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土茯苓,4種病症皆可治!

2021-02-07 溫暖中醫

        



土茯苓,民間的叫法很多,像紅土苓、刺豬苓、硬飯糰、冷飯糰、白餘糧等等。說起土茯苓,或許很多人認為它和茯苓是同一種東西,茯苓健脾祛溼,土茯苓呢,是另外一種藥,可以清熱解毒,除溼利關節。土茯苓和茯苓聽起來差不多,甚至長得也很相似,但完全不是一回事。


土茯苓是一種極其平凡的中藥,但卻有著不平凡的療效。


1、土茯苓是痛風的剋星


土茯苓是痛風神藥,它不是要藥,而是神藥。不管哪種類型的痛風,都要用上,有時候甚至是單味藥就能起到「藥到病除」的作用。


有一個痛風的中年男子,腳腫、腳痛,痛的連路都走不了,只能一瘸一拐的去看大夫,大夫開了一方,土茯苓100-200克煎水喝。


男子一看嚇到了,這麼大用量!



老先生解釋說,這土茯苓又叫什麼,你知道嗎?


男子搖頭。


硬飯糰呀,老先生繼續說道,饑荒年代,人們食不果腹,就紛紛跑到山上挖這土茯苓來當糧食吃。它還有一個仙氣十足的名字叫「仙遺糧」,就是說它是神仙遺留給世人的糧食,凡是藥方上寫仙遺糧的,那些有經驗的老藥工一看就明白了。所以它是藥食兩用,能當作糧食的,這個量並不算重,況且痛風是身體裡的溼熱已經到了比較重的程度,這個時候,三五十克的土茯苓下去根本無法撼動病邪的根基,反倒有點兒勞而無功的嫌疑了,只有重用,才能把沉澱在關節裡的溼濁徹底排出去,這叫「欲起千金之石,必用千鈞之力」。那男子回去吃了半個月,走路不再一瘸一拐了。到醫院一複查,原先七八百的尿酸,居然降到了三百多。
扁平疣,中醫稱之為扁疣、扁瘊,是一種十分頑固的皮膚病,好發於面部、手背等處,生在手背上的常是圓餅樣,臉部的往往是淺褐色小片狀,像黏了碎菸葉子。雖然沒有明顯不適,但卻十分影響美觀。所以扁平疣通常也叫贅疣,什麼是贅疣?贅就是累贅,是身體多餘的,也是我們不想要,不需要的東西。西醫認為扁平疣是病毒性生物,當一個人抵抗力弱時,它就會快速繁殖。中醫多從清熱解毒除溼入手,大環境一改變,這病毒也就沒有賴以滋生的條件了。有個待業青年,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右手背上長了兩個黃豆大的贅生物,經醫院診斷為尋常疣,用過很多外敷法,不僅沒有消除,反而在周圍又長出一些。後來他聽人說,土茯苓治疣效果非常好,就用土茯苓100克,每日煎湯代茶頻飲,連續用藥十天後,贅疣全部脫落。另有一四歲小兒,右耳及顴部長了綠豆大贅生物十餘個,因生於面部沒敢輕易用外治藥。後來在當地中醫指導下,用土茯苓50克煎水,煎好以後加白糖少許,代茶飲,服用兩個月以後,贅疣全部脫落,其母欣喜不已。用土茯苓來治溼疹,靠的是四個字,淡滲利溼。「淡」指的是它的性味,土茯苓這味藥基本上沒什麼味道,換句話說,用它煮出來的湯藥沒什麼藥味,這種甘淡的藥物有什麼作用呢?它可以滲溼利竅,可以把身體裡一些黏黏稠稠的溼濁淡化,然後引入膀胱經,通過小便排出去。中醫有一句話叫「治溼不利小便,非其治。」就是說小便是非常好的去溼途徑,所以很多甘淡的藥物,比如,土茯苓;比如,薏苡仁,你用它煮水來喝,喝完以後會發現小便次數變多了,這就是你身體裡的溼氣在一點一點往外排了。具體方法是,取土茯苓30克,水煎後代茶飲。也可以外敷,根據患處大小,取適量土茯苓研為細末外敷,每天3-5次。一般用藥一天後滲液就會減少,三天後可見痂皮生長,一周後痂皮脫落自愈。一般通利關節的,它不能除溼,而除溼的,它又不能通關節。有沒有一味藥既能除溼熱,又能通關節?前面說了,土茯苓又叫硬飯糰,它是一團一團的,很硬很硬,榔頭都打不開。凡是藥物像硬疙瘩一樣,它的藥效就很迅猛。土茯苓一進到體內,就像拼命三郎一樣,上通下竄,一方面可以根除筋骨裡的熱毒,一方面,可以把經脈關節處的堵塞都通開,讓氣血流通順暢。具體方法是,取土茯苓一斤去皮,和豬肉一起燉爛,分數次連渣服用,專治風溼骨痛,這個方子出自《浙江常用民間草藥》。早年國醫大師李濟仁老先生就用它治好了一位患者的腰骨疼痛。連患者自己都沒有想到,費盡大量錢財都沒能治好的風溼痺痛,居然被自己用鋤頭挖來的土茯苓治好了。

