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孩子真是說不得罵不得打不得,有些時候遇到事情,家長還沒怎麼著,孩子的脾氣比家長還火爆,更有甚者脾氣不光是暴躁還特別的「倔」,用俗語說「八頭牛都拉不回來」。
小雙家兒子4歲了,別看人不大脾氣倒是不小,一般人都不敢招惹他,一不小心就會被賴上。
上次小雙帶兒子在小區玩耍,大家一起滑滑梯,本來玩的都挺好,但是忽然來了個新的小朋友直接插隊,人家其他小朋友都沒反應,唯獨兒子死活不願意。非得不讓人家小朋友滑滑梯,而且非讓人家去後邊排隊,人家不按他說的去做,他就怎麼著都不行。最後搞得大家都沒辦法玩耍,人家家長看這情形都帶著孩子回家了。
其實像兒子這樣的的情況也不是一次兩次了,平時不管在外面還是在家裡兒子脾氣只要一上來,誰也管不住。而且兒子特別認死理,只要他認定的事情,必須依著他才可以。
當然孩子的脾氣不是天生的,孩子脾氣之所以這麼「倔」其實跟家長有很大的關係,一起來看看吧!
孩子脾氣變壞的原因有哪些
1、家長對孩子百依百順
孩子的脾氣之所以變壞,是因為家長平時對孩子太過於遷就,不管遇到什麼事情,家長對孩子總是百依百順,而且對孩子是有求必應。慢慢的孩子就這樣被家長給寵壞了,只要家長對他的要求稍有怠慢,孩子就開始不願意開始亂發脾氣。
2、家長對孩子缺乏關心
孩子脾氣變壞還有一種原因就是家長對孩子太不關心。不管孩子做什麼家長總是無視孩子的行為,忽然孩子發現只有自己發脾氣的時候,好像媽媽才會來關注自己。於是為了讓家長注意到自己,孩子就用亂發脾氣的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
3、家長總是不理解孩子
有些時候孩子也不想亂發脾氣,可是家長總是誤解歪曲自己的意思。有時候自己明明不想這樣,可是家長非得強迫自己那樣做,孩子表達能力又有限,沒辦法只能用情緒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孩子脾氣變壞家長該多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有時候不是孩子脾氣不好,是自己和孩子互動的方式不對,只要家長做出改變和調整,相信孩子的脾氣也會慢慢變好。有些時候面對孩子的壞脾氣家長和孩子硬碰硬,最後只能是兩敗俱傷,家長還不如試試「暗示效應」。
什麼是「暗示效應」,家長該如何運用
「暗示效應」指的是不發生正面對抗和衝突的情況下,用某些方式和方法去誘導,最終使被誘導人按照自己的想法或是方向去做一些事情。
「暗示效應」說起來容易,可是用起來還真是有一定的難度,如果運用不好效果反而更加糟糕。那家長該如何正確地運用「暗示效應」呢?
1、用語言暗示
當家長面對孩子脾氣比較壞比較「倔」的時候,家長也不用和孩子硬來,那樣只會更加激怒孩子。家長可以用積極的語言去暗示孩子,比如家長可以說:媽媽相信你能夠控制自己的脾氣、媽媽相信你可以開心愉快地處理這件事情等等。通過這樣積極肯定的語言,孩子也真的會相信自己能夠做到。
2、用行為暗示
當家長面對孩子壞脾氣的時候,有的家長表現得比孩子脾氣還臭,這樣的環境下,孩子脾氣只會更壞。家長要想控制孩子的壞脾氣,可以用行為去暗示孩子。比如當有情緒的時候,家長選擇去畫畫,或者去一個獨立的空間去靜靜,等到情緒發洩之後再去處理事情。通過這樣的行為暗示讓孩子明白有情緒的時候不處理事情,慢慢的孩子也能夠學會。
3、用他人的事情來暗示
其實家長教育孩子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比如家長帶孩子在外面玩耍的時候,難免會遇到別的小朋友,因為某些事情和家長耍脾氣,然後被家長批評教育的場景。這個時候,家長不只是要帶孩子看熱鬧,其實這是一個很好的暗示教育的機會。家長可以提醒孩子,這個小朋友為什麼會被家長批評?讓孩子自己說出其中的原因。當孩子說出來原因的時候,其實也是在暗示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這樣做是要付出代價的。
「暗示效應」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家長一定要了解暗示效應的精髓,然後多去實踐和運用,爭取做到信手拈來,這樣在任何時候可以運用自如。
面對孩子的壞脾氣倔脾氣,家長在這個時候切不可再急躁,兩者交鋒肯定必有一傷,不管傷大人還是傷孩子都不是一個令人滿意的結果。所以面對孩子家長要學會動用智慧,用智慧去解決問題。
今日話題:您覺得面對孩子的倔脾氣,用什麼樣的方式最有效呢?歡迎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