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沙尼亞,全稱是愛沙尼亞共和國,與南方的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並稱為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位于波羅的海東海岸,東與俄羅斯接壤,南與拉脫維亞毗鄰,北鄰芬蘭灣,與芬蘭隔海相望,西南瀕臨裡加灣,邊界線長1445公裡,海岸線長3794公裡,國土面積45227平方公裡。
全國劃分為15個省,分別是:希尤省、哈留省、拉普拉省、薩列省、裡亞內—維魯省、依達—維魯省、雅爾瓦省、維良地省、耶蓋瓦省、塔爾圖省、維魯省、瓦爾加省、帕爾努省和裡亞內省,首都塔林。
愛沙尼亞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1994年加入北約,2004年加入歐盟,2011年加入歐元區。由於其高速增長的經濟,資訊科技發達,而被稱作「波羅的海之虎」,世界銀行將愛沙尼亞列為高收入國家。愛沙尼亞也是全世界空氣品質最優最舒適的國家,首都塔林被譽為「洗肺聖地」。
公元12世紀至13世紀,愛沙尼亞民族形成。其後的數百年,先後被普魯士、丹麥、瑞典、波蘭、德國等國家佔領和統治。
從公元1710年開始的兩百多年,愛沙尼亞受俄羅斯帝國統治。
公元1918年2月24日,愛沙尼亞宣布獨立,成立愛沙尼亞共和國。
公元1918年2月25日,歐洲正處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後期。
公元1918年3月3日,蘇維埃俄國(蘇俄)與德意志帝國籤訂《布列斯特-立託夫斯克和約》,簡稱布列斯特合約。蘇俄將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和烏克蘭的一部分地區割讓給德國,蘇俄軍隊和俄國赤衛隊從這些領土上撤出。
愛沙尼亞的徳裔居民在德林斯漢森男爵領導下發動暴動,根據布列斯特合約,請求德國軍隊進入愛沙尼亞。德國也想試圖在被蘇俄割讓的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地區建立一個從屬於德意志帝國以梅克倫堡的阿道夫·弗裡德裡希公爵為元首的波羅的海聯合公國。
同年11月,德國爆發十一月革命。11日,德國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蘇俄藉機宣布廢除《布列斯特合約》,試圖收回合約中割讓給德國的領土。在這種情況下,愛沙尼亞於28日宣布獨立,國內的徳裔居民組建了志願軍團,和新組建的愛沙尼亞軍隊一道抵抗蘇俄紅軍和赤衛隊的進攻。
公元1919年2月1日,曾經率兵參加芬蘭內戰的德國將軍戈爾茨,率領由德國軍人組成的「自由軍團」前往愛沙尼亞援戰。
公元1920年2月2日,蘇俄政府被迫與愛沙尼亞籤署《塔爾圖和約》,蘇維埃俄國承認愛沙尼亞獨立。
公元1939年8月,蘇德籤訂秘密條約,將愛沙尼亞劃入蘇聯的勢力範圍。23日,納粹德國外長裡賓特洛甫和蘇聯外長莫洛託夫籤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同年9月25日,蘇聯與愛沙尼亞開始談判,28日,與其籤訂條約,蘇聯取得了在戰爭期間佔領愛沙尼亞的某些港口和軍事設施、並在有關地區駐軍的權利。
公元1940年6月16日,蘇聯向愛沙尼亞提出所謂的「保證實施互助條約和防止反蘇挑釁行為」的要求,隨後出兵佔領了愛沙尼亞全境,逮捕其政府官員,其中包括當時的愛沙尼亞總統康斯坦丁·帕茨,並廢除憲法,建立了共產黨政府。
同年7月,愛沙尼亞成為「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同年8月1日,愛沙尼亞經過所謂的「公民投票」被併入蘇聯,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蘇聯的佔領和吞併沒有得到美國和西方國家的承認,美國還凍結了愛沙尼亞國家銀行存放在美國的黃金。
公元1941年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3個星期後,德軍佔領了愛沙尼亞全境。愛沙尼亞人視德軍為「解放者」,並與其展開合作,在武裝納粹黨衛軍中還成立了一個愛沙尼亞師。
公元1944年9月,德軍開始從愛沙尼亞撤退,原愛沙尼亞共和國總理約裡·烏爾洛特斯宣布成為總統,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組建了流亡政府,該政府一支延續到1992年。
