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工業微藻應激產油的蛋白質組動態規律

2020-12-23 科學網
研究揭示工業微藻應激產油的蛋白質組動態規律
為微藻產油工業化提高產量

 

不同階段TAG合成的碳來源及主要代謝途徑的活性變化

能源是推動人類進化的重要物質,決定著人類未來的走向。面對能源短缺和環境汙染兩大嚴峻問題,尋找可再生且對環境友好的新型能源迫在眉睫。微藻就是當前聚焦的一種新能源。

微擬球藻,一種單細胞藻類,廣泛分布於海水、淡水和微鹹水,其在缺氮脅迫下能大量合成油脂,這一應激反應是微藻能源的科學基礎之一。近日,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以下簡稱青島能源所)單細胞中心針對微擬球藻,構築了缺氮脅迫下蛋白質組動態模型,揭示了該應激過程的三個生理階段,為油脂代謝工程提供了新的視角。該成果發表於《生物燃料技術》。

構築微擬球藻蛋白質組動態模型

人類對能源的利用,始於鑽木取火,星星之火點燃了璀璨的人類文明。

據該成果研究人員、該所單細胞中心遊武欣介紹,微擬球藻能夠在某些環境條件下以甘油三酯(TAG)的形式儲存所固定的太陽能與二氧化碳,具有生長迅速、甘油三酯含量高、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PUFAs)等優點。

此外,微擬球藻還具有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的能力,是生物燃料和生物材料的重要來源,在工業煙道氣處理和綠色能源方面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同時,微擬球藻基因組較小且為單倍體,便於進行遺傳操作;因此,微擬球藻漸已成為真核微藻合成生物學研究的模式生物。

工業產油微藻在氮脅迫下的油脂積累過程,一直受到學界與工業界的密切關注。近十年來,已有數千篇相關文獻發表於國內外專業期刊;且諸多研究已取得了長足進步。

記者了解到,單細胞中心團隊已藉由過表達甘油三酯合成酶的方式實現了對微擬球藻油脂組分的定製,過表達RuBisCO提高了生物質積累。韓國科學家藉由過表達轉錄因子,將微擬球藻的脂質產量提高了30%-50%。美國科學家則通過降低另一種轉錄因子的表達使脂質產量增加了一倍。

此前,單細胞中心已在轉錄組和代謝物組的基礎上構建了其機制模型,然而,轉錄組層面和代謝物組層面的實驗數據存在著重要差異,無法完全用基因表達到代謝調控之間的延遲解釋。這是由於從轉錄到代謝物變化的過程中仍受到蛋白質層面的調控作用。現有的研究通常僅涉及一種調控水平:即單個基因的過表達或敲低。實際上,目前無論是對於微擬球藻,還是對於一般的含油微藻,對其蛋白質水平上的代謝網絡調控機制都知之甚少。

針對這一問題,青島能源所單細胞中心遊武欣和魏力帶領的中德聯合研究小組,發表了微擬球藻缺氮脅迫下時間系列的蛋白質組數據,結合相對應的轉錄組與代謝組數據,應用最新的統計分析方法,較為全面地揭示了細胞在缺氮脅迫下合成甘油三酯的過程特徵。

研究人員發現,該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缺氮初期,此時細胞感受到了外界環境中氮元素的缺乏,但由於細胞內還有一定量的氮儲備,其代謝過程的變化不明顯。第二個階段是缺氮中期,這一階段細胞保存的氮已大致消耗完,需要通過蛋白質降解等方式來回收胺基酸中的氮,以維持細胞關鍵代謝過程的運轉,同時光合作用與脂質代謝等過程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第三個階段為缺氮後期,細胞進一步提高蛋白質降解的速率,而三羧酸循環與油脂合成的速率大幅上調,光合作用速率雖有所下降但仍在工作。

這一修正後的模型更加精確地刻畫了缺氮產油過程,並進一步證明甘油三酯從頭合成對油脂積累起著主導作用,而膜脂回收僅佔脂質積累的一小部分。該模型為定向調控微藻代謝調控網絡以提升油脂產率提供了一系列新的策略與目標。

進一步提高微擬球藻碳固定和油脂轉化能力

研究團隊建立的新模型為定向調控微藻代謝調控網絡以提升油脂產率提供了一系列新的策略與目標,為微藻產油工業化提高產量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礎。

魏力告訴記者,工業產油微藻已受到各國的普遍重視。我國新奧能源控股公司已經在內蒙古自治區建立了一個利用微藻生產生物柴油的商業工廠,發展勢頭良好;而全球範圍內,包括傳統能源生產商在內的數家公司已經建立了試驗和中等級別的藻類養殖場來生產生物燃料,例如,加利福尼亞州的ExxonMobile,德國E.ON,等等。

