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罕見糖尿病的發病機制或有望幫助闡明機體胰島素產生的奧秘

2020-12-26 中國生物技術網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埃克塞特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對罕見類型的糖尿病進行研究揭示了胰島素產生的分子機制;研究者表示,揭示為何嬰兒會患上一種罕見類型的糖尿病或能闡明一種新型的生物學通路,並幫助理解胰島素產生的原理,這或許有望幫助科學家們開發治療更多常見類型糖尿病的新型療法。

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基因組測序揭示了一組臨床特徵相同且在出生不久之後就患上糖尿病的嬰兒,其機體中均攜帶有YIPF5基因的遺傳改變,研究者將幹細胞研究與CRISPR基因編輯工具相結合後進行研究發現,YIPF5基因對於細胞產生胰島素的功能非常重要。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這些遺傳改變如何導致細胞中壓力水平的升高,從而誘發細胞死亡的發生,此外本文研究中研究者還首次發現,YIPF5基因的功能對於神經元和產生胰島素的β細胞非常重要,但對於其它細胞的功能似乎可有可無。

本文研究結果有望幫助理解哪些細胞階段對於製造胰島素重要,而胰島素能夠幫助調節機體血糖水平並維持胰腺中產生胰島素的細胞的功能,相關研究結果有望幫助研究人員開發新型療法來治療常見類型糖尿病的患者,目前糖尿病在全球影響著4.6億的健康。研究者Elisa De Franco說道,本文研究強調了基因發現對於理解生物學基本機制的重要性,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發現了一種對於胰島素產產生細胞和神經元細胞功能都非常重要的基因,同時還闡明了一種此前並不知道的生物學通路或許對於胰島素產生細胞非常重要,這對於後期更好地理解其它類型糖尿病的發病機制帶來了一定的幫助。

很多嬰兒在其6個月時會患上糖尿病,超過85%患者的發病或許是因為DNA的拼寫錯誤所致,即基因突變,而其中一些兒童還會存在其它影響其大腦健康的問題。為了闡明哪些基因對於產生胰島素的細胞非常重要,研究人員對世界各地出生後不久就患上糖尿病的大約190名患者機體的遺傳特性進行研究,利用最先進的遺傳學技術,研究者發現,6名嬰兒機體的臨床特徵極為相似,包括癲癇症和小頭症等,而且其機體中都攜帶著YIPF5基因的突變。

隨後研究人員在產生胰島素的細胞和幹細胞中使用最先進的技術來理解YIPF5基因如何在產生胰島素的細胞中發揮作用,研究結果表明,當YIPF5基因缺失或在患者機體中存在遺傳改變時,胰島素產生細胞就不會像正常情況那樣產生胰島素,為了應對這種故障,細胞就需要激活壓力機制,最終導致細胞死亡。研究者Miriam Cnop說道,幹細胞分化為胰島素產生細胞的能力或能幫助我們研究罕見形式的糖尿病和其它類型糖尿病患者機體中β細胞所發生的錯誤。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研究人員就能糾正幹細胞中患者的基因突變,從而更好地理解基因突變所產生的疾病效應,將基因編輯技術與幹細胞進行組合或能為科學家們研究疾病的發病機制提供更強大的新型工具,同時相關研究結果或許也能幫助科學家們更有效地診斷並治療糖尿病。本文研究結果還能為研究人員提供更多信息來闡明機體中β細胞如何製造胰島素以及當該過程發生錯誤時會出現什麼情況,深入理解罕見糖尿病發生的機制或能幫助開發新方法來治癒並預防相應疾病的發生。

參考資料:

Toni I. Pollin,Simeon I. Taylor. YIPF5 mutations cause neonatal diabetes and microcephaly:progress for precision medicine and mechanistic understanding,JCI (2020) DOI:10.1172/JCI142364

