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東城區婦聯官方帳號
愛有道
育有方
為在疫情聯防聯控常態化中進一步推動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助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東城區婦聯、東城區婦女兒童活動中心聯合多家社會組織開展「戰疫有我 家庭同行」系列線上服務,分設「家庭戰疫+」和「童心戰疫+」兩個系列版塊。
今天為您帶來的是家庭戰疫「學」起來之「愛有道 育有方」家教微課堂。東城區家庭教育文化推廣中心的老師,將為家長朋友們分享「樂觀孩子養成5部曲」。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爸爸有兩個兒子,一個兒子非常樂觀,一個兒子非常悲觀。有一天,爸爸給悲觀的兒子買了很多漂亮好玩的玩具,而把樂觀的兒子送進了一間堆滿馬糞的馬房。結果,悲觀的兒子泣不成聲,爸爸問:「為什麼有新玩具還哭?」兒子回答:「玩具會被玩壞的。」爸爸接著到馬房裡看看另一個兒子,發現樂觀的兒子正在興奮地掏馬糞,看見爸爸,他開心地說:「爸爸,有這麼多馬糞,這裡一定藏著小馬呢!」
樂觀和悲觀的性格,讓孩子有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面對同樣的境遇產生不同的看法,人生境遇也會因為不同的態度發生改變。父母都希望自己有一個樂觀的孩子。那麼培養樂觀開朗的孩子,父母應該怎樣做呢?
一、創造快樂的家庭氛圍
這是一個幾乎適用於所有養育問題的方法。孩子的性格形成除了基因決定的部分因素之外,家庭氛圍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家庭的氣氛,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孩子性格的形成。研究表明,孩子在牙牙學語之前就能感覺到周圍的情緒和氛圍,儘管當時他還不能用語言來表達。可以想見,一個充滿了敵意甚至暴力的家庭,絕對培養不出開朗樂觀的孩子。
當孩子不順從自己的意願,調皮搗蛋的時候,父母很容易有無名火,口無遮攔地吼出「不想要你了!」可是,真的完全是因為孩子調皮不聽話,父母就火大嗎?有沒有想過,其實是家長自己有壞情緒需要發洩?是上班時被領導罵沒法反口,還是生意沒談好,或者和老公吵架了?或許大人只是隨口說說,嚇唬一下,可孩子卻無從了解父母消極情緒背後的原因,沒有學過怎樣處理這些負面情緒,他們會歸結於自己的原因,或者父母不愛自己,會誤以為「爸爸媽媽真的不要我了」「都是我不好」,從而缺乏自信、內疚,進而失去安全感……父母遇到事情主動商量,意見不合也不當著孩子的面爭吵,當孩子遇到問題或者犯錯的時候,態度不粗暴,溫和地與孩子交流,耐心開導等等,都可以讓家庭氛圍寬鬆愉快,孩子才能更好地體會父母的關心愛護以及親情的可貴。
二、適度地誇獎孩子
擁有自信與快樂性格的形成息息相關。對一個因智力或能力有限而充滿自卑的孩子,父母務必發現其長處去發揚光大,並審時度勢地多作表揚和鼓勵。來自父母和親友的正面肯定無疑有助於孩子克服自卑、樹立自信。
父母適度地誇獎孩子,有助於孩子自信心的建立,性格也會變得樂觀向上。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誇獎的目的是強化孩子好的行為,要從孩子的行為出發,無行為指向、泛泛的誇獎並不能很好地達到鼓勵孩子的長期效果。
對孩子的誇獎,要具體有細節,這樣可以讓孩子明白因為什麼得到了鼓勵,比如,孩子會扔垃圾了:「你會扔垃圾了,真是媽媽的好幫手。」這樣充滿行為細節的誇獎,就比隨口來一句:「真棒」要效果好。
「你真聰明!」「我家寶寶是天才!」這樣的話很常見,但是爸爸媽媽們容易忽略,其實這些與生俱來的優勢並不是孩子通過自身努力得到的。一味地批評否定,看不到孩子的優點和進步,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上進心,久而久之孩子會越牴觸越反感。但是,「離開劑量談毒性都是不負責任的說辭」,如果反其道而行之,沒有標準地濫用誇獎,也是不可取的。
三、接受孩子失敗和犯錯、讓孩子有一定的自主權
即便是天性樂觀的人也不可能事事稱心如意,也不可能「永遠快樂」。父母最好在孩子很小時就注意培養他們應付困境、逆境的能力。要是孩子一時還無法擺脫困境,還可以教育孩子學會忍耐,或在逆境降臨之時尋求另外的精神寄託,如參加運動、遊戲、聊天等等。在打擊與控制下成長的孩子,會容易喪失信心、悲觀恐懼、不敢面對挑戰、失去勇氣。家長應該做的,是在原則範圍內允許孩子自己去體驗和「犯錯」。因為犯錯也是孩子成長路上的重要環節:人生該走的彎路,其實一米都少不了。
