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京劇史照(增訂版)》,品國粹傳承,細數京劇點滴

2020-12-11 北晚新視覺網

京劇是高度綜合的舞臺表演藝術。它的歷史可用文字記載,亦可用聲音記錄。《京劇史照(增訂版)》是用照片呈現京劇從草創走向博大精深全過程的一部專著。此書裝幀精美,方脊精裝,印有金色海水紋樣,配有直插式書匣。精裝面表和書匣的材料均是紅色精紡棉紗。封面用模切鑲木片工藝。木片上刻有「京劇史照增訂版」七字,其中「京劇史照」四個字遒勁有力,頗具歲月感。展卷細賞,照片高清,品質精良,真不愧為北京國粹藝術傳承促進會組織編撰的精品力作!此書由內而外,書香嫋嫋,墨彩婷婷,端莊氣派,精緻典雅,令人愛不釋手。

手捧此書,敦實厚重。全書內容豐厚,編排合理,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綜述。第二部分由1497張珍貴的照片組成,按時序共分為七個單元,每個單元前面都有簡要的文字概述,第一單元從1850年起,第七單元至2011年止。第三部分是人物小傳。全書以時間為經,以名角兒為緯,經緯交錯,賞心悅目,堪稱視覺京劇史。此次《京劇史照(增訂版)》能夠完美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北京國粹藝術傳承促進會功不可沒。

1839年,福克斯·託伯特發明了照相機。隨後,攝影技術傳入中國,京劇藝人以其獨特的職業身份有幸通過照片留存了大量精彩的藝術瞬間,這些寶貴的照片成為全社會的文化財富。如今,審視這些視覺文本,我們會發現「攝影不但是記錄歷史的一種方式,更是呈現歷史的一種方式。過去的時光被凝縮在圖片中,它不斷地將『凝動的這一刻』向後人開放,同時也給後人無窮的視覺魅力和不同的理解」。

作者:徐淳 李晶

《京劇史照》

開卷有益,因人而異

閱讀這本厚重的大書,我們正確的打開方式是什麼呢?

不懂京劇的人可以拿這本書當畫看。文字在這個時代已不如圖像更具誘惑力和直觀性。照片的視覺衝擊力會讓不懂京劇的人對京劇一見鍾情。看著名角兒的照片,腦海中會湧現出:婀娜多姿、風流倜儻、雄姿英發、飄逸瀟灑、深沉凝重、詼諧幽默……然而這些詞語在照片面前都顯得言不盡意。照片所呈現的美,會給人一種無以言表的審美體驗。服飾美、造型美、扮相美、神情美……說到底都是人的美。京劇是角兒的藝術,好角兒一眼看上去就是好角兒。他們身上的美既有後天修養而得,更有先天稟賦而成,俞振飛便是一例。俞五爺不用表演,往那一站,儒雅清新,濃濃的書卷氣撲面而來,令人疑是畫中人。看這本書,你會驚奇地讚嘆,世間怎麼會有這麼美的人,這麼美的藝術!不懂戲,也愛看,看那看得見的京劇美。

梅蘭芳、梅葆玖父子合演《遊園驚夢》

略懂京劇的人可以拿這本書當戲聽。京劇作為動態的藝術形式,舞臺形象轉瞬即逝,無法凝固成隨時可以觀賞的圖片,而擁有這本書,可以不時地翻閱細讀,仔細品味,把在舞臺上一閃而逝的細節看個夠,看個透。照片具有記憶重建的功能,它不僅可看,還可「聽」。看到《昭君出塞》尚小雲飾王昭君的照片,耳邊便會響起「王昭君一似海枯石爛」;看到《搜孤救孤》孟小冬飾程嬰的照片,耳邊便會響起「白虎大堂奉了命」;看到《四郎探母》李多奎飾佘太君的照片,耳邊便會響起「一見嬌兒淚滿腮」 ;看到《鍘美案》方榮翔飾包拯的照片,耳邊便會響起「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

