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法藏比丘為什麼在諸多行法中,獨選最簡單的六字名號?

2020-12-23 每日一首佛歌

阿彌陀佛考察了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後,選擇了念佛作為往生的條件。法藏比丘經過五劫思惟,重點選擇的地方就是「往生之行」的行法。所有諸佛國土,都有自己的行法作為往生之行。但法藏比丘給西方極樂世界設定了一個念佛方法:「乃至十念,必得往生」,這就是「選擇本願」,或者再加兩個字,「選擇本願念佛」,這是法藏比丘的選擇。

次難易義者,念佛易修,諸行難修。是故《往生禮讚》云:「問曰:何故不令作觀,直遣專稱名字者,有何意也?答曰:乃由眾生障重,境細心粗,識颺神飛,觀難成就也。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又《往生要集》云:「問曰:一切善業,各有利益,各得往生,何故唯勸念佛一門?答曰:今勸念佛,非是遮餘種種妙行,只是男女貴賤,不簡行住坐臥,不論時處諸緣,修之不難。

乃至臨終願求往生,得其便宜,不如念佛。」故知:念佛易故,通於一切;諸行難故,不通諸機。然則為令一切眾生平等往生,「舍難取易」以為本願歟!這個問答,可以說明法藏比丘為什麼要在第十八願裡「選舍一切諸行」的原因,就是把其他一切諸行都舍掉,唯選取念佛一行作為往生本願。

很多人看不起念佛一行,但法藏比丘偏偏就選了這一行,這是需要有大智慧才能看透的地方,淨土法門難知的地方恐怕也就在這裡。淨土教法的建立,跟這也有密切關聯。法藏比丘「五劫思維,兆載永劫的修行」都在成就這一點。為什麼在諸多行法中獨選最簡單的六字名號?像法藏比丘這麼高深的境界,凡夫難測,所以是「聖意難測,不能輒解」。既然聖意難測,就難以輕易地從個人的角度去解讀。

但是對於凡夫,不解釋也不行,有了疑問,總要找個答案,要有一個理論上的說法。就理而論,這樣選擇應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勝劣義」,第二個是「難易義」。第一原因,勝和劣是一個對比。念佛和其他諸行比,自然是念佛更殊勝,因為「名號是萬德之所歸」。名號看起來是六個字,但它是佛德的歸屬,所有的佛功德都歸屬在六字名號裡。

名號是總攝,叫「以名召德,罄無不盡」——這是《彌陀要解》裡面的一句話,就是用名號來召阿彌陀佛的功德,佛的功德通過名號體現出來。其他經典、法門,往往是用語言直接表述佛的某一方面功德。淨土教法是用名號來彰顯,是「以名彰德」。《阿彌陀經》為什麼要單獨解釋阿彌陀佛——「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那麼多問題都不講,單獨把阿彌陀佛的名號拿出來講,那是有深意的。佛的名號包含了阿彌陀佛所有四智、三身、十力、四無畏等一切內證功德。「四智、三身、十力、四無畏」是佛教常識。很多人說不用學法,老實念佛就可以。如果真能念下去就可以;如果念不下去,就要學教理。

不然這些常識都看不懂,就很難理解這其中的意思。「四智」即是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這四種智慧。這是唯識宗講的,一般情況下也通用。因為佛在經典裡也講到了四智、三身、十力、四無畏。「三身」即是法身、報身、化身。我們對這個「三身」比較熟悉,還有「十力」與「四無畏」,這裡不一一詳述。這是佛的內證功德,佛具足這些功德。

阿彌陀佛所有的內證功德和相好、光明、說法、利生等外用功德,都攝持在六字名號裡,這就是名號召德——感召佛的一切功德,所以念佛具足無上功德。因為佛號就是佛功德,佛本來的功德就是無上功德,不是念佛念出無上功德來,是名號本來就具足無上功德。