「而關於微擬球藻的翻譯後修飾(PTM)領域的研究尚是一片空白,對於微藻的PTM研究也鳳毛麟角。」遊武欣表示,「我們正在開拓這一全新的研究領域,以微擬球藻為模式生物,研究真核藻類碳代謝途徑上,PTM的調節響應機制,這項工作有助於填補目前關於微藻PTM領域研究的空白,也為提高微擬球藻碳固定和油脂轉化能力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已有的微藻蛋白質修飾的研究通常採用的方法局限於特定殘基上修飾的確認和功能的推測。而在已構建的蛋白質組調控模型的基礎上,嘗試實現對不同環境條件下蛋白質修飾的動態分析,將環境因子對蛋白質修飾的影響作為影響代謝調節網絡的重要因素之一,納入考量將為微藻PTM研究打開新的視角。

該研究由德國魯爾大學植物生物化學系和青島能源所單細胞中心合作完成。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含碳氣體生物轉化項目、基金委中德中心等的支持。(來源:中國科學報 廖洋 劉佳)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86/s13068-020-01748-2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科學網—微藻產油規模化迎「曙光」
    微藻能源就被認為是一種極具前景的新能源。 微擬球藻是一種單細胞藻類,廣泛分布於海水、淡水和微鹹水中。其在缺氮脅迫下能大量合成油脂,這一應激反應是微藻能源的科學基礎之一。 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中心與德國魯爾大學植物生物化學系合作,針對微擬球藻,構築了缺氮脅迫下蛋白質組動態模型,揭示了該應激過程的三個生理階段,為油脂代謝工程提供了新的視角。
  • 蛋白質組學揭示多囊腎病的發病重要機制
    ,研究者運用蛋白質組學技術揭示了NRF2抗氧化通路的受損是氧化應激和囊腫形成的關鍵因素,並揭示了NRF2激活其靶基因的調控機制,相關研究成果在該雜誌以cover story的形式展示。這篇研究不僅揭示了ADPKD的發病機制,同時也為未來臨床上ADPKD的治療提供指導意義。景傑生物為該研究中的蛋白質組學結果提供技術支持。
  • 科學網—科學家揭示多物種間蛋白質豐度分布規律
    本報訊 生命體的遺傳穩定性在於基因組,功能多樣性在於蛋白質組。
  • 研究發現多物種間蛋白質豐度整體分布規律
    賀福初院士所領導的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與輻射醫學研究所、北京蛋白質組研究中心、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科研團隊近來在多物種間揭示了蛋白質豐度的整體分布與蛋白質的進化、結構和功能存在規律性的相關,其成果「Regular patterns for proteome-wide distribution of protein abundance across species」,於2012
  • 科學家揭示蛋白質高解析度功能改變
    科學家揭示蛋白質高解析度功能改變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4:57:41 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生物系Paola Picotti課題組取得最新進展。
  • 部分替代傳統能源,微藻生產生物柴油規模化,或成現實!
    人類尋找能源努力一直沒有停止,水電、核能、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等,都在人們的研究搜尋範圍,並且取得了很大成就。最近,據《中國科學報》報導,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利用微藻規模化生產生物柴油的方法。微藻能源已經被認為是一種極具前景的新能源。微藻是一種單細胞藻類,廣泛分布於海水、淡水和微鹹水中。
  • Cell+8篇Cell Reports|多組學研究揭示太空飛行對人體的影響
    已有多項研究表明,從太空結束任務返回地面的太空人不僅存在慢性低劑量輻射造成的腫瘤風險,還表現有老年應激相關的健康狀況,如骨質、肌肉質量流失、中樞神經系統及免疫功能紊亂、心血管事件增加等多重風險【2】。因此,從某種層面上可以說,未來載人航天項目的成功取決於我們是否深入了解載人航天對人體生理的深刻影響。
  • 新研究為單細胞蛋白質組學定義載體蛋白質組限制
    新研究為單細胞蛋白質組學定義載體蛋白質組限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9 13:30:20 美國南加州大學Christopher M.
  • 中國石化成功開發微藻生物質利用成套技術
    此外,我國還是全球蛋白質原料最大進口國,每年進口大豆近1億噸,蛋白質原料對外依存度甚至超過石油,開發新的蛋白質來源意義重大。  微藻被稱為由陽光碟機動的「活化工廠」,可在常溫常壓條件下,將無機碳、氮高效轉化為有機碳(主要為糖類與油脂)和有機氮(主要為蛋白質)。