《二堂舍子》劇照,梅蘭芳飾王桂英,周信芳飾劉彥昌,梅葆玥、高玉倩分別配演沉香和秋兒

酷愛京劇的人可以拿這本書當朋友交。書中的名角兒如同戲迷的老友。看著名角兒的照片,戲迷心中一遍又一遍上演著他們的拿手好戲,想像著他們當年臺上的風採、臺下的風度。因為熟悉名角兒的身世,戲迷可以藉助照片讀懂他們的人生立場和藝術追求。看著程硯秋的照片,結合他日記中的記述,便能體會到他光鮮亮麗背後的辛酸苦楚。照片就像時空隧道,打通了歷史與現實。酷愛京劇的人看這本書會是雙向互動的閱讀,「就像藝術家熊秉明一篇著名散文的標題之寓意一樣:『看蒙娜麗莎看』。我看蒙娜麗莎,蒙娜麗莎也在看我。這種互動性在照片的欣賞中也同樣存在。我們注視著照片上的人,他們也同樣在『注釋』我們。於是,照片有時會產生更具視覺吸引力的效果,產生一種圖像與欣賞者之間的親和力」。

讀這本書的收穫,真是因人而異,但無論是誰讀都會獲益良多。我讀此書受益匪淺,僅書愚見。

源遠流長,傳承有序

第一單元有一張譚鑫培在《定軍山》中飾演黃忠的照片,這張照片意義非凡。譚鑫培是京劇史上的一代宗師,開創了「無腔不學譚」的光輝歷史。《定軍山》是譚鑫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國電影的開山之作。書中還收錄了譚小培、譚富英、譚元壽、譚孝曾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劇照,這些照片記錄了譚派藝術發展的歷程,也見證了中國京劇的發展。第七單元有一張譚正巖在《定軍山》中飾演黃忠的照片。譚正巖的這張彩色照片和譚鑫培的那張黑白照片兩相對比,戲沒有變,還是那出經典的《定軍山》,戲中人物也沒有變,還是那老當益壯的黃忠,扮演黃忠的人由譚鑫培變成了譚正巖,我們從這變與不變中既看到了時代的發展變化,又看到了京劇傳承的源遠流長。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家族傳承是京劇傳承的一大特點。

《定軍山》譚鑫培

藝人有其獨特的技藝,為了使其技藝更好地傳承,業內聯姻、家族傳承便在京劇界成為了普遍現象。梅蘭芳、梅葆玖父子合演《遊園驚夢》,譚富英、譚元壽父子合演《汾河灣》,葉盛蘭教子練功,裘盛戎教子學唱……這些照片都是京劇史上家族傳承的有力明證。

除了家族傳承,京劇還很講究師承,也就是拜師學藝。書中有不少師徒合影,名師高徒,比如蕭長華、馬富祿師徒,餘叔巖、李少春師徒,葉盛章、張春華師徒……一張張照片的背後是一個個鮮為人知的傳藝故事和一段段感人至深的師徒情誼。

梅蘭芳、李世芳師徒的合影,引人遐思。師父是四大名旦之一,徒弟是四小名旦之一。扮相、表演均「酷似畹華」的李世芳被觀眾們譽為「小梅蘭芳」。梅蘭芳主動收李世芳為徒,悉心培養,倍加呵護。李世芳刻苦學藝,深得梅蘭芳真傳。然而天妒英才,李世芳竟在由滬北飛途經青島附近時不幸因飛機失事而遇難,結束了年僅26歲的生命。梅蘭芳因失去得意高足悲痛萬分。為悼念李世芳的不幸逝世, 梅蘭芳組織在滬的京劇界人士進行義演,用演出所得接濟李世芳的家屬。

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書中有一張《二堂舍子》的劇照,梅蘭芳飾王桂英,周信芳飾劉彥昌,梅葆玥、高玉倩分別配演沉香和秋兒。這是1955年4月梅蘭芳、周信芳舞臺生活五十年紀念演出的一張劇照。梅、周二人一北一南,一旦一生,同庚屬馬,同搭喜連成科班,同赴朝鮮慰問演出;然而二人同臺合演的機會並不多,此次他們合演的《二堂舍子》已經成為了這齣戲的範本,後人難以企及。

《三岔口》張雲溪飾任堂惠(上)張春華飾劉利華(下)

