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脾氣「倔」,「硬碰硬」的教育不可取,可用「暗示效應」溝通

2020-12-18 逗兒媽媽

現在的孩子真是說不得罵不得打不得,有些時候遇到事情,家長還沒怎麼著,孩子的脾氣比家長還火爆,更有甚者脾氣不光是暴躁還特別的「倔」,用俗語說「八頭牛都拉不回來」。

小雙家兒子4歲了,別看人不大脾氣倒是不小,一般人都不敢招惹他,一不小心就會被賴上。

上次小雙帶兒子在小區玩耍,大家一起滑滑梯,本來玩的都挺好,但是忽然來了個新的小朋友直接插隊,人家其他小朋友都沒反應,唯獨兒子死活不願意。非得不讓人家小朋友滑滑梯,而且非讓人家去後邊排隊,人家不按他說的去做,他就怎麼著都不行。最後搞得大家都沒辦法玩耍,人家家長看這情形都帶著孩子回家了。

其實像兒子這樣的的情況也不是一次兩次了,平時不管在外面還是在家裡兒子脾氣只要一上來,誰也管不住。而且兒子特別認死理,只要他認定的事情,必須依著他才可以。

當然孩子的脾氣不是天生的,孩子脾氣之所以這麼「倔」其實跟家長有很大的關係,一起來看看吧!

孩子脾氣變壞的原因有哪些

1、家長對孩子百依百順

孩子的脾氣之所以變壞,是因為家長平時對孩子太過於遷就,不管遇到什麼事情,家長對孩子總是百依百順,而且對孩子是有求必應。慢慢的孩子就這樣被家長給寵壞了,只要家長對他的要求稍有怠慢,孩子就開始不願意開始亂發脾氣。

2、家長對孩子缺乏關心

孩子脾氣變壞還有一種原因就是家長對孩子太不關心。不管孩子做什麼家長總是無視孩子的行為,忽然孩子發現只有自己發脾氣的時候,好像媽媽才會來關注自己。於是為了讓家長注意到自己,孩子就用亂發脾氣的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

3、家長總是不理解孩子

有些時候孩子也不想亂發脾氣,可是家長總是誤解歪曲自己的意思。有時候自己明明不想這樣,可是家長非得強迫自己那樣做,孩子表達能力又有限,沒辦法只能用情緒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孩子脾氣變壞家長該多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有時候不是孩子脾氣不好,是自己和孩子互動的方式不對,只要家長做出改變和調整,相信孩子的脾氣也會慢慢變好。有些時候面對孩子的壞脾氣家長和孩子硬碰硬,最後只能是兩敗俱傷,家長還不如試試「暗示效應」。

什麼是「暗示效應」,家長該如何運用

「暗示效應」指的是不發生正面對抗和衝突的情況下,用某些方式和方法去誘導,最終使被誘導人按照自己的想法或是方向去做一些事情。

「暗示效應」說起來容易,可是用起來還真是有一定的難度,如果運用不好效果反而更加糟糕。那家長該如何正確地運用「暗示效應」呢?

1、用語言暗示

當家長面對孩子脾氣比較壞比較「倔」的時候,家長也不用和孩子硬來,那樣只會更加激怒孩子。家長可以用積極的語言去暗示孩子,比如家長可以說:媽媽相信你能夠控制自己的脾氣、媽媽相信你可以開心愉快地處理這件事情等等。通過這樣積極肯定的語言,孩子也真的會相信自己能夠做到。

2、用行為暗示

當家長面對孩子壞脾氣的時候,有的家長表現得比孩子脾氣還臭,這樣的環境下,孩子脾氣只會更壞。家長要想控制孩子的壞脾氣,可以用行為去暗示孩子。比如當有情緒的時候,家長選擇去畫畫,或者去一個獨立的空間去靜靜,等到情緒發洩之後再去處理事情。通過這樣的行為暗示讓孩子明白有情緒的時候不處理事情,慢慢的孩子也能夠學會。

3、用他人的事情來暗示

其實家長教育孩子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比如家長帶孩子在外面玩耍的時候,難免會遇到別的小朋友,因為某些事情和家長耍脾氣,然後被家長批評教育的場景。這個時候,家長不只是要帶孩子看熱鬧,其實這是一個很好的暗示教育的機會。家長可以提醒孩子,這個小朋友為什麼會被家長批評?讓孩子自己說出其中的原因。當孩子說出來原因的時候,其實也是在暗示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這樣做是要付出代價的。

「暗示效應」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家長一定要了解暗示效應的精髓,然後多去實踐和運用,爭取做到信手拈來,這樣在任何時候可以運用自如。

面對孩子的壞脾氣倔脾氣,家長在這個時候切不可再急躁,兩者交鋒肯定必有一傷,不管傷大人還是傷孩子都不是一個令人滿意的結果。所以面對孩子家長要學會動用智慧,用智慧去解決問題。

