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1《何以為家》:「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

2020-12-23 夏鬼豆

《何以為家》--這部來自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的電影作品,曾獲得了第71屆坎城電影節評審團獎,還入圍了第9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第76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等提名。在觀看這部電影的過程中,沒有人能保持平靜和漠然,而是痛心、震驚和憤怒這幾種情緒交替出現。在這部影片中,孩子們的遭遇遠遠超過我們的生活見聞,甚至是想像。而這些,卻不僅僅是電影中才出現的情節,而是真實生活中正在發生的事情……

法庭上,12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竟然是,他們給了他生命。

究竟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本文將從「故事背景」、「故事簡介」、「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和「克服原生家庭負面影響的意義」這四個方面來展開評述這部電影。

一、故事背景

你以為的電影情節,其實都是真實殘酷的現實寫照。

自從1975年開始,黎巴嫩爆發了一場持續近15年的內戰,從此常年處於內亂之中。直到今天,多發黨派之間的小規模衝突還時有發生。

自2011年敘利亞動蕩以來,大量的敘利亞人逃至黎巴嫩避難,很多敘利亞人在黎巴嫩生活了七八年。難民們越來越多,這些人都成為《何以為家》的「人肉背景」。

影片中隨處可見髒亂擁擠的樓宇、破敗不堪的貧民窟,頹廢慌亂的人群,其實都是敘利亞難民在黎巴嫩避難時真實的現實寫照。

或許我們無法感同身受,但對於有些人來說,能否活著就已經是明天最大的考驗。

二、故事簡介

阿德勒曾說:「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贊恩的父母生了他和6個弟妹。作為老大的他,一出場就有多重身份:曲馬多藥水(一種可成癮的藥物)的製作和銷售者、雜貨鋪的搬運工、家庭中的小保姆、街邊賣果汁的小販和父母的出氣筒。被貧窮剝削的童年,12歲的小男孩儼然家長,用瘦小的身軀挑起養家的重擔。

一大家子人蝸居在擁擠漏水的房間裡,溫飽都成問題,父母疲於生計,沒有時間照看孩子,最小的孩子被母親栓著腳,任由坐著在地上哭。

贊恩想去上學,母親同意的理由竟然是可以讓贊恩從學校偷拿好東西和好吃的回家;父親不同意則是怕雜貨鋪老闆阿薩德不同意,一旦贊恩被解僱了,那家中便又少了一點卑微的收入。

妹妹薩哈來了初潮,他趕緊帶妹妹去處理,告訴妹妹不能把衛生紙亂丟。因為如果被父母發現,那妹妹離被賣掉出嫁也就不遠了。

然而紙是包不住火的,妹妹最終還是被父母強行送給了阿薩德,用來抵房租。

在這裡,父母只管生育,不管教和養。對他們而言,女孩是一種商品,可以用來換錢;男孩是一種工具,可以用來賺錢,負責照顧家裡更小的孩子。

贊恩做的努力無濟於事,他心灰意冷的離家出走。後來遇上一個好心的清潔工拉希爾收留了他,拉希爾有個一歲小孩約納斯,即使一出生就是黑戶,她卻不願意失去孩子。

在拉希爾家裡這段短暫的時光,贊恩感受到了母愛和家庭的溫暖。可惜好景不長,拉希爾的工作證到期被抓,贊恩開始了一個人照顧約納斯的艱苦日子。

一個12歲的男孩要照顧一個1歲尚需餵奶的小孩,為了掙錢給小孩買奶粉,贊恩就像一個小爸爸,又開始為生存勞累奔波。

他學著父母的樣子製作藥水來賣,行走在犯罪的邊緣。可當沒錢交房租,房子被房東鎖住後,藏在房子裡的錢也被鎖住了,希望沒了,走投無路的他最終只能把約納斯送走,想回家拿自己的身份證明,找機會逃離出國。