  • 兩篇連發~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對水生生物中納米塑料毒性機理研究
    中文標題:蛋白質組學揭示蚤狀溞中納米塑料毒性的有害結局路徑研究對象:蚤狀溞,納米塑料發表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影響因子:6.551發表時間:2021年合作單位:華東師範大學運用歐易/鹿明生物技術:TMT標記定量蛋白質組學(由鹿明生物提供技術支持)
  • NCB | 管坤良組揭示YAP/TAZ參與熱應激調控的分子機制
    然而,熱療背後具體的分子機理尚待研究,不同腫瘤對於熱療的響應程度及參與這一過程的細胞信號通路均不清楚。  2020年11月16日,加州聖地牙哥分校的管坤良教授研究組在Nature Cell Biology上發表了題為「Heat stress activates YAP/TAZ to induce the heat shock transcriptome」的研究成果,揭示了Hippo信號通路在細胞熱激響應過程中的重要功能
  • 周民/孫毅團隊Science子刊報導工程化活性微藻改善腫瘤乏氧微環境
    圖2 光照下的工程化微藻改善腫瘤乏氧微環境本研究經過工程化改造的活性微藻可以輸送到低氧腫瘤區域,以增加局部氧氣水平並使抗性癌細胞對放射治療和光動力治療重新獲得敏感性。通過微藻介導的光合作在腫瘤原位產生氧氣可顯著改善腫瘤的低氧環境,從而提高了放射治療的功效。
  • 微藻營養醫學新趨勢 科學家分享螺旋藻幹細胞營養研究
    日前,在由青島微藻產業學會和生物學雜誌社共同主辦的2020年「微藻營養與功能」線上研討會中,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嚴小軍教授在報告中分享了關於螺旋藻增加幹細胞的有關研究,並闡述了紅球藻蝦青素的抗氧化特性以及微藻細胞膜營養等多個精準功能的科學認知。
  • 研究:微藻可能會是一種理想的蜜蜂補充飼料
    現在最新的研究發現,微藻可能是一種特別好的「蜂食」。營養不良被認為是導致蜂群衰竭失調的一個因素,因為它會放大病原體、寄生蟲和殺蟲劑等現有壓力的影響。於是,為了取代飲食中缺少的自然獲取的花粉,許多蜂群開始攝入補充飼料。這些補充食物通常由小麥、大豆、扁豆、酵母和牛奶蛋白等原料製成。然而根據美國農業研究局的科學家們的研究發現,這些飼料可能缺乏必要的營養和抗氧化劑。
  • 微藻注射進體內,可以殺死腫瘤?這項很「綠」的研究,或許是胃癌...
    」(《工程藻類:一種新的產氧系統,有效治療低氧癌症》)的研究論文。同時微藻釋放的葉綠素在雷射(光動力治療方法)激發下產生活性氧,進一步賦予光敏作用,增強腫瘤細胞的凋亡。(光照下,微藻快速產氧來改善癌細胞的乏氧狀態;在X射線照射下高效破壞癌細胞的DNA,實現放射治療增敏效果;隨後釋放出來的葉綠素可以實現聯級光動力治療。) 要想達到上述效果,吃微藻可沒啥用!
  • 微藻注射進體內,想想就很「浮萍」!這項很「綠」的研究,居然可以將...
    微藻是一種藻嗎?其實不然,微藻是個大的概念,裡面包括藍藻門、綠藻門、金藻門和紅藻門4個藻門,我們經常聽說的螺旋藻、小球藻等就是屬於微藻。旗下綜合性期刊《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題為「Engineered algae: a novel oxygen-generating system for effective treatment of hypoxic cancer」(《工程藻類:一種新的產氧系統,有效治療低氧癌症》)的研究論文。
  • 年終盤點:2018蛋白質修飾研究的現狀與未來
    蛋白質翻譯後修飾(PTM)包括磷酸化、甲基化,乙醯化等。蛋白質表達受基因組和表觀遺傳學的調控,並且在表達以後還需要經過不同程度的修飾才能發揮所需要的功能,PTM研究至關重要。下面讓我們看看2018年蛋白質修飾領域有哪些重要研究。
  • 研究揭示軟珊瑚Xenia中內共生細胞類型的譜系動態
    研究揭示軟珊瑚Xenia中內共生細胞類型的譜系動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19 19:17:50 美國卡內基科學研究所鄭詣先、Chen-Ming Fan、Minjie Hu
  • 3D列印珊瑚,生物反應器促進微藻生產生物燃料
    儘管開放式池塘的大小足以進行工業生產,但很難控制池塘的溫度,並且水很容易感染有害細菌。室內光生物反應器降低了這兩種風險,但是很少有設計可用於工業生產。在這兩種類型中,光合作用微藻隨著它們的生長而開始阻擋光。
  • 研究揭示SG定位的mRNA翻譯
    研究揭示SG定位的mRNA翻譯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4 15:28:50 瑞士弗裡德裡希·米歇爾生物醫學研究所Jeffrey A. Chao研究團隊取得最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