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寶性論釋·善說日光
覺囊全知朵洛瓦 著
索達吉堪布 譯
總 說 品
(續前)
補一下昨天前面的幾個傳承。
講之前稍微說一下,一個大家應該對法有信心,為了對法對佛對上師產生信心,修行中對三寶的信心,我們剛好得到法王如意寶九三年時非常珍貴的視頻,主要是對三寶產生清淨信、不退轉信的道理,下星期我們利用一節課放,先給大家大概講,接下來大家自己學習,全部加起來一百分鐘,包括翻譯,一個禮拜聽完。不學的話請不要聽我的課。因為下禮拜一、二講《維摩詰經》,周三講法王教言,7月31日到8月7日之前,每人必須通過文字或視頻,我們會提供相關資料,不是同步翻譯,這個不太願意學就不要聽我的課,願意學的話剛好我們在學《寶性論》,三寶我們今天講完,法王對三寶特殊的傳講方式,屬於心隨秘訣,山上山下的道友想得到這個法,31日的課可以聽受。
我自己覺得對三寶起信,長期修持,一個人需要福報,也需要傳承上師加持,希望大家各方面因緣具足就可以聽受。大家也可以看一下幾秒鐘的片頭,自己有興趣到時一起介紹,再學習。
26年前,法王去加拿大的視頻,裡面所講與《寶性論》三寶品有非常直接的關係,緣起比較好。
周四周五講《寶性論》,普賢雲供我這個課也不間斷,其他堪布堪姆可能沒課。
一般來講,比較穩重的人,住在一個對於自己適宜修行的地方很好。我總結自己人生,法王如意寶在世的二十個年頭,這個過程我一心一意,當時有很多高僧大德,我都有信心,但記憶中從來沒有去過。清淨心好的人依止上師越多越好,邪見比較重的如果對一個上師產生信心就好好依止。善知識到處都有,甚至屠夫、動物中也有,廣義上誰都可以依止,某種因緣上該聞思的聞思,這是很重要的。
昨天講了三個金剛處佛法僧,今天講其他的,不管聽到哪方面,對自己的相續非常有幫助。
對如來聖教如果有恭敬心聞受,因為恭敬心緣故又很大覺悟,如果沒有恭敬心,達波瓦說過,沒有依法而行,佛法反而成為墮落的因。對法如果有信心,就像我們講過老婦和狗牙的故事,依靠信心和歡喜心也能得益。接下來的四品也是非常非常殊勝。
以佛法真的很好,這種心態聽受,心相續改變也會很大,如果以懷疑、邪見等不良狀態聞受,也無法受益。我們經常會講聞法方式,斷除哪些過失,我們都有這個規矩。
四個金剛處共同的特點、各自的特點還有功德。
共同宣說有四個科判,以華智仁波切一個偈頌為主。
就從中獲得出世間清淨之處成就三寶而言,廣說得法四處分支:
丙二(廣說得法四處之分支)分三:一、共同宣說;二、各自本體;三、彼等功德。
丁一(共同宣說)分四:一、四處成為聖者境之理;二、宣說彼等亦不可思議;三、廣說其理由;四、推理因緣安立。
這四品其實是大聖者的境界,如來藏、菩提、功德、事業
戊一、四處成為聖者境之理:
有無垢真如,無垢佛德業,
彼生妙三寶,見勝義者境。
所謂有垢之真如是指,法界真如在沒有脫離煩惱之殼的眾生位的如來藏。無垢真如是指,如來藏通過修道而遠離所有客塵,是說完全轉依的法相佛地階段的如來藏法身。無垢佛陀的功德是指,與法身真實性相屬的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離系果及三十二妙相等異熟果所攝的佛陀之法。佛事業是指,依靠真實成就十力等那些功德的威力隨應各自而任運自成不間斷成辦利生的無上事業。如是因緣四處中產生果善妙三寶的這種道理,唯一是具有現量照見法性勝義諦究竟智慧的諸佛的行境。
