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狀】:本品略呈圓柱形,稍扁或呈不規則條塊,有結節狀隆起,具短分枝,長5~22cm,直徑2~5cm。表面黃棕色或灰褐色,凹凸不平,有堅硬的鬚根殘基,分枝頂端有圓形芽痕,有的外皮現不規則裂紋,並有殘留的鱗葉。質堅硬。切片呈長圓形或不規則,厚1~5mm,邊緣不整齊;切面類白色至淡紅棕色,粉性,可見點狀維管束及多數小亮點;質略韌,折斷時有粉塵飛揚,以水溼潤後有黏滑感。氣微,味微甘、澀。
↓土茯苓塊
↓土茯苓皮與斷面
↓土茯苓橫切面
↓土茯苓橫厚片
↓土茯苓橫薄片
↓土茯苓(含硫)的表面觀:可見多數小亮點
2、白土茯苓(土太片)
白土茯苓在前幾年較多,如今市場上也很多,但多以「土太片」名之。
《中華本草》收載:
白土茯苓:【別名】白萆薢、白土苓、土茯苓、鐵架子土茯苓、九牛力、千斤力、土萆薢。
【來源】藥材基源:為百合科植物肖菝葜的塊莖。
【原形態】肖菝葜 攀援灌木。無毛,小枝有鈍稜。葉互生;葉柄長l-3cm,在下部1/3-1/4處有卷鬚和狹鞘;葉紙質,卵狀被針形或心形,長6-20cm,寬2.5-12cm,先端漸尖或短漸尖,有短尖頭,基部多少心形;主脈5-7條,小脈網狀。傘形花序生於葉腋,或生於褐色的苞片內;總花便扁,長1-3cm;花序託球形;花梗纖細,長2-7mm,雄花花被筒長圓形或倒卵形,長3.5-4.5mm,頂端有3枚鈍齒,雄蕊3枚,長約為花被的2/3,花葯長為花絲的1/2強;雌花花被簡卵形,長2.5-3mm,具3枚退化雄蕊,子房卵形,柱頭3裂。漿果卵圓形。
【性狀】1.性狀鑑別:根莖呈不規則塊狀,長10-30cm,直徑5-8cm,表面黃褐色,粗糙,有堅硬的鬚根殘基,斷面周圍白色,中心黃色,粉性(纖維性要遠大於正品的土茯苓),飲片厚l-3cm;切面稍粗糙,亦有小亮點,質軟(略顯柔韌性),味淡。
2.顯微鑑別:根莖橫切面:表皮多脫落,下皮細胞3-5列,黃棕色,排列緊密,壁較厚,可見壁孔。皮層散有粘液細胞,內含針晶束。維管束散在,多為周木型,木質有數個直徑近似的導管。
3.理化鑑別:參見「土茯苓」條。(由此可見,其理化成分及類似於土茯苓)
↓白土茯苓(土太片)
↓白土茯苓(土太片切面)
3、鞘菝葜:《中藥大辭典》收載:
原出處:《甘肅中草藥手冊》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鞘柄菝葜的塊莖及根。春、秋採收。,除去鬚根莖基,洗淨,切成薄片。
【原形態】:落葉、灌木或攀援藤本,高40~80釐米。莖近圓筒形,多分枝,堅硬:小枝有稜,無刺。單葉互生,卵形,具鞘狀葉柄,無卷鬚。長3~6釐米,寬2~4釐米,先端銳或漸尖,基部圓形、截形或近心形,上面綠色,下面蒼白色,光滑,基生脈3~5條,兩而均凸出。花序梗細,長1~2釐米,著生2~7花,形成傘形花序;花梗細,長約8毫米;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花被6,長橢圓形:雄蕊6;雌花較小,花被片6,具退化雄蕊6;子房橢圓形,花柱3裂,反卷。漿果球形,黃黑色帶白粉,含種子1~3個。花期5~6月。果期7~8月。
