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注意:你對孩子的評價,就是孩子對自己的暗示

2020-12-11 小婷老師育兒觀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陪伴,在陪伴過程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孩子產生深深的影響。孩子的性格與思想更是會因為父母的評價而產生影響。

你對孩子的評價,就是孩子對自己的暗示

北京大學心理諮詢與治療中心主任方新曾說:人的一生都是催眠的結果,想一想你對孩子說話的高頻詞是什麼,你就是在暗示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當家長對孩子說:「你怎麼這麼慢」就是在暗示孩子是一個「慢」的人;所以爸爸媽媽在評價孩子的過程當中,要反思一下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家長對孩子的任何評價都會植入孩子的心田;例如,當家長尊重地位高的人,鄙視地位低的人;尊重學歷高的人,鄙視學歷低的人;尊重富人,鄙視窮人……當家長表現出這樣的言行後,孩子就會模仿,影響孩子的健康發展,也培養不出真正自信、優秀的孩子。

在電影《阿甘正傳》中,主人公阿甘從小就是個低智商兒童,正常的人的智商標準是在80以上,但阿甘卻只有75,不僅如此阿甘阿還是一個跛腳駝背的孩子,只能每天戴著矯正架行走。同齡的夥伴排擠他,周圍的大人議論他,更是連學校都不願意收他……儘管阿甘與正常的孩子不同,但阿甘的媽媽也沒有放棄他,他竭盡全力讓阿甘像其他孩子一樣上一所好的學校,並告訴阿甘:你和其他人都是一樣的;不要在意其他人的說法,如果上帝要人人都一樣的話,就會給每個人一雙腳撐……

媽媽的話讓阿甘重拾對生活的信心,他用盡力氣去奔跑,在媽媽的支持下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在外人看來「笨笨」的阿甘卻在最後體驗了平常人沒有體驗過的人生,阿甘當過足球運動員、當過桌球運動員、當過兵、捕過蝦,開過公司……而且阿甘把每一個身份都做到最好,阿甘的成功背後,有他自身的原因,但更離不開的是母親對他的教導,在他每一次人生關鍵時候對他的評價。

父母的對孩子的評價往往是孩子通往前方的動力,如果父母對孩子說「你可以」、「你很棒」,那麼孩子在做事前就會有底氣,有信心;但是如果父母對孩子總是說一些喪氣話——你太笨了、你不行……孩子就會產生自我懷疑的心理,甚至對自己進行否定。

在上小學時,一次考試我的數學成績沒有及格,當時的我又傷心又害怕。傷心是因為一向成績優異的我竟然下降的5如此厲害,而害怕是因為擔心父母生氣批評自己。當我戰戰兢兢地將成績給父母看時,他們只是沉默了一會兒,然後溫柔地問我:「你知道你的成績為什麼會下降嗎?」我回答說:「是因為最近沒有用心學習,還有……題有點難……」爸爸媽媽聽了我的回答摸著我的頭說到:「既然你知道就要努力再把成績提高上來,爸爸媽媽覺得你可以的,我們的女兒這麼棒,所以更要努力啊!」因為有了父母的肯定與鼓勵,在之後的學習上好像更有動力了,果然在之後的考試中再次回到了優異的成績。

父母的評價是對孩子的心理暗示,因為爸爸媽媽的一句話,孩子心裡可能就會想」原來我是這樣的人「,「我可以做好」甚至是「我不能」。因此父母在評價孩子時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給孩子帶來的影響。

父母在評價孩子時應該注意什麼

1、進行積極評價,減少消極評價

一些父母認為現在孩子都是在「蜜罐」裡長大的,受盡了無數的寵愛,不知生活的艱辛,抗打擊能力也比較弱,因此一些家長為了增強孩子的心理素質,鍛鍊孩子的抗打擊能力便在平時的生活中對孩子進行言語上的「挫折教育」,當孩子出色地完成一件事時,父母對其也只是敷衍而過,或者進行「挑刺」,但是長時間的這種消極評價就會打擊孩子積極性,甚至影響孩子的自信力;因此父母在對孩子進行評價時要多進行正面的積極評價,減少消極評價。

2、評價要根據孩子特點,不可誇大評價

有些父母怕傷害孩子自尊心,無論在什麼時候對孩子的評價就都只有「好」的方面,而將孩子的一點優點就進行過度的誇大,甚至本不是孩子的優點也為了滿足孩子而進行表揚或評價。但是對孩子的評價最基礎的一點就是要實事求是,要根據孩子的自身特點進行評價。如果父母對孩子過度評價,可能就會導致孩子沾沾自喜,從而變得傲慢自負,甚至不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