今日話題:您覺得面對孩子的倔脾氣,用什麼樣的方式最有效呢?歡迎一起分享。

相關焦點

  • 小妹變形記第17天:孩子的脾氣太倔,怎麼才能改掉倔脾氣呢?
    小妹也是如此,我們不能回到過去,但我們可以改變孩子以後,只要你願意為孩子去學習改正的方法,那麼孩子的倔脾氣,一定可以改掉。我分析到,孩子脾氣太倔,從另一方面來說,是自尊心相對較強,總喜歡讓別人欣賞自己,總想以自己為中心。即使自己做錯事的時候,也要有臺階給他下,否則就很難收場。
  • 倔孩子太難養?了解「氣質類型」,父母試試這樣做
    亮亮說:前兩天的時候,孩子把墨水滴在了床單上,這個家裡本來只有她一個人用墨筆寫字,我和她的媽媽都是用電腦辦公,所以很明顯這件事情就是他幹的,沒想到她死不承認。我忍不住就說了她兩句,沒有想到孩子反而比我的氣性還大,直接坐在那兒一言不發,一下午都沒動一下,到晚上讓他吃飯的時候,她很傲嬌的說不吃,脾氣大的很。
  • 孩子對批評左耳進右耳出,家長可用「語義效應」與孩子有效溝通
    文 | 小微爸爸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怎麼教育孩子最有效?很多家長都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希望在某一天,孩子可以令自己驕傲。因此,現在大多數的父母都會學習一些教育方法,重視孩子日常習慣的培養等。
  • 感情中脾氣倔的女人,原來這麼好
    脾氣倔的女人,不太會向男人撒嬌,有人說這樣的女人少了一絲女人味,不會太討男人歡喜,而且這樣的女人一般脾氣也不太好,男人不太願意選擇這樣的女人做伴侶。其實,這樣的觀點真的很片面,脾氣倔的女人可能都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可她們的感情同樣是不摻雜利益的純粹,對於脾氣倔的女人來說,愛一個人就是用全部的力氣去愛。
  • 黃磊揭秘育兒經:羅森塔爾效應說明,好孩子是父母暗示出來的
    其實對於孩子的教育,妄加評論的人都認為他們看得很清,但其中辛苦怕唯有父母才知。羅森塔爾效應,亦稱「皮格馬利翁效應」、「人際期望效應」,其表現為父母對孩子的正向期望,會成為孩子未來發展前進的動力。讓孩子接受一種心理暗示,孩子餓言行甚至會因父母的期望而改變。
  • 孩子脾氣暴躁,不願跟父母溝通,怎麼辦?
    一位媽媽問:孩子脾氣暴躁,跟他講話不搭理,稍微說他兩句,居然直接把我和他爸爸,拉黑了,怎麼辦啊?另一位媽媽問:孩子總說我逼他讀書,不願理我們,連我做的飯都不吃,總說想死的話,怎麼辦啊?兩位媽媽口中的孩子:一個直接把父母拉黑,一個說想死,並且都不願意跟父母溝通,可見情況都比較嚴重。
  • 教育法則五—羅森塔爾效應,孩子不願意努力?用這種暗示影響他!
    羅森塔爾效應,也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是指由他人(特別是像老師和家長這樣的「權威他人」)的期望和熱愛,而使人們的行為發生與期望趨於一致的變化的情況。孩子越誇越好的秘密其實羅森塔爾效應的例子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比如我們常常發現的這種現象:比較聰明聽話的孩子總是更容易得到老師的肯定和表揚,然後這些孩子各方面表現也會越來越好。
  • 羅森塔爾效應如何運用到日常教育中?讓孩子在積極的暗示下成長
    在成長的道路上,父母往往忽視了暗示的力量,它就像隱藏在生活中的導航,孩子走得順不順,就看父母用得好不好。消極的暗示,把孩子趕向失敗養孩子,我們總有一百個擔心,也總會把它掛在嘴邊,但是往往是越擔心什麼越來什麼:告訴孩子「不要打翻」,更易打翻;批評孩子挑食,更加什麼都不吃。
  • 育兒心理學:別把「馴化」當教育,孩子也會有「斯德哥爾摩效應」
    不少家長篤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然而卻沒有意識到這樣的教育方式會導致孩子出現什麼樣的心理偏差,近來,就有育兒心理學直接點評這樣的"教育理念",這個心理學表示:別把"馴化"當成教育,孩子也會有斯德哥爾摩效應。
  • 對於孩子放養式教育到底可不可取
    放養教育"放養式教育"到底可不可取有家長認為,"放養式教育"才能更好地培養孩子自身的學習習慣。獨立完成作業但是大部分家長還是認為「放養式」教育不可取。雖然大部分孩子還是比較能夠聽從老師跟家長的指揮,按照規定來實施。
  • 媽媽的心得:沒有天生討厭學習、脾氣臭的孩子,用對方法效果不同
