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心潮澎湃的搖滾傳記片,不只《波西米亞狂想曲》

2021-01-15 澎湃新聞

挾一舉奪得四座奧斯卡小金人(最佳男主角、最佳剪輯、最佳音效、最佳音效剪輯)的餘威,取材自皇后樂隊主唱弗雷迪·墨丘利(Freddie Mercury)生平的影片《波西米亞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於3月22日登陸國內各大院線。這部電影自去年11月在美國等地公映以來,已經拿下8.7億美元的全球票房,高居票房史上音樂傳記片的首位。

在票房大賣的同時,評論界對於《波西米亞狂想曲》卻不以為然,在影評網站「爛番茄」上,它的好評率僅僅勉強過及格線(61%)。影片由樂隊的兩位成員布萊恩·梅(Brian May)、羅傑·泰勒(Roger Taylor)擔任聯合監製,雖然在內容的真實性上有所保證,也能省去後續的打官司之類的麻煩,但也不免限制多多,束手束腳。英國《觀察家報》的影評人希姆蘭·漢斯(Simran Hans)就批評安東尼·馬克卡騰(Anthony McCarten,《至暗時刻》、《萬物理論》)寫的劇本太過平淡。

事實上,拍攝搖滾音樂人的傳記片從來都是吃力不討好的嘗試,兩極分化的評論稀疏平常。雖然搖滾音樂人的人生經歷往往激情澎湃、波瀾壯闊,本身就是電影的絕佳素材;但鑑於他們的大眾知名度高,自認對偶像了如指掌的死忠粉也不在少數,因此難免眾口難調,莫衷一是。不過,能獲得多數歌迷認可的搖滾傳記片也並非絕無僅有,比如以下的這十部,其中的前九部出自《滾石》雜誌2016年評選的「史上最佳音樂傳記片Top30」,還有一部《1988年的妮可》則是在筆者個人看來,近年誕生的搖滾傳記片中的佼佼者。值得一提的是,影射詹妮斯·喬普林(Janis Joplin)生平的《歌聲淚痕》(The Rose),以及影射大衛·鮑伊(David Bowie)與米克·藍森(Mick Ronson)、伊基·波普(Iggy Pop)、婁·裡德(Lou Reed)交往經歷的《天鵝絨金礦》(Velvet Goldmine)等虛構成分較多的影片,即便本身質素頗高,也大彰搖滾精神,但無法歸入傳記片來考量。

《巴迪·霍利傳》(The Buddy Holly Story) 1978

在斯蒂夫·拉什(Steve Rash)執導的這一部關於已故的得州偉大搖滾音樂人巴迪·霍利的電影中,主演加裡·布塞(Gary Busey)親自上陣演唱了霍利的那些名作,獲得奧斯卡提名也是實至名歸。布塞在片中注入的搖滾精神相當純真,是好萊塢同類作品中很少能見到的。從根本上來說,這部電影最為深遠的影響,還在於它成功地將霍利的音樂重新介紹給美國聽眾;就在迪斯科最熱的年代,這部電影引發的話題卻將《Buddy Holly Lives》這張精選唱片推到了Billboard第55名的位置上。

《貓王艾爾維斯·普雷斯利》(Elvis) 1979

自從「貓王」在1977年過早地離世之後,影視界已推出過多部「貓王」的傳記作品,但時至今日,由約翰·卡朋特(John Carpenter)執導的這部電視電影,仍不失為其中的佼佼者。主演庫爾特·拉塞爾(Kurt Russell)在此之前,主要仍以出演諸如《電腦神童》(The Computer Wore Tennis Shoes)之類的迪士尼真人電影而為觀眾所識,但卻憑藉這一次飾演「貓王」的精彩演出,而獲得了艾美獎的提名。他以一種與戲仿完全不沾邊的方式,完美抓住了這位天王巨星的深邃。他並沒有在這部電影裡真正演唱——只負責對口型,聲音部分由鄉村音樂歌手羅尼·麥克道爾(Ronnie McDowell)負責,但他的舞臺表演確實高度再現了「貓王」在臺上時所表現出的力量與震撼。對於「貓王」個性中更為黑暗的那一面,影片也沒有輕描淡寫地弱化處理;拉塞爾開槍射爛賓館電視機的那一場戲,堪稱所有「貓王」電影裡最讓人難忘的一幕。

