒,也可能仍然感到與神生疏。為此緣故,我希望你不是為了增加對喜樂途徑的了解,而讀本書。如果你為了激發思考而讀本書,可能會失望。因為我所討論的,都記在其它書上,很可能你已經讀過許多這類的論題了。
我希望你深入地體會每個論題,像雅各與神摔跤而得到神的祝福一樣,你要與神摔跤(創世記第32章)。我希望與你分享在基督裡豐盛的生命,接著希望你追求本書所談的各種靈命操練,如禱告、默想、禁食、相信、敬拜等等。一起運用你的理智和情感,來接近神。
你清楚了解神有醫治的大能,並且世世代代彰顯出奇蹟嗎?這種了解還不夠!這種了解根本不能與跪下來接受神的醫治相比。
你是否重新認識禁食是親近神的方法?這還不夠!你需要感到數小時沒進食,消化系統淨空時的絞痛。
分析美好的敬拜經驗還不夠,下星期天到教會去體驗神坐在你身邊。我希望接下來的幾個星期,你的信心受到考驗。我希望它能成長。
我希望有一個朋友或知交,下星期會站在一旁想,究竟在你心中發生了什麼改變?看你又積極又容光煥發的樣子!
我希望你有傷痛、喜樂、困難和各種挑戰,它們可以幫助你體驗基督活在你的生命中。
想一想一對戀愛中的男女,他們在乎那些書上所寫的嗎?他們會停下來分析自己為何在戀愛嗎?實際上,他們只知道,他們正在經歷一件偉大而美好的事情。愛在我們所謂的「心」中起作用。分析愛的書與男女兩人的愛情,中間隔著光年的距離!
我們的靈性現象也是那樣。當我們的心感覺到滿腦子分析出來的觀念時,一切都變得真實了。
我們的信仰能從外面去研究並分析,但這麼分析還不夠深遠。它沒有任何希望能描述我們的感覺如何。
我相信健全的基督徒,在兩個極不相同的領域間是平衡的:
一個是神的真理,告知和引導我們。
一個是個人經驗,親近神生活。
雖然這兩者是極不相同的層面,我們的教義與我們如何操練靈性生活能互相呼應。它們應結合在一起,這樣保羅便能輕易地對我們說,如同他對帖撒羅尼迦教會所說的,「祂從起初揀選了你們,叫你們因信真道,又被聖靈感動,成為聖潔,能以得救。」(帖撒羅尼迦後書2:13)
借著保羅寫給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神呼召我們平衡靈性和教義兩層面的生命。帖撒羅尼迦教會很難掌握這種平衡。(令人欣慰的是,我們不是唯一感到困難的!)保羅在其它章節褒揚他們的信心。他們是好基督徒。保羅相信聖靈在引導他們。
帖撒羅尼迦後書2:15,保羅提到存在於早期教會基督徒中的傳統,「凡所領受的教訓,不拘是我們口傳的,是信上寫的,都要堅守。」這些都是建立在他們已學的真理之上,可能是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重要教義。基督徒知道自己所信的是什麼,他們不受時下的異教邪風吹來蕩去,他們會客觀地探查著宗教信息。
但帖撒羅尼迦教會也已養成主觀地探討自己信仰的能力。保羅在16~17節談到他們的愛、盼望和內在心靈的感覺,「但願我們主耶穌基督和那愛我們、開恩將永遠的安慰並美好的盼望賜給我們的父神,安慰你們的心,並且在一切善言善行上堅固你們。」保羅為他們平衡的生命,感到喜樂。
主耶穌也示範過理智與情感間的平衡。在約翰福音1:14,我們讀到「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我們所思考的就是恩典與真理這兩種本質的平衡。
約翰福音1:17又提到了那種平衡:「律法本是藉著摩西傳的,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穌基督來的。」
當神揀選我們跟隨基督時,祂一面挑戰我們的心靈,一面挑戰我們的理智。兩者均衡的體驗,使我們走向喜樂的路更加令人興奮。像故事中的憑思想一樣,我們開始享受步向天城之道的每一裡路。
以上我所談的,將焦點全放在個人經驗上。你聽過我的故事,我也提到別人的故事。丹·卡非是我們教會的一位年輕會友,他體驗過許多我們談過的屬靈特徵,也開始享受理智與情感間顯著的平衡。
我認識丹好幾年了,他是牧師的兒子,從小被教導敬畏神。他年輕有為,在教會教主日學,經常定期禱告,並且一有機會便向非信徒傳福音。他不但熟悉聖經,也能隨時適當地講明所信的道。總之,丹就像一個基督國度的模範公民。