相關焦點

  • 一味絲瓜絡,6種病症皆可治!
    不過,如果你只知道絲瓜絡的這些用途,那就太可惜了,絲瓜絡它其實還是中醫裡的一味良藥。絲瓜絡的作用大致可以總結為以下6個方面,當然還不止。1、治腿疼、腿冷現在有很多人一年四季都感覺腿疼、腿冷,即使是伏天也會有一種雙腿泡在冷水裡的感覺,如果再遇上風寒或是陰雨天,這種感覺還會加重。冷是陽虛,對吧?
  • 清熱解毒藥——土茯苓
    (《浙江民間常用草藥》)⑤治風氣痛及風毒瘡癬:土茯苓(不犯鐵器)八兩。石臼內搗為細末,糯米一鬥,蒸熟,白酒藥造成醇酒用,酒與糟俱可食。(《萬氏家抄方》土茯苓酒)⑥治大毒瘡紅腫,未成即濫:土茯苓,為細末,好醋調敷。(《滇南本草》)⑦治瘰癧潰爛:冷飯糰,切片或為末,水煎服。或入粥內食之,須多食為妙。忌鐵器、發物。(《積德堂經驗方》)
  • 土茯苓淺探
    土茯苓是一味常用的中藥材,其具有解毒,除溼,通利關節之功效。常用於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體拘攣,筋骨疼痛;溼熱淋濁,帶下,癰腫,瘰癧,疥癬等病症。
  • 我讀《全國中草藥彙編》土茯苓
    在體研究發現,土茯苓苷可明顯延長不完全腦缺血小鼠的平均存活時間,縮小腦梗死面積;離體研究也發現,土茯苓苷對離體大鼠呈劑量依賴性的保護缺血再灌注心肌作用,抗氧化作用也極為明顯,有抗心肌缺血和對心臟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保護作用。(4)利尿作用:落新婦苷對大鼠具有利尿作用,呈劑量-反應關係。
  • 蒼朮一味,諸症皆消!
    這到底是種什麼怪病?許叔微陷入深思並四處求治。誰知遍求名醫卻總不見效,他心中十分苦惱。於是,許學士摒棄了「醫不自治」的信條,開始自已解救自己。他對自己的病情進行了認真的分析研究,認為自己的病主要是由「溼阻胃」引起的。於是,他按照自己「用藥在精」的一貫學術思想,選用蒼朮一味為主藥,用蒼朮粉1斤,大棗15枚,生麻油半兩調合製成小丸,堅持每天服用50粒。
  • 土茯苓煲湯的做法大全,學起來!
    清朝名醫黃元御在《玉楸藥解》中對土茯苓功效的描述:土茯苓味甘,氣平,入足少陰腎經。
  • 中醫中藥,土茯苓的功效及應用
    土茯苓為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的乾燥根莖,主產於廣東,湖南,湖北,浙江,安徽,夏,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洗淨,乾燥,或趁鮮切成薄片,乾燥,氣微,味微甘,澀,以粉性大,筋脈少,切面淡棕色者為佳。1、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體拘攣,筋骨疼痛:本藥甘淡,解毒利溼,通利關節,又兼解汞毒,故可用治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劑中毒而致肢體拘攣,筋骨疼痛者,為治梅毒要藥,單用土茯苓水煎服,也可與金銀花,威靈仙,甘草等配伍;若因服汞劑中毒而致肢體拘攣者,常與薏苡仁,防風,木瓜等藥配伍。
  • 土茯苓和茯苓一樣嗎?