    畢竟每個孩子的性格都不一樣,找準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才能幫助孩子變得更優秀。有位媽媽的孩子今年十二歲,年紀雖然還小,但是脾氣卻十分的暴躁,他沒有辦法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甚至遇到不順心的事兒就會發脾氣。這大概就是咱們說的問題孩子了,咱們如果用偏激的方式教育這類孩子,對孩子進行打罵,真的是不可取的。
  • 脾氣很倔的四個星座男,白羊座死也不低頭,金牛座決心已定
    這個世界上,可不是所有人脾氣都很溫順,別人隨便勸一勸、哄一哄,他們就改變自己的決心。但凡是一個脾氣倔強的人,都不是那麼好哄的,所以儘量要避免和他們吵架,除非你真的想從他們的世界消失。他們一旦下定決心,誰都勸不回來。脾氣很倔的四個星座即將和我們見面,你期待嗎?
  • 兩歲孩子無理取鬧,是成長的「必經階段」,父母可用三招應對
    因為女兒的脾氣非常大,帶她出門,根本不知道她什麼時候就會發脾氣,大哭大鬧的。 小蓉說,以前女兒一直都很乖巧、很溫順的,然而,現在她卻一遇到不合心意的事情,就又哭又鬧。因為這個時候的孩子,身上有兩個特別明顯的特點: 第一個:脾氣「倔」 兩歲左右的孩子,脾氣非常倔。他對自己的要求高,喜歡去做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即使做不到,也不肯放棄,非要和自己較勁,一次又一次地重複。
  •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家長要分清孩子的脾氣類型,才能對症下藥!
    原來是這位媽媽四歲的女兒脾氣越來越差,非常的執拗,一旦無法滿足她無理的要求就大哭大鬧,甚至是撒潑打滾。"我是真的拿她沒辦法,她軟硬都不吃,動不動就發脾氣,扔東西,人家的孩子都是暖心的小棉襖;我家這就是可怕的刺蝟服啊!"
  • 很難耐心管教孩子?家長「關掉鯊魚音樂」,才能跟孩子正確溝通
    同事看到孩子沒回應,頓時火冒三丈,衝孩子大喊了一通,而孩子卻覺得自己很委屈,於是梗著脖子和同事頂了幾句嘴。這讓同事更加失去了和孩子溝通的耐心,於是孩子被同事揍了一頓。同事平時是個很有耐心的人,數據報表都不會讓她煩躁,偏偏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同事總是沒有耐心。「全天下找不到比我家孩子還不聽話的孩子了!」同事一說起孩子的教育就喜歡把這句話掛在嘴上。
  • 從關於倔人的研究
    -靜泊幽思有人說,他這個人就是太倔,別的什麼都好。從表面上看,好像是在說,什麼都好的人只是有一點倔並不是什麼大毛病,那在群眾層面看,應當是「可交」,在幹部層面看,應當是「可用」。其實,如果在人們互不交往、「各自為戰」和不負任何責任的環境下,那「倔」還可能沒有什麼太大的」副作用」,如果把這樣的人放在需要交往、聯繫和工作連結的地方 ,就有可能要出毛病。當然,其「倔」得較輕,並可以有較好「彈性」的人,可以另當別論。可就是一股勁「倔」到底,那種「太倔」的人,就會在各種關係的接觸中產生不利。
  • 豆瓣8.6《奇蹟男孩》:「羅森塔爾效應」在孩子教育的運用及意義
    二、"羅森塔爾效應"在孩子教育中的意義極其重要心理學上有個效應,叫羅森塔爾效應。這是一種期望效應,也被稱作"皮格馬利翁效應"、"人際期望效應",是一種社會心理效應,指的是教師對學生的殷切希望能戲劇性收到預期效果的現象。
  • 孩子喜歡發脾氣?面對娃的負面情緒,家長可以試試「共生效應」
    網際網路上我們經常能看到隨時隨地亂發脾氣的熊孩子,有些熊孩子的家長看到網友們的評論,可能非常希望辯解,因為他們的孩子在家裡的時候真的非常的乖,但是就是那麼的突然,在逛商場的時候,孩子的脾氣說來就來,在商店門口大哭大鬧,非要媽媽給他買玩具,不買他就不走了。
  • 優秀的孩子也許是「騙」出來的,家長巧用期待效應,助力孩子成才
    其實,在很多時候,善意的謊言是可以讓孩子學會更多。正如皮格馬利翁效應所揭示的道理一樣:有的時候,出於某種期待而欺騙他人,是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行為的。皮格馬利翁效應亦稱作期待效應,是一種包含正能量的激勵。通俗點來說,就是你或者他人,希望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通過反覆強調和心理暗示和言語溝通。
  • 【教育心理學】南風效應:寬容比懲罰更有效
    「南風」效應也稱「南風」法則或「溫暖」效應,源自法國作家拉·封丹寫過的一則寓言: 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