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東美和他的哲學思想

2021-02-19 問道書院

方東美先生在一次接受國外記者的訪問時曾表示: 「我的哲學品格,在儒家的家學傳統中形成;我的哲學秉性,受到道家精神的陶冶;我的哲學靈感,來自佛學的啟示;我的哲學方法,則經由西方哲學訓練而來.」

方先生的這一表述,很形象地總結了他廣大和諧,兼容並包的哲學意趣和精神價值. 這一精神價值,貫穿了方東美先生的整個學術生涯.

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中,隨著國際安全局勢的變遷和區域戰爭的升級,「文明衝突論」日漸成為國際社會所關注的焦點議題之一. 「文明衝突」論者們認為,文化的差異是根深蒂固、難以消融的,心存「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之念,是人類的天性;而日益變小的世界,會讓不同文化的接觸和互動變得頻繁,進而導致無休止的摩擦和衝突. 提出「文明衝突論」的亨廷頓教授(美國政治學家 Samuel P. Huntington, 1927-2008, 著有「Clash of Civilizations」)認為:不同文明之間的差異,是人類之間最根本的差異,因此,文明的衝突是世界政治的主要內容,也將是今後世界歷史發展的主要動力. 亨廷頓認為,距西方最為遙遠的儒家文明和伊斯蘭文明有可能聯合起來向西方的利益和價值觀提出挑戰.

如果說,「文明衝突論」者著眼於人類不同文明之間的對立和衝突的一面,那麼,人類歷史上「兼容並包」的精神價值則倡導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共生和互補. 作為來自儒家文明的發源地、並將北美視為第二故鄉的華人移民群體,我們對文化差異和由此形成的衝突、反叛也好,融匯、調適也罷,內心深處都有某種天然的敏銳和獨特的省思.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歐洲的中心逐漸由地中海轉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我想,後世的人類文化學者在回顧世界重心從大西洋移至到太平洋,「中美國」(Chinamerica)時代開始成形的這段歷史時,也許會對處在儒家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之間的在美華人之集體心理和社區形態表現出濃厚的研究興趣.

在華盛頓的華人社區中,有許多學貫中西、德高望重之士,潛心研讀哲學、宗教、政治思想、歷史和中西文化典籍,試圖從歷史和跨文化研究的角度,審視、思考當今社會所面臨的文化困境和價值難題,為闡揚中西先哲思想、光大人文精神而耕耘播種. 我有幸認識的陳一川先生,就是這樣一位受人尊敬的愛智者. 而陳一川先生的恩師,著名哲學家方東美先生,畢一生的精力和才情,力圖從文化的源頭,打通中西文明的思想脈絡,在當代中國哲學史上書寫了雍容廣博的華麗篇章.

方東美先生在一次接受國外記者的訪問時曾表示: 「I am a Confucian by family tradition; a Taoist by temperament; a Buddhist by religious inspiration; moreover, I am a Westerner by training.」 大致可以翻譯如下:我的哲學品格,在儒家的家學傳統中形成;我的哲學秉性,受到道家精神的陶冶;我的哲學靈感,來自佛學的啟示;我的哲學方法,則經由西方哲學訓練而來. 方先生的這一表述,很形象地總結了他廣大和諧,兼容並包的哲學意趣和精神價值. 這一精神價值,貫穿了方東美先生的整個學術生涯. 由於眾所周知的歷史原因,方東美教授的著述和思想,過去幾十年裡在中國大陸鮮為人知,甚至許多主修哲學史和思想史的學者對他也不熟悉. 同陳一川先生結識後的幾次長談,激起了我了解方東美哲學思想的強烈願望.

方東美先生1899年出生於安徽桐城,是明末清初大學問家方以智和桐城派始祖方苞的後人. 方以智家學淵源深厚,博採眾長,主張儒、釋、道三教歸一. 一生著述四百餘萬言,雖多有散佚,存世的數十種作品仍內容廣博,涵蓋文、史、哲、地、醫藥、及物理等,為明代著名哲學家、科學家;方苞為清代大散文家,桐城派散文的創始人. 方東美先生受家庭傳統影響,逐漸形成兼收並蓄、博採眾長的寬廣心胸、恢宏智量、哲學慧思和審美情懷. 方東美先生曾先後就讀於安徽桐城中學與南京金陵大學. 1921年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和俄亥俄州立大學攻讀歐美哲學. 完成博士論文後,應武漢大學之聘,於1924年束裝返國任教. 先後在東南大學、南京中央大學、重慶沙坪垻中央大學、臺灣大學、及輔仁大學等學府任教五十三年. 其間曾多次應邀赴美講學,並數度代表國家參加國際東西哲學和文化會議,從根本要義上向國際學界闡述並發揚中國文化中所蘊涵的精神價值.