    土茯苓是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乾燥根莖,茯苓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乾燥的菌核。兩者功效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點。土茯苓和茯苓都具有除溼的作用,都可用於治療各種水溼症。土茯苓善解毒除溼,用於治療溼熱引起的淋濁、帶下、癰腫瘡毒等;茯苓善於健脾利水滲溼,用盱治療寒熱虛實弓|起的各種水腫。土茯苓還具有通利關節的功效,治療梅毒及汞中毒引起的肢體拘攣、筋骨疼痛等。
  • 健康養生|土茯苓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4.治療頭痛  土茯苓30~60g, 最大劑量120g.再根據不同證型加用相應藥物.治療頑固性頭痛45例, 顯效17例, 好轉27例, 總有效率97.8%.用藥時間最短7天, 最長3個月治梅毒,淋濁,筋骨攣痛,腳氣,疔瘡,癰腫,瘰癧。  ①《本草拾遺》:"調中止洩。"  ②《本草圖經》:"敷瘡毒。"  ③《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濁,兼治楊梅瘡毒、丹毒。"  ④《綱目》:"健脾胃,強筋骨,去風溼,利關節,止洩瀉。治拘攣骨痛,惡瘡癰腫。解汞粉、銀硃毒。"  ⑤《本草正》:"療癰腫、喉痺,除廚身寒溼、惡瘡。"
  • 這草藥,既可治尿結石,又可治骨節痛,還可治瘋狗咬
    與祛風破瘀,行氣破積的黑竹根(紫竹根),共治病症。另外,紫竹根雖是治狂犬病的佳藥,但它除風溼,通關節的功效也不可忽視呢。3、治骨節痛:紫竹根30g,黃松節15g,桑枝15g,桂枝9g。水煎服。能平肝安神,治驚悸健忘、腳氣轉筋等。桑枝祛風溼,利關節,治風溼痺病,肩臂、關節酸痛麻木。桂枝利肝肺氣,實表祛邪。治因風寒溼邪入侵引起的骨節疼痛甚至難伸直等是好手。三藥與除風溼,通關節的紫竹根共治病症。
  • 紫蘇用的好,6大病症皆可治
    第一,紫蘇能治感冒,因為它可以解表,可以把聚集在體表的風寒發散出去。受寒感冒了以後,趕緊抓一把紫蘇,泡上一杯濃濃的紫蘇茶,紫蘇的味道很特別,有點香,又帶點辛味,什麼是辛味?大家都吃過辣椒,辣椒一吃下去,嘴巴裡火辣辣的,鼻子、額頭都在往外冒汗,這就是食物的辛味。所以辛可以發汗,通過發汗把體表的風寒帶出去。辛可以行氣血,氣血一流通,渾身上下都暖洋洋的。
  • 這草藥,既可治牙痛,又可治耳痛,還可治膚癢
    1、治肺癰吐臭膿:虎耳草12g,忍冬葉30g。水煎2次,分服。(《江西民間草藥》)肺癰表現為發熱,咳嗽,咯吐腥臭濁痰等。忍冬葉為金銀花葉,清熱解毒,常用於治肺部疾病。2、治吐血:虎耳草9g,豬瘦肉120g。混同剁爛,做成肉餅,加水蒸熟食。
  • 脾胃一傷,五臟皆無生氣,治脾胃即可安五臟!
    中醫將人體看作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講究「四季脾旺不受邪」,在一年四季當中,如果脾胃的功能旺盛,則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侵襲,強調的就是脾胃在調理各種病症和養生方面的重要性。《脾胃論》當中說「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治脾胃即可以安五臟」,脾胃如果出現問題,就可以影響到身體其他的臟器。