《席德與南茜》(Sid and Nancy) 1986

影片記錄了英國搖滾樂隊「性手槍」(Sex Pistol)樂隊成員席德·維舍斯(Sid Vicious)如何一步步滑落毒品深淵,直至最終殺死自己女友,自己也吸毒過量而亡的過程。這部電影跟音樂的關係其實並沒有那麼密切,現今看來,席德·維舍斯的音樂甚至已經不太像朋克樂了,反而更像前衛搖滾:看看影片中他和南希在垃圾桶旁邊頂著垃圾雨接吻的那一組慢鏡頭就能明白,相比從喉嚨深處直接噴出來的咆哮聲,他的音樂具有類似於管弦樂的宏大氣勢。

撇開音樂不談,加裡·奧德曼(Gary Oldman)表現出的席德身上的那種自暴自棄的個人魅力,實在是太有魔力了,甚至就連「性手槍」的主唱林頓(John Lydon)在看完電影之後,一邊氣憤地詛咒導演亞力克斯·考克斯(Alex Cox)可以去死了,但也還是被奧德曼的表演所打動,給予他高度讚揚。

《青春傳奇》(La Bamba) 1987

憑藉飾演墨西哥裔的搖滾明星瑞奇·瓦倫斯(Richie Valens)的盧·戴蒙德·菲利普斯(Lou Diamond Phillips)以及飾演哥哥鮑勃的埃塞·莫拉雷斯(Esai Morales)的精湛演技,影片《青春傳奇》細緻入微地重現了17歲的瓦倫斯生命中最後八個月的跌宕起伏時光:原本普普通通的高中生,傳奇般地一夜成名,很快又成為悲劇空難的受害者。

本片不光記錄他早逝的人生,也觸及了1950年代晚期遍布整個洛杉磯的種族矛盾以及拉美裔美國人的生活艱辛。不過,影片的核心還在於重申瓦倫斯對於流行音樂經久不衰的影響力:結果,影片也確實讓Los Lobos樂隊重新演繹的瓦倫斯經典名曲,登上了唱片排行榜第一的位置。

《大門》(The Doors) 1991

這部電影上映時,已故知名影評人羅傑·伊伯特(Roger Ebert)曾抱怨說:「觀看這部電影的過程,就像是一個不喝酒的人,被迫陪著一個討人厭的醉鬼,在酒吧裡坐著。」或許的確如此,但是導演奧利弗·斯通(Oliver Stone)對於「大門」樂隊主唱吉姆·莫裡森(Jim Morrison)的這一次紀念,有著一種動感十足又荒誕不經的雄壯華麗感,影片將搖滾表現到了極致,即便是因此而毀滅,也毀滅得十分壯觀。

方·基默(Val Kilmer)扮演的莫裡森,堪稱其演繹生涯中最精彩的一次表演。他沒有去神話這位27歲便早逝的歌手,反而用塑造荷爾蒙、酒精和毒品麻醉之後的他,來代表整個1960年代洛杉磯的享樂主義。他詮釋的莫裡森既像個英雄又行事荒唐,既滿嘴胡話也滿嘴詩意。

關於莫裡森其人,導演斯通沒有去做評判,只是營造出迷幻的聲音與忘情狂歡的畫面,不過,借著影片中經歷了一次瘋狂之旅的觀眾,應該不太會想要去模仿莫裡森的自毀行徑。

《燃情歲月》(Backbeat) 1994

《燃情歲月》的電影配樂雖然不能說是貨真價實的原聲重現——那些歌曲都是由包括Thurston Moore、Dave Grohl、Mike Mills和Greg Dulli在內的一支超級組合重新演繹,但他們爆發出的無政府主義的能量,足以彌補這方面的缺憾。影片聚焦的是披頭四樂隊(The Beatles)早年在德國漢堡駐唱的經歷。彼時他們還都在翻唱其他人的作品,這一點同樣也讓沒有用到原聲顯得不那麼可惜。