方東美先生是中國現代哲學史上的一位學貫中西、融通古今的大學問家. 他畢生致力於圓融佛儒道,會通中西哲學與文化,構築以生命為本體,兼容並包的哲學流派. 他的代表作有:《生命情調與美感》、《生命悲劇之二重奏》、《科學哲學與人生》、《中國人生哲學概要》、《哲學三慧》、《中國形上學中之宇宙與個人》、《中國哲學精神及其發展》、及《黑格爾哲學之當前難題與歷史背景》等. 方先生全集共計十三卷,於2005年由臺灣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出版. 同時,方先生還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全集中的《堅白精舍詩集》,將方東美先生數十年親筆寫就的詩詞一千餘首,影印結集出版,更使他享有「詩人哲學家」之美譽. 另一位著名哲人馬一浮先生和方先生的摯友朱光潛先生都對方先生的詩詞造詣十分推崇. 方東美「詩哲相兼」的精神氣度,情理交融的著述風格,「講學中外,五十三年,沿聖垂文,四百萬言」,是中國現代學術史上寶貴的人文遺產,並享有「中國之桑塔雅那」之美稱. (George Santayana 1863 – 1952,二十世紀上半葉西方哲學界公認的「詩哲」)

對恩師方東美教授特立獨行的人格、精深而廣博的哲思和高尚的精神境界,陳一川先生非常推崇. 他指出:晚清的中國面臨「三千年未遇之變局」,鴉片戰爭後,不少中國知識分子面臨西方文化大舉壓境,心態呈自傲(Superiority)和自卑(Inferiority)兩極分化:或高談心性,或主張全盤西化,議論紛起,難免對立爭鋒,進退失據. 方東美先生所處的年代,中國的思想界曾有過多次東西方文化論戰,但方先生不加入文化與學派論爭,也不輕易做出如何取捨的表態. 方先生認為,在作分析綜合時,要心量廣大. 他有一句發人深省的名言:「如果要戴有色眼鏡,也要多帶幾副」. 方東美先生認為,如果心量狹隘,個人的求知過程以及對古今中外人類價值內涵的體認,就難免會有所偏差.

作為一代哲人和思想家,方東美同中國現代史上的風雲人物都有過交往,包括李大釗和毛澤東. 李大釗等人於1918年聯合各方的青年有志之士組織起一個學術性的政治團體 -「少年中國學會」. 方東美先生於1919年11月初加入「少年中國學會」,為南京「少中」分會發起人之一. 「少年中國學會」的宗旨是:「本科學的精神為社會活動,以創造少年中國」. 還有四條信約: (一)奮鬥;(二)實踐;(三)堅忍;(四)儉樸. 學會出版了《少年中國》月刊,由李大釗任主編. 1920年,「少中」會另創《少年世界》月刊,由南京分會編輯,方先生任該刊總編輯. 「少年中國學會」散布於國內各大城市,後來雖然因為會員的政治立場、觀點不同最終走向分裂,但在當時對於五四新文化運動起了很大的聯繫和推動作用. 方東美一生從未參加過任何黨派,然而他與「少中」卻情誼深厚,結下不解之緣.

一九七0年三月,方東美先生(左二)與陳一川先生的母親陳陸曼雯女士(左一)和餘筱薇女士的父母汪銘竹先生、餘俊珠女士合影於陳一川先生、餘筱薇女士的婚宴上。

1964年,方先生應邀到美國講學. 那時陳一川先生正在輔仁大學就讀哲學研究所. 方先生和方師母讓寄住宿舍的陳一川住到他們家中,在他們訪美期間照看住房、小狗,代領薪俸等,並允許他的學生閱讀他們的藏書. 當時,陳一川先生就睡在方先生的書房兼臥房. 有一天晚上,他不經意翻到一本小冊子,發現居然是早年「少年中國學會」的會員錄. 會員按姓名筆劃排列,第一頁就是王光祈、方東美、毛澤東與田漢等名字. 據方先生後來回憶道,1920年元月,毛澤東經王光祈引薦正式加入「少中」. 青年時期的毛澤東參加過兩個社團的活動,一是長沙的「新民學會」,另一個就是「少年中國學會」. 他雖然不是「少中」的骨幹,但因此得以結識了當時中國最具理想、引領風潮的一代青年英才. 這些人包括後來成為中共領袖人物的李大釗、鄧中夏、惲代英、張聞天等人.

