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森塔爾效應如何運用到日常教育中?讓孩子在積極的暗示下成長

2020-12-13 清寶姆媽2020

昨天和老公一起去接兒子放學,他見到我們,飛快地跑過來。

老公擔心得大喊:「小心,別摔跤!」話音剛落,孩子「撲通」一下,摔倒在地。

其實,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個有趣的現象?只要孩子聽到「小心別摔」,十有八九必會摔倒。

心理學家認為,這就是暗示的力量。父母緊張的語言和動作,對孩子施加了影響,孩子在接收到這個「指示」後,就會在腦海裡想像摔跤的場景,隨之效仿。

《心理學大詞典》說:暗示的力量,常常在在無對抗態度條件下,用含蓄、間接的方法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使人無意識地接受一定的意見和信念。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在成長的道路上,父母往往忽視了暗示的力量,它就像隱藏在生活中的導航,孩子走得順不順,就看父母用得好不好。

消極的暗示,把孩子趕向失敗

養孩子,我們總有一百個擔心,也總會把它掛在嘴邊,但是往往是越擔心什麼越來什麼:告訴孩子「不要打翻」,更易打翻;批評孩子挑食,更加什麼都不吃。

每一句話,都成了「烏鴉嘴」,在不經意間影響著孩子的健康成長。

前幾天,表姐帶著她的女兒童童參加了舞蹈比賽,為了給她鼓氣,我也跟著一起去。

在後臺化妝時,表姐不停地說:「那幾個動作你老是跳錯,練了那麼多次了還錯,等會在臺上千萬別出錯了。」童童邊附和邊回憶著那幾個動作,看得出來她很緊張。

到了上臺表演了,一開始童童跳得很好,舞姿優美,動作流暢。但是到了後面那幾個動作時,她又出錯了,還不如平時訓練的時候跳得好。

下臺後,表姐嘟囔道:「都說你會錯的,看看被我說中了吧。」孩子一臉委屈的樣子,眼淚奪眶而出。

其實,我去看過孩子平時的訓練,跳得真不錯。只是到了正式表演的時候,卻按照「媽媽的話」跳錯了。在表演前,媽媽的話暗示了她會出錯,無形中影響了她的情緒,使她更加緊張。

當恰巧碰到某個觸發點,大腦裡便會展開聯想,由於之前接收到消極的「指示」,便會出現與之相符的畫面並實現。

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

當主觀意願已經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取向這項內容。可想而知,消極的暗示往往能產生巨大的殺傷力,孩子不僅會墜入這種「陷阱」,還會對自己喪失信心。長久發展,這些缺陷會越來越根深蒂固,放大成缺點。

蘇珊·福沃德教授在《中毒的父母》一書中提到,小孩總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孩子對自身的評價,大多都是源於父母。通過讀取父母的暗示,形成相應的意識和心態,繼而影響日後的發展。

積極的暗示,是孩子成功的底氣

積極的暗示,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孩子的潛能,讓你收穫意想不到的驚喜。

它就像溫和的陽光雨露,澆灌孩子茁壯成長。

看過一個外國小女孩跳凳子的視頻,令我印象很深刻。

因為凳子的高度相當於她一大半的身高,所以小女孩一直在摔跤,跳了十幾次都沒有成功。數十次的嘗試,她的膝蓋已經被凳子碰得很疼,但是依然沒有放棄。

再次嘗試,她撲得四腳朝天,不知所措地望向父親。

但是父親沒有像大多數人一樣,告訴孩子,這對於這個年紀的她來說很難做到。

他堅定地望著女兒,親吻了一下她的額頭,鼓勵她。終於,女兒在父親的積極暗示下,成功了站到了凳子上。她雙手握拳,作出勝利的姿勢,仿佛已經贏得全世界,激動的心情溢於言表。

孩子能成功,說到底父母的正向鼓勵會發揮很大的作用。遇到困難時,父母對孩子越多積極的暗示,孩子就越有信心去戰勝。他們會想:既然父母都相信我能行,那我一定要加油做好。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不斷的朝著標籤所指向的方向偏轉。

