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思考:思想史上的偉大論辯》丨理性主義還是經驗主義?

2021-01-15 中國財富網官方

問題是知識(knowledge)。我們多數人感覺自己是有些知識的,至少曾經擁有過。只有少數人會思考我們如何獲得知識,或者有知識意味著什麼。笛卡爾和休謨都持有極端的立場,二人的相互論辯碰撞出的思想火花,的確為哲學發展帶來累累碩果。對笛卡爾來說,通過純粹的,或者說先驗的推理——例如「我思故我在」和神的存在證明——得到的知識給了我們關於現實的極為有價值的信息。而對於休謨,我們眼睛看到、耳朵聽到的東西既是我們知識的來源,也是我們認識論的局限所在。笛卡爾是極其雄心勃勃的。在人類心靈力量鼓舞之下,他夢想著揭示出雄偉壯觀的新技術;而休謨是謙遜的,他內心始終認為,我們的許多偉大思想像極了金山。他的聰明才智不亞於笛卡爾,但他卻堅持認為我們的知識必定來自經驗,知識本身是不可確信的。

你站在哪一方呢?這樣一對巨大非凡的論爭,我們該從哪裡入手解決?或許,接下來的這些乍看上去毫無根由的問題,會有所幫助:你怎麼看待數學?你覺得它美麗得引人入勝,還是抽象得毫無生氣?或者更簡單的,你喜歡數學嗎?

我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在西方哲學史上,經驗主義者和理性主義者之間的分歧常常體現為各自對數學知識的不同解讀。例如,休謨認為算術只不過是關於不同觀念之間關係的推理。你知道「7+5=12」,和你知道「單身漢鮑伯未婚」在概念上是沒有區別的。這些都是邏輯上的必然真理(analytical truth),並不能告訴我們關於事實的東西的任何實質;對於我們所處的世界,它們沒有提供任何新的信息。因此,雖然算數或許清晰明了如水晶,或許具備極其高的精確性,但它不能讓我們看到現實的本質。後來有一位理性主義者(雖然他本人拒絕這樣的標籤),名叫伊曼努爾·康德。康德認為,「7+5=12」並不僅僅是邏輯上的必然真理,還是一種「綜合的」真理。這之間究竟有何區別並不是最重要的。一言以蔽之,康德認為「7+5」之中蘊含的思想和「12」中蘊含的思想是有區別的。從等號的左邊到右邊,我們得到了一些新的東西。康德認為,數學真理可不只是陳述兩種觀念——例如「單身漢」和「未婚」——之間的關係那樣簡單。康德持有一種與我們對因果聯繫的知識類似的積極觀點,它也有著一個先驗的基礎,因而對他來說,世界的特質是可以通過純粹的思考來加以揭示,並被我們確切領會的。他是牛頓數理物理學的忠實擁躉。

柏拉圖通常被視為理性主義者。他和康德一樣,為數學所傾倒不已。在柏拉圖自己創立的學堂(名叫「學園」)裡,他要求學生必須學過幾何。他堅信(至少很希望)純粹推理足以得到關於任何事物的穩固的真理。相比之下,柏拉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對生物學的興趣要遠比對數學大得多,亞氏更是一位堅定的經驗主義者。他和休謨一樣,認為認識論的努力必須從簡單的感官知覺開始,這是哪怕最複雜深刻的理論的源泉。他經常批判其他的思想家說,他們異想天開,全然不顧自己腳下的大地。他對柏拉圖主義者的批判之中最精煉的一句是:對他們而言哲學已變得太像數學了。亞氏認為這是個認識論的壞消息,因為它一定會引致誇張的言論,脫離實際。

那麼,或許你在走進這一對論爭之前,首先應該問自己,數學是否很有吸引力,是否喻含著偉大的東西?或者,數學是否只是一種拖累?你對於數學在人生其他方面的適用性是否有懷疑?當然了,這樣的內省本身,除了讓你得到關於你自己的一丁點兒信息之外,並不能帶來什麼別的東西。不過,它仍可以作為你長久思考的第一步。為什麼你讚賞數學?是因為它的形態美,它的清晰明了,還是它堅如磐石的正誤之別?是因為數學公式可以用於預測物體的運動嗎?你是否認為,全世界的科學研究都要求數學作為其最基本的工具,甚至作為其語言?這是否讓你懷疑,世界實際上是有著一種結構,我們哪怕被困在了漆黑而孤寂的密室裡,也能單憑純粹的推理了解這結構?或者,我們必須進入感官那繁雜的細節中親力親為,然後慢慢找到一條出路嗎?追求純粹的真理——這個夢想,是否是一種有害的幻覺?