字面上講,有垢真如——如來藏;無垢真如——菩提;無垢功德,事業,能產生殊勝的佛法僧三寶。不是聲聞緣覺的境界,更何況凡夫人。簡單講,這四個金剛處產生前面的三個金剛處,有這樣的因果關係,無著菩薩也講得比較清楚,尾義中。
前面三寶是後面金剛處出現的,如何出現也只有佛的境界。下面廣說。
如來藏,法界真如一直藏在煩惱當中,這樣的眾生位叫做具有煩惱階段;
無垢真如,通過認識本性,把客塵全部清淨,叫做菩提。
無垢佛功德,就是說法身真實義所宣說的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六十四種法是成佛以後特有功德,是離系果,這些名詞大家一定要記住,佛教徒專有名詞都記不住,學了也是沒什麼用。甚深義不懂也配不上佛教徒的名稱。
第四個金剛處,無垢的佛事業,依靠前面離系和成熟的功德,可以任運自成地利益眾生。佛教的事業就是利益眾生,佛也是除了利益眾生沒有什麼,依靠不共功德繞益無量眾生。
上面所講四種法,叫做因緣四處,如來藏是因,後面是緣,依靠四個因緣產生佛法僧三寶。有人想三寶怎麼會依靠這四個因緣處?我們先有如來藏,之後有菩提,然後成佛,利益眾生,凡夫利益眾生只是相似的,最究竟利益眾生就是佛的事業,有了這樣佛的事業就出現整個三寶。這個道理唯有斷證功德圓滿的佛陀,徹底照見萬法的佛陀徹證,也是他的行境。
這些都不懂,怎麼算佛教徒,連色身法身如來藏菩提的關係都不懂可能有點……這個頌詞已經明白了吧?誰說明白了?待會兒講考時講一下。
戊二、宣說彼等亦不可思議
此三寶種姓,見一切者境,
彼四依次第,四因不可思。
產生、成就果此三寶之種姓——成為因緣的這四處如實之義:由於現量照見一切所知相,因此是佛陀智慧的行境,它們的意義也就是,界性等這四處, 按照次第具足將要講的四種理由,是普通人不可如實思維的。
產生三寶的種姓,《俱舍論》中的「界」,都是種子,三寶種姓就是見一切萬法的就是佛陀,是佛陀的對境,與前面偈頌最後兩句比較相同。三寶的因就是四金剛處,他們的關係就是見一切智者佛陀的行境。有垢真如、無垢真如、功德和事業,按照次第來講,四個理由是不可思議的,這個關係確實不可思議,很難通達。什麼理由呢?下面廣說。
戊三、廣說其理由:
若問:四種理由是什麼?
清淨具染故,無染清淨故,
無分之法故,任運無念故。
有垢真如界性之義:同一時間心的自性既是本來清淨,也是具有以暫時客塵染汙的緣故,表面似乎是兩種相違法在同一基中集聚,因此不可思議, 因為信解甚深法理不是聲聞緣覺的行境。《吉祥鬘請問經》中也云:「天女,此二法難以證悟,心自性光明難以證悟,心真實隨煩惱難以證悟。天女, 你能聽聞此二法,是具大妙法之菩薩。天女,其餘聲聞緣覺當以信心於如來前證悟此二法。」
無垢真如菩提之義:既是先前少許也不存在客塵染汙,也是修道後所有垢染極其清淨,表面似乎相違,因此不可思議,原因是,它如實了知心自性光明。為此,以具足剎那的智慧真實圓滿無上正等菩提而成佛。
無垢佛功德之義是指,十力等勝義的功德,在完全有染汙的異生位也是存在無可分割的法性,但也並非現前的緣故,表面似乎相違,因此不可思議。如《華嚴經》中云:「未趨入如來智慧之眾生於有情趣少許亦無有,然以想執不現如來智慧。遠離想執無礙出生遍知智慧自然本智。」
