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考察了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後,選擇了念佛作為往生的條件。法藏比丘經過五劫思惟,重點選擇的地方就是「往生之行」的行法。所有諸佛國土,都有自己的行法作為往生之行。但法藏比丘給西方極樂世界設定了一個念佛方法:「乃至十念,必得往生」,這就是「選擇本願」,或者再加兩個字,「選擇本願念佛」,這是法藏比丘的選擇。
次難易義者,念佛易修,諸行難修。是故《往生禮讚》云:「問曰:何故不令作觀,直遣專稱名字者,有何意也?答曰:乃由眾生障重,境細心粗,識颺神飛,觀難成就也。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又《往生要集》云:「問曰:一切善業,各有利益,各得往生,何故唯勸念佛一門?答曰:今勸念佛,非是遮餘種種妙行,只是男女貴賤,不簡行住坐臥,不論時處諸緣,修之不難。
乃至臨終願求往生,得其便宜,不如念佛。」故知:念佛易故,通於一切;諸行難故,不通諸機。然則為令一切眾生平等往生,「舍難取易」以為本願歟!這個問答,可以說明法藏比丘為什麼要在第十八願裡「選舍一切諸行」的原因,就是把其他一切諸行都舍掉,唯選取念佛一行作為往生本願。
很多人看不起念佛一行,但法藏比丘偏偏就選了這一行,這是需要有大智慧才能看透的地方,淨土法門難知的地方恐怕也就在這裡。淨土教法的建立,跟這也有密切關聯。法藏比丘「五劫思維,兆載永劫的修行」都在成就這一點。為什麼在諸多行法中獨選最簡單的六字名號?像法藏比丘這麼高深的境界,凡夫難測,所以是「聖意難測,不能輒解」。既然聖意難測,就難以輕易地從個人的角度去解讀。
但是對於凡夫,不解釋也不行,有了疑問,總要找個答案,要有一個理論上的說法。就理而論,這樣選擇應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勝劣義」,第二個是「難易義」。第一原因,勝和劣是一個對比。念佛和其他諸行比,自然是念佛更殊勝,因為「名號是萬德之所歸」。名號看起來是六個字,但它是佛德的歸屬,所有的佛功德都歸屬在六字名號裡。
名號是總攝,叫「以名召德,罄無不盡」——這是《彌陀要解》裡面的一句話,就是用名號來召阿彌陀佛的功德,佛的功德通過名號體現出來。其他經典、法門,往往是用語言直接表述佛的某一方面功德。淨土教法是用名號來彰顯,是「以名彰德」。《阿彌陀經》為什麼要單獨解釋阿彌陀佛——「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那麼多問題都不講,單獨把阿彌陀佛的名號拿出來講,那是有深意的。佛的名號包含了阿彌陀佛所有四智、三身、十力、四無畏等一切內證功德。「四智、三身、十力、四無畏」是佛教常識。很多人說不用學法,老實念佛就可以。如果真能念下去就可以;如果念不下去,就要學教理。
不然這些常識都看不懂,就很難理解這其中的意思。「四智」即是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這四種智慧。這是唯識宗講的,一般情況下也通用。因為佛在經典裡也講到了四智、三身、十力、四無畏。「三身」即是法身、報身、化身。我們對這個「三身」比較熟悉,還有「十力」與「四無畏」,這裡不一一詳述。這是佛的內證功德,佛具足這些功德。
阿彌陀佛所有的內證功德和相好、光明、說法、利生等外用功德,都攝持在六字名號裡,這就是名號召德——感召佛的一切功德,所以念佛具足無上功德。因為佛號就是佛功德,佛本來的功德就是無上功德,不是念佛念出無上功德來,是名號本來就具足無上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