暗示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信息傳遞方式,它的力量無聲勝有聲。

所以,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應該給孩子積極的暗示,讓他充滿信心和希望。

讓孩子在積極的暗示下成長

心理學上有個效應,叫羅森塔爾效應。這是一種期望效應,只要對一個人產生積極的心理期望,那麼他就會發展得更好。

1、言傳身教,榜樣也有力量

有句話是這樣說,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你需要成為這樣的一個人。

前段時間,在河南鄭州,一家三口在過斑馬線時,公交車停車禮讓。隨後,父母停下腳步鞠躬感謝,小孩看到後,也跟著鞠躬感謝。

父母的這一動作,其實就在告訴孩子:當別人幫助了我們的時候,應該表示感謝,這是一種禮貌。在潛意識中,孩子也認同了父母的觀點,這就相當於教導孩子要做一個懂得感恩,有禮貌的孩子。

這樣的言傳身教,往往比直接的教導要好得多。

2、管住嘴,正面肯定孩子

有多少父母在和別人交流時,喜歡當著孩子的面,吐槽他的缺點?

他不愛吃青菜,怎麼說都不聽。

他很貪玩,回到家作業都不寫就跑出去了。

他寫字好慢,還寫得歪歪扭扭的。

也許我們,都習慣用這樣的「吐槽」,來激勵孩子進步。但是我們都沒有注意到,這樣不僅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更是對孩子的一種消極暗示。既然父母都覺得我不行,那我一定不會行。

其實,孩子很在意父母在別人面前對自己的評價。我們想讓孩子更好,絕對不應該用這種方式。

3、重複性暗示,讓孩子更堅信

下班回家見到鄰居一對母子,媽媽對男孩說:「你今天在外婆家過得很開心吧。」男孩一臉興奮:「是的,我做完作業,外婆還帶我玩了滑梯。」

其實因為父母工作的關係,孩子沒人照顧,一周有幾天都送去年邁的外婆家。

但是每次,媽媽都會暗示他過得很開心,所以孩子對此充滿了期待,他不會覺得途中坐很久的車是件很辛苦的事情,也不會覺得父母的離開很痛苦。

重複性暗示,使得孩子把這種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儲存在腦海裡。在日後的生活中,映射到方方面面。

肖伯納在他90歲壽辰時說過:「要記住,我們的行為不是受經驗的影響,而是受期待的影響。」

作為父母,我們不可能一輩子保護孩子,只能發揮好「領路人」的作用。

如果想孩子多點微笑,那就暗示他笑的時候很美;

如果想孩子多讀書,那就放下手機,為他創造一個讀書的環境氛圍;