佛事業之義:因為既是無有勤作任運自成,一切時間不間斷隨所化眾生緣分而成辦所願,也是不思抉彼此之想等相的緣故表面似乎相違,因此不可思議。如《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中云:「善男子,當以此差別如是了知,如來事業不可思議,隨得等性,一切無罪,能使三時相聯之三寶種族不間斷。行持不可思議事業之如來身也不舍虛空自性於一切佛土示現。語言也不舍無詮法性,如所了知語言而為眾生說法。意遠離一切所緣,亦盡知一切眾生之心行及意樂。」
《寶性論》其實不深,如果你聽《俱舍論》第六品,《現觀莊嚴論》……頭會更大的。講了四個理由,每個金剛處不可思議的理由。
「清淨具染故」,自性本來清淨,但是被煩惱障和所知障一直染汙,染汙與清淨在同一個法上積聚,完全相違的,所以不可思議,聲聞緣覺都難以通達。《勝鬘經》講自性光明難以證悟,客塵隨煩惱也難以證悟,其實不矛盾,如來藏一直被遮障著,就像虛空被雲霧遮障,《辯法法性論》中都說過,《如來藏經》中也是,是《寶性論》最主要的經典,表面上看,眾生是佛,但是又有障礙。
「無染清淨故」,本體絲毫許垢染也不存在,通過三個阿僧祇劫修道才得到,了知心性光明的人講也是不相違,清淨佛性有暫時客塵,通過修道遣除,也並不是矛盾。就像生鏽的鏡子,遣除之後本性還是會顯露。
「無分之法故」,這些功德都是以不可分割的方式存在,但是每個眾生又不可能展現,這也是矛盾的,這些眾生完全是凡夫俗地,表面相違,實際不是。注釋中有一個《華嚴經》教證,無著菩薩引用《華嚴經》特別廣,特別大的經卷變成特別微小,誰也看不出來,通過智慧打破,展現功德時,這樣的比喻說眾生被無明障垢遮障,所有功德都看不到,通過修道可以呈現。就像現在一個很小晶片,聚集特別多,展現的時候才知道。眾生很多功德濃縮中習氣式的如來藏當中,誰都發現不了,逐漸因緣成熟,都可以展現。無垢功德以不可分割的方式具足,但又不能展現,是不是相違呢?不是的。
第四個,佛事業不可思議。得到佛果,佛無有任何勤做,隨著眾生根基,無勤度化成辦,喜歡聽課的講經說法,喜歡神變的顯示神變,佛沒有分別念。常識來講,做任何一件事,有規劃目標,中間一定要努力奮鬥,但佛沒有這樣的,意念也沒有,任運自成,一般人很難理解。包括佛傳法輪也是在不同眾生前示現各種法要,隨機利益他們。
有些眾生對佛特別有信心,有些對佛沒有信心,像善星比丘,在佛身邊呆了二十四年,也沒辦法繞益眾生。佛的事業一視同仁,不一定所有眾生得到利益。看起來相違,實際上也是不可思議。任運自成不一定要有分別思念。無著菩薩引用了,總共有三十二種事業,佛法僧功德不可思議,以不可思議功德產生信心。
戊四、因緣之安立:
所證及證悟,證支令證故,
依次一淨因,三處是為緣。
實際這四處中,也攝集一切所知,原因是,有垢界自性清淨是所證之處;遠離一切垢染的菩提是證悟自體之處;與菩提相關的功德是證悟分支之處;功德的威力事業是使他眾也證悟之處。為此,這四處依照次第,第一處有垢真如是所淨之因,因為所有垢染清淨中產生三寶。後面三處是能淨之緣。
四個金剛處是產生三寶的因緣,一個因,三個緣。《大乘經莊嚴論》的邏輯也是非常嚴密,如果對三寶或者佛教的道理產生邪見,最好應用你的智慧觀察分析。分別念重的人認為佛教簡單,建議你們學因明和大乘法,原來所謂三寶、菩提不是那麼簡單。
第一個就會所證,就是有垢真如如來藏;菩提是要證悟的,無垢真如,是證悟的本體;
功德是證悟的支分,主要條件、助力,得到菩提,離系和成熟的功德自然具足;
有了功德,令證,佛的事業就是讓眾生證悟。我們不要想證悟之後我過得很快樂。現在大多數人就關心自己的煩惱,如果講減少自己的壓力煩惱都願意聽,如果減少自己的壓力煩惱沒關係,誰都不願意聽。所證是因,後面三個是緣。