  • 學會李可驗方,你能解決十幾種皮膚頑疾
    為豐富讀者對此方的認識,文後附上《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症疑難病經驗專輯》書中的相關內容,竟涉及15種病症,李可老提出的11大原則,更是臨床運用中的真言。但因其篇幅過長,故對病案進行了刪減。欲窺李老文章全貌者,可在網絡上搜索原文。此外,用藥劑量為李老獨特經驗,一定要辨證使用,不可盲目照搬。
  • 【每日一膳】牛大力土茯苓豬骨湯常喝有利祛溼利尿,有水腫的朋友,常喝有益.
    身上常長溼疹,溼氣重,痰多的人,喝這個湯也很好的土茯苓豬骨湯的做法1.牛大力一條,約150克,土茯苓150克,豬骨350克,蜜棗2粒,姜3片。4.全部材料放入湯煲加水3000毫升,大火燒開10分鐘。主治:用於腰肌勞損,風溼性關節炎,治肺熱,肺虛咳嗽,肺結核,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肝炎,遺精適用人群:腎虛,血氣不旺,風溼骨痛,經常咳嗽患有急慢性支氣管炎及吸菸人士。牛大力功能清熱潤肺,止咳,強筋活絡,主治肺結核,支氣管炎,慢性肝炎,咳嗽等症。牛大力與大力牛是同一東西,其實是兩種不同植物,買時要詢問清楚。
  • 土茯苓,居然這麼厲害!
    無論是外溼還是內溼,既然溼氣是不好的,我們就要把它清除乾淨~~~此時,今天的大人物就要出場啦……它就是鼎鼎威武的土茯苓~土茯苓的外形比較奇特,它的地面上的模樣很秀氣,葉莖生長蜿蜒多姿,地下的根莖卻是憨憨厚厚,胖胖敦敦的,像一個土財主。
  • 「諸厥固洩,皆屬於下」,身體下部的病症,《黃帝內經》如何論治
    在病機十九條中,有這麼一句:「諸厥固洩,皆屬於下。」這一條文以精簡之語言概括了屬於下焦的疾病及其病機。下焦在五臟中包括了肝及腎,故提及下焦,多指肝腎之疾病。而《黃帝內經》為何認為厥、固洩皆屬需要責之於下焦呢?厥,輕者為四肢厥逆,手足厥冷,重者為猝然昏僕,不省人事。王冰認為厥為「氣逆上也」,而張介賓也在其著作《類經》中提到「厥者,逆也。
  • 每日一藥丨土茯苓:解毒,利溼,通利關節
    也可煎湯含漱。食療方土茯苓粥材料:土茯苓10-30克,生米仁50克,粳米50克。做法:先用粳米、生米仁煮粥,再加入土茯苓(碾粉)混煮沸食用。功效:土茯苓性味甘淡,平,清熱解毒、除溼通絡。土茯苓可增加血尿酸的排洩,適用於痛風的防治。肝腎陰虛者慎服。
  • 這味藥,既可治溼疹皰疹,又可治腰痛筋骨痛
    2、治筋骨痛:南蛇藤15-30克。水煎服。(《湖南藥物志》)3、治小兒驚風:南蛇藤9克,大青根4.5克。水煎服。(《湖南藥物志》)大青根,為馬鞭草科植物大青的根。清熱涼血解毒。4、治一切痧症:南蛇藤15克。水煎兌酒服。
  • 馭繁為簡,一味藥也能治大病(65種單方大全)
    茅根性甘寒,既可清熱又可止血,故對血熱妄行之衄血、咯血、吐血、血尿等均可應用。茅根又可利尿消腫,對於急性腎炎之尿少、浮腫、發熱、血尿等皆有療效,故十分常用。每用15~30克,鮮品加倍。 4.甘草湯(《傷寒論》) 生甘草10克左右水煎服。甘草性平而味甘,仲景用之治少陰病初起無他症之咽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