來源:細胞

相關焦點

  • Nature:胰高血糖素或有望恢復代謝性疾病患者機體的激素失衡狀況
    2020年3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發達國家的很多健康問題都源於肝臟中葡萄糖產生和能量利用之間微妙代謝平衡的破壞,日前,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新型分子機制,其或會誘發上述兩個不同但卻相關的過程之間的代謝失衡,相關研究結果或為開發治療糖尿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
  • 中國學者率先闡明SLE發病相關分子遺傳學機制
    沈南團隊研究闡明了在狼瘡發病關鍵通路中起重要調控作用的非編碼RNA相關分子遺傳學機制。仁濟醫院供圖中新網上海1月9日電 (記者 陳靜)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是一種多發於女性,能夠造成多個器官受損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嚴重者危及生命。但是該病的病因不明,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癒手段。
  • 揭秘二型糖尿病的發病機制,原來是非酯化游離脂肪酸惹的禍
    糖尿病是一組以高血糖為特徵的代謝性疾病,已經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第三大殺手」。按胰島素分泌的情況,糖尿病可分為1型和2型,2型糖尿病與胰島素抵抗和胰島β細胞功能缺陷有關,且多見於成人。據統計,中國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達11.6%,而糖尿病前期人群更是高達 50.1%。也就是說2個成人裡就有1個是「糖尿病」的「後備軍」。
  • Cell:科學家揭示血清素調節機體行為的精細化分子機制
    2020年3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流行的經驗中,關於血清素如何調節大腦的故事看起來似乎很簡單,服用抗抑鬱藥物就能提高血清素水平,從而改善機體情緒,但目前神經科學們並不是非常清楚,在非常複雜的人類大腦中神經遞質是如何影響大腦的迴路和機體行為的,為了揭示血清素真實的工作機制,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對秀麗隱杆線蟲進行研究揭示了血清素調節機體行為的分子機制
  • 新研究有望幫助開發新型個體化抗癌療法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Oncogene和Oncotarget上的兩篇研究報告中,來自費城兒童醫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對常見的兒童腦瘤—小兒輕度神經膠質瘤(PLGG)進行研究發現,在突變基因與其它基因相結合的過程中或許存在關鍵的生物學差異能夠驅動兒童癌症的發生,相關研究有望幫助研究人員開發新型有效的抗癌療法來精準靶向作用患者機體的腫瘤。
  • .& eLife:科學家成功揭開細胞分裂的奧秘 並闡明特殊蛋白水平...
    2020年2月18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和eLif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普林斯頓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解開了細胞分類的奧秘,同時還闡明了特殊蛋白質水平的升高在癌症發病過程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 Nature:解析早期胚胎發育的機制 或有望解釋人類早期妊娠失敗的原因
    圖片來源:Ed Uthman, MD/Wikipedia本文研究結果或能為研究人員理解有些人群早期妊娠失敗提供一定的線索;當胚胎植入子宮後,發育中的小鼠胚胎會從球狀轉變為細長的杯狀結構,限制杯狀形狀的一種稱之為基底膜的特別堅硬的膜,基底膜是由胚胎中的一層細胞所產生,那麼就有人問了,既然胚胎被一層堅硬的膜包裹著,其又是如何生長發育的呢?
  • 大肚腩 高血脂 糖尿病|多種慢性疾病的病理基礎竟是胰島素抵抗?
    關注健康的朋友都知道,代謝綜合症會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的發病風險,而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所造成的胰島素抵抗和高胰島素血症正是很多慢性疾病的病理基礎。如何預防和改善胰島素抵抗和高胰島素血症,是關乎我們一生健康的重要問題。
  • 解析人類卵細胞成熟機制 或有望幫助預防不孕和胎兒出生缺陷等疾病
    2019年10月23日 訊 /生物谷BIOON/ --解析人類卵子的成熟機制、成熟過程是如何發生錯誤的,或許有望幫助研究人員找到新方法來預防遺傳錯誤所導致的不孕、出生缺陷和妊娠失敗。因此研究人員就想知道到底在細胞水平上發生了什麼,這樣就有望開發出新型工具來有效預防或糾正這些錯誤,並根除非整倍性的存在。
  • 2型糖尿病是吃太多甜食導致的嗎?
    2型糖尿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目前亦不明確, 其顯著的病理生理學特徵為胰島素調控葡萄糖代謝能力的下降 (胰島素抵抗) 伴隨胰島B細胞功能缺陷所導致的胰島素分泌減少 (或相對減少) 。以上是比較官方的說法,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1、葡萄糖代謝能力下降:我們平時攝入的食物中很多都是含有糖類的,比如最常見的就是米飯,我們攝入這些食物後,機體需要將它轉換為葡萄糖,因為葡萄糖是屬於單糖,也就是它的結構比較簡單,比較好吸收和消化,這時候,如果我們機體對葡萄糖的代謝能力比較低的話,就會造成這些多的葡萄糖在體內蓄積,我們體內的葡萄糖多了,那我們的血糖自然就比較高了