不久前,丹忽然信心瓦解,因為他與那位「夢中情侶」的短短婚姻竟變成災難。他的新娘離棄他,使他的自信心粉碎,接著他對神的信心也陷落深淵,對一切熟悉的基督教義,似乎感到離譜,好像是無稽之談。覺得神好像不再聽他禱告,他也很少聽到神的回答,甚至連上教會都成了重擔。
雖然如此,丹仍然知道他是神的孩子,仍掙扎著保持他對神的認識,獨自到教會來。
在一次主日崇拜中,他直接體驗到神的真實。那天的信息講到保羅在往大馬士革路上的改變。當然,保羅經歷的焦點,是他個人遇見了主耶穌。可是丹坐在椅子上,感到神特別與他同在,心中仿佛有個聲音說:「我要與你同在。」那時他的痛苦和憂鬱完全消失。
那天最後所唱的詩歌是「我深知所信的是誰」。當會眾唱詩時,丹不僅感到神以新的力量來充滿他,更以奇妙的平安和喜樂包圍著他,熱淚不禁奪眶而出。那位以大光向保羅顯現的耶穌,靜靜地感動了丹。
自從那次遭遇後,神的喜樂和平安一直留在丹的心裡許久。他開始拾起凌亂的人生。禱告變得真實多了,它不再只是例行的操練;它成為與神的直接交談。讀經也變成聽到神自己在說話。
今天丹參與矯正問題青年的工作。他的靈命胸襟深深地影響著他的工作。他和一位同工一周聚在治療中心一次,帶領病人做明確特別的代禱和默想。兩人聚在一個安靜的房間裡,邊禱告邊將代禱對象具體化,一次一個。他們打開心中的眼睛,試著看見那些因破裂關係或身體有問題,被帶來治療中心的人得到醫治時的健康樣子。
丹和同工常常暫時停止禱告,分別去各自默想,然後回來分享神給他們的心得。
雖然他們默默地禱告默想,他們的作為卻在復原中心被傳開。同事說他們看見因禱告而病人得醫治的例證。偶爾,當一位病人戲劇性的轉變報告出來時,同事便向他眨眼,投以會意的微笑。
教會中認識丹的人都說,他們看見有愛和喜樂從丹身上流溢出來,聖靈的果子清晰可見。他真是教會的祝福。這時,他的靈命之旅,已達到小時候所學的聖經知識,與轉變他生命的屬靈特徵二者之間,有顯著平衡的地步。
那感動丹的同一位神,隨時要進入你的生命。我的禱告是,看見你願意開始你自己的靈命探索。
如果理性分析的基督徒,肯承認需要藉助於重經驗的弟兄們一些美好的觀念,來擴展他們穩固的根基,則將使他們的信仰更令人興奮。它將不會變成新的信仰形式,事實上,結合兩者將使今天的教會,變得像那些試著結合恩典與真理的早期教會和帖撒羅尼迦教會。你我的生命都需要這種平衡,我們的基督徒朋友也需要這種平衡。
容許我想像一下:
我看見一群基督徒研讀神的話,聆聽祂的聲音,然後試著實踐所聽到的信息以證實它的可信。
我看見神學院的學生,除了學習傳統的課程之外,也默想、禁食、相愛和醫治。
我看見紮實卻停滯的教會,注入清新敬虔的活力。
我看見一群志同道合的基督徒,在一起交換心得,分享神住在我們裡面豐盛的愛。
我看見家庭主婦,百忙抽空來支取神的力量和愛,然後傳遞給家人。
我看見孩子在家學習愛、喜樂、禱告、默想和獨處等等這些基本屬靈真理,長大後很自然地便能實行這些操練。
所以當基督徒學會平衡理智和情感時,世界各地將會發生許多美好的事。神豐富地賜給我們,我們便可以更多地分享給別人。大家都熟悉的詩歌〈樂哉主臨〉(Joy to the World)中,有多麼強烈的情感藏在第四節:
救主治世,真理與恩典,以道訓誨眾民;
顯出公義何等全備,慈愛何等深純。
戳以下視頻,聽一聽這首美妙的歌曲吧!
以上內容摘自狄亞特博士著作的《喜樂途徑》一書。
好書推薦:你渴望享有更加活潑喜樂的生命嗎?你渴望更親近神嗎?請快走上「喜樂途徑」! 狄亞特博士牧會多年後,因「內心的缺失感」踏上更深靈命的探求之路。受過嚴謹神學裝備,擁有強大理性的他,在一次西班牙之旅中意外地經歷了心靈的更新,進而感悟到將理智與情感並舉,才能與耶穌基督建立持久、深入的關係。 狄亞特博士在書中從操練入手(禱告、獨處、默想、禁食、醫治、敬拜)幫助你更深領會信心、喜樂、愛、自尊、簡樸的真意,踏上豐沛的喜樂之旅!購買小貼士:《喜樂途徑》是由江蘇省基督教協會出版,書籍價格為18元,可以通過撥打電話025-84707092購買。更多詳細信息,可以私信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