梅蘭芳的弟子李玉芙曾說:「為什麼梅先生、周先生要選《二堂舍子》這齣戲呢?這是一出高級戲。」這齣戲高級在哪兒?這齣戲有深厚的思想內涵,耐人尋味,需要演員把人物複雜的內心用唱念和表演準確而生動地展現在觀眾面前。演內心談何容易!這齣戲要演得細膩,念白要有味兒,唱腔要含情,只有準確把握人物情感並具備高超的藝術處理能力才能演好這齣戲。此時,梅、周二人的藝術已是爐火純青,二人配合的演出效果當然是「一加一大於二」。

京劇界有很多黃金搭檔,他們幾十年如一日地合作,配合得相當默契,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彼此便心領神會。梅蘭芳、蕭長華合演《女起解》,馬連良、張君秋合演《趙氏孤兒》,張雲溪、張春華合演《三岔口》,葉盛蘭、杜近芳合演《柳蔭記》,耿其昌、李維康合演《四郎探母》……看著一張張照片,我們似乎可以藉助照片回到那時的劇場,一睹他們精彩的配合,欣賞他們無言的默契。

書中有這樣一張照片:梅蘭芳站在座椅後面,前面座椅上端坐著他的兩位琴師——徐蘭沅、王少卿。從這張照片可以看出梅蘭芳對琴師的尊重。京劇的唱腔和伴奏,猶如魚水之交,魚離水不能生存,唱腔是不能脫離伴奏的。好的伴奏應該隨著腔兒的情緒,應強則強,應弱則弱,緊緊地包著唱腔,起到烘雲託月的作用。徐蘭沅曾總結:「胡琴拉法須剛柔,又有骨頭又有肉;用剛用柔看唱法,表達感情是高手。」梅、徐二人之所以能配合得天衣無縫,皆因他們有一致的藝術追求——塑造人物,表達感情。 (下轉23版)

動靜相宜 紙上蹁躚

孫毓堃在《挑簾裁衣》中飾武松的那張照片深深吸引了我。照片怎麼能拍出如此玄妙的動感?一種紙上生風、呼之欲出的動感。這張照片讓我聯想到葉淺予筆下的舞蹈人物畫。繪畫是畫家的藝術創作,照片是攝影師的審美表達。相機之所以能表現出演員極富動感的瞬間,除了精湛的攝影技術之外,更重要的還取決於演員高超的表演藝術。這張照片中的亮相是一個靜的姿態,但這個靜態不板滯,能感覺到他仿佛是經過一系列動作之後的一個停頓。這個亮相本身來源於動,因此這張照片妙在寓動於靜,靜中取動,動靜相宜。

《挑簾裁衣》孫毓堃飾武松

侯喜瑞在《戰宛城》中飾曹操,他勒馬欹側,欲進先退,一人登場,滿臺皆戲;王少樓在《秦瓊賣馬》中飾秦瓊,他抱鐧展身,舒展中包蘊含蓄,動態中富於沉穩;宋德珠在《小放牛》中飾村姑,她足下踩蹺,勝似凌波微步,宛如一陣迴風;李玉芝在《梅龍鎮》中飾李鳳姐,她的亮相嫵媚婀娜,有一種立體感,手眼配合自然流暢;白玉薇在《拾玉鐲》中飾孫玉姣,她那輕盈的一蹲,靈動活潑,天真嬌美……

《戰宛城》侯喜瑞飾曹操

從照片中都能看出他們表演的傳神,足見其功夫了得。要想在表演藝術上有所成就,學藝之初,一招一式都要做到準、實、正。頭、膀、腰、腿、足各部分的功夫都要練得瓷實。有了基本功,還要琢磨如何運用這些功夫來表達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關於表演大致可分為仿、熟、巧、精、化五個階段。初學重模仿,而後到熟練,熟中至工巧,巧後思精到,精湛再求化。所謂化境就是自然流暢,無稜無角,無刀砍斧鑿的痕跡,這就是「由方入圓圓又化,由簡入繁繁又簡」。