如果想孩子多表達,那就多給他肯定的神情和話語。

撰稿:星辰

相關焦點

  • 從心理學解析教育的力量:論羅森塔爾效應對孩子成長的積極意義
    我們時常從安迪聲媽媽的教育理念中去探求,期待真的有這麼大的力量麼?今天我們就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來看看期待效應,又稱羅森塔爾效應在孩子成長中的積極意義。02 如何利用"羅森塔爾效應"實現孩子從平凡到非凡①相信期待的力量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
  • 豆瓣8.6《奇蹟男孩》:「羅森塔爾效應」在孩子教育的運用及意義
    當奧吉到了一定的歲數的時候,奧吉的家人決定讓奧吉去上正常的學校,希望奧吉能夠獲得跟其他孩子一樣同等的教育。即使奧吉從一進學校開始一直戴著頭盔,但是通過家人的引導和鼓勵下,奧吉決定要跟別人一樣,過普通學生一樣的生活,同時這也即將開始了奧吉的奇蹟之旅。
  • 教育法則五—羅森塔爾效應,孩子不願意努力?用這種暗示影響他!
    對一個人傳遞積極的期望,就會使他進步得更快,發展的更好,尤其在兒童階段如何提高孩子的成績?「心理戰術」也很重要,比如今天小編要介紹的:羅森塔爾效應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他把一群小白鼠隨機地分成兩組:A組和B組,並且告訴A組的飼養員說,這一組的老鼠非常聰明;同時又告訴B組的飼養員說他這一組的老鼠智力一般。
  • 孩子自我否定,家長嘗試「羅森塔爾效應」,還您一個自信的孩子
    可是歡歡媽不知道,這樣經常打擊孩子自信心的行為,將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不自信。燕子給歡歡媽指出這個問題後,歡歡媽也後悔不已。其實,很多家長都用錯了教育方式,他們不清楚,孩子是需要鼓勵的,是需要積極暗示的,這樣的孩子才會有自信心。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羅森塔爾效應」?這種效應運用到家教中的話,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自信。
  • 從《奇蹟男孩》出發,解析「羅森塔爾效應」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在羅森塔爾效應的影響下,孩子是變得越來越優秀,孩子能夠學習到正確的態度以及形成正確的觀念,使得孩子對於世界的認識更加深刻。羅森塔爾效應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在小學教學上予以驗證提出,指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
  • 以《奇蹟男孩》為例,探究「羅森塔爾效應」對孩子成長的意義
    在教育中,父母、老師和姐姐對奧吉的引導和幫助更是體現了心理學"羅森塔爾效應"的影響力。接下來,我們就以電影《奇蹟男孩》為例,逐步探究解析"羅森塔爾效應"對孩子成長的意義,希望能夠給家長們更多教育啟示。一、 從《奇蹟男孩》出發,看"羅森塔爾效應"對教育產生的三大效應及其意義在孩子深陷困難的時候,家長應該給出怎樣的反應?家長要和孩子怎麼樣溝通才算適宜?
  • 從《奇蹟男孩》出發,探究「羅森塔爾效應」對孩子成長的意義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教育,如何用正確的方式對待孩子,如何為孩子提供更好 成長環境,是每一位父母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如果想讓孩子成為更好的人,那麼父母必須要給孩子足夠正確的期待,只有在父母正面的影響下,孩子的潛能才有可能被激發,才能夠有真正的進步。
  • 羅森塔爾效應:父母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一生
    我們經常會看到,那些成績優秀、性格開朗、整體都很出色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善於鼓勵的家長;而那些自信不足、臉上缺少笑容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打擊式教育的家長。02鼓勵真的很重要嗎?家長對孩子地鼓勵更類似於一種心理暗示:我覺得你很優秀,我覺得你能行。孩子接受到這種積極的暗示後,就會認為自己很優秀,會大大加強孩子的自信。孩子越自信,越敢做,接觸的就會越多,能力就會越高。
  • 羅森塔爾效應揭秘
    02羅森塔爾效應對於父母的教育階段能夠發揮哪些作用和實驗中驗證的結果相似:學生可以通過老師表現出的高期望得到積極地反饋這種方法的關鍵在於給孩子一種能行的心理暗示。嘗試去對孩子表達鼓勵和認可,讓孩子認識到你眼中的期望,並在後續對你的期望產生共鳴。羅森塔爾效應說白了是一種簡單而又複雜的心理暗示。