相關焦點

  • 心理學:父母這些「暗示」,正在毀掉你的孩子
    經典條件反射學說創立者巴甫洛夫認為:孩子變笨,是被父母暗示的。巴普洛夫說,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當孩子在心理上「認可」了父母的負面暗示「我是一個笨小孩「」我是一個調皮的孩子「等等時,孩子就會不斷往父母所描述的形象上去靠攏。比如一個才幾歲的小寶寶,在吃飯的時候她會選擇吃自己喜歡的,從家長嘴裡出來的評價就成了「這孩子挑食」。
  • 評價孩子不只有成績,家長要綜合評價自己的孩子
    今天回家的時候,她還告訴我還有英語和數學作業沒有做完,這孩子可就不好受了。「聰明有什麼用啊!」旁邊的老師也表示同意。所以主題轉向了孩子的學習,大家基本上都認為:讀書好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對於以上案例,作為父母究竟該如何評價自己的孩子呢?
  • 家長對孩子自我評價的影響,家長應正確認識、評價孩子
    父母對自己孩子的評價,在某種程度上比教師的評價影響更大。他們當中有的對孩子要求過高;有的對孩子溺愛過多;也有的任其發展;而更多的家長只重視智力開發,忽視了幼兒個性品質和行為習慣的培養,缺乏對孩子足夠的認識。因此,指導家長正確地評價幼兒的工作非常重要。1.指導家長樹立全面育人的觀念。針對幼兒教育的特徵,教師必須讓家長了解教育幼兒的相關知識。
  • 父母要想教育好孩子,有兩種話不能對孩子說
    語言的作用,來自它具有的暗示作用。法國心理學家,醫生埃米爾·庫埃在《心理暗示力:喚醒最好的自己》一書中提到:潛意識主宰人生,暗示影響潛意識,而人的意念就是暗示,而語言是表達出來的意念,它的暗示作用,威力強大。負面語言的作用:植物被罵枯萎。
  • 父母對孩子說話要注意,這些話最好別對孩子說,否則容易讓娃自卑
    事實上孩子之所以這樣做,內心深處還是希望能夠得到父母的認可。這種比較激烈的對抗方式,只是他在對父母尋求一種認同。所以面對這種情況,父母應該注意引導孩子,不要放任負面的情緒去傷害孩子的心理。由此可見,父母隨口說出的話會給孩子的內心帶來嚴重的傷害,甚至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塑造以及今後的生活。
  • 家長經常對孩子說的3句口頭禪,卻藏著負面暗示,請家長適可而止
    一、口頭禪:你看人家誰誰家的孩子多優秀負面暗示:1.人家孩子好家長經常對孩子說「你看人家誰誰誰」,會給孩子一種心理暗示,人家的孩子哪哪都好,自己就是不如人家的孩子。而且家長很容易讓孩子產生嫉妒和攀比的心理。
  • 父母學會接受孩子內心感受,別否定孩子,會對孩子人生有很大影響
    其實在生活上,也是有不少的父母不認同孩子的感受,每當孩子的感受被不斷的否定時,孩子也許就會感覺到困惑、無奈、憤怒。這個時候也是在暗示孩子不要去了解自己的感受啊,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不要表達自己的感受給父母。以下是一些例子:孩子:媽媽,我餓了。
  • 父母對孩子的愛,你認為父母真的只是為了孩子好嗎?
    今日頭條有個討論的話題:父母的愛是無私的。為了孩子,他們要犧牲自己的時間精力金錢,把孩子的學習、生活、婚姻等方方面面安排妥當。但是,「我是為了你好」這句話裡潛藏了許多其他層面的含義,比如:你要聽我的,你要回報我……又有多少父母問過孩子願不願意?想過這是否會成為孩子的負擔?
  • 孩子的成長評價
    家長對孩子的評價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健康成長,因此,家長對孩子的評價一定要真實、正確,有一定的藝術性。1.教育評價首先得掌握一些基本知識,這樣才不會偏離評價的方向。家長要多學習,力求對孩子評價科學一些,這樣會使孩子各方面發展得更好。2.評價要有依據,不能隨心所欲,信口開河、想當然地評價孩子,沒有依據就暫不要評價。
  • 負面評價不可取,正面表揚也要注意分寸,家長怎麼做都是錯的?
    依依媽媽說:「外婆是開玩笑的,她很疼你的。」依依不高興地說:「外婆不是開玩笑,她就是批評我笨。」媽媽說:「寶貝兒別難過了,在爸爸、媽媽眼裡你是最棒的。」依依並沒有因為媽媽的安慰而高興。這件事過去了很久,依依還記得外婆說自己是個笨孩子。現代教育的一個普遍觀點,就是要對孩子進行賞識教育,多鼓勵、讚美孩子,多看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 常說這3句話,孩子會越來越優秀,父母別吝嗇你的讚美
    文丨巧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在很多家庭當中,父母總會在孩子學習或生活上抓住一些小毛病、壞習慣就開始指責孩子,給孩子施加很多不好的、有失偏頗的評價,這不僅沒讓孩子改正,反而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差勁。相反的,有的父母總是不吝惜自己對孩子的讚美,從心裡去認可和欣賞孩子,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變得越來越優秀了。