這部電影著力表現的是偶像人物尚未成為偶像之前的故事,重點在於尋找他們身上那些不久之後就將讓他們變得不朽的個性特點。伊恩·哈特(Ian Hart)繼克里斯多福·芒奇(Christopher Münch)執導的《小時與時間》(The Hours and Times)之後,第二度飾演披頭四主唱約翰·列儂(John Lennon)他身上那種感覺有些怪異的似真度,已不僅僅只是簡單的模仿,而是有了思想感情上的導入。

不過,影片的焦點並非僅在約翰·列儂身上,導演伊恩·索夫特雷(Iain Softley)明智地將聚光燈集中在了甲殼蟲組合中被人遺忘的早期成員的身上,特別是史蒂芬·多爾夫(Stephen Dorff)扮演的倒黴的貝斯手Stuart Sutcliffe。

《最後的日子》(Last Days) 2005

Nirvana主唱Kurt Cobain死時不忘告訴我們「與其慢慢褪色,不如燃儘自己」(better to burn out than fade away),但是導演格斯·范·桑特(Gus Van Sant)在《最後的日子》中呈現的那個Kurt Cobain的分身,他身上的色彩卻已消退得十分厲害,幾近是一個透明人。

在華盛頓州森林裡那一棟空曠的大房子裡,麥可·皮特(Michael Pitt)飾演的主人公Blake(本片並未使用Kurt Cobain的名字)緩緩地來回走動著,周圍是一群只有在伸手管他要錢或是要毒品的時候才會注意到他的存在的寄生蟲。看上去,他並不像是一個馬上就要自殺的人,更像是一個早已失去生命的行屍走肉——靈魂已經死了,就等著肉體跟著終結。

影片想像了一位搖滾明星的自殺之路,用曖昧取代了解釋,對人物傳記片固有的那一套把什麼都解釋得清清楚楚,把原因都和盤託出好讓觀眾看了覺得舒服的做法,發起了一次挑戰。影片本身的撲朔迷離和支離破碎,絕不亞於Kurt Cobain寫的那些歌詞,但卻完全沒有他歌詞裡那些宣洩式的憤怒。

《我不在那兒》(I’m Not There) 2007

鮑勃·迪倫可以說是搖滾樂史上最偉大的「變色龍」之一,想要用一部電影就囊括他的一生,這談何容易。於是,深諳搖滾精神的導演託德·海恩斯(Todd Haynes)採用了這麼一種辦法,他將迪倫的整個人生,按照不同的時代和受到的影響,分成了幾個部分,找來凱特·布蘭切特、理查·基爾、克裡斯蒂安·貝爾、本·衛肖等人,分別詮釋了迪倫那內容豐富、多姿多彩的人生馬賽克上的每一個不同的碎片。

看了這部電影,無疑無法讓觀眾對鮑勃·迪倫的人生脈絡有所了解,但會讓他們對他產生更多的好奇心。它沒有採用年代大事記的傳統傳記片做法,反而在立意更高的層面上抓住了迪倫的本質:那麼多年裡,他不斷地改造自我,同時也重建了整個世界。從某個層面上來看,本片似乎只是浮光掠影地涉獵了多種電影風格——分別模仿了戈達爾、《一夜狂歡》(A Hard Day's Night)、《八部半》(8 ½)和上世紀70年代美國新派西部片的樣貌和感覺,但在更深的層面上,影片對於迪倫本人的這種碎片化的精彩探索,一如迪倫本人一樣的活力十足,堪稱對他表達的最高致意。

《控制》(Control) 2007

攝影師出身的安東·寇班(Anton Corbijn)長期以來一直在和搖滾明星打交道,為從U2樂隊到「趕時髦」(Depeche Mode)再到湯姆·威茨(Tom Waits)等風格迥異的搖滾音樂人拍攝過照片。所以,他的導演處女作以搖滾音樂人為拍攝對象,也沒什麼好讓人感到意外。