方東美與毛澤東結識於「少年中國學會」草創初期. 據記載,那年毛澤東孤身行至金陵古城,訪古攬勝,順便到南京「少中」分會參訪,受到熱情接待. 當時毛澤東年長大家六、七歲,故會友都以「毛大哥」稱之. 「少中」會友歡聚一堂,高談闊論,唯獨毛澤東在座沉思寡言. 大家想到他從師範畢業,並無更高學歷,本著一番少年壯志和熱情,紛紛勸他進北京大學深造. 於是,這些南京「少中」會友熱心幫忙,慷慨解囊,贈送車資盤纏,把「毛大哥」一路送到火車站. 毛澤東到北京以後,由於經濟原因而無力入學,經人介紹進了北大圖書館當圖書管理員. 在圖書館中他遇到了「少中」創始人之一的李大釗. 經過李大釗引薦,兩年後他被「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吸納,後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走上了革命的不歸路.

1945年8月,毛澤東赴重慶談判,雖然日程安排非常緊湊,但他還是專門宴請了在渝的「少年中國學會」會員,由此可見「少中」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剛會面時,方東美只輕輕一句桐城方音:「這不是當年在南京時的毛大哥嗎?」全場「少中」故人紛紛響應,使原本顯得有些拘謹、隔閡的氣氛頓為改觀. 晚年的方東美先生曾多次為「少年中國學會」內部後來因政治路線之爭,使純粹學術研究和思想自由氣氛完全喪失而惋惜不已.

近年來,大陸學界也陸續出版了方東美先生的著作. 北京大學出版社在他們出版的方先生文集《生生之美》的後記中,將方東美先生的美學造詣,同朱光潛、宗白華兩位美學泰鬥相提並論. 另外,有學者在文章中將方東美先生「歸類」為新儒家的代表人物. 對此,陳一川表示,方先生主張「總攝受」的審美情懷和治學方法,強調廣大和諧,兼容並包的精神價值. 如果用「新儒家」來概括方先生的思想,陳先生認為是對方東美先生審美旨趣和博大胸襟的一種規約,並沒有反映出方東美先生的哲學旨趣和精神內涵.

國學造詣深厚的方東美先生,經常強調並實踐「總攝受」的審美情懷和治學方法. 方先生進入金陵大學後,開始鍾情於西方哲學流派中的一些思想. 赴美後,在威斯康辛大學研習英美「新實在論」,又曾專程赴俄亥俄州立大學(當時美國研究黑格爾哲學的重鎮)研究黑格爾哲學. 在美國的留學經歷,讓方先生更熟知西方的哲思邏輯,並為他奠下了用英語嫻熟圓融地向西方人士闡述中國哲學思想與傳統的功力. 對方先生影響最大的近代西方哲人當屬帕格森(法國哲學家Henri Bergson, 1859-1941)和懷特海(英國數學家、哲學家Alfred N.Whitehead,1861-1947)兩位生命哲學家. 方東美認為,帕格森和懷特海對生命本質和宇宙精神的體認,與東方的生命思想有十分相似之處,甚至,與中國哲學思想的源頭-《周易》在本質上是相通的 – 認定生命的本質在於創造,她的運動永不停息,無限向上,指向至善,以達至「天人合德」. 方先生致力的是,在世界文化的「大化流行」中,找到東方傳統與價值觀的不斷激活、不斷光大之路徑.

陳一川先生表示:文化現象如此,人生亦復如此. 作為有精神能量的人,儘可能發揮人的潛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所謂「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邁向最高的統匯,即「向上一路」,撥雲見日,見到精神的太陽,進入「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的崇高境界. 如果人類世界沒有這樣由交融互攝(Inter-Penetration),交光相網(Inter-Reflection)而產生向上提升的能量,根據熱力學的第二定律,人類社會只會像物質世界一樣相互虛耗,向下沉淪. 秉承方東美教授哲學思想和美學理念的陳一川先生堅信,人類精神世界的這種向上提升的力量,賦予生命以意義,讓宇宙更光明,讓世界更具崇高的精神性.

行文至此,我忽然心生奇想:如果方東美和亨廷頓這兩位東西方思想家在天堂相遇時,天上之道和人間智慧,又將會有怎樣的一番交流和審視呢?

