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組學揭示多囊腎病的發病重要機制

2020-12-23 騰訊網

景傑學術| 報導

常染色體顯性多囊腎病(ADPKD)是一種常見的遺傳性腎臟疾病,該疾病主要是由PKD1或PDK2基因突變所致,進而引發大量雙側腎囊腫以及最終進行性腎衰竭,影響了全球1250萬人的健康。

有研究表明,線粒體功能障礙是ADPKD的主要特徵,線粒體功能受損會導致活性氧(ROS)的生成,ROS產生和清除之間的不平衡會導致氧化應激,從而引發組織損傷和功能障礙。ADPKD中抗氧化酶的減少和氧化損傷的增加表明ADPKD的進展與過度的ROS以及氧化應激的增加有關。儘管已經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礎,但是ADPKD疾病發展的分子機制目前仍然不是很清楚。

2020年7月29日,天津醫科大學陳宇鵬張麗榮團隊與山東省立醫院熊暉團隊合作在Sci Transl Med(IF=16.304)上發表了題為Activationof NRF2 ameliorates oxidative stress and cystogenesis in autosomal dominant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的研究論文,研究者運用蛋白質組學技術揭示了NRF2抗氧化通路的受損是氧化應激和囊腫形成的關鍵因素,並揭示了NRF2激活其靶基因的調控機制,相關研究成果在該雜誌以cover story的形式展示。這篇研究不僅揭示了ADPKD的發病機制,同時也為未來臨床上ADPKD的治療提供指導意義。景傑生物為該研究中的蛋白質組學結果提供技術支持。

Cover story

1. ROS的積累與ADPKD的疾病進展呈正相關

蛋白質組學是系統研究各種生理病理條件下蛋白表達豐度的強大技術工具。為了更好的探究ADPKD疾病進展的分子機制和潛在治療靶標,作者利用TMT標記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質譜策略)對WT小鼠以及PKD1敲除小鼠(ADPKD小鼠疾病模型)的腎臟組織(樣本策略)進行分析,共鑑定到5100個蛋白。相較於WT組,ADPKD組有 789個蛋白上調,上調蛋白主要參與炎症應答、細胞代謝、膠原合成以及MAPK級聯激酶信號等過程;569個蛋白下調,下調蛋白主要富集氧化還原酶活性和電子傳遞鏈等通路,並且有三分之一下調的蛋白定位在線粒體。蛋白質組學分析揭示了ADPKD小鼠腎臟中線粒體功能缺陷以及與氧化還原信號關聯。

圖1 ROS的積累與ADPKD的疾病進展密切關聯

2. ADPKD腎臟中NRF2抗氧化通路功能受損

NRF2被公認為是細胞防禦氧化應激的主要調節劑,NRF2通過轉錄活化細胞保護基因的表達進而減輕各種腎臟疾病中的氧化損傷和炎症來發揮保護作用,包括急性腎臟損傷,慢性腎臟疾病和糖尿病等。接下來作者關注了NRF2信號通路的活性,對NRF2靶向的38個蛋白進行鑑定並定量,結果顯示ADPKD小鼠腎臟中60%靶向的蛋白顯著下調。Western Blotting結果顯示ADPKD小鼠腎臟組織中NRF2的表達降低。以上結果揭示了ADPKD小鼠腎臟NRF2抗氧化活性信號通路的損傷可能與疾病進展相關

圖2 ADPKD腎臟中NRF2抗氧化通路功能受損

3.Nrf2敲除會增加氧化損傷並加速ADPKD囊腫發生

為了進一步探究NRF2在體內ADPKD疾病進程中的功能,作者對Nrf2敲除小鼠和Pdk1敲除小鼠進行雜交並在誘導腎臟囊腫發生後收集小鼠腎臟進行實驗。在具有功能性Pkd1的小鼠中,Nrf2缺失與否均不會導致腎臟大小、腎臟重量與體重比、血尿素氮(BUN)的明顯異常。但是在Pkd1缺失的小鼠中,Nrf2敲除會導致腎臟明顯變大、腎臟與體重比更高、BUN和血清肌酐濃度更高以及囊腫形成增加。以上這些結果表明,NRF2的缺失加劇了ADPKD進程

圖3 Nrf2敲除增加氧化損傷並加速ADPKD囊腫發生

4. NRF2活化改善氧化損傷和ADPKD囊腫發生

鑑於作者觀察到NRF2在ADPKD中下調並且Nrf2缺失會使ADPKD惡化,因此作者假設誘導NRF2表達可以抑制疾病進展。Sulforaphane(SFN)是一種可以促進NRF2核積累的天然化合物,作者通過實驗發現,ADPKD小鼠模型中SFN處理會降低發病腎臟大小、囊性指數以及ROS累積並促進腎臟功能。因此,SFN可能通過NRF2途徑降低了腎臟組織中的氧化應激並減弱了ADPKD發病進展。