冰山一角 浮想聯翩

書中有一張梅蘭芳和歐陽予倩的合影,這張合影實在難得一見。梅、歐二人都穿著西服打著領帶,梅蘭芳左手扶在一個打開的本子上,右手拿著一支毛筆停於胸前,若有所思,提筆欲書,歐陽予倩坐在梅蘭芳右側,雙目注視著那個本子,好似正在和梅蘭芳探討問題。照片上的梅、歐均已年過半百,但他們仍在為中國戲曲事業貢獻著各自的力量。他們那天都說了些什麼?達成了怎樣的共識?是否有分歧爭執?梅蘭芳在那個本子上寫了些什麼?……如今,那天發生的一切,我們都難以知曉,或許,這就是照片帶給我們的遺憾。照片總是只露出那冰山一角,只說出那片言隻語,餘下的留給人們浮想聯翩。我的思緒已被這張照片帶到1919年的南通……

梅蘭芳與歐陽予倩探討戲曲製作

提起歐陽予倩,大多數人都知道他是我國話劇創始人之一、戲劇教育家、電影編劇和導演,其實他還是京劇表演藝術家。他演過十五年京劇,與梅蘭芳並稱為「南歐北梅」。本書中有一張歐陽予倩在《寶蟾送酒》中飾演寶蟾的照片,僅從這張照片我們便能窺見他當年在舞臺上的風採。

晚清狀元、近代愛國實業家、教育家張謇提倡戲劇改革和戲劇教育,他在江蘇南通修建了具有現代化設備的更俗劇場,並創辦了我國最早的新型戲劇學校——伶工學社。張謇邀請歐陽予倩來南通主持伶工學社,並在更俗劇場演出。1919年11月,梅蘭芳應張謇邀請,在歐陽予倩的陪同下參觀了伶工學社,並在更俗劇場和歐陽予倩同臺演出,自此梅、歐二人結下了深厚的友情。

張謇在更俗劇場門廳樓上特闢一室,親書匾額「梅歐閣」,並撰書聯語:「南派北派會通處,宛陵廬陵今古人。」「宛陵」 「廬陵」分別是宋代詩人梅堯臣和歐陽修的籍貫,他們開創宋詩新風,此聯暗喻今人梅蘭芳、歐陽予倩兩位藝術家開創京劇新路。張謇之所以設立「梅歐閣」,還有其更深一層的用意。他認為無論哪一種職業,優秀人才都應團結協作。

看著一張張照片,我的腦海裡出現了一堆問號。梅蘭芳緣何會與崑曲名家韓世昌一起排演《遊園驚夢》?觀眾第一次看尚小雲演《摩登伽女》會作何反應?馬連良演楚霸王項羽會是怎樣的情景?程硯秋扛著農具牽著馬在青龍橋務農時心裡是什麼滋味?一群學生圍著蕭長華學戲,現如今這些學生在何處……

十載增刪 風雅長存

讀罷此書,我掩卷沉思:「這麼好的書一定要讓更多的人讀到!」京劇的傳承不僅需要舞臺上演員的傳承,更需要觀眾的傳承。沒有觀眾的藝術就是沒有未來的藝術。培養青年觀眾是京劇發展傳承的當務之急。在讀圖成為閱讀時尚的今天,這本書就是青年人走近京劇藝術的橋梁。我想,此次《京劇史照(增訂版)》成書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文化傳承的過程。

《拾玉鐲》白玉薇飾孫玉姣

《京劇史照》成書於1990年,當時在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的領導下,此書是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七五」規劃重點研究項目。此書出版後深受好評,廣受歡迎,短期內即售罄,還獲得了1993年度的國家圖書大獎。此書發行量有限,使得喜愛京劇的廣大讀者無緣購得。

《京劇史照(增訂版)》在原有六個單元的基礎上,增加了第七單元。第七單元的照片是1990年底舉行的紀念徽班進京二百周年的盛大演出、21世紀以來部分獲獎的重要劇目及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的部分有代表性演員的照片。此次增訂在《京劇史照》1102張照片的基礎上又增補了395張,在增補的同時,還進行了替換。替換的原則是選擇清晰度更高、更具歷史文化價值的照片。由於篇幅所限,本書只收錄了以北京地區為主的京劇史照。本次增訂,照片的標註更加規範。

