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計大家從昨天開始就被90歲高齡的英女王穿成綠色螢光棒閃了眼。 女王在白金漢宮陽臺上出現的那一瞬間,我的腦子裡只有一個念頭。 能活到90歲的女人, 你真不能把她怎麼招。 她今年穿成螢光棒, 明年穿成八爪魚,後年變女超人, 大家也都會趨之若鶩歡呼叫好。女王現在的心理, 我估計就是四個字,「豁出去了」!
今天不打算囉嗦女王生日的各種慶祝名目,因為估計大家都看到眼暈。 但是看到今天在大雨之中上萬人依舊興致高漲的套著單片雨衣,坐在白金漢宮前的露天大道上,一邊吃著被雨水泡成泥的黃瓜三明治,一邊舉著米字旗和混著雨水的酒杯頻頻進飲,我不得不說,不列顛對街道派對的愛是風雨無阻的。
當然今天的派對是為女王90歲生日而開,不只在白金漢宮前, 倫敦市內,英國各地都上演了一場場民眾自發的風雨無阻的街道大派對(包括我家的街道,耐心看到最後就能看到現場),但這真的是為全民大party找個名頭,拿老太太的壽辰打幌子。滿足的是英國人能明目張胆當街豪飲的願望,創造了數個交換八卦說長道短的誘人時刻。
這個英國街道派對的傳統從何而來呢?它和廣場舞這種喜(擾)聞(亂)樂(民)見(生)的活動不太相同,簡單概括起源,一個是為了給孩子帶來歡樂, 另一個是為了給大媽帶來歡樂。當然兩者都是社會重要成員,各自無可厚非。
在英國,最早的大規模的街道派對在1919年一戰結束後舉行。這三張照片記錄了那時在倫敦Fulham街道上的場面。目的在於為孩子們創造一個快樂的氣氛, 彌補他們在戰爭期間遭受的痛苦和損失。所以這個時期的派對叫做Peace Teas, 也就是「和平晚餐」。孩子和大人們都會坐下來在街道上吃飯,各自拿出家裡的食物,是一種很正式的聚餐方式。
在這之後很少有全國範圍大規模的街道派對, 一直到1935年為慶祝國王喬治五世登基25年, 還有在1937年喬治六世登基。英國人對皇室的重視程度是很根深蒂固的。雖然說party不需要理由, 但因為皇家而party是最能籠絡人心召集人氣的理由。我們中國人喜歡說與民同樂,在英國這是典型的老百姓湊熱鬧與主子同樂。
在經歷了二戰的重創之後,1945年的英國人迫不及待的上街狂歡。在戰後資源極具貧乏的情況下,人們依舊掛起彩旗, 搬出家裡的家具和留聲機。雖然幾乎沒有什麼食物可以搬上桌, 但是人們會跳舞唱歌外加喝茶一直到凌晨。
在這之後,每一次皇家的婚禮(包括黛安娜和查爾斯的婚禮),或者登基慶典,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街道派對。除了聚餐和音樂之外,內容也越來越豐富, 比方說化妝舞會,給孩子們請魔術師還有蹦蹦床。到了2011年威廉和凱特婚禮那天, 一百萬英國人在街頭開起了派對。 這個數字到了2012年又翻了一番,為了女王登基60年!
在大多數人眼裡保守傳統不善交際的英國人,每到街道派對時就好似被天外飛仙下了魔咒, 突然變得開朗有趣自信爆棚。 平時在街頭偶遇的禮貌一笑,在幾杯啤酒下肚之後,就成了男人們扎堆後的頻頻大笑。那些超市裡偶遇後的僵硬表情,在共享了一盤子薯片之後,立馬成了「我怎麼不早認識你幾年」的激動。那些平日裡在街道上亂跑製造噪音的別人家的熊孩子們,在蹦蹦床上不管怎麼張牙舞爪怎麼大呼小叫,站在午後的陽光下看他們,各個都變成王子公主模範兒童讓人稀罕不已。
街道派對,其實就是一個很簡單的主意, 一個很容易的執行, 一個很沒含金量的社交活動, 卻在百年英國的歷史上一次又一次的把人和人連在一起,房子和房子連在一起,街道和街道連在一起,精神和精神連在一起。在這種單純的沒有什麼化學反應的連接過程中,不知不覺的就形成了一個最基本的社會關係網。 而這個網在不停的編織, 不停的加厚變牢,雖然偶爾也會收縮或者斷開, 但是它的趨勢是只增不減。
在英國,街道派對特別之處尤其在於,人們是自發的,是真心願意的。這和「阿里郎節」的盛大是有本質區別的。
最後附加幾張今天我們街道的派對照片。 算是有圖有真相。一下午之內雲雨與晴日反覆交替了四五次, 我們都抿著Pimm's吃著香腸, 彼此會意的笑語:「沒有雨的英國街道派對,絕對不是完美的。」
版權聲明:本文為三城薈作者原創,我們尊重版權,轉載文章版權屬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及時聯繫我們溝通授權。若未經允許轉載,必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三城薈
女性視野,觀察世界
經營生活,溝通交流
原創文字,由心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