沒想到回家拿不到自己的身份證明,卻得知了妹妹薩哈的死訊。妹妹才11歲,卻由於懷孕大出血,沒有身份證明被醫院拒收治,就那樣死在了醫院門口。贊恩心理防線的最後一根稻草徹底被壓垮了,他悲憤交加,拿起一把刀直接衝出家門,去刺傷了阿薩德,自己被捕入獄五年。

在監獄裡,他撥打了電視節目的連線電話,提出要起訴自己的父母。

法官在法庭上問:「你為什麼站在這裡呢?」

贊恩說:「我要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

贊恩的心聲很簡單,他希望所有養不起大人的孩子都不要再生孩子了。

畢竟生而不養,與不生又有什麼區別呢?

三、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為人父母是一個終身職業,但絕大多數的父母都是無證上崗。

「我希望大人聽我說: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我只記得暴力、侮辱或毆打,鏈子、管子、皮帶,我聽過的最溫柔的一句話是「滾,婊子的兒子」、「滾,你這垃圾」。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錢。我住在這裡的地獄,我像一堆腐爛的肉。生活是個婊子,我以為我們能做好人,被所有人愛,但上帝不希望我們這樣,他要我們像地毯一樣被踩在腳下。」 ——來自贊恩的心裡話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2001年世界兒童狀況報告》指出「一個政府想要改善人民的生活,最明智的做法是在幼兒期的早期撫育方面進行投入。但不幸的是,對孩子和國家來說,幼兒期是最不受關注的階段。」

家庭本該是我們溫暖的避風港,父母對孩子有不可推卸的撫養義務和教育責任。一個孩子的性格、喜好和三觀都會被家庭環境所影響,原生家庭對孩子後期的成長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為人父母是一個專業性非常強的終身職業,可悲的是絕大多數父母都是無證上崗。

贊恩的父母無疑是不及格的,他們只會粗暴的打斷孩子的講話,隨意的辱罵和毆打孩子,把孩子當作賺錢的工具。他們活生生把一個12歲的男孩逼到哭著拿起刀與這個世界對抗,留給孩子童年的回憶只有冷漠和暴力。

可悲的是在這部電影中,贊恩的父母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因為他們也是那樣被養大的。

男孩長大了就去賺錢,女孩來初潮了就可以嫁人。

在贊恩父母輩的這一代人的思維中,這是很正常和自然的事情。他們的人生也沒得選,他們也是被父母冷漠粗暴的對待,也是在那樣的原生家庭中不知不覺間長大成人的。

生活貧困、精神貧瘠和老一輩教育固有思維的延續,才是妹妹薩哈早逝悲劇的根源。

四、克服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是為了擺脫內心的脆弱和彌補愛的缺失,成為更好的自己。

《圓桌派》有一期專門探討了關於原生家庭的恩怨情仇,很多人看後深有共鳴並且引起廣泛討論。

嘉賓武志紅在節目中講到中國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時談到:「中國父母和孩子之間,父母怎麼做都是對的,孩子怎麼都是錯的,父母反而會把自己身上的一堆垃圾,往孩子身上去傾倒說不僅你的問題是你糟糕的,我們過不好都是因為你,我們不離婚,我們過不好都是因為你。」

總有這樣的父母,認為自己痛苦的根源來源於孩子身上。可對於孩子來說,父母卻是我們最渴求得到認可的最親近的人。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因為只有在做鬼臉才能看見父親的笑臉,漸漸地,鬼臉成為了她的保護罩。她習慣性地用鬼臉去掩飾自己的窘迫,長大後也總是習慣性地去討好付出;

《都挺好》中作為女孩的蘇明玉從小不受重男輕女的母親待見,拼命獨立自強,其實也是為了證明自己值得母親關注;

《歡樂頌》中的樊勝美被原生家庭連累壓榨,用了許久時間才苦苦掙扎掉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鐐銬……