相關焦點

  • 見到六字名號,要有17個正確認識
    因為成立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是不容易的,十劫之前,法藏比丘成佛了,西方有佛,號阿彌陀佛,十方諸佛都在讚嘆阿彌陀佛的名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如果法藏比丘沒有取得正覺,會有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嗎?還沒有成佛,還叫法藏比丘、法藏菩薩,怎麼有佛的正覺?所以,看到名號六個字,就知道這是佛的正覺。
  • 很多人閉關修行十幾年,卻越修越艱難,這到底是為什麼?
    除了名號之外,其他的行法都是「各守一隅」,就是各自站在某一個角落、一個局部。這怎麼理解?就像世間建的房屋,「房子」這一概念包含了門、窗、瓦、地板等部件,「房子」兩個字很簡單,但包含了一切。名號就相當於「房子」,它是總攝、總包含。其他的行法就相當於門、窗、棟梁、椽柱,不是完整的,只是局部的。這是說明名號功德殊勝,其他的行法都不圓滿,是局部的功德。這是法藏比丘「選擇念佛」作為往生之行的第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以「難易」來說明,念佛易修,諸行難修。所以舍難取易選擇念佛。
  • 佛教:「南無阿彌陀佛」什麼意思?怎麼念誦最為殊勝
    佛教中,淨土法門,最為殊勝,普被三根,無論你是聰明還是愚痴,只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得「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就佛國淨土。淨土法門,是佛祖住世之時,觀機施教,唯此持名念佛之法,最易得度,故不問自說。
  • 彌勒行儀之南傳與藏傳中的行法·《彌勒文化研究之己二》
    彌勒行儀之正見、正觀與三類差別——《彌勒信仰的行儀·南傳與藏傳佛教中的彌勒行法》天佑佛教發源於印度;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向外傳播;大體而言,分成兩路——兩大系統。這一說法基本與北傳佛教的彌勒下生系列經典吻合。不過,由於教法局限,南傳佛教並不認可大乘佛教體系中的兜率上生之說(本質上是拒絕開發與接受方便行法)。所以,在南傳佛教看來,彌勒雖然得到受記,但畢竟沒有果證,所以目前只是普通僧人——暫時沒有特別之處。有一則典故,很能說明問題。
  • 阿彌陀佛的「阿」字,究竟念「a」還是念「e」?
    漢傳大乘經論中,記載阿彌陀佛及西方淨土的卷宗,不下二百餘部。另外,歷史上「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也說明淨土信仰的深入人心。但這聲佛號,儘管黃口小兒也念得,但八十老翁也未必識得。阿彌陀佛究竟是誰?這聲佛號的含義又是什麼?「阿」字究竟念「a」還是念「e」呢?本文中小編就為大家一一解答。其一,阿彌陀佛成道因緣。
  • 拿到六字名號,就拿到了成佛的保證
    但成佛的大利益,聽說在六字名號裡有,卻還在那裡悠悠晃晃,「我還沒有想好是不是要念佛,等我退休之後再念吧」——你有沒有機會退休都不知道呢!六十歲退休,今年四十歲,覺得還早,但是明天可能你就不在了。 聽到這樣殊勝的佛果,這樣的大自在、常樂我淨,這樣與真理契合、能廣度眾生的涅槃大樂,如果得不到那是沒有辦法,但佛說絕對可以得到,現在聽到,現在就要拿到手上。
  • 阿彌陀佛聖誕日:他原是世自在王如來時的法藏比丘,創造西方極……
    他原是世自在王如來時的法藏比丘,發願成就一個盡善盡美的佛國,並要以最善巧的方法來度化眾生,後來成佛,創造西方極樂世界。法藏比丘則成為阿彌陀佛。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關於阿彌陀佛還有其他不同的說法。阿彌陀佛手託蓮花,因蓮具眾德,出汙泥而不染,表示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鹹收。記載阿彌陀佛故事的經典,早在東漢即有翻譯。六朝時強調往生極樂世界的思想,就是建立在阿彌陀佛信仰上。
  • 佛教根本·之二·佛教首經(第二歷史中的佛陀「首秀」)
    這是佛陀首度舉出法要:「緣起」、「四諦」與「法印」——分別為佛教原理、總綱與內核(「中道」是原則);此後四十五年「應機施設」(因材施教),皆以此義為本(是故舍利弗一聞「緣起偈」即認定佛法,再無疑轉)。五位比丘全都證得阿羅漢果,此即佛教與僧團之始。這一實況被詳細記錄在律藏及經藏中,對後人的進益有著極大的啟迪作用。