這是總的特點,下面是各自本體。
丁二(各自本體)分四:一、所證法界之義;二、證悟本體菩提之義;三、證悟分支功德之義;四、能證事業之義。
《寶性論》的框架要了解。總品——如來藏品——菩提品——功德品——事業品——宣講聽聞功德
就有垢真如而言,一切眾生都具有如來藏
(本品終)
第一 如來藏品
戊一(所證法界之義)分八:一、法界周遍之理;二、以總綱略說能遍;三、廣說總綱義;四、解說之攝義承接;五、依承接以比喻宣說;六、以信心證悟教之義;七、認清所證之空性;八、以彼等解說之必要。
己一、法界周遍之理:
佛身遍現故,真如無別故,
由於圓滿佛陀的法身能起現周遍於一切法的緣故,一切輪涅的法性真如無有差別的緣故,一切有情均具有法界的自性清淨、障礙可淨的如來種姓的緣故,所有眾生從無始以來就恆常相續不斷具有勝義如來藏。如經中云:「出有壞,一切眾生恆常具有如來藏。」
麥彭仁波切之前藏傳很多人解釋如來藏。三個推理,首先是佛身遍現,觀待理,以果推因,佛的法身功德,如果沒有因不可能產生,因就是佛性,如來藏。從果推因,了知眾生具如來藏。
第二個是真如理,眾生的真如與如來無有差別,這是法爾理的推理,這是眾生心的本體,從體方面推;第三個,是具有種子。傳記中講佛以前是義成王子等,以因推果,叫做作用理。
通過這三種推理,三界所有眾生具有如來藏,依靠如來藏現前佛果。《宗鏡錄》講到彌勒菩薩有些觀點,也講了三個理由:一切如來遍眾生心,一切眾生都具有等同的如來藏,也是與我們這裡的推理比較相同地宣講了這樣的道理。這不僅是推理,我們修行中用因果體三方面了解如來藏具足,這個頌詞大家應該背誦。
但是眾生是不知道,時時跟佛陀在一起,「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傅大士)如果稍微了知,佛性很容易體現,但我們不一定知道;我們的如來藏具有界性,將來可以開花的。不空所譯的《法身贊》,如果我們沒有這樣的功德,眾生的佛性很難顯現,就像山上有金子挖,你去就可以得到,如果沒有金子,你再怎麼下功夫也沒意義。
雖然我們笨一點,包括動物還是有靈感、智慧出現,如果它跟石頭一樣,再怎麼訓練也沒什麼意義。
這些說法如果把大乘佛教前後世的道理結合在一起,應該會更好。
佛智入眾生,性無垢無二,
佛種擇果故,眾具如來藏。
這個偈頌在有些梵文中好像在前面偈頌中,也有一些與前面偈頌合在一起,也許翻譯的時候有長行文,注釋中沒有怎麼解釋,意思與前面頌詞基本相同。佛的智慧入於每個眾生,眾生因地具有如來藏,無垢佛性與眾生無二無別,佛的種子,佛性慢慢成熟後才會出現佛果,每個眾生具有如來藏。雖然藏文中有很多不同注釋,這樣如來藏的道理也應該通過不同推理,或者通過信心來理解。如果我們認識信心,叫如來藏也好,有垢真如、法界性也好,藏傳佛教大德經常頂禮自己的心性,稍微悟到他的本體,有些大德先頂禮如來藏,《首楞嚴經》就是這樣說。
,祈禱如來藏祈禱自己的信心,也是祈禱自己的菩提,通過祈禱、祈求,加持我們不要入邪道,修行半途而廢,不要對如來藏法義不但不深入,反而退失。這個法與密法基本相同,有些大德聽《寶性論》都會灌頂,如意寶一樣的心,可以賜予我們一切悉地,我們應該祈禱光明空性無二無別的如來藏,以不共的諦實力加持我的信心,永遠不退失,今生來世所學用於利益眾生。因緣不可思議,自己說法的緣會成就的。心想事成,想惡,會成惡法,善,會成善法,大家要好好發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