  • Oncogene & Oncotarget:解析兒童腦瘤亞型的分子特性有望幫助開發...
    2017年10月1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Oncogene和Oncotarget上的兩篇研究報告中,來自費城兒童醫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對常見的兒童腦瘤—小兒輕度神經膠質瘤(PLGG)進行研究發現,在突變基因與其它基因相結合的過程中或許存在關鍵的生物學差異能夠驅動兒童癌症的發生,相關研究有望幫助研究人員開發新型有效的抗癌療法來精準靶向作用患者機體的腫瘤
  • 糖尿病真的能夠遺傳給下一代嗎?
    其實我們在這裡說的糖尿病具有一定的遺傳性,指的不是遺傳糖尿病本身,而是在於遺傳糖尿病的易感性,也就是說其發生糖尿病的先天傾向或程度,有遺傳易感性的人,糖尿病患者遺傳給下一代的不是病的本身,而是遺傳容易發生糖尿病的體質,即基因遺傳,臨床稱之為糖尿病易感性。不一定都全發展為糖尿病,是否發病還取決他們的後天生活環境。
  • 合理飲食對機體健康的重要性!
    【1】JAMA子刊:揭示地中海飲食降低機體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分子機制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18.5708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JAMA Network Ope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布萊根婦女醫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地中海飲食如何有效降低人群機體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文章中,研究者對進行地中海飲食的美國女性進行研究,結果發現,當攝入的飲食中富含植物和橄欖油以及低水平的肉類和甜食時,人群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會降低25%,此外,研究人員還通過分析含有40種生物標誌物的檢測盤,闡明了地中海飲食如何減緩並人群心臟病和中風的發生風險
  • 白色脂肪棕色化在機體代謝調控中的作用及其潛在臨床意義
    其主要功能是將多餘的能量以甘油三酯的形式貯存起來,在機體能量缺乏時將其分解用於產生能量【3】。此外,白色脂肪還具有內分泌功能,可產生瘦素、腫瘤壞死因子α、脂聯素、抵抗素等脂肪因子,參與胰島素敏感性和機體代謝的調節【3】。  2、棕色脂肪:長期以來,人體內的棕色脂肪被認為僅存在於嬰幼兒時期。近年的研究顯示,成人體內亦有少量棕色脂肪存在【1,3】。
  • 專家提示:勿忽視低血糖引發糖尿病
    說到糖尿病,人們通常會聯想起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等症狀。然而專家提示,糖尿病發病因素中,還有一部分是以低血糖起病「隱藏」其中,不可忽視。內分泌科二病房主任王麗宏接診檢查後認為,這是一例B型胰島素抵抗。其較為直觀表現就是患者身上黑棘皮樣的外觀。 「B型胰島素抵抗是較為罕見的特殊類型糖尿病,易伴隨出現嚴重低血糖。發病率雖低,但傷害性較大。常常合併有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硬皮病等。」王麗宏說,經給予糖皮質激素及免疫抑制劑治療後,患者病情轉為安穩。
  • Nature:揭秘嬰兒出生後的第一次呼吸如何在大腦中誘發挽救機體生命...
    2020年12月5日 訊 /生物谷BIOON/ --生命中或許很少有像嬰兒第一次呼吸一樣珍貴且值得慶祝的重要時刻了,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維吉尼亞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闡明,機體呼吸系統的終生改變或許會精確地發生在其出生時的第一次呼吸時,相關研究或為闡明嬰兒瘁死綜合症(SIDS,sudden infant
  • 困擾大家的糖尿病,到底能不能被治癒,看專業醫生給你解答
    >糖尿病主要分為一型和二型兩類,1型糖尿病又稱「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主要病因是患者體內組織的胰島B細胞數量大量減少而且效率低下導致的,由於機體缺乏足夠的胰島B細胞分泌的胰島素,導致機體的蛋白質、脂肪以及葡萄糖生物大分子物質
  • 海南西部中心醫院引進胰島素泵,成功幫助糖尿病患者實現血糖控制
    為解決廣大糖尿病患者自我控制血糖不理想的問題,近日,海南西部中心醫院在內分泌科主任張翠蘭的推薦引導和醫院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引進胰島素泵作為該院治療糖尿病的新手段,成功幫助多名糖尿病患者實現血糖控制
  • 硒對不同疾病的作用|硒與糖尿病
    2 硒與糖尿病 2.1 對於Ⅰ型DM—胰島素依賴型(IDDM),其致病機制主要是胰島β細胞受損,胰島素分泌絕對不足,致使血糖代謝受阻,血糖升高引起糖尿病
  • 糖尿病患者,為何有人身材肥胖,有些人消瘦?醫生總結出2點原因
    糖尿病典型的症狀是「三多一少」,少就是體重少,但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體型都是消瘦的,反而還有很多人身材肥胖,那麼很多人就會產生疑問,為什麼會有這樣大的反差呢?原因是什麼呢?一型糖尿病患者身材大都消瘦一型糖尿病的發病機制主要是體內的胰島素分泌過少或者是發生了胰島素抵抗,導致人體無法吸收葡萄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