(本文節選自《哲學思考:思想史上的偉大論辯》)

《哲學思考:思想史上的偉大論辯》

[美]戴維·羅克裡克 著

ISBN:978-7-5166-5092-9

新華出版社 2020年6月

定價:46.80元

原文轉自:新華出版社

相關焦點

  • 科學精神的緣起: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
    生命的偉大目的是始終如一的,亙古不變的和持續不斷的努力來改善族群生存的條件。在柏拉圖看來,古巴比倫人和古玻里尼西亞人在獲得任何經驗之前都有某種永恆的知識。我們再來看看古希臘文明,古希臘被看作是理性思想啟蒙的時代。古希臘人最眾不同的一點是,他們非常酷愛抽象思考,習慣對世界建模,擅長形上學的「理性主義」思辨。
  • 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之概念辨析
    不過大家絲毫不必擔心小牧的身體,因為小牧這種懶人做事往往是三分鐘熱血,能夠連續三天堅持寫文章已經是奇蹟了…正文如下: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這一對概念,上文中小牧略有觸及,但實際上這一對概念卻是近代西方哲學認識論轉向之後的核心問題。
  • 坤鵬論:牛!他既是近代哲學之父 又是近代科學的始祖
    於是,這個時代的哲學和數學密不可分,雙劍合璧般的存在。其最偉大的代表人物笛卡爾、萊布尼茨和帕斯卡爾都是天才的數學家。而斯賓諾莎的思想體系就是用幾何學的方式建立起來的。二、笛卡爾的大陸理性主義與英國經驗主義相對立的是,以笛卡爾為代表的歐洲大陸理性主義。理性主義又被稱為唯理論,與經驗論相對應,一般只有貶義時才會使用。1596年,勒奈·笛卡爾出生於法國都蘭省拉哈耶的一個貴族家庭。
  • 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
    這種認為感性經驗是知識的唯一來源、一切知識都通過感官經驗而獲得,並在其中得到驗證的學說,被稱為「經驗主義」。其實,經驗主義離我們並不遙遠,不僅如此,它還是我們所能體驗的最早的哲學流派。從我們小時候讀過的《伊索寓言》中《驢子過河》的故事開始,經驗將會陪伴我們走過人生的旅途。當然,經驗主義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例如,吃蘋果。
  • 《哲學的故事》~伊曼努爾·康德
    伊曼努爾·康德的哲學統治了整個十九世紀的思想,在這之前沒有一個思想體系可以做到這一點。經過近六十年沉寂而隔絕的發展之後,這位哥尼斯堡神秘的蘇格蘭後裔在1781年憑藉他著名的《純粹理性批判》一書將世界從「獨斷論的迷夢」中喚醒。從那時起直到現在,「批判哲學」統治了歐洲的哲學思想。
  • 哲學史:霍布斯的哲學,宗教懷疑主義與理性主義的結合
    在英國思想家託馬斯·霍布斯(1588—16791)那裡,我們可以找到在宗教裡懷疑主義與理性主義的結合。霍布斯出生在伊莉莎白時代,顯然是在西班牙艦隊駛入英國海岸時早產的。在晚年時,他有一次談道:「我的孿生兄弟叫恐懼。」他的父親是一個揮霍無度的鄉村教區牧師。在教堂門口發生了一場爭吵後,他拋棄他的家人,失蹤了。一位叔叔支持霍布斯在牛津大學的馬格德林學院接受教育。
  • 二十位世界哲學大師對生命的觀點
    他是二元論唯心主義和理性主義的代表人物,留下名言「我思故我在」,提出了「普遍懷疑」的主張,是西方現代哲學的奠基人。他的哲學思想深深影響了之後的幾代歐洲人,開拓了歐陸理性主義(理性主義)哲學。年輕時進入培養拉比的宗教學校,在艱難的生活條件下,他仍然堅持哲學和科學的研究,他的思想通過通信方式傳播到歐洲各地,贏得人們的尊重。1677年不幸死於肺癆,享年45歲。(本文由思廬哲學編輯)他的主要著作有《笛卡爾哲學原理》、《神學政治論》、《倫理學》、《知性改進論》等。
  • 本體論和認識論
    哲學是人類認識世界歷程中的不斷的總結。2000多年前的希臘的懷疑論者皮浪做出這樣的判斷:1、這個世界是不存在的;2、即使這個世界是存在的,它也是無法認識的;3、即使這個世界是可以認識的,那這種認識也是無法表達的。皮浪的懷疑論斷無意中勾勒出了哲學發展的的一個脈絡,即本體論哲學,認識論哲學和語言哲學。
  • 基督教與西方哲學的相遇_02(章力生博士紀念講座)
    所以世俗的哲學,它討論的範圍和真理的標準是來自這個世界,特別是來自人的內心或者人的理性。因為,後面講到從理性主義發展到科學主義,經驗主義,自然主義的時候,那個內在就不再是人的裡面,而是所謂科學所研究的自然界,不過話說回來,還是內在的,還是人自己決定怎麼去分析自然界。所以,歸根究底,還是人裡面自己設立自己作為真理的標準。好。
  • 榮格神秘思考與東方哲學奧義
