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老公一起去接兒子放學,他見到我們,飛快地跑過來。
老公擔心得大喊:「小心,別摔跤!」話音剛落,孩子「撲通」一下,摔倒在地。
其實,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個有趣的現象?只要孩子聽到「小心別摔」,十有八九必會摔倒。
心理學家認為,這就是暗示的力量。父母緊張的語言和動作,對孩子施加了影響,孩子在接收到這個「指示」後,就會在腦海裡想像摔跤的場景,隨之效仿。
《心理學大詞典》說:暗示的力量,常常在在無對抗態度條件下,用含蓄、間接的方法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使人無意識地接受一定的意見和信念。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在成長的道路上,父母往往忽視了暗示的力量,它就像隱藏在生活中的導航,孩子走得順不順,就看父母用得好不好。
消極的暗示,把孩子趕向失敗
養孩子,我們總有一百個擔心,也總會把它掛在嘴邊,但是往往是越擔心什麼越來什麼:告訴孩子「不要打翻」,更易打翻;批評孩子挑食,更加什麼都不吃。
每一句話,都成了「烏鴉嘴」,在不經意間影響著孩子的健康成長。
前幾天,表姐帶著她的女兒童童參加了舞蹈比賽,為了給她鼓氣,我也跟著一起去。
在後臺化妝時,表姐不停地說:「那幾個動作你老是跳錯,練了那麼多次了還錯,等會在臺上千萬別出錯了。」童童邊附和邊回憶著那幾個動作,看得出來她很緊張。
到了上臺表演了,一開始童童跳得很好,舞姿優美,動作流暢。但是到了後面那幾個動作時,她又出錯了,還不如平時訓練的時候跳得好。
下臺後,表姐嘟囔道:「都說你會錯的,看看被我說中了吧。」孩子一臉委屈的樣子,眼淚奪眶而出。
其實,我去看過孩子平時的訓練,跳得真不錯。只是到了正式表演的時候,卻按照「媽媽的話」跳錯了。在表演前,媽媽的話暗示了她會出錯,無形中影響了她的情緒,使她更加緊張。
當恰巧碰到某個觸發點,大腦裡便會展開聯想,由於之前接收到消極的「指示」,便會出現與之相符的畫面並實現。
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
當主觀意願已經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取向這項內容。可想而知,消極的暗示往往能產生巨大的殺傷力,孩子不僅會墜入這種「陷阱」,還會對自己喪失信心。長久發展,這些缺陷會越來越根深蒂固,放大成缺點。
蘇珊·福沃德教授在《中毒的父母》一書中提到,小孩總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孩子對自身的評價,大多都是源於父母。通過讀取父母的暗示,形成相應的意識和心態,繼而影響日後的發展。
積極的暗示,是孩子成功的底氣
積極的暗示,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孩子的潛能,讓你收穫意想不到的驚喜。
它就像溫和的陽光雨露,澆灌孩子茁壯成長。
看過一個外國小女孩跳凳子的視頻,令我印象很深刻。
因為凳子的高度相當於她一大半的身高,所以小女孩一直在摔跤,跳了十幾次都沒有成功。數十次的嘗試,她的膝蓋已經被凳子碰得很疼,但是依然沒有放棄。
再次嘗試,她撲得四腳朝天,不知所措地望向父親。
但是父親沒有像大多數人一樣,告訴孩子,這對於這個年紀的她來說很難做到。
他堅定地望著女兒,親吻了一下她的額頭,鼓勵她。終於,女兒在父親的積極暗示下,成功了站到了凳子上。她雙手握拳,作出勝利的姿勢,仿佛已經贏得全世界,激動的心情溢於言表。
孩子能成功,說到底父母的正向鼓勵會發揮很大的作用。遇到困難時,父母對孩子越多積極的暗示,孩子就越有信心去戰勝。他們會想:既然父母都相信我能行,那我一定要加油做好。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不斷的朝著標籤所指向的方向偏轉。
暗示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信息傳遞方式,它的力量無聲勝有聲。
所以,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應該給孩子積極的暗示,讓他充滿信心和希望。
讓孩子在積極的暗示下成長
心理學上有個效應,叫羅森塔爾效應。這是一種期望效應,只要對一個人產生積極的心理期望,那麼他就會發展得更好。
1、言傳身教,榜樣也有力量
有句話是這樣說,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你需要成為這樣的一個人。
前段時間,在河南鄭州,一家三口在過斑馬線時,公交車停車禮讓。隨後,父母停下腳步鞠躬感謝,小孩看到後,也跟著鞠躬感謝。
父母的這一動作,其實就在告訴孩子:當別人幫助了我們的時候,應該表示感謝,這是一種禮貌。在潛意識中,孩子也認同了父母的觀點,這就相當於教導孩子要做一個懂得感恩,有禮貌的孩子。
這樣的言傳身教,往往比直接的教導要好得多。
2、管住嘴,正面肯定孩子
有多少父母在和別人交流時,喜歡當著孩子的面,吐槽他的缺點?
他不愛吃青菜,怎麼說都不聽。
他很貪玩,回到家作業都不寫就跑出去了。
他寫字好慢,還寫得歪歪扭扭的。
也許我們,都習慣用這樣的「吐槽」,來激勵孩子進步。但是我們都沒有注意到,這樣不僅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更是對孩子的一種消極暗示。既然父母都覺得我不行,那我一定不會行。
其實,孩子很在意父母在別人面前對自己的評價。我們想讓孩子更好,絕對不應該用這種方式。
3、重複性暗示,讓孩子更堅信
下班回家見到鄰居一對母子,媽媽對男孩說:「你今天在外婆家過得很開心吧。」男孩一臉興奮:「是的,我做完作業,外婆還帶我玩了滑梯。」
其實因為父母工作的關係,孩子沒人照顧,一周有幾天都送去年邁的外婆家。
但是每次,媽媽都會暗示他過得很開心,所以孩子對此充滿了期待,他不會覺得途中坐很久的車是件很辛苦的事情,也不會覺得父母的離開很痛苦。
重複性暗示,使得孩子把這種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儲存在腦海裡。在日後的生活中,映射到方方面面。
肖伯納在他90歲壽辰時說過:「要記住,我們的行為不是受經驗的影響,而是受期待的影響。」
作為父母,我們不可能一輩子保護孩子,只能發揮好「領路人」的作用。
如果想孩子多點微笑,那就暗示他笑的時候很美;
如果想孩子多讀書,那就放下手機,為他創造一個讀書的環境氛圍;
如果想孩子多表達,那就多給他肯定的神情和話語。
撰稿: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