《京劇史照(增訂版)》是北京國粹藝術傳承促進會向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和市規劃辦申請立項並組織專家歷經十載編撰而成的著作。北京國粹藝術傳承促進會的主要成員是70後、80後的中青年,如今有不少90後也加入了這個群體。他們對民族藝術和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推廣有著極高的熱情。他們都有各自的本職工作,在促進會工作完全是義務奉獻,他們是文化傳承的志願者。他們和平均年齡80歲以上的專家們共同承擔了《京劇史照》增訂編撰的重任。老專家們用行動向青年人傳遞著敬業、認真、踏實、篤定的精神品格。主編魯青老師視力微弱,但他對原書每一張照片都如數家珍,記得每張照片在原書的位置。馬鐵漢老師的批註全部手寫,工整清楚,精準無誤。鈕驃老師認真嚴謹,他的批註詳實完備,無一字無出處。孫松林老師低調謙和,在選片、甄別方面花費了大量心血。他對人物小傳逐一精校,特別強調人物小傳的客觀性。在成書的過程中,鈕驃、孫松林二位老師時常結合書中的照片給促進會的年輕人講梨園往事,使負責編撰工作的年輕人受益頗多。許文老師年齡最長,總領全局,把握方向。當促進會的年輕人將這本書親自送到老人手裡時,94歲的許文老師感慨地說:「這本書是我的收山之作了。」促進會的年輕人無怨無悔地做著細緻繁瑣的工作。耄耋的專家和促進會的年輕人用他們各自的行動詮釋著對文化傳承的理解。這才是書裡傳承,書外亦傳承。在漫長的京劇發展史上,本次的增訂不是這本書的終點,而是這本書的新起點。我相信,後人還會在增訂版的基礎上不斷增訂,繼續書寫這部視覺京劇史。

一張張零散的照片被精心編織成這本厚書,一段段珍貴的記憶匯聚成京劇歷史的長河。照片承載著時光,讓人感覺到照片上的人在歷史長河中永存,超出我們生命的長度,也超出我們生命的深度。書中每一張照片都帶著溫度,帶著它往日的風採,引起我們的懷念。我們最好用心靈而不只是眼睛去品讀每一張照片,以便得到故事,和故事裡蘊含的美。

隨著時間的流逝,書中新增的照片也會慢慢變成舊日夢痕,正所謂「生命如秋葉,飄然離去;藝術似春水,柔軟又綿長」。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24