  • 想讓孩子變得自信,家長要經常對孩子說這3句話,別不好意思開口
    但正是因為表姐的評價,讓小侄女對自己產生了懷疑,孩子的心靈是最純潔最脆弱的。當孩子覺得自尊心受到了打擊的時候,孩子哪裡會有自信呢?事實上,好多父母就是這樣和孩子相處的。一、「自信」的孩子有哪些好處1. 強大的內心。縱觀那些自卑對自己沒有自信的人,他們對於自己未來的規劃,一定會是一條道走到黑的,他們不願意選擇有風險的生活方式。
  • 家庭教育聯盟公益微課堂 | 善用積極暗示,成就孩子美好未來
    有一種教育方式叫暗示,就是用含蓄的、間接的方式,對孩子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在輕鬆的氛圍中,以非對抗的形式,在不經意間將某種理念、規則、方法傳遞給對方。暗示最大的特點就是在暗中進行,無意識中產生,潛移默化、不知不覺地影響孩子稚嫩的心靈。
  • 父母跟孩子說話的語氣,決定了孩子未來的性格,暴躁家長要深思!
    兒子低著頭表示他不吃,這個回答直接惹怒爸爸,他對著兒子的右臉就是一巴掌,兒子敢怒不敢言,直接起身端碗離開,接著從廚房傳來重重的摔碗聲。史悅成回來時,爸爸直接拽住他的胳膊大聲訓斥:「你是不是皮癢了?我兩腳給你踹過去!」兒子似乎已經習慣了爸爸的這套做法,他把臉偏向另一邊,表現出一副不耐煩的模樣,這哪裡是父子,完全就是一對仇敵啊!
  • 得到父母讚美的孩子,自信心遠超同齡人,你會誇獎自己的孩子嗎?
    相信每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最希望聽到的都是父母對自己的表揚與讚美,這些美好的話語會構成孩子心中的底氣,讓孩子更加擁有自信,更加樂觀,更加積極的面對生活。美國的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經說過:「人的天性就是渴望得到賞識。」而父母的肯定與賞識,對孩子來說,是最為重要的。
  • 這些消極暗示的話,父母最好不要跟孩子說,真的會毀了孩子!
    所以後來我有了孩子後,就特別討厭別人給我孩子貼上一個「壞的標籤」。而孩子的媽媽就是那個愛給孩子貼壞標籤的人:比如經常說我女兒皮膚黑、屁股大、長得胖。事實上我女兒真沒那麼黑、也沒那麼胖、屁股也沒有媽媽說的那麼大。而我每次提醒孩子媽媽的時候,她都覺得這是玩笑話,不以為然。而事實上,在生活中,我們很容易被消極暗示所影響而沒察覺,尤其是在與孩子溝通中。
  • 黃磊揭秘育兒經:羅森塔爾效應說明,好孩子是父母暗示出來的
    其實對於孩子的教育,妄加評論的人都認為他們看得很清,但其中辛苦怕唯有父母才知。羅森塔爾效應,亦稱「皮格馬利翁效應」、「人際期望效應」,其表現為父母對孩子的正向期望,會成為孩子未來發展前進的動力。讓孩子接受一種心理暗示,孩子餓言行甚至會因父母的期望而改變。
  • 讓孩子在積極的暗示下成長
    蘇珊·福沃德教授在《中毒的父母》一書中提到,小孩總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孩子對自身的評價,大多都是源於父母。通過讀取父母的暗示,形成相應的意識和心態,繼而影響日後的發展。孩子能成功,說到底父母的正向鼓勵會發揮很大的作用。遇到困難時,父母對孩子越多積極的暗示,孩子就越有信心去戰勝。他們會想:既然父母都相信我能行,那我一定要加油做好。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不斷的朝著標籤所指向的方向偏轉。
  • 父母是孩子將來的一面鏡子——談談怎樣對孩子做到言傳身教
    「不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你把橘子吃了手就有空了。」小女兒別過臉,蹦蹦跳跳地走開了。 唉,這個可氣又可愛的小精靈,看來我只能自己親自去操勞這件事了。 我覺得有時候我們現在的言談舉止就是孩子未來的一面鏡子。父母的一言一行,無不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將來的成長。
  • 父母還在罵孩子?「鏡中我效應」父母要了解,別毀了孩子的自信!
    但是媽媽卻並不認可她的看法,不僅沒有意識到自己經常打壓孩子的錯誤,還開始講大道理。 媽媽說:"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斷地打擊你,因為我認為,其實你要不打擊,你可能就有點飄。"意思已經很明了了,媽媽擔心女兒驕傲自負,所以採取了打壓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