在這部「快樂小分隊」(Joy Division)的主唱伊安·柯蒂斯(Ian Curtis)的傳記片中,薩姆·萊利(Sam Riley)飾演的主人公早在23歲自行了斷之前,就已經是一個性格憂鬱的青年了。但是,這部主打簡約風格的劇情片,真正能讓人體會到那種悲情之處還在於,它在表現柯蒂斯終其短暫一生始終無法擺脫的抑鬱情緒的同時,並未去製造什麼假象。就這樣,本片避免了人物傳記片那種「由窮到富再回到窮」 的典型路線:萊利的柯蒂斯並非是什麼憤怒的自我中心主義者,相反,那是一個內心深處飽受折磨的靈魂,他將痛苦轉化成了美妙的音樂,直至自己最終被痛苦所吞噬。和「快樂小分隊」的唱片一樣,這部電影本身也有著一種最直接的瀰漫不散的荒涼感。

《1988年的妮可》(Nico, 1988) 2017

影片聚焦的並非是與地下絲絨(The Velvet Underground)在一起時的那個雙眼楚楚動人、身姿曼妙的妮可,而是展現了一個名叫克裡斯塔·帕夫根(Christa Päffgen,妮可的本名)的女人生命中最後的一年。49歲的她,極力想要擺脫「妮可」的標籤,為此她宣稱:「我的人生從離開地下絲絨開始。」她說她原本想優雅從容地老去,可她的臉上深刻著醜陋的皺紋,身上贅肉橫生;一邊為毒品所困,一邊為具有自毀傾向的兒子憂心;唯一不變的是她的嗓音依舊沙啞低沉,歌唱時也照舊用盡全部的力量。藉由這部電影,我們明白了,終其一生,這個女人始終無法成為真正想要成為的自己。