相關焦點

  • 《京劇史照》:用照片呈現京劇從草創走向博大精深的全過程
    京劇是高度綜合的舞臺表演藝術。它的歷史可用文字記載,亦可用聲音記錄。《京劇史照(增訂版)》是用照片呈現京劇從草創走向博大精深全過程的一部專著。此書裝幀精美,方脊精裝,印有金色海水紋樣,配有直插式書匣。精裝面表和書匣的材料均是紅色精紡棉紗。封面用模切鑲木片工藝。木片上刻有「京劇史照增訂版」七字,其中「京劇史照」四個字遒勁有力,頗具歲月感。
  • 京劇演員宋秀波:傳承國粹近十七年 弟子登上星光大道
    京劇有「國劇」之稱,是中國的「國粹」。為使它傳承下去,牡丹江市京劇團著名刀馬花旦演員宋秀波不惜花資金,自己辦學習班,免費教家庭條件不好的學生學京劇。前不久,她指導的10名學生憑藉京劇名段《穆桂英掛帥》登上央視星光大道,為第三代京劇梅派藝術的傳人董飛伴舞。
  • 國粹京劇亮相「讀懂中國」 晨光文具打造國粹禮盒
    12月16日晚,由京劇表演藝術家儲蘭蘭任團長的蘭新劇團,為第三屆「讀懂中國」國際會議歡迎晚宴的中外嘉賓組織了精彩的新京劇專場演出。演出以「讀懂中國,永以為好」為主題,以中國優秀國粹藝術新京劇為主要內容,融合現代歌舞樂器、武術、太極等中外藝術表現手法,展示了新時代中國優秀文化藝術的新風貌,獲得中外嘉賓的高度評價。
  • 弘揚傳統文化 傳承國粹經典 德州市群星京劇社走進山東華宇工學院
    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國粹戲曲經典。近日,德州市群星京劇社走進山東華宇工學院,為廣大師生帶來了一場盛大的傳統文化盛宴。本次演唱會以現代京劇為主,向新時代青年學生普及國粹經典戲劇知識,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廣大青年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弘揚愛國精神、樹立報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
  • 陌陌直播間秀京劇絕活 四功五法盡顯國粹風華
    12月15日的安徽會館大戲樓裡,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廣京劇國粹藝術為主題的「京彩薈萃」戲曲直播季,第二場直播準時拉開帷幕。本場直播裡,京劇表演裡難得一見的椅子功、蹺功、吃火等代表性絕活驚豔亮相。
  • 唱念做打華服妝發,陌陌直播間上演京劇國粹
    四場直播從唱念做打、後臺妝發等不同的角度切入,將京劇的臺上臺下功夫全方位呈現給年輕網友,帶來了一場欣賞價值和知識價值並重的國粹盛宴。  輸出正能量,陌陌助力傳統文化傳承  利用直播技術賦能傳統文化的傳承之路,陌陌近年來做出了多樣化的探索。
  • 威海市環翠區:弘揚國粹精華,讓京劇人物再現戲曲魅力
    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30日訊手持令旗,頂盔貫甲,威風凜凜,眉目間露出一絲威嚴,似乎下一秒一句唱詞就將脫口而出……走進威海京劇博物館,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京劇角色人物躍然面前,令人驚嘆不已。弘揚京劇藝術,傳承國粹精華。
  • 為什麼我們稱京劇是國粹?你真的明白嗎?
    1:京劇舞蹈 京劇的舞蹈藝術是在歷史的長河裡沉澱形成的,無論是古裝戲的柔美瀟灑,還是現代戲的剛勁挺拔,它的表現力都是無可替代的,通過京劇那設計精美、能夠展現各個時代特色、及感情色彩的漂亮的行頭服飾的襯託,將演繹人物的劇情背景和心理心態表現的淋漓盡致,讓觀眾盡情享受京劇美學帶來的視覺衝擊和心裡震撼。
  • 京劇名角來深圳!福田京劇藝術節連番名劇等你來賞
    你見到京劇名角于魁智、李勝素了嗎? 10月30日晚,第二屆福田京劇藝術節發布會在深業上城商場完滿落下帷幕。 據了解,國家京劇院一團是當今首屈一指的京劇表演團體,于魁智、李勝素均為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後者還是國家京劇院一團團長。 現場還有,來自國家京劇院一級老生演員馬翔飛和優秀張派青衣演員劉夢姣攜國家京劇院一團樂隊,為市民戲迷們分別獻唱《捉放曹》和《詩文會》京劇選段,精彩表演讓發布會現場掌聲不斷。
  • 長沙哪裡可以看京劇演出?長沙京劇演出劇場-半趣齋
    屬於傳統藝術的破冰冒春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又會是是傳統藝術們百花齊放的時候而現如今除了漢服文化、相聲文化的大熱外還有一些比較小眾或者無人問津的傳統藝術今天老半帶大家見識下它們的風採我國影響力最大的戲曲劇種——京劇相對於其它的文化傳統藝術京劇從200多年形成至今
  • 晨光文具聯合時尚芭莎,國粹京劇也能潮skr人!
    這次晨光文具與時尚芭莎站到了一起,推出一套「盛世新顏國粹禮盒」。看得出來,晨光這次在弘揚國粹文化上頗費了一番心思,打造國粹系列禮盒,還請來了京劇知名IP王佩瑜出任「晨光盛世新顏首席文化官」,攜手推廣國粹之美。
