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愛、有儀式感、有陪伴的家庭,才是孩子幸福感的關鍵來源。
每一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卻不是每一對父母,都知道如何給孩子幸福。
許多人把孩子的幸福建立在多種多樣的玩具、應有盡有的零食、有求必應的物質需求上。
殊不知,一個有愛、有儀式感、有陪伴的家庭,才是孩子幸福感的關鍵來源。
父母恩愛的家庭,孩子更自信
著名婚戀專家約翰·格雷認為:
父母恩愛,會給孩子十足的安全感,從而讓孩子更自信。
杜江和霍思燕從2012年公布戀情,到後來結婚生子,兩人感情一直很好,一如熱戀中的情侶。
正是因為在溫暖有愛的家庭氛圍中成長,才培養出嗯哼的自信和超高的情商。
在《媽媽是超人》的一期節目中,兒子嗯哼和媽媽霍思燕來到一家咖啡廳喝下午茶,霍思燕對兒子說:「你喝什麼自己點,然後幫我點杯冰美式。」並給了兒子100塊錢。
過了一會,嗯哼回到了霍思燕身邊,笑眯眯地說:
原來,嗯哼不是為自己要餅乾,而是擔心媽媽餓。
當霍思燕問嗯哼:「你剛剛給我點了什么喝的呀?「
嗯哼說:「熱美式。」
媽媽問:「為什麼點熱的呀?」
嗯哼解釋說:「因為我怕媽媽感冒。」
霍思燕忍不住感動地說:「謝謝你,兒子」。
小小的身體,卻藏著一顆這麼體貼溫暖的心,真是令人驚訝!
前段時間,電視劇《小歡喜》熱播,劇中有個叫方一凡的孩子。
雖然他家不是最富有的,但卻是大家公認最幸福的。
方一凡的爸爸媽媽非常恩愛。他們心有靈犀、互相包容、彼此尊重,對待生活有商有量,對待孩子的態度分外一致。
在這麼有愛的環境中長大,方一凡自然也陽光自信,就像小太陽一樣,給周圍的人帶來溫暖。
當朋友英子的父母離異,方一凡一直陪在她身邊,給她安慰鼓勵,讓英子的壞情緒有所緩和。
當表弟林磊兒來到方一凡家,方一凡的父母不但要分出一半寵愛給磊兒,而且還總在一凡面前誇磊兒的成績好、努力。即使這樣,方一凡也沒任何不滿情緒。
因為方一凡內心足夠相信父母對他的愛,所以,他從不會因為表弟的突然到來,而心有顧慮,擔心自己失去寵愛。
後來,表弟和一凡成了同班同學,在做自我介紹時,表弟很緊張,方一凡還在課堂上幫助他巧妙化解了尷尬。
在一凡的保護下,表弟也更快地融入進了新的環境,性格也越來越活潑、開朗。
正是因為父母很恩愛、且樂於交流,才造就了方一凡溫暖、自信的性格。
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說:
父母恩愛,會讓孩子感受到家庭中流動的愛意。這樣的孩子,內心是富足的、是自信的。對生活更樂觀,也更能自如的表達感情。
有儀式感的家庭,孩子更懂愛
劉燁的法國妻子安娜,是一位很注重生活儀式感的媽媽。
孩子們生日時,她會跟劉燁一起給他們寫生日賀卡,用心地給孩子過生日,為他們留下美好記憶。
父親節的時候,她會帶著孩子去劇組探班,為劉燁慶祝節日,享受一家人在一起的溫馨幸福時光。
春節的時候,她會帶著孩子們一起包餃子,還會在國外的家中貼上「福「字和春聯。
安娜說:
「我喜歡做有儀式感的事,它會提醒我們:時光不是虛度,要好好珍惜餘生。」
在媽媽的薰陶下,兒子諾一和女兒霓娜多才多藝、乖巧、善良,還經常跟媽媽一起給孤寡老人送禮物,也更懂得愛。
儀式感其實就是用心對待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的小事:
小小的儀式感會帶給孩子一個溫馨幸福的童年。
法國童話《小王子》裡說:
「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能讓我們記憶深刻,並讓我們餘生都覺得溫暖的,都是生活中充滿儀式感的小細節。
儀式感,能讓孩子在父母營造的幸福中,生出勇氣、底氣和動力,也會讓孩子學會給予他人以關愛。
高質量陪伴的家庭,孩子更幸福
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高質量的陪伴。這種陪伴,不僅在於擠出了多少時間,更在於付出了多少真心。
有位作家說,做父母其實是有「有效期」的。
「孩子在小的時候,父母對他們來說是萬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這就是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黃金時期。
等孩子一到了青少年時期,父母的『有效期限』就快到了。『過期』後的父母再怎麼努力,也比不過10年前來得有效了。」
所以不要因為忙就錯過孩子的成長,而是要抓緊時間好好陪伴。
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的,一旦錯過了,就再也回不來……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和米歇爾這對如此忙的父母,卻從未忽視給孩子最優質的愛和陪伴。
為了能與兩個孩子共享晚餐,他會放下忙碌的工作;
為了幫助女兒培養好閱讀習慣,他會帶她們去書店,並且晚上給她們讀睡前故事,讀完了七本《哈利波特》。
而最讓歐巴馬自豪的一件事就是,即使在長達21個月的總統選舉中,也從來沒有缺席一次女兒的家長會。
歐巴馬曾說過:
高質量的陪伴,是送給孩子最好的愛,從而讓孩子更幸福。
每個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願我們都能成為給孩子滿滿幸福感的父母!
作者:SS,藝術設計碩士畢業,現就職於一家上市公司做UI設計師。一位熱愛畫畫,熱愛閱讀的80後寶媽。
主播:馬小賢。希望可以用聲音,溫暖你,從此不再孤單。新浪微博:大明湖畔的馬小賢;微信公眾號:小賢夜讀;QQ交流群:299295983
-推薦閱讀-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
關注讀者人物微信公眾號
看熱門人物故事/名人傳記/畫報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