圖4 NRF2活化改善氧化損傷和ADPKD囊腫發生

氧化應激是常染色體顯性多囊腎病(ADPKD)發病進程的關鍵因素,但是囊性細胞中氧化還原穩態失衡的分子機制目前仍不清楚。本篇研究發現NRF2抗氧化途徑的活性受損是氧化損傷和ADPKD進程的主要機制。通過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結合生化分析,研究者發現NRF2蛋白降解的增加抑制了ADPKD小鼠腎臟中NRF2抗氧化途徑。在一組臨床ADPKD患者樣本中,活性氧(ROS)的積累與NRF2豐度呈負相關,與疾病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進一步的研究表明,NRF2的藥理誘導降低ROS的產生並減慢了囊腫形成和疾病的發展。綜上,本篇研究不僅揭示了ADPKD的發病機制,同時也為未來臨床上ADPKD的治療提供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Yi Lu,et al.2020. Activation of NRF2 ameliorates oxidative stress andcystogenesis in 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Sci Transl Med.

相關焦點

  • COVID-19的脂質組學和代謝組學研究揭示新冠發病機制中代謝失調
    我們的研究工作表明,GM3富集的外泌體可能參與了與COVID-19發病機制有關的病理過程。本研究提供了血漿脂質組和代謝組最大的儲存庫,揭示了COVID-19在此方面的特殊性。COVID-19現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大流行,該病的病體(Hoffmann et al., 2020; Zhou et al., 2020b)。
  • 兩篇背靠背蛋白組學+代謝組學揭示擬穴青蟹適應鹽度驟降代謝機理
    先前研究[1,2]報導了擬穴青蟹在轉錄組和蛋白質組水平上適應鹽度驟降的分子機制。發現除了離子運輸以外,游離胺基酸還參與滲透調節。本文在先前研究的基礎上,在代謝組水平揭示擬穴青蟹適應鹽度驟降的分子機制。 實驗思路
  • 研究揭示工業微藻應激產油的蛋白質組動態規律
    微擬球藻,一種單細胞藻類,廣泛分布於海水、淡水和微鹹水,其在缺氮脅迫下能大量合成油脂,這一應激反應是微藻能源的科學基礎之一。近日,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以下簡稱青島能源所)單細胞中心針對微擬球藻,構築了缺氮脅迫下蛋白質組動態模型,揭示了該應激過程的三個生理階段,為油脂代謝工程提供了新的視角。
  • 易凡團隊揭示腎臟足細胞脂質代謝穩態調控的分子機制
    糖尿病腎病(DKD)是糖尿病最常見的併發症,是導致終末期腎病的重要原因。足細胞是構成腎小球濾過屏障的關鍵部分,足細胞損傷是糖尿病腎病發生發展的早期事件。近年來的研究提示,在高血糖之外還存在其他關鍵機制主導或協同參與了糖尿病腎病的進展。
  • 蛋白質組學鑑定擬南芥去乙醯化酶及其底物
    直到2006年,時任美國西南醫學中心中心的趙英明教授(現為芝加哥大學教授),將抗體親合層析和蛋白質質譜結合,利用高通量蛋白質組學,在人類HeLa細胞和小鼠肝臟線粒體中鑑定了近200個發生乙醯化修飾的蛋白【2】。參與該研究的還有加拿大Mcgill大學的Xiang-Jiao Yang教授。該研究極大地促進我們對蛋白質乙醯化修飾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在方法學證實,利用蛋白質組學研究蛋白質修飾的可行性。
  • Circulation:代謝組學變化揭示早期成年人心血管風險因素
    儘管代謝產物在心血管疾病早期發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在早期年輕人群中關於機體代謝紊亂的研究以及與CVD的產生或者發病機制的研究仍然十分匱乏。以上結果不僅揭示CVD早期代謝紊亂機制,而且對早期診斷和預防幹預措施方法的制定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實驗路線圖:研究結果:代謝和脂質分子表型關聯和通路分析首先對2330名黑人和白人進行代謝組學分析,通過線性回歸模型分析CVD表型(包括心衰,血管和心肺適應性)與代謝/脂質分子之間的相關性,並且通過年齡,性別和種族對計算結果進行校正。
  • 高波/楊英姿/崔樹森合作揭示家族性腕管症候群的發病機制
    這些信息說明腕管症候群的發病機制與遺傳因素有著緊密關聯,但一直以來人們僅僅發現神經系統相關的基因突變會導致包括腕管症候群在內的系統性遺傳病(如TTR類澱粉沉積症和腓骨肌萎縮症),而對於由結締組織卡壓導致的大多數腕管症候群病例,其遺傳因素一直不明。
  • Cell子刊封面:山東大學易凡團隊揭示糖尿病腎病新機制
    足細胞是構成腎小球濾過屏障的關鍵部分,足細胞損傷是導致糖尿病腎病等腎小球疾病的重要原因。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在高血糖之外還存在其他關鍵機制主導或協同參與了糖尿病腎病的進展。近期發現,脂代謝穩態失衡是導致糖尿病腎病發生發展的主要機制,特別是介導腎臟組織或者細胞區域內脂代謝穩態的調節機制越來越引起重視。
  • 中國學者率先闡明SLE發病相關分子遺傳學機制