除了義大利女導演蘇珊娜·尼基亞雷利(Susanna Nicchiarelli)絕佳的氛圍掌控力外,丹麥女演員崔娜·蒂虹(Trine Dyrholm)的演繹也是本片的精髓所在:她不僅將表情和神態拿捏得恰到好處,在親自上陣演唱「These Days」、「My Heart is Empty」、「Big in Japan」等妮可的名作時,同樣具有超高的還原度。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皇后樂隊傳記片《波西米亞狂想曲》,劇情與現實有哪些不一樣?
    《波西米亞狂想曲》電影講述了皇后樂隊從籍籍無名到走向巔峰、從疏離到重聚的故事,但更多聚焦在了弗雷迪的過人才華和跌宕起伏的短暫人生上。在進入中國內地公映前,這部電影在全球已經收穫了8.79億美元票房,再次證明弗雷迪和皇后樂隊的魅力是時間難以磨滅的。明明觀眾盛讚,為何媒體齊齊差評?全球觀眾對《波西米亞狂想曲》不吝讚美。
  • 歌壇天后惠特尼休斯頓傳記片正在籌備《波西米亞狂想曲》編劇執筆...
    關於她的傳記片「I Wanna Dance with Somebody 」(暫譯《我想和人跳跳舞》)正在籌備,《波西米亞狂想曲》編劇安東尼·麥卡滕負責劇本。目前《愛之情照》導演斯特拉·梅吉在商談執導,暫時還沒有選角消息,惠特尼休斯頓這樣的傳奇人物想必有很多黑人女星搶著想演。
  • 《波西米亞狂想曲》最終預告 偉大皇后樂隊復活
    《波西米亞狂想曲》最終預告 偉大皇后樂隊復活 時間:2018.10.26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雲貓貓 分享到:
  • 《波西米亞狂想曲》:搖滾的復刻與重現 蘊含音樂傳記電影的啟示
    今天,怡非要跟大家分享的電影,就是這首耳熟能詳的《We will rock you》創作樂隊——皇后樂隊主唱弗雷迪的傳記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波西米亞狂想曲》2018年11月在美國上映,由著名導演布萊恩·辛格執導。
  • 《波西米亞狂想曲》:永不墜落的皇后樂隊
    如果你以前從未了解過皇后樂隊,那你在看完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後,一定會對他們產生興趣,或許會同我一樣,想要成為他們的粉絲。影片《波西米亞狂想曲》最後的Live Aid大型搖滾樂演唱會,皇后樂隊激情的演唱,讓每一個觀眾都感到熱血沸騰,為之澎湃。
  • 《波西米亞狂想曲》:對皇后樂隊「神」還原還是一種冒犯
    最近英國著名搖滾樂隊皇后樂隊的故事被好萊塢搬上了大銀幕。這部皇后樂隊傳記片《波西米亞狂想曲》以皇后樂隊主唱弗雷迪·默丘裡及其他三位成員在「拯救生命」演唱會上的開場鏡頭為開篇,回溯皇后樂隊從15年前在倫敦組隊,之後破裂、重聚,共同在「拯救生命」演唱會上締造搖滾歷史上最偉大表演的過程。
  • 波西米亞狂想曲—牙叔
    最負盛名的《波西米亞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也在其中。2001年入駐第16屆美國搖滾名人堂 。2002年在好萊塢星光大道留名 。2004年,保羅·羅傑斯開始擔任樂隊巡演主唱 。2019年的傳記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打破音樂傳記類電影票房紀錄。1968年,在倫敦帝國學院研讀天文學博士的布賴恩·梅,和就讀於伊令藝術學院的蒂姆·斯塔費爾想組建一個樂隊,但還缺鼓手,於是貼出告示徵人。隨後,牙科學生羅傑泰勒作為鼓手加了該樂隊。
  • 熱淚盈眶,光聽音樂這片就值5顆星——《波西米亞狂想曲》
    《波西米亞狂想曲》註定是部傳奇——影片選取了皇后樂隊(Queen)最精彩的幾首單曲的製作過程,而片名則選取了皇后樂隊1975年創作的單曲《波西米亞狂想曲》。乍一看似乎是一部典型的「傳記片」,可是它沒有乾脆地講述主唱弗雷迪·莫庫裡墮落史,而是富有戲劇性地聚焦弗雷迪和團員們的磨合。
  • 《波西米亞狂想曲》——經典永無止境
    Bohemian RhapsodyQueen - Greatest Hits In Japan《波西米亞狂想曲》的MV經典畫面本曲音樂結構極為特殊。《波西米亞狂想曲》(現在為史上第三,僅次於《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 》以及《Candle in the Wind 1997》)。本曲今日常被視為皇后樂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
  • 聽完《波西米亞狂想曲》的這幾首歌,你一定會愛上皇后樂隊
    這麼說吧,即使你不是搖滾樂迷,或者壓根兒也不知道誰唱的,但《We Will Rock You》和《We Are The Champions》你一定聽過。這兩首擁有全球傳唱度的經典歌曲,都來自世界上最偉大的搖滾樂隊之一——皇后樂隊。上周五,關於這支樂隊主唱弗雷迪·摩克瑞(Freddie Mercury)的音樂傳記片《波西米亞狂想曲》在國內上映了。
  • 傳奇的《波西米亞狂想曲》,皇后樂隊的另類藝術人生