由於二戰期間,愛沙尼亞在德軍佔領時期,與德國展開合作。至二戰後期,愛沙尼亞遭到了蘇聯的嚴厲懲罰,蘇聯紅軍轟炸了愛沙尼亞的塔林和納爾瓦等城市,造成大量平民死亡。蘇聯重新佔領愛沙尼亞後還進行了大規模的逮捕和處決。反抗蘇聯佔領的愛沙尼亞遊擊隊「森林兄弟」一直戰鬥到1948年。蘇聯還調整了愛沙尼亞的邊界,把一部分領土轉給了俄羅斯。
從公元1949年5月起,蘇聯開始向西伯利亞流放愛沙尼亞人,並向愛沙尼亞遷入俄羅斯人,以改變愛沙尼亞共和國的人口構成。至1952年,愛沙尼亞人在本國內的比例已從1941年的90%下降至48%。
史達林去世後,蘇聯對愛沙尼亞的控制有所放鬆。
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愛沙尼亞人被允許與外國聯繫。
公元1960年,愛沙尼亞開通了塔林至赫爾辛基(芬蘭首都)的輪渡。在愛沙尼亞可以自由收看芬蘭的電視節目。
戈巴契夫時代,蘇聯對愛沙尼亞的控制進一步放鬆,愛沙尼亞開始出現持不同政見的政治團體以及政黨,例如愛沙尼亞人民陣線、綠黨、愛沙尼亞民族獨立黨等。
公元1988年11月16日,愛沙尼亞最高蘇維埃通過了關於本國享用獨立於蘇聯的主權聲明。
公元1989年1月,愛沙尼亞通過了將愛沙尼亞語定為官方語言的法令。2月24日,愛沙尼亞恢復了第一共和國時期的藍黑白三色國旗。8月和11月,又分別通過了新的法令。
公元1990年2月24日,愛沙尼亞公民經過選舉產生了成員為464人組成的愛沙尼亞議會。3月,經選舉產生的新一屆愛沙尼亞最高蘇維埃宣布恢復愛沙尼亞主權,愛沙尼亞進入了獨立前的「過渡時期」。5月,愛沙尼亞最高蘇維埃宣布恢復「愛沙尼亞共和國」的國名,並且規定只有經過該蘇維埃批准通過的法律才可以在愛沙尼亞施行。
公元1991年8月19日,蘇聯發生八一九事件。20日,愛沙尼亞宣布獨立。愛沙尼亞最高蘇維埃主席阿諾德·呂特爾指示正在芬蘭訪問的外交部長,在得到政府特別指令前留在芬蘭,以便必要時建立流亡政府。26日,俄羅斯聯邦發表聲明,承認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和其他加盟共和國的獨立要求,並且特別指明俄羅斯對三國放棄要求修改邊界的權利。
9月6日,八一九事件失敗後,蘇聯國務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決定承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三國的獨立,並委託蘇聯外交部發表聲明,支持這三個共和國加入聯合國和以平等的成員身份參加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17日,聯合國宣布接納愛沙尼亞為成員國。
公元1994年,駐紮在愛沙尼亞的俄羅斯軍隊全部撤出。
公元2004年,愛沙尼亞加入了歐盟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
公元2007年12月21日,愛沙尼亞成為申根公約會員國。
公元2011年1月1日,愛沙尼亞加入歐元區。
公元2016年11月,由中間黨、社會民主黨和祖國聯盟-共和國黨組成的三黨聯合政府成立。中間黨主席於裡·拉塔斯擔任總理。
公元2019年4月,愛沙尼亞現政府成立。10月,柯斯迪·卡留萊德當選總統。11月23日,於裡·拉塔斯擔任總理。直至今日。
那麼,為什麼愛沙尼亞被稱為全世界空氣品質最優最舒適的國家
1.愛沙尼亞西邊是波羅的海,北邊是芬蘭灣,西南有裡加灣,屬於典型的海洋性氣候,受海洋影響明顯。
2.愛沙尼亞森林覆蓋率高達48%,超過半數仍處於原始自然狀態,自然生態系統保持得非常好。境內湖泊、沼澤眾多,森林、沼澤、湖泊、河流幾百年來按照自身的速度演變,極少有人為的幹涉。
3.愛沙尼亞自然資源匱乏,開採資源對生產生活產生大量的廢氣、廢水、垃圾等非常有限。
4.愛沙尼亞淡水資源豐富,大小河流7000多條,其中長度在100公裡以上的有16條。主要河流有沃安都河、帕爾努河、帕爾特薩馬河等,但由於地勢平坦,落差小,水力發電潛能低,不存在水力發電汙染環境問題。
5.2012年9月26日,世界衛生組織公布了其首個空氣品質資料庫,愛沙尼亞在空氣品質國家和地區排名中名列第一。該資料庫包括全球91個國家和地區近1100個城市的空氣品質數據,這些城市包括首都城市和人口超過10萬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