    沈南團隊研究闡明了在狼瘡發病關鍵通路中起重要調控作用的非編碼RNA相關分子遺傳學機制。仁濟醫院供圖中新網上海1月9日電 (記者 陳靜)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是一種多發於女性,能夠造成多個器官受損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嚴重者危及生命。但是該病的病因不明,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癒手段。
  • 《Cell》縱向多組學揭示腸易激症候群(IBS)的潛在機制
    、代謝組學研究,細胞因子測量,轉錄組和甲基化組分析)最終確定了IBS亞類型特異性、症狀相關的微生物組成和功能變異,其中一組已確定的微生物代謝產物變異子集與IBS有關的宿主生理機制相關。另外研究同時進行了多組學的檢測,包括代謝組和黏膜轉錄組等,通過對宏基因組功能差異的分析以及代謝組的差異分析同時鎖定了多項代謝異常,尤其是次黃嘌呤的水平異常。進一步對次黃嘌呤水平與宏基因組的菌種進行關聯分析鎖定了重要的相關菌,通過SV關聯分析,在更細尺度上篩選出了可能的功能基因區段。
  • 揭示TET蛋白底物偏好性機制
    該項研究成果揭示了TET蛋白底物偏好性機制,對研究多種疾病的發病機制,尤其對血液腫瘤(如髓系白血病)治療性藥物開發有重大意義。 這篇題為「晶體結構揭示TET蛋白介導的氧化反應底物偏好性機制」的研究論文,首次報導了TET蛋白對三種DNA甲基化衍生物不同催化活性的分子機制,為基因組中5-羥甲基胞嘧啶相對穩定存在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解釋。
  • Nature:利用比較糖蛋白質組學鑑定出導致蓖麻毒素毒性的新玩家
    2017年9月23日/生物谷BIOON/---雖然在基因組學、代謝組學、蛋白質和脂類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但糖基化在蛋白質組水平中仍未得到廣泛的探索。對複雜的糖蛋白質組(glycoproteome)進行分析的技術是有限的。糖蛋白不僅在糖基的數量和位置上存在差別,而且也在每種聚糖(glycan)的組成和結構上存在差別。
  • 科學家揭示蛋白質高解析度功能改變
    科學家揭示蛋白質高解析度功能改變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4:57:41 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生物系Paola Picotti課題組取得最新進展。
  • 糖尿病腎病新藥來襲!NEJM揭示Finerenone治療2型糖尿病慢性腎病...
    納入試驗的患者是患有2型糖尿病和慢性腎病的成年人。 研究組招募了5734名CKD和2型糖尿病患者,按1:1隨機分配,分別接受Finerenone和安慰劑治療。腎衰竭定義為終末期腎病或eGFR小於15 ml / min / 1.73 m2;終末期腎病定義為開始長期透析(90天)或腎移植。 研究的主要結果是腎功能衰竭、eGFR持續下降至少40%(基線)和腎臟原因死亡。
  • 乙醯化修飾組學揭示致病真菌抑菌新機制
    為了探究紅色毛廯菌在休眠孢子期、菌絲生長期兩個生長階段生物學特性的差異,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的金奇教授,首次對紅色毛廯菌展開高通量定量蛋白質組學與乙醯化修飾組學研究。其研究不僅僅考察其蛋白質層面的差異,同時還對紅色毛廯菌翻譯後修飾展開。
  • 基於化學蛋白質組學技術系統分析醯基輔酶A和蛋白質的相互作用
    定量蛋白質組學分析使用Thermo LTQ 線性離子阱質譜儀,採集模式為數據依賴型採集模式(Data Dependent Acquisition,DDA),採用非標定量並以蛋白質長度作為校正因子對數據進行歸一化處理,最終成功採集了超過110萬張之多的多肽圖譜,有效地提高了蛋白質組學數據質量。    接下來,作者採用t-SNE方法降維和聚類蛋白質組學分析所鑑定的蛋白。
  • Cell 主刊9月雙響,蛋白組學研究揭示表徵疾病進程的分子特徵
    analysis reveals early predictive and pathogenic molecular signatures」,利用蛋白質組學研究揭示了表徵疾病發展進程的分子特徵,為多種疾病的個性化治療提供了依據。
  • 理解罕見糖尿病的發病機制或有望幫助闡明機體胰島素產生的奧秘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埃克塞特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對罕見類型的糖尿病進行研究揭示了胰島素產生的分子機制;研究者表示,揭示為何嬰兒會患上一種罕見類型的糖尿病
  • 兩篇連發~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對水生生物中納米塑料毒性機理研究
    前言繼2020 年 8 月,華東師範大學趙雲龍教授為通訊作者,在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IF:9.038) 發表了利用轉錄組測序(由歐易生物提供技術支持)技術評估了納米塑料對於水蚤毒理的分子機制文章之後。
  • 中國科學家揭示植物殺手薇甘菊「行兇」機制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月21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中國科研團隊針對重要外來入侵植物薇甘菊,從多個角度揭示了其在全球入侵過程中的環境適應性進化和快速生長的分子機制,為有效防治和管控薇甘菊進一步入侵提供了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