贊恩在法庭上與自己的父母親對峙,媽媽肚子裡又有一個小孩了,他對媽媽說:「你肚子裡的孩子會和我一樣。」他不願意再看到又一個妹妹「薩哈」的悲劇發生。

他勇敢的跳脫出這個可悲的家庭束縛,在這場法庭中成為主導,讓父母親第一次意識到出現在自己身上的問題。

他是不幸的,從小到大的遭遇讓人心疼又同情;但他又是幸運的,他的身上有一份對家人的責任和使命感,懂得學著去擺脫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因為他不願成為像父母一樣的人。

長大後的我們經常很難有意識到原生家庭帶給我們負面影響的時候,然而,這些負面影響就像是一隻躲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小野獸,在某些不為人知的時候,它會變得暴躁和不受控制,暗自折磨我們的心智,替我們做出頭腦發熱的決定。

就像讚恩一直想要保全妹妹,最終聽聞妹妹的死訊卻控制不住自己去刺殺了阿薩德。這個暴躁易怒、衝動行事的小野獸,就是在贊恩爸爸性格的影響下默默長成的。

看完這部電影,才發現當我們自怨自艾,無法承受生活的重壓時,卻不知這個世界的某些角落,有人比你更艱難,也更堅韌。我們不知道這個世界會不會變好,但至少我們還有權利去選擇自己的生活,改變自己的生活。

