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你來試試。」
「我……我不行的。」
你家孩子是否也存在膽小、不敢在眾人面前表現自己、不肯輕易嘗試新鮮事物的問題?
缺乏自信的孩子很容易擁有一個比常人吃力很多倍的人生:
不自信的人是消極的,遇到問題首先會否定自己,對自己沒有任何信心,覺得自己處處不如身邊的人。
長此以往,孩子很難變得優秀,也無法在學業和工作上有突出的表現。
甚至不能與自己身邊的人友好相處,不會處理人際關係,不能融入學習和工作的圈子。
而且會有一顆玻璃心,身邊的人說話、做事,他都會認為在針對自己。
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通過對上百個家庭的孩子進行調研發現,個性自信樂觀的孩子,在TA們的家庭教育中,常常有以下五個特質。
1
家庭氛圍和諧
有人因為父母關係不和諧,從小就很焦慮,做事小心翼翼,也非常自卑,長大後更是不知道怎麼處理自己的情感關係。
有人因為父母總是吵架,在家待得很壓抑,總是一有時間寧願出去上網打遊戲,等到考大學,志願填到了一個離家很遠的城市,能不回家儘量不回家!
家庭氛圍不和諧,孩子會極度沒有安全感,變得內向自卑絲毫不讓人意外。
而和諧的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總是陽光開朗,也樂於溝通。
2
懂得尊重孩子
周國平說過:愛孩子是一種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種教養。
尊重,意味著將孩子當作一個個體,不居高臨下地去批評孩子,否定孩子。懂得傾聽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
素有「人間清醒」之稱的傅首爾在節目上分享過這麼一個故事。
某次家庭聚會,在飯桌上,兒子的姑姑讓他給大家背首詩聽。
她聽到後,立刻站起來大聲喊:「我來背,我背給你聽,我給大家唱首歌都行!」
聽起來頗為搞笑,但她接下來的一番話,卻不禁讓人沉思:
「最早的攀比氛圍,就是在家庭聚會的餐桌上,總有幾個親戚會一邊喝酒,一邊讓孩子們即興表演。
如果別人能一口氣背五首,而自己卻磕磕巴巴一首也背不出來,那麼孩子一定會在心裡覺得不如別人,陷入自我否定,喪失自信。」
尊重使人有底氣,孩子最大的福氣,就是擁有懂得尊重自己的父母,事事有商量,選擇有餘地,自信的種子也會在心中悄然生根。
3
給孩子自主選擇權
真正自信的孩子,一定是擁有著自主選擇權的孩子。
而如今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父母總是包辦孩子的一切,小到每天吃啥、穿啥、用啥,大到培養什麼愛好,選擇什麼專業,甚至連能不能接受朋友的邀約都要嚴格掌控。
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連要找什麼的對象,都得依照父母的標準來執行,自己完全沒有做決定的空間。
如此一來,孩子的自主意識被抑制,自信心受到打擊,缺乏責任感,凡事依賴他人,只會養成討好型人格。
控制孩子,事事替孩子操辦真的很容易,但也是最無用、最有毒的教育。
敢於放手,才是切實地考驗父母的心理素質和價值判斷。
懂得放手的父母,付出了比限制孩子,更多千倍的深情,更多萬倍的努力,自然也值得收穫更為自信、更優秀獨立的孩子。
4
善於鼓勵孩子
哲學家詹姆斯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十多年前,王菲的女兒李嫣因患有天生唇顎裂引發外界的爭論。
但是李亞鵬對李嫣說:上帝給了你傷痕,我要讓這傷痕成為你的榮耀。
母親王菲也會告訴李嫣:你很美,真的很漂亮,一點都沒有問題,你和其他孩子沒有什麼不同。
甚至她奶奶也告訴她: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
李嫣也完全接受了這個事實,並且成為我們眼中自信勇敢、聰明懂事的小姑娘。
而長期在父母打壓、貶損式教育下的13歲少年張瀟藝,跳樓自殺後留下這樣一紙遺書:
「我是個垃圾,真正的垃圾,什麼都幹不好的垃圾」。
盲目地嘲諷、批評、貼標籤只會讓孩子看低自己的能力,消耗內在能量,甚至還會產生被這個世界所拋棄的感覺。
為人父母不該吝嗇給予孩子鼓勵教育,當孩子得到父母充分的關注與讚賞,他才能成長為充滿陽光自信的孩子。
5
不限制孩子的活動,本體覺發育良好
本體覺是孩子自信心的根。
本體感是一種高度複雜化的神經應變能力,也是大腦可充分掌握自己身體的能力。
對於孩子來說玩是天性,也是孩子學習各種本領必須經歷的。
尤其自信心,孩子從玩上尋找自信心,如果本體感不足,會造成孩子在玩的時候不能如正常孩子那樣靈活。
久而久之會讓孩子感覺到存在的差距,後來集體性的遊戲不敢去參與,總覺得自己不行,不可以,造成孩子沒有自信,不敢表現自己。
自信的孩子,將來在社會上,能獲得更多的機會。
父母要多給孩子添加一些鼓勵,減少一些打擊,以欣賞的眼光支持孩子奮進,孩子便能在未來的成長之路上走得更瀟灑自信。
END
猜你還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