【性狀】:根莖為不規則形的厚片。切面灰白色,周邊灰棕褐色,有鬚根、鬚根痕及小針狀刺。根為類圓形厚片或小段,稍彎曲,切面類白色,有一圈排列均勻的小孔。周邊灰褐色或灰棕色,平滑,有細小的鉤狀刺及鬚根。質柔軟,有彈性,不易折斷。氣微,味淡。
因未見到此類藥材實物,故無附圖。
【生境分布】:多生於林緣或灌叢中。分布河北、山西、河南、甘肅等地。
【性味】:
①《甘肅中草藥手冊》:"辛鹹,溫。"
②《河南經濟植物志》:"味苦,性平,無毒。"
【功能主治】祛風除溼,活血順氣,止痛。治風溼疼痛,跌打損傷,外傷出血,魚骨鯁喉。
①《甘肅中草藥手冊》:"祛風除溼,通絡止痛。治風溼腰膝四肢疼痛久不愈,魚骨鯁喉。"
②《河南經濟植物志》:"活血止痛。治折傷,創傷。"
③《中國經濟植物志》:"順氣鎮痛。"
4、菝葜:
其來源為百合科植物菝葜Smilax china L.的乾燥根莖。秋末至次年春採挖,除去鬚根,洗淨,曬乾或趁鮮切片,乾燥。【性狀】 本品為不規則塊狀或彎曲扁柱形,有結節狀隆起,長10~20cm,直徑2~4cm。表面黃棕色或紫棕色,具圓錐狀突起的莖基痕,並殘留堅硬的刺狀鬚根殘基或細根。質堅硬,難折斷,斷面呈棕黃色或紅棕色,纖維性,可見點狀維管束和多數小亮點。切片呈不規則形,厚0.3~1cm,邊緣不整齊,切面粗纖維性;質硬,折斷時有粉塵飛揚。氣微,味微苦、澀。
【性味與歸經】 甘、微苦、澀,平。歸肝、腎經。
【功能與主治】 利溼去濁、祛風除痺,解毒散瘀。用於小便淋濁,帶下量多,風溼痺痛,疔瘡癰腫。
5、進口的土茯苓:
據商家言,此「土茯苓」為越南或寮國產,為正品。經過理化檢驗,其結果也都符合《中國藥典》的標準。
在性狀上,此物與國產土茯苓相比,性狀方面很接近,唯切片多呈不規則性,有2mm左右的薄片及5mm左右的厚片,邊緣不整齊;切面多呈深紅棕色,邊緣粉性較強(類似湖南產的土茯苓),中心部位常見線狀的維管束(縱切片)及點狀維管束(橫切片),也可見多數小亮點,但沒有國產的明顯;質略韌,但強於國產的土茯苓,折斷時也有粉塵飛揚,但不及國產的土茯苓強烈,折斷面一般呈斜面狀,土茯苓的折斷面是直面;以熱水溼潤後有黏滑感,但其黏滑液感覺薄。其等量水浸液的顏色相同,但國產土茯苓色淺,進口「土茯苓」色深,並且,隨著時間的增加,其顏色會更深。對皮內的邊沿部分,用門牙咀嚼,國產土茯苓易咬斷,咀嚼如朽木的感覺,很容易嚼成碎粒;此「土茯苓」難以咬斷,靠撕拉才可分離,咀嚼如同木片,稍久才可嚼成碎粒。此「土茯苓」氣微,味澀,正品土茯苓微甘、澀。
根據筆者的口嘗感覺,此物當非正品。主要的看點為,1是片子的折斷面、2是片子的柔韌度、3是咬斷的難易度及咀嚼的感覺、4是味道的區別,即正品微甘,非正品否。
↓進口「土茯苓」薄片1
↓進口「土茯苓」薄片2
↓進口「土茯苓」薄片3
↓進口「土茯苓」薄片4
↓進口「土茯苓」1表面的「亮銀星」
↓進口「土茯苓」2表面的「亮銀星」
↓進口「土茯苓」中混合的「土茯苓」色白,折斷面斜
↓進口「土茯苓」厚片(混有白片)
↓土茯苓與進口「土茯苓」折斷面比
↓進口「土茯苓」/土茯苓折斷面=斜/平
↓進口「土茯苓」/土茯苓折斷面=斜/平;切面卷與平
↓土茯苓與進口「土茯苓」水浸液對比
土茯苓與混淆品要點對比表
土茯苓與混淆品要點對比:空白表格為無實驗數據,故未填寫,待實驗後再予以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