如果因為孩子淘氣、害怕孩子學壞,就特別害怕孩子犯錯,看緊孩子,把孩子的各種想法扼殺掉,讓他們按照我們認為安全的方式在一個「正常」的範圍內成長,這樣反而會剝奪了孩子探索的機會,扼殺了孩子的想像力和天性。這種做法只會讓孩子更想離開家庭的"牢籠",才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作為父母,當然不能對孩子不加管教、聽之任之,但是控制過嚴又可能壓制兒童天真爛漫的童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消極作用。不妨讓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擁有不同的選擇權。只有從小能享受選擇權的孩子,才能感到真正意義上的快樂和自在。
將自主權還給孩子,父母不能對孩子聽之任之不加管教,但是過嚴的控制又壓制了孩子的成長,還很可能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消極作用。被約束過多的孩子,很容易處在自卑的情緒中,父母將一定的自主決策權還給孩子,讓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選擇權,才能讓孩子重視自己的想法,更好地思考和體會自由獨立的意義。而只有善於思考的孩子,才能在遇到困難時作出正確的選擇。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讓孩子擁有自主權並不等於對孩子有求必應。對於孩子的物質生活,不能過分優越和奢華。過分優越的生活條件,會容易讓孩子不懂得珍惜而對物質的追求往往又難以自我滿足,貪心會導致不快樂的情緒滋長。不貪婪,懂得珍惜,有感恩的心,才能成為一個懂得珍惜,樂觀健康的人。
四、讓孩子愛好廣泛
一個孩子如果僅有一種愛好,就很難保持長久的快樂感覺。試想:只愛看電視的孩子一旦晚上沒有合適的節目時,心頭必然會鬱鬱寡歡。相反,如果孩子看不成電視時愛讀書、看報或做遊戲,同樣可以樂在其中。
五、鼓勵孩子交朋友
不善交際的孩子大多性格抑鬱,因為時時可能遭受孤獨的煎熬,享受不到友情的溫暖。父母鼓勵孩子多交朋友,特別是同齡朋友。本身性格內向、抑鬱的孩子更適宜多交一些開朗樂觀的朋友。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如何為人處世,往往是父母直接教給孩子的。所以父母在與人交往的時候,需要給孩子樹立好榜樣,不要戴有色眼鏡,不勢力不卑微,不輕易議論和評價他人,真誠善良,才能教會孩子和他人相處時不卑不亢,和諧融洽。和他人融洽相處者的內心世界較為光明美好。父母可以帶孩子接觸不同年齡、性別、性格、職業和社會地位的人,讓他們學會和不同類型的人融洽相處。當然,孩子首先得學會跟父母和兄弟姐妹以及親戚融洽相處。此外,父母自己應與他人相處融洽,做到熱情、真誠待人,不勢利卑下,不在背後隨意議論別人,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樂觀孩子養成,家長發揮榜樣的力量最重要
01
讓自己樂觀起來
首先己樂觀起來,我們是孩子的榜樣,如果我們自己都是悲觀的,怎麼去教孩子樂觀呢?所以先讓自己樂觀起來。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還是父母榜樣的力量,所以家長對待生活要有積極的態度和相信問題總會解決的信念。比如今天起床晚了,可能上班會遲到,就不能怨天尤人,而是抓緊時間積極解決問題,並且明天一定要按時起床。而孩子遇到困難時,不要生氣,不要責怪孩子,也不要代勞,而是相信他此時或者將來能在她能力基礎上做好,並且適時提供一些幫助。
02
對孩子強調愛和感恩
讓孩子從小就浸潤在感恩的環境裡,真心感受。家長要從自身做起,做好示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機對孩子進行教育, 如媽媽幫爸爸做事時, 爸爸可以大聲地對媽媽說:「謝謝!」媽媽接受爸爸的幫助,也要說一聲:「謝謝!」爸爸送給孩子禮物時,要告訴他這件禮物是爸爸給你的,你要感謝爸爸;這本書是哥哥姐姐送你的, 你要謝謝哥哥姐姐。在這種氛圍中, 孩子耳濡目染, 漸漸接受這種最基本的禮儀,也學會向父母道謝,將感恩內化於人格之中。懂得感恩的孩子,往往對生活都是積極樂觀的態度。
部分素材來源:東城區婦聯
原標題:《愛有道 育有方 | 樂觀孩子養成5部曲》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