    一首超長的歌曲,沒有重複的副歌,主唱是個齙牙男,包含搖滾、歌劇等多種迥異的曲風,在現在音樂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但凡對歐美音樂稍微有點兒興趣,一定能從以上關鍵詞劇中判斷出,這首歌便是由皇后樂隊譜寫的——《波西米亞狂想曲》。
  • 波西米亞狂想曲:見證傳奇誕生的背後故事,再現皇后樂隊的經典
    最後的狂想: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是根據殿堂級搖滾樂隊——皇后樂隊以及樂隊的傳奇主唱佛萊迪·摩克瑞的真實故事而改編的一部作品,更是一場令人享受至極的音樂盛宴。主唱佛萊迪·摩克瑞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傳奇人物呢?
  • 《波西米亞狂想曲》曝光終極預告 揭秘四大看點
    斬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最佳剪輯等4座小金人,獲得第76屆金球獎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的《波西米亞狂想曲》,將於3月22日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加盟影院專線放映。頒獎季獎項拿到手軟 全國點映口碑炸裂全球票房再創新高作為一部關於世界樂壇旗幟皇后樂隊的音樂劇情片,《波西米亞狂想曲》在今年頒獎季獲61項提名並斬獲33項大獎。主演拉米·馬雷克更是包攬了影帝桂冠,實現了奧斯卡、「英國奧斯卡」、金球獎影帝「三連莊」,成為海內外備受矚目的焦點。
  •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講述著名樂隊傳奇主唱的精彩人生
    《波西米亞狂想曲》電影劇照雖然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在爛番茄上僅獲得了63%的新鮮度,不過對於歌迷來說,通過影像再一次認識一遍雷迪·默丘裡,的確是一件非常值得高興的事情。渾然天成的藝術家電影從許多角度重現與詮釋弗雷迪·默丘裡,雖然過去我也聽過許多皇后樂隊的歌,但是直到看完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之後,我才真正地認識這位渾然天成的藝術家,他不只天生對音樂敏感,對於文字、圖像、造型、表演等等,
  • 惠特妮·休斯頓傳記片將拍 《波西米亞》編劇加盟
    (原標題:惠特妮·休斯頓傳記片將拍,《波西米亞狂想曲》編劇加盟)
  • 《波西米亞狂想曲》斬獲奧斯卡4項大獎 皇后樂隊獻唱頒獎禮
    北京時間2月25日,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在美國洛杉磯好萊塢杜比劇院舉行,影片《波西米亞狂想曲》最終斬獲最佳男主角、最佳剪輯、最佳音響效果、最佳音效剪輯4項含金量極高的大獎,為頒獎季完美收官。
  • 皇后樂隊傳世之作《波西米亞狂想曲》,世間只有一隻皇后樂隊
    有人說,只要看到是這首歌相關的,就都會點讚,我想我也一樣,這首歌同樣對於很多人來說,有著不一樣的意義。可以說,這是一首偉大的歌曲。而且關於英國傳奇樂隊Queen的傳記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電影也將於3月22日在內地上映,很多網友都表示會去支持這部電影。
  • 《波西米亞狂想曲》|寫給世界上每一個孤獨的人
    ----《波西米亞狂想曲》宣傳語《波西米亞狂想曲》是英國導演布萊恩辛格帶給我們的一部有關皇后樂隊傳奇主唱弗雷迪人生經歷的音樂盛宴。影片於2019年3月在內地上映,豆瓣評分8.7。歌曲《波西米亞狂想曲》仿佛就是弗雷迪一生的縮影。影片中,在生命中最後的日子裡,弗雷迪做出了一生中重要的決定:在音樂史上最偉大的「拯救生命」大型搖滾樂演唱會上,將他所有熱血付諸於歌聲,奉獻給他最愛的觀眾和舞臺。筆者第一次知道皇后樂隊,是從《神探夏洛克》中的大反派莫裡亞蒂出場時的背景音樂開始的,是皇后樂隊的《I want to break Free》。
  • 波西米亞狂想曲歌詞 波西米亞狂想曲歌詞中英翻譯含義介紹
    《波西米亞狂想》是殿堂級搖滾樂隊queen的代表作,這段時間他們的傳記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正在上映中,下面就為大家帶來波西米亞狂想曲歌詞以及含義解析。  波西米亞狂想曲歌詞  Is this the real life -  這是真實的人生,  Is this just fantasy -  還是夢幻一場?
  • 波西米亞狂想曲歌單ost全部歌曲有哪些 臺詞背景音樂匯總
    《波西米亞狂想曲》是英國搖滾樂隊皇后樂隊的傳記電影,目前正在大陸熱映中,這部電影獲得了不俗的口碑,裡面還有一些經典臺詞和一些很好聽的歌,下面就來盤點一下。  波西米亞狂想曲的臺詞  即使不是皇后樂隊的歌迷相信看了也很激動,因為每個人的青春裡或多或少都會經歷或者嚮往這樣熱血沸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