相關焦點

  • 經典名言欣賞:關於思想和哲學
    如果任何人想寫出清楚的文章形式,讓他的思想先清楚一番。——歌德通常在寫作時,如用筆檢視已寫下的每一個字,將會使你的寫作風格有莫大的增進。他只要嘗一小片便夠了。——毛姆一個作者是否可貴及需要,唯一的衡量,是他有沒有向我們表露他的靈魂的內在激動。——託爾斯泰所謂獨特的作家,不是指他從不模仿,而是指誰也模仿不了他。
  • 美國超驗主義與中國古典哲學思想
    《各族聖經》是一個語錄形式的專欄,連續發表其中的有《摩奴法典》、《論語》、《吠陀經》、《瑣羅亞斯德神諭》和《中國四書》等。愛默生本人經常在文章和日記中引用包括《孔子》、《孟子》、《四書》在內的中國古典哲學思想,次數多達百餘而梭羅在其作品中,特別是他的代表作《瓦爾登湖》中,亦多次直接引用《論語》、《孟子》。
  • 莊子的書裡寫的基本都是故事,他的哲學思想乾貨是什麼?
    莊子的哲學思想要展開講的話,真是多少字也講不完。我們就簡要回答一下問題。 作為道家宗師人物,與老子並列,共稱「老莊」,並且成為道教的「南華真人」,《莊子》也稱為道教經典《南華真經》,莊子的哲學思想自然和老子同源。
  • 西方哲學鼻祖泰勒斯,都取得了哪些思想成就?
    其一,論述米利都三傑的主要哲學思想。其二,論述他們哲學思想的傳承。西方近代著名思想家伯特蘭·羅素(Bertrend·Russell)曾對哲學的研究對象下過一個定義:哲學是那種介於神學和科學之間的學科。神學、哲學和科學都對宇宙萬物的知識感興趣,也都有一套各自的研究方法和適用範圍。神學訴諸權威,哲學和科學則訴諸理性。
  • 10種設計哲學思想,你知道有哪些?
    當他進行哲學思考,就會是一位出色的思想家。出色的設計從何而來?設計遵循規則,還是自己的幻想呢?希望,下面10種設計哲學思想,能夠幫助你找到更好的答案。第一種思想:功能大於形式對功能與形式的思考,是設計人員要關心的。
  • 《令龍讀書,中醫的哲學思想》(中醫學001)
    寫作也是學習的過程,把學到的知識輸出成文字或音頻和網友們分享,一方面可以監督自己不斷的學習,另一方面可以幫助更多中醫愛好者學習中醫、研究中醫。我是一位中醫愛好者,我希望藉助網絡這個平臺,分享我學到的知識,希望有更多人受益。
  • 通過王守仁心學思想,解決柏拉圖哲學中一個難題
    伯特蘭·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說,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是古代、中古和近代的一切哲學家中最有影響的人;在他們兩個人中間,柏拉圖對於後代所起的影響尤其來得大。羅素這句論述中,只說對了一半,柏拉圖對西方哲學的影響的確很大,在他之後,整個中世紀基督教哲學,主要是基於他的思想延展的。
  • 各民族哲學思想裡,最重要的思想高點是什麼?
    文化包括諸多形式,比如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宗教信仰、道德法律、風俗習慣及各種制度等等。套用拉卡託斯的「科學研究綱領」之說,超越性問題是文化系統中的「硬核」,處於統攝性的基礎地位,找到超越界,就是形成信仰的關鍵。這也是各民族哲學思想裡面最重要的思想高點。
  • 《漢字中國》首發 詮釋本土哲學思想與文化基因
    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許嘉璐為該叢書作序,他認為《漢字中國》不是研究中國文字的學術叢書,而是在文字研究基礎上通俗地講述中國文化哲學體系中一批重要觀念的著作,力圖將以漢字為單位的基本觀念及其承載的哲學意涵發掘出來的創新之作。
  • 滕威| 「在大西洋的這一邊,哲學思想也有著長長的海岸線...
    比如蘇振興、毛金裡、白鳳森等老師翻譯的普雷維什、何塞·馬蒂、何塞·馬裡亞特吉以及依附理論、徐世澄老師主持的一系列追蹤拉美左翼思想和社會主義理論的譯介和研究成果,為我們展現了拉美思想中的閃光之處;索颯老師的《豐饒的苦難——拉丁美洲筆記》、《拉丁美洲思想史述略》、《把我的心染棕:潛入美洲》等論著為我們打開了瞭望拉美批判思想的一扇窗;趙振江老師對拉美詩歌經年不懈的譯介和研究中包含了很多思想史的內容,因為很多拉美詩人同時就是思想家
  • 從七個方面了解一下康德哲學思想,讓你的生命更豐盈