    後世很多人,將榮格與弗洛伊德並稱為精神分析流派最偉大的心理學家。其實,榮格對人類精神世界的探索之深、涉及領域之廣,還有待更多發掘。正因如此,榮格是筆者多年來非常喜歡的一位思想家。隨著時間推移,筆者對榮格思想的閱讀與理解越深,心中的疑惑與挑戰精神謎題的意願也更加強烈。
  • 紀念王元化|許紀霖:王元化的思想底色以及理性觀的轉變
    在一年多與世隔絕的隔離生活中,王元化感到在文學之外,他還需要哲學,一種更強大的理性力量,充實自己的思考,度過精神的危機。於是,他開始細讀德國古典哲學,特別是黑格爾的著作。如果說人道主義是王元化一生的思想信念的話,那麼,黑格爾的哲學就成為了中年王元化的理性觀。他說:「自從讀了黑格爾哲學以後,我成為黑格爾的景仰者。我覺得他的哲學具有無堅不摧掃除一切迷妄的思想力量。」
  • 《思想的結果》閱讀交流系列二——瑾言琇語
    在第七章中洛克作為經驗主義的代表批判理性主義反對他們的天賦觀念。他提出了白板說,認為知識都是後天的。通過經驗學到的。 這裡作者用了一句很高深的話作為過渡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對峙,造成了懷疑主義的危機,其實現在看看也並不高深。這樣就引出了第八章。
  • 從認識論到心理物理學:哲學的量化
    自笛卡爾以來,這是一個重要的哲學問題。笛卡爾發現,我們的思考不能確定客觀世界的樣子,也不能確定我們感官的可靠性,唯一能確定的是我們正在思考、正在懷疑,故有了「我思故我在」。這樣笛卡爾認為,理性是最可靠的,感官不可靠,客觀世界因主觀的思慮而存在,這便是「唯理論」,這與與巴門巴德、蘇格拉底、柏拉圖等古代唯心主義哲學家的思想有一些相似。
  • 深度丨第四次哲學危機:西方哲學的出路在哪裡?
    按他的分析,哲學的終結與技術的勝利是同一進程的兩個方面: 「哲學的終結證實了科學技術控制和安排世界的勝利,以及適合於這個世界的社會秩序的勝利。」更多的現代哲學家持「哲學轉變」論,不同意「哲學終結論」。比如, 哈伯馬斯要用「交往理性」取代「工具—目的理性」,把理性主義改造成社會交往理論, 使哲學在克服社會危機的同時克服自身的危機。這是「轉變派」的一種典型的做法。
  • 論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研究的重大使命
    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將超越「走一步看一步」的經驗主義辯護邏輯,也不囿於具體科學的闡釋,更不能簡單套用西方政治哲學邏輯來剪裁中國現實,而要科學分析當代中國社會的差異性,將之提升到「差異的正義」的原則高度,將偉大的中國之治成果升華為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當代表達,全面創新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這就是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研究的重大使命。
  • 影響西方歷史進程的20個哲學思想流派,知道一半算你牛
    現代西方的科學主義哲學思潮淵源於近代英國的經驗主義,強調歸納、實證、邏輯、實用,關注自然科學的哲學問題。孔德生長的時代,正是一個宣揚理性主義及科學思想發端的時代,在「科學萬能」思想的衝擊下,人們對形上學產生懷疑,逐漸以注重經驗的科學方法觀察、研究事物,探求事實的本原和變化的現象。實證主義又稱實證論,其中心論點是:事實必須是透過觀察或感覺經驗,去認識每個人身處的客觀環境和外在事物。
  • 最適合小白入門的3本哲學入門書
    學習哲學,是一件很冒險很具破壞性的事情。你會發現,原本你最熟悉的生活突然變得面目全非。01《蘇菲的世界》這是一本風靡世界的哲學啟蒙書,名氣大到只要提起哲學入門就必提這本書。於是他就寫了一個故事,用故事串聯起西方哲學發展的脈絡。
  • 《蘇菲的世界》文藝復興,數學家也跨界哲學脫口秀
    當你懷疑時,你必然是在思考,而由於你在思考,那麼你必定是個會思考的存在者,即「我思故我在」。通俗來說就是,你只有在思考,才能證明你還活著,只有你的思想才是有價值的。可是問題在於,他的這個理論太完美了,沒法解釋人其實是不完美的,陷入了和柏拉圖同樣的思想困境中。理性是如何誕生於這個不完美的生物體的呢?他想不明白這個問題,只能求助於上帝。
  • 方東美和他的哲學思想
    我想,後世的人類文化學者在回顧世界重心從大西洋移至到太平洋,「中美國」(Chinamerica)時代開始成形的這段歷史時,也許會對處在儒家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之間的在美華人之集體心理和社區形態表現出濃厚的研究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