願每一個孩子都能被世界溫柔相待,都能有發自內心的、由內而外的笑容。

相關焦點

  • 豆瓣64萬人打出9.1分《何以為家》這部電影為何能收穫如此多好評?
    《何以為家》中開頭有這麼一段對話:贊恩說:「我想起訴我的父母」。法官問:「你為什麼要起訴你的父母」?贊恩用冷漠的語氣回答:「因為生了我」。聽了這樣的狀告,我很愕然,一個不過12歲的少年,為何成為階下囚,為何要狀告自己親生父母,這在我所處的世界是件多麼可笑的事情。父母生了你,為什麼你不感恩,反而憎恨?!當我繼續追著這部《何以為家》看下去時,隨著劇情的發展心中不自覺就升起了一股憤恨的情緒:生而為人,這劇中的那雙父母應該自慚形穢;為人父母,他們根本不配!
  • 豆瓣9.1分,2019最佳引進片,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
    為何生而不養,養而不育?那如果有人告訴你,不僅父母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作為孩子還要起訴自己的父母,起訴父母生了他!作為聽眾,你有何想法呢?是否會疑問為何有人會想要起訴自己的父母呢?是否會覺得這樣的子女不孝順呢?可你能想像這句「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是從一個12歲的孩子口中說出來的嘛!
  • 豆瓣9.1《何以為家》:從三個方面淺析贊恩靈與肉的救贖
    三刷《何以為家》,雖然早已知道了劇情,也在豆瓣看了很多評論,但是看的過程還是很壓抑,悲傷的情緒一直揪著,多次忍不住落淚,太心疼這個叫贊恩的小男孩。延續了導演娜丁·拉巴基一貫的風格和關注點都是為弱者發聲,她說:「我希望,我的電影能夠成為一種改變世界的力量。接下來,我將結合這部影片贊恩從離家出走到法庭起訴父母所進行的救贖,從靈與肉三個方面進行分析,「靈」是指精神層面,「肉」是指肉體層面。
  • 豆瓣9.1《何以為家》,看贊恩如何破局,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最近看了影片《何以為家》,看完後沉思良久。想談談這部電影,卻又覺得有些沉重。贊恩的反抗從最開始的「揚湯止沸」到最後的「釜底抽薪」,他努力的去打破自己命運的枷鎖。對於這部影片,我想從劇情人物、世俗觀念與現實思考這三個方向來探討一下。
  • 影評|今日分享《何以為家》觸碰心靈深處
    hello,大家好,我是文案君!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部豆瓣9.1分的影片《何以為家》,這個影片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影片以兩條故事線展開,一條是鏡頭前將父母告上法庭的12歲男孩贊恩,一條是從衣索比亞偷渡進入黎巴嫩的單親媽媽,他們偶然之間的相遇,也間接改變了兩個人的命運,下面文案君帶大家一起來重溫一下這部影片。
  • 《何以為家》影評——何以為(wéi)家?何以為(wèi)「家」?
    01何以為(wéi)家?今天觀看了評分達9.1之高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他訴求希望法官判決他的父母不要再生孩子。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
  • 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影評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影片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並獲得過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的《何以為家》。那麼為什麼這部電影擁有著直擊心靈的效果,並令無數人淚目呢?原因很簡單,只因我們見過光明,因此無法忍受這無盡的黑暗。(本片的拍攝模式:將故事與庭審結合)12歲的贊恩起訴他的父母,原因只有一個:「因為他們生了我」。父母的生育之恩本應我們一世來報,但為什麼這裡的贊恩卻因此起訴父母呢?其中的辛酸與無助又有多少呢?所有的一切都要從他的父母生育了8個孩子說起。
  • 《何以為家》贊恩控訴父母的那段獨白,瞬間戳中了淚點
    看了《何以為家》,因為大概知道故事情節 ,在電影剛開始,有些想逃離影廳,越長大膽子越小,越擔心不好的事情在心中久久記起,揮散不去,還是堅持看完了電影,印象最深的是,當贊恩知道自己是拍身份證照片的時候,那釋放的燦爛的笑容,才是他最美的瞬間,那一刻他也成為了一個有正常身份的人,我相信贊恩終於迎來了他的
  • 豆瓣9.1高分電影《何以為家》:贊恩的三次反抗
    他想去學校讀書,父親反對,怕耽誤打工,母親支持,理由只是為了學校免費的食物和棉被。他和弟妹們睡在沒有棉被的地板上,一簾之隔,是行房事的父母,聲音太大,孩子們睡不著,無奈地翻過身去。潦倒的贊恩和尤納斯在家時,贊恩尚可埋怨父母,埋怨他們拋棄了妹妹。
  • 父母生而不養,長子贊恩渡人卻無法渡己,無愛《何以為家》