  • 著名京劇老生名家張克先生收徒 傳承劇目《定軍山》在青首演
    著名京劇老生名家張克收徒,青島市京劇院青年演員包大鵬拜師儀式暨傳承劇目《定軍山》首演在青島李滄劇院舉行。此次將拜師儀式搬上李滄劇院的舞臺,請現場觀眾作為見證人,共同見證這一梨園喜事。  據了解,薪火相傳梨園情,拜師學藝是京劇藝術傳承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種形式,張克先生是天津市青年京劇團國家一級演員,天津市政協常委,梅蘭芳金獎、白玉蘭獎、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中國京劇流派傳承班(楊派)指導教師
  • 中國國粹京劇,生旦淨末醜,分別代表什麼
    中國國粹京劇,生旦淨末醜,分別代表什麼文/@成長新視點京劇,是中國的國粹。京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其中的多種藝術元素被用作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符號。在初期,京劇的行當仍分為生、旦、淨、末、醜五大類,後來才把生行和末行合併,取消了末行,變為生、旦、淨、醜四大類。一、生行。生行,是京劇中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種行當,也是重要行當之一,分為老生(鬚生)、紅生、小生、武生和娃娃生等。1、老生,指扮演帝王及儒雅文弱的中老年人。
  • 著名京劇老生名家張克先生收徒 傳承劇目《定軍山》首演在青舉行
    著名京劇老生名家張克收徒青島市京劇院青年演員包大鵬拜師儀式暨傳承劇目《定軍山》首演在青島李滄劇院舉行。此次將拜師儀式搬上李滄劇院的舞臺,請現場觀眾作為見證人,共同見證這一梨園喜事。  薪火相傳梨園情,拜師學藝是京劇藝術傳承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種形式,張克先生是天津市青年京劇團國家一級演員,天津市政協常委,梅蘭芳金獎、白玉蘭獎、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中國京劇流派傳承班
  • 學校熱點1|解放路幼兒園:傳統國粹——京劇,伴我成長
    傳統國粹 京喜 劇 首 先 首先,林老師從京劇的四項基本功唱、念、做、打簡單講解了京劇中不同行當之間的差別,以及其中共性的地方
  • 王一博京劇造型帥翻全網,全新裝扮受誇讚,卻被批糟蹋國粹
    「京劇」身為我國國粹一直以來都深受大眾喜愛,在娛樂圈中更有著不少人是京劇的忠實粉絲。最近在《天天向上》節目中王一博就因為自己的京劇造型帥翻全網,在他這個全新的京劇裝扮曝光後更得到了自己無數粉絲們的誇讚,可在有些人眼中卻又覺得他糟蹋了國粹,這到底是什麼情況?
  • 著名京劇老生名家張克收徒青島市京劇院青年演員包大鵬 傳承劇目...
    7月18日晚7:15分著名京劇老生名家張克收徒青島市京劇院青年演員包大鵬拜師儀式暨傳承劇目《定軍山》首演將在青島李滄劇院舉行。此次拜師儀式將搬上李滄劇院的舞臺,請現場觀眾作為見證人,共同見證這一梨園喜事。7月15日,《定軍山》在青島市京劇院排練廳進行彩排,記者探訪現場並採訪了這對師徒。
  • 一妝一發皆是藝術 陌陌直播間揭秘京劇國粹「後臺之美」
    本場直播裡,京劇演員在後臺帶領網友走進國粹藝術背後的精彩,揭秘京劇人物的妝容是如何「煉成」的。除了唱念做打的基本功,京劇演員還有一個必備的技能——自己上妝、勾臉譜。客串主播的京劇人劉振、果菁介紹,京劇行當裡,演員通常都是自己兼任化妝師,因為自己最了解自己的面部特質。
  • 車型品評|銀隆人能有多「折騰」? 這次是京劇臉譜公路車
    銀隆新能源秉承傳承、創新理念,立足自身領域發展,研發設計系列具有中華文化元素的客車產品,展示中國文化自信,彰顯國粹京劇風華。近期,榮獲「2020年道路運輸展新能源客車創新產品」獎的銀隆新能源臉譜公路車,便是銀隆將創新與傳承相融合的又一傑出代表。
  • 京劇郵票這樣收藏會更有趣
    而京劇,被譽為中國國粹的代表,京劇裡蘊含著我們這個古老國度的某種與生俱來的氣質,融合了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和精華。如今京劇早已走遍世界各地,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我國郵票上的京劇內容大體可分為以下幾類:京劇臉譜京劇臉譜,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種特殊的化妝方法,是廣大戲曲愛好者非常喜愛的一門藝術。京劇臉譜色彩十分講究,看上去五顏六色的臉譜品來卻巨細有因,決非僅僅為了好看。不同含義的色彩繪製在不同圖案輪廓裡,人物就被性格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