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山東省濟南市平陰縣的洪範池鎮,境內群山連綿,水庫密布,眾泉噴湧,被譽為「齊魯泉鄉」,獨具特色的泉水、名山、古村吸引了大量遊客。
今天,我們來到的是省級美麗鄉村示範村——山東省濟南市平陰縣洪範池鎮白雁泉村。
走進白雁泉村,小橋流水人家的畫面便清晰浮現在眼前了,呼吸泉水鄉村清新的空氣,悠然自得走在青石板路上,叮咚清脆的泉水聲縈繞在耳畔,似歌聲般優美動聽,靜心感受這個文明村莊的泉水文化,撫摸這個鄉村的靈魂——泉水。
白雁泉村裡有具有當地民居風格的白雁泉民宿,靜靜的坐落在青山綠水懷抱之中,小橋、流水、翠竹、古樹......一處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心靈港灣,來白雁泉村體驗原味鄉韻。這個古老的村莊,北依九頂蓮花山,山上建有天平觀,與雲翠山南天觀齊名,村內有白雁泉、拔劍泉兩處明泉,日夜流淌幾千年。
白雁泉旁的石碑上刻印了關於白雁泉由來的文字,泉池東側原有元皇慶元年(1312年)《天平觀碑誌》記載,漢王劉邦伐楚帶兵路過這裡,天氣炎熱,士兵乾渴難忍,四處尋水,忽見一群白雁從山下驚起,王曰必有泉。便令軍士察之,果然。人們便將此泉稱為「白雁泉」。泉水頗佳,四季湧流,日湧量八百五十立方米左右。村民皆取此水飲用。泉池由料石砌成,水呈碧綠,池深三米,水自池南壁石雕龍口中瀉入一方形小池,爾後流入水渠,匯入浪溪河,灌溉農田。
白雁東流處,忽現拔箭泉。拔箭泉,與白雁泉孿生,宗於濟,脈通洙泗,出自龍首山。漢王劉邦伐楚至此,天氣炎熱,兵卒渴甚,忽見白雁驚起,王曰:必有泉。卒至察之果然,飲之神爽,又觀雁穩翔於空,張弓射出,雁驚箭落,擲地有聲,將士拔箭,清泉湧流,後人繼之甃石為池,「拔箭泉」故名,「拔箭池」因之。新中國成立之初「興修水利,改造自然」,改建築渠,增加蓄水。池長二十二米,寬七米,深三米。南壁沿下開龍口一張,噴吐洩流,雨季開泉,池水極盛,小時流量達七千立方米,池前築渠,灌溉良田,餘匯入狼溪。
泉水湧動,生生不息,仿佛有形無形的生命都緊貼著水面輕輕躍動,顯示無限的生機和活力,泉水澄澈晶瑩,喝一口噴湧出的清澈的泉水,清涼而甘甜,這甘甜純淨的泉水,滋潤著喉嚨,滋潤著胃腸,滋潤著身體的每一個部位,滋潤著生命的茁壯成長,孕育生機,滋潤萬物。泉旁楊柳拍岸、溪流淙淙,泠泠淙淙的泉聲極為清脆明朗,雀躍之心油然而生。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在這方淨土成長起來的世世代代,都有著敦厚善良的優秀品質,楊柳依依,我坐在青石板上,聽閒坐的老人乘涼聊天,聊柴米油鹽,講兒女情長,老人臉上的每一條皺紋,都藏著歲月。遠處一位皮膚黝黑的老農民吃著菸斗,老人嘴裡的菸斗,仿佛是一截舊時光,這一吸一呼,就是幾十年的時光,不僅有菸草的味道,更有泥土的氣息。
泉水,流走的是歲月,留下的亦是歲月,細水長流,是白雁泉村一輩輩人的守望和期許,亦是一輩輩人的回眸和凝望,青石板路和小橋,柳樹和古槐,門楣和簷鈴,都如這流淌了千年的泉水一般,在白雁泉村人們的血脈裡湧動,清泉永在,清泉常鳴。
告別塵世喧囂,走出鋼筋水泥的高樓大廈,尋一處幽靜,老房子,舊磚瓦,深深的院牆,屏蔽塵世喧囂,瓦上四季,簷下人生,品粗茶淡飯,聽風聲雨聲,歲月斑駁間,度清歡。走在白雁泉村,不禁想起南朝文學家吳均所作的山中雜詩: 「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鳥向簷上飛,雲從窗裡出」。閒看花飛夢,飄香聽鳥語,我仍陶醉於這天然氧吧、人間桃源,仍留戀於這泉水村莊時光沉澱般深遠的意境,然而還是要與這個自然通靈、古樸且文明的白雁泉村道一聲珍重了,再見,白雁泉村,連同泉水彈出的盛夏,我心之所動,就隨這叮咚作響的泉水聲迎接碩果的秋天吧。
【來源:海報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