    父母只管生,可生而不養,越窮越要生,越生又越窮,如此循環,根本沒有盡頭。《小偷家族》是從普適的社會問題切入最終落腳於人性的模糊地帶,而《何以為家》則是以個人境遇為樣本揭露社會制度的缺失。《何以為家》這部影片根據贊恩的真實事件進行改編,男孩的父母只管生孩子,在家什麼也不幹,讓自己年幼的孩子去雜貨店打工來獲取食物。
  • 《何以為家》此片為何評價如此之高,它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呢?
    《何以為家》此片為何評價如此之高,它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呢?最近無意間看到此片簡介,評價都很不錯,決定仔細觀看,看完後給我的視覺以及心理衝擊都還蠻大的,發現好久都沒有一部電影能像這部電影看完後讓我久久的沉思了。
  • 電影《何以為家》:揭開生活的面紗,看到的是深不見底的黑洞
    電影《何以為家》是一部由女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的兒童成長家庭劇,上映於2019年4月29日,電影一上映就獲得了非常高的評價,票房也達到了15.1億的斐然成績,在豆瓣評分也是高達9分以上,這部電影也賺足了不少觀眾的眼淚。
  • 二刷《何以為家》父母生而不養,贊恩出大招,別再說孩子不懂事了
    很多人說,一部好電影它對社會是有影響力的,是可以改變世界以及人們認知的價值觀,黎巴嫩女導演納迪·拉巴基執導的《何以為家》眾評就是這樣一部能影響與改變人們價值觀的電影。影片以戰火連天、社會結構紊亂的黎巴嫩為背景,講述了一個生長在社會底層的男孩贊恩與命運搏鬥的故事。男主贊恩自幼給房東當苦力,賺錢給父母養家。
  • 《何以為家》的幕後真相:人口爆炸下的中東亂局
    ★成為沉思的託克維爾資深讀者:點擊上方「沉思的託克維爾」→右上角菜單欄→設為星標「我想起訴我父母」-「為什麼要起訴父母」 「因為生了我。」「我希望我們能做個好人,被所有人愛,但真主不希望我們這樣,他只希望我們做個洗碗工。」——贊恩《何以為家》《何以為家》是一部深刻的電影,小男孩贊恩遭遇的苦難讓無數人潸然淚下,贊恩那句:「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生了。」
  • 《何以為家》生而不養,何以為家
    《何以為家》是黎巴嫩、美國、法國聯合製片,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爾·拉菲亞、約丹諾斯·希費羅主演的劇情片。影片講述了一個生活在黎巴嫩難民區的小男孩兒贊恩因為未成年的妹妹被父母賣給雜貨店男人之後離家出走的流浪經歷,在影片的最後,贊恩因為妹妹的意外死亡而將親生父母告上法庭。影片給我們展現了真實的難民生活:沒有戶口,沒有工作,生活環境惡劣,以及人在被物質生活榨乾之後親情的淡薄,儘管如此,還要無止境地生育,然後一切惡性循環。
  • 「為什麼我不願生小孩?」,看看周迅和樸樹的回答,很真實
    其實,周迅曾經在金星的節目上回答了"為什麼我不願生孩子"的問題。她坦言,並不是不想要孩子,只是因為自己和丈夫兩人都忙著自己的事業,而且對生孩子這件事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所以這件事就被擱置了。
  • 《何以為家》:孩子的厭世臉,並不是天生的
    這句話被印在電影的宣傳海報上。你永遠不會,因為你活不下去,你連做噩夢都活不下去,換成你是我,你早就已經上吊自殺了。為了讓孩子活下去,我願意犯下千種罪,他們是我的孩子,沒人有權批評我,我是我自己的法官。贊恩的爸爸,也是一臉委屈,「因為全世界都說不生孩子的人生不完整,因為自己就是這樣長大的,所以他才選擇了不停地生」。當你人生無望,歇斯底裡地質問父母,你們為什麼要生出我來時,父母也會歇斯底裡地反問你,我們辛辛苦苦生了你我們還有錯了?如果你生而不養,養而不教,就是有錯。
  • 影評丨《何以為家》,你的平平無奇可能是別人的奢望
    影片預告片裡最震撼的,是一個小男孩把父母告上了法庭。法庭上法官問小男孩,為什麼要狀告父母。小男孩說:他們為什麼要生下我。《何以為家》就是這樣一個壓抑、現實的影片。男主贊恩的家庭在難民聚集的社區,一個樓房裡。可房子內部陰暗、狹小,還遠遠不及房子外觀來的漂亮。僅僅12歲的贊恩在阿薩德的雜貨店裡打工。下班時間到的時候,他看到其他孩子坐著彩色的校車,快樂地跑回家。仿佛此刻贊恩跟他們並不是同一個年紀。
  • 每一部豆瓣評分都在9.0以上,你看過哪一部?
    大家好,我是左耳日光。這一期給大家盤點了五部豆瓣9分以上的好作品,很多筒子們可能都沒有看過甚至於連聽都沒聽說過,但是這五部絕對是上乘佳片。它們沒有過多華麗的修飾,只是靜靜地講著一個「美到犯罪」的故事。接下來跟著小編來看看吧!
  • 《何以為家》:「人來世間,苦海一場,未知苦處,不信神佛。」
    法庭上,矮小瘦弱的孩子眼中暗淡無光,唯一的堅持就是起訴自己的父母。他說:「因為他們生下了我。」接著,我經歷了一場如墜深淵,絕望無光仿佛溺斃窒息的回憶。年幼的贊恩,像大人一樣成熟老練地用單薄幹瘦的身體搬運著與身高同高的煤氣罐和水桶,幫助父母維持生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