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北近50萬名高三學生在經歷了近3個月「超長待機」的寒假後重返校園。在開心迎接學生們的同時,也有老師笑著說:「學生們都長胖了一圈。」其實不只是高三的學生,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因為不方便出門運動加上飲食不節制,很多孩子體重都不受控制地增加。對此,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營養科副主任雷敏呼籲:「肥胖是健康的大敵,要控制孩子的體重,不能讓孩子再毫無節制地胖下去了。」
家長
◎宅在家光吃不動胖了十多斤
省會楊女士的兒子苗苗(化名)今年9歲,一直都是一個體型適中的孩子。「苗苗的飯量不小,但是很好動,而且還上著足球課,每周都固定時間去上課,身高137釐米,體重一直控制在60斤左右。」然而疫情出現後,每天呆在家裡的苗苗便極少下樓運動了。「孩子喜歡踢足球,可是疫情期間,也不敢隨便讓孩子下樓去踢球。我家住在五樓,有一次苗苗忍不住在家踢球,可是樓下的鄰居很快就找上了門。我只得一邊給鄰居道歉,一邊阻止苗苗繼續在家裡踢球。」
楊女士告訴記者,現在苗苗每天在家除了上網課就是半躺在沙發上玩玩具。「有時候我也催孩子動一動,可是他嘴上答應,就是不肯動。」於是,楊女士眼瞅著苗苗跟氣吹起來一樣胖了,前幾天一稱,體重居然已經到了73斤。
「前兩天,班主任老師讓家長把孩子上課的照片發在班級群裡,一部分家長上傳之後,老師調侃了一句,『大家這段時間都胖了啊』,結果後面再發照片的家長都改成照孩子後腦勺了,生怕露出正臉兒。」楊女士哭笑不得地說。
疫情期間孩子體重不斷增長,有人發愁,卻也有人高興。省會李女士就為孩子體重增長而開心不已。「我家孩子上五年級了,一直偏瘦,買褲子總是腰兒特別肥,穿上就往下掉。這段時間孩子一直上網課,作業和課外輔導班都比正常情況下少了不少,學習壓力一下減輕了,孩子的體重是噌噌往上漲,現在穿褲子都不用腰帶了。」但是李女士高興之餘,也有些擔心,「孩子現在體重正好,我就怕接下來他的體重仍不受控制地增長,再由偏瘦變成偏胖就麻煩了。」
◎缺乏運動是肥胖罪魁禍首
記者採訪發現,疫情期間孩子缺乏體育鍛鍊成為體重增長的罪魁禍首。「家裡沒有活動的場地,出去活動還要戴口罩,跑一段或是踢會兒球就有些喘不上氣來了,又不敢讓孩子摘口罩。」楊女士發愁地告訴記者。
家長趙女士說,學校給學生們安排的網課中,包括體育活動課,由老師示範各種運動,讓學生們跟著做。「這種課安排得挺好的,可以讓孩子們在家裡也能運動運動。可是孩子不僅學校有網課,還有各種課外班的網課,每天盯著電腦的時間太長了,所以這種體育活動課我都不敢讓她看,想著讓她可以休息休息眼睛。」
學校
◎老師布置體育作業保證學生運動量
記者發現,省會部分學校為了讓孩子加強體育鍛鍊,每天也會給孩子布置體育作業。省會劉女士告訴記者,她的孩子正在上初二,從網課開始後,體育老師每天都會在班級群裡留體育作業。「包括準備活動、基本部分、結束部分三大部分,有拉伸、連續蹦跳、跳繩、原地高抬腿等運動,老師要求學生們每天都要把體育作業錄視頻發在班級群裡。」劉女士告訴記者,她的孩子本身就很喜歡運動,再加上體育老師的嚴格監督,這段時間孩子每天都會至少運動一個小時,體重沒有發生什麼變化。
省會張女士每天也會仔細觀看體育老師發在班級群裡的體育運動視頻,並和女兒一起學著視頻的動作運動。「這些運動視頻大部分都是體育老師親自錄製的,比較簡單,學幾下也就記住了。我和女兒一起做,一方面兩個人都得到了鍛鍊,另一方面我也可以帶動女兒動起來,不要總是偷懶。」
專家
◎肥胖好像種子 小心「碩果纍纍」
日前,記者就此採訪了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營養科副主任雷敏,雷敏告訴記者,疫情期間她曾在網上進行了一次減肥話題的直播,「這是我的第一次直播,沒想到有八萬多人同時觀看,看來在近段時期,減肥確實是很多市民關注的話題,尤其是孩子。」
「肥胖是健康的大敵,它就像一粒種子,種下去之後會生根、開花、結『果』,甚至『碩果』累累,這些『果』包括: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冠心病、皮膚病、關節炎、脂肪肝、癌症等,從而加速人的衰老和死亡。」雷敏形象地對記者比喻說,「尤其對於孩子來說,肥胖的害處就更大了,因此孩子如果出現體重無控制增長的情況,家長一定要提高警惕了。」
◎肥胖兒童要減肥吃飯要「小心」
雷敏表示,春天是人的機體新陳代謝最為旺盛的時期,是一年中最好的減肥季節。「過度節食並不是正確的減肥方法。只有合理膳食和科學運動,並持之以恆,才是健康減肥的制勝法寶。控制體重需要制訂合理的能量差,只有攝入能量小於消耗能量,才能減肥。」
雷敏建議,肥胖的兒童如果要減肥的話,每天的飯量要注意控制總量,多選擇低熱量,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的粗糧、蔬菜來代替部分精米精面類主食,比如燕麥、蕎麥、薏米、大麥、西紅柿、芹菜、菠菜、冬瓜、白蘿蔔等。再保證每天牛奶、雞蛋、牛肉、魚蝦、豆製品等富含優質蛋白質、優質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攝入。
不僅吃什麼有講究,怎樣吃同樣有大講究。雷敏建議,在吃飯時,要注意放慢進食速度,減少進食濃度,降低進食溫度,調整進食順序。「細嚼慢咽,每餐吃15到20分鐘,更有利於增加機體的飽腹感,可有效控制總進食數量。每餐可以先喝蔬菜清湯,再吃炒菜,接著吃肉蛋奶和豆製品,最後吃谷薯類,以平穩血糖,減少脂肪合成。」
雷敏還建議,兒童在家時要多喝水,遠離飲料。「我們日常的健康生活要從點滴做起,市面上的各種飲料含糖量和熱量都較高,例如用茶代替碳酸飲料不僅能減少熱量的攝入,還能更有效地促進身體新陳代謝和脂肪分解,並且飯前適量喝水還能增加飽腹感,減少食量,補充水分。」
◎家長以身作則調動孩子運動積極性
雷敏提醒家長,在讓孩子管住嘴的同時,還要注意身體的科學運動。「雖然現在不方便戶外活動,但是孩子們還是每天至少要抽出1到2個小時在家裡進行運動,比如每天可以做20分鐘無氧運動,包括深蹲、仰臥起坐、平板支撐、卷腹等,再加60分鐘的有氧運動,比如在家裡慢走、跳健身操、做兒童瑜伽等。」
對於不愛運動的孩子,雷敏建議家長以身作則,帶著孩子一起動。「比如家長可以和孩子比賽,看誰深蹲做得多,仰臥起坐做得快,或是一起跳健身操,調動孩子的積極性。運動量一定不能少,也不能超負荷,貴在堅持。」
(燕都融媒體記者 馬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