    伊曼努爾·康德(1724年4月1804年2月),出生和逝世於德國柯尼斯堡,德國哲學家、作家,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其學說深深影響近代西方哲學,並開啟了德國古典哲學和康德主義等諸多流派。被認為是繼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後,西方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
  • 師承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的哲學思想更加貼近現實
    他的這種思想,有些許地方和中國當時的法家思想,有一定相似之處。亞里斯多德的巨大成就,體現在哲學領域上,但是其對政治思想的豐富和發展,也是非常值得我們關注的。在他的整個政治思想框架和體系中,城邦政治體制的出現和發展、法制的重要性等等,都得到了系統論述。
  • 《哲學思考:思想史上的偉大論辯》丨理性主義還是經驗主義?
    笛卡爾和休謨都持有極端的立場,二人的相互論辯碰撞出的思想火花,的確為哲學發展帶來累累碩果。對笛卡爾來說,通過純粹的,或者說先驗的推理——例如「我思故我在」和神的存在證明——得到的知識給了我們關於現實的極為有價值的信息。而對於休謨,我們眼睛看到、耳朵聽到的東西既是我們知識的來源,也是我們認識論的局限所在。笛卡爾是極其雄心勃勃的。
  • 斯賓諾莎哲學研究和臨摹
    其思想和斯賓諾莎的哲學都是以歐幾裡得幾何學的講述方式,分公設,公理,定理,推論,這樣的一個邏輯的證明體系。要理解結論,勢必要理解證明的前提和過程。這就是斯賓諾莎哲學的一個迷人的地方,你要經過數學般精確的推論,再回想前面,斯賓諾莎給出的公設,這樣再理解結論,就對他的哲學豁然開朗了。
  • 中國哲學史學會年會在寶雞舉行 專家學者共話關學思想
    寶雞新聞網訊(記者 惠耀輝)12月13日下午,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之際,2020年中國哲學史學會年會暨第四屆經史傳統與中國哲學學術研討會在眉縣舉行。本次活動由中國哲學史學會、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西北大學主辦。
  • 淺談相位三角形的一些哲學思想與應用案例
    當初,雖然我上過他的線上課,也約過他的現場個案,但我沒聽過他的現場課,我就不敢推薦他。我聽說福州有工作坊,我就帶著考察的態度,花錢再學了這個流年工作坊。 技法的應用是一個方向,更多吸引我的是中醫的世界觀與哲學思想。 中醫會講五行六氣,五行相生相剋。 《醫學起源》一書,提到,五行不能自生,實洩其子,虛補其母。 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
  • 老子、李小龍:集百家之長的截拳道裡蘊含著怎樣的哲學思想?
    但在武術、電影之外,卻鮮少有人知道李小龍在哲學上的成就,他曾在華盛頓大學修習哲學,在談及自己對哲學的興趣啟蒙時,他曾經這樣說道:「我之所以選擇哲學專業和我童年時好鬥的性格有著直接關係,我經常問自己這樣的問題:勝利之後是什麼?為什麼人們如此渴望勝利?榮耀又是什麼?什麼樣的勝利是光榮的?」
  • 影響西方歷史進程的20個哲學思想流派,知道一半算你牛
    他哲學方面的主要著作有《力學及其發展的歷史批判概論》、《感覺的分析》、《我的自然科學認識論的基本思想和同時代人對它的態度》、《認識和謬誤》等。5.實用主義實用主義是從希臘詞(行動)派生出來的。產生於19世紀70年代的現代哲學派別,在20世紀的美國成為一種主流思潮。
  • 我是作者的哲學思想實驗!
    怎麼沒有了,小說給我的居然是兩部哲學思想實驗?當讀完整個系列時,我已對作者鈴木光司五體投地了。能將一系列哲學思想融入到小說中,通過小說情節展現作者對這些哲學問題的思考,這功底非同一般。01恐怖?作者以此向畢達哥拉斯與他的數學哲學致敬。意識吶,真厲害高山龍司運用數學原理破解錄像帶之謎,發現貞子意識附著在錄像帶上。意識是哲學討論的一大話題:意識有沒有?和身體什麼關係?一個人究竟以肉體為定義,還是以意識為定義,又或者需要兩者?作者以貞子引出問題:意識怎麼就能跑到錄像帶上?答案是意識刻錄。
  • 55個瘋狂的思想實驗,把你丟進迷人的哲學世界,為你撥雲見日!
    01.哲學家的秘密武器——思想實驗思想實驗就是把抽象的哲學問題,具化為一個個鮮活的情境,促使我們面對謎題,引發我們的思考。通過思想實驗,我們在大腦這個實驗室裡,生產出哲學思想,從而使我們輕輕鬆鬆地走向偉大的哲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