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是研究宇宙中天體、宇宙結構與發展的科學,其內容包括天體的構造、性質、運動規律等。自人類文明史產生以來,天文學一直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一門古老的科學。伴隨著科技的發展,天文學也迎來了一個高端,人們不由自主地突破了在空中觀測天體的束縛。20世紀60年代早期,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天文四大發現,即: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脈衝星、類星體和星際有機分子。
在宇宙學中,微波背景輻射是一種由宇宙大爆炸產生的熱輻射,是一種充滿了整個宇宙的電磁輻射。脈衝星是旋轉的中子星,因連續發出電磁脈衝信號而得名,通過對它的研究,可以揭開宇宙誕生與演化的神秘面紗。到目前為止,類星體讓人類感到困惑,它是離地球最遠、能量最高的一類活動星系核,以類似恆星的名字命名。
恆星間有機體分子即存在於星際空間中的有機體,是星際化學的基礎,它增加了外星生物生存的可能性。上述四種成就可謂是突飛猛進的發展,而它們都與射電望遠鏡這一基本設備的出現有關。無線電望遠鏡是從天體中觀測和研究射電波的基本設備,它能探測到天體設點的強度、頻譜和極化等量。
第一次出現是1931年,當時美國無線電工程師卡爾央斯基偶然發現了無線電輻射。從而開啟了利用射電波研究天體的一個新時代,從此,射電望遠鏡也不斷提高其解析度和靈敏度。目前,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好、最大、最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被稱為球面射電望遠鏡,直徑500米。縮寫為 FAST,在中國還有另外一種常用詞,即天眼。
這一設想是我國天文學家南仁東在1994年首次提出的,位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克度鎮大窩溝的喀斯特凹坑中,最終成為現實。建造期22年,至2016年9月25日完工,自該項目完工之日起,它就取代了前世界上最大天眼的位置。有30個足球場那麼大的中國天眼,在竣工後的第二年就發現了兩顆新脈衝星,預計在未來20-30年它還會保持世界一流設備的地位。
被其取代的前任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眼,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位于波多黎各。中國天眼是世界上第二大單面口徑射電望遠鏡,直徑達305米,其靈敏度是其10倍左右。事實上,在中國天眼出現之前的幾年裡,阿雷西博也曾出過風頭,得到過無數科學家的青睞。讓人驚嘆的造型,很受影視作品的歡迎,很多電影的部分場景都在這裡拍攝。
科學和技術方面的成就要多得多,比如1974年首次發現的脈衝雙星系統PSR191316,它再次證明了引力波的存在。1991年,另有天文學家通過阿雷西博發現了一顆毫秒脈衝星PSR125712的行星系統,這是天文學家第一次在太陽系外發現該系統。阿雷西博裝備有強大的無線電發射器,卻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雷達,可惜它也漸漸走向落幕。
一年修一年,早已沒有當年的活力,再加上中國天眼的出現。Aresibo已經沒有了蹤影,現在它已經和一個垃圾場一模一樣,雜草叢生,生鏽。據最新消息,今年11月8日,阿雷西博的鋼纜又一次被破壞。在它身上出現了一個30米長的裂縫,科學觀測工作被迫停止,在12月1日,又發現了因接收設備墜落而砸壞地面的事件。
官方於12月3日正式確認,阿雷西博在一夜之間倒塌,觀察生命完全終結。為了讓它恢復當年的活力,維護是做不到的,只有重建。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也只能被歷史所拋棄,阿雷西博風光幾十年後,終究還是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