  • 美國「羅森塔爾效應」證明,優秀的孩子,都是家長誇出來的
    確實如此,「誇」的效果是非常好的,閨蜜親自在依依身上試了幾年,讓依依成了「別人家的孩子」。其實,這個現象是有科學依據的,就是「羅森塔爾效應」,還有一個名字叫做「皮格馬利翁效應」,都是告訴我們,誇孩子非常重要。什麼是「羅森塔爾效應」?
  • 從心理學角度解析《小男孩》:探究「羅森塔爾效應」對孩子的意義
    在他人看來,只有爸爸一個人的安慰難以撼動孩子的整個人生,但是爸爸無私的愛和信念內化為了孩子心中積極的想法,這份小小的期待變為孩子成長的"助推器"。接下來,我們就從電影《小男孩》的故事出發,探究"羅森塔爾效應"對孩子的意義。
  • 黃磊揭秘育兒經:羅森塔爾效應說明,好孩子是父母暗示出來的
    以往我們看到這些事情出現在還未步入社會的孩子身上,都會訓斥一句「不懂事」。但黃磊夫婦卻認為這是尊重孩子的選擇。多多的成長一直備受爭議,一面是認為「不倫不類」的矯揉做作,另一面則是從好的角度去看多多的經歷,認為其成長過程中自由無拘無束,又天性純真待人和善。
  • 心理學|羅森塔爾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每個孩子都可能是個天才
    這種現象,人們把它叫做皮格馬利翁效應。在心理學中,皮格馬利翁效應又被稱為羅森塔爾效應。心理學研究發現,在教育實踐中,羅森塔爾效應對孩子的成長有巨大的影響。1968年的某一天,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布來到一所小學,說是要進行一個實驗。他們從一至六年級中各選3個班,在這18個班的學生中進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未來發展趨勢測驗」。
  • 關鍵學會「羅森塔爾效應」,讓壓力成動力
    3、 是一種積極的情感反饋羅森塔爾效應,若是運用地好的話,就會轉化成一種十分積極的情感反饋,對人的內心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在剛開始的羅森塔爾實驗中,顯然這樣的實驗是具有局限的,因為那些沒有被有幸抽中的孩子,就沒有收穫到那麼良好的成績。而今,羅森塔爾效應已經臻於完善,隨時可以準備為婚姻情感帶來積極的服務。
  • 神奇的心理暗示——羅森塔爾效應
    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在教育領域上做了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他來到了一所小學,對全校的18個班級進行了7項的測試,通過這些測試呢,它就宣布自己發現了最有前途的學生,同時也把這些名單交給了學校,後來就離開了這所學校。
  • 孩子膽小怕事,父母巧用「羅森塔爾效應」,幫孩子變身「小超人」
    「羅森塔爾效應」幫孩子變身「小超人」1、什麼是「羅森塔爾效應」1968年,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來到一所學校,謊稱做了一份潛質測驗,並將有潛質的學生名單交給了老師。在後續跟進中,大家發現名單上的學生成績都出現了極大進步。
  • 孫儷育兒經值得借鑑,「羅森塔爾效應」用得好,娃一樣優秀
    看到等等和小花,我們知道孫儷的教育方式是成功的,因為她把「羅森塔爾效應」用得巧妙,用得恰到好處,所以才能教育出優秀的孩子,娃一樣優秀。 什麼是「羅森塔爾效應」? 哈佛大學的教授羅森塔爾曾經進行過一個實驗,他在一個學校裡隨機選取了18名學生,並且把這些學生的名單交給了校方,還對校方稱這些孩子通過了智力測驗,是名副其實的「天才」,只要好好培養,一定可以成材。
  • 羅森塔爾效應:對心態和行為產生質變
    所以家長最好用暗示的方式去勉勵孩子,這就是接下來要說的羅森塔爾效應,又被稱為鼓勵式教育。其實日常生活中也出現過向實驗這般令人匪夷所思的結果:老師的孩子大部分成績都非常好,舞蹈世家的孩子,大都會遺傳舞蹈天賦,以上這些是真的都與智商天賦掛鈎嗎?其實也有一部分心理層面的因素。
  • 熱播劇《棋魂》:巧用羅森塔爾效應,培養孩子的興趣
    有人說時光之所以能從圍棋小白到高手,完全是因為褚贏的出現,所以這個成功是不可複製的。的確,我們的生活中不會出現像褚贏這樣的「穿越人士」,但我們可以用心理學中的羅森塔爾效應,為孩子創造一個「褚贏」。這也是「賞識教育」,《棋魂》中的時光,就是因為身邊人一直提醒他是「圍棋天才」,最後真的實現了這一預言。所以,聰明的家長,也可以用羅森塔爾效應,幫助孩子培養興趣。
  • 孩子脾氣「倔」,「硬碰硬」的教育不可取,可用「暗示效應」溝通
    什麼是「暗示效應」,家長該如何運用「暗示效應」指的是不發生正面對抗和衝突的情況下,用某些方式和方法去誘導,最終使被誘導人按照自己的想法或是方向去做一些事情。「暗示效應」說起來容易,可是用起來還真是有一定的難度,如果運用不好效果反而更加糟糕。那家長該如何正確地運用「暗示效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