  • 佛教:控制不住脾氣怎麼辦?這裡有最方便快捷的解決方法
    在佛法中會有一些專門對治嗔心的佛號或經咒,這是因為這些佛菩薩有發著方面的願力,常念這些名號會更好的與佛菩薩的願力連接得到佛力加持消除嗔心。那麼在無始劫以來有哪些佛菩薩發過這樣的願力呢?觀世音菩薩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
  • 藏傳佛教的嗡、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原來是這個意思
    六字真言、六字真經或六字大明咒,是藏傳佛教誦咒「嗡、嘛、呢、叭、咪、吽」六個字。據說是佛教秘密蓮花部之根本真言。對「六字真言」的詮釋頗多,但究其根本,不外乎以下幾種:1、據藏傳佛教經典記載,六字真言,「嗡」表示「佛部心」,謂念此字時,自己的身體要應於佛身,口要應於佛口,意要應於佛意,認為身、口、意與佛成一體,才能獲得成就;「嘛呢」,梵文意為「如意寶」,表示「寶部心」據說此寶出自龍王腦中,若得此寶珠,入海能無寶不聚,上山能無珍不得,故又名「聚寶」;「叭咪」梵文意為「蓮花」,表示「蓮花部心」,以此比喻法性如蓮花一樣純潔無瑕
  • 蓮光|《往生論注》告訴了我們什麼:地球之巔與大乘至極之法
    不用說,這是每個人都知道的地理常識,那就是位於中尼邊界的喜馬拉雅山,其主峰珠穆朗瑪峰則是地球之巔,珠峰在地球上為我獨尊。而在佛法中也有一法,可以稱得上是佛法之巔,唯我獨尊!什麼樣的法是大乘至高無上極致之法呢?那就是願生彌陀佛國的淨土之法。《往生論注》曰:「此《無量壽經優婆提舍》,蓋上衍之極致、不退之風航者也。」怎麼理解這句話就是大乘至極之法呢?
  • 佛教:「南無阿彌陀佛」究竟是何意?你一定要知道!
    對於許多皈依佛門的善信來說,可能最喜歡的就是誦經念佛了,因為他們覺得念佛會讓自己有一種歸屬感和信念感,讓自己心無雜念、心無掛礙、一心清淨。佛教裡佛菩薩名號眾多,我們可以選擇與自己有緣的佛菩薩,稱念其名號,增長功德福報。不論念誦哪一尊佛菩薩名號,其功德利益都是一樣的,別無二致。
  • 藏傳佛教中常見的八大修法神器
    八大藏傳佛教法器之一——法鈴 法鈴(圖源:甘孜新聞網) 法鈴是喇嘛、僧人誦經作法時手中離不開的法器之一。有碰鈴、金剛鈴等,其材質大多是銅質,造型為喇叭口,柄把呈半根金剛杵形狀,內有鈴舌,外部鏤刻著各種圖案。在藏密中,法鈴具有深刻的內涵意義。
  • 佛教:《觀經》前面為什麼廣說定散二善?有多少人看過這經書?
    淨宗法師講解《法然上人法語》第17課法然上人經常把《觀經》最後的付囑文告訴他人,因為這句付囑文特別重要,它是《觀經》的結論。所以我們就知道,雖然廣說定散二善,但是都歸在這句名號當中。《觀經》前面為什麼廣說定散二善?目的就是宣揚這句名號的功德,指贊名號功德。所以,講定散二善是讚嘆名號的,定散二善是能贊之法,六字洪名是所贊之法。我們聞釋迦牟尼佛定散二善的教導,讚嘆名號功德利益,極樂世界種種莊嚴,我們應該怎樣?應該相信名號功德,所謂「聞名不信如不聞」。
  • 佛教中「卍」字是什麼意思?
    卍字是佛的三十二種大人相之一。據《長阿含經》說,它是第十六種大人相,位在佛的胸前。又在《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六,說是釋迦世尊的第八十種好相,位於胸前。卍字的符號,有向右旋──卐;有向左旋──卍。根據《慧琳音義》第二十一卷、《慧菀音義》,及《華嚴經》等,總共有十七處說到卍字相是右旋。但是《陀羅尼集經》第十卷所示摩利支天像所拿的扇子中,所畫的卍字相乃是左旋──卍。還有日本奈良的藥師寺的藥師佛像腳下的卍字相,也是左旋,但是多數的記載是右旋。最早在印度教的主神,如毗溼笯及克利辛那,胸前就有卍字相。
  • 六字大明咒注音
    嗡(ōng)嘛(má)呢(ní)叭(bā)咪(mī)吽(hōng) 發音註解:  嗡:讀(ōng嗡),是藏語系佛教的讀法  ⑵、念誦此咒,能治諸多魔障,能除諸多損害,能消諸多惡劫,能得各種成就,能淨諸障,……六字大明咒治病功德【藏王松贊幹布讚頌宣揚六字大明咒的功德
  • 【佛教故事】聞偈證果的年輕比丘
    長老在維沙卡家裡吃了稀飯後,他把年輕比丘留下,自己再到其它信徒家裡。此時維沙卡的孫女也幫忙行堂的事宜,當她在為年輕比丘倒水的時候,偶然在年輕比丘裝著水的缽裡看到自己的臉,她覺得很有趣,不覺就笑出聲來,年輕比丘看到她笑,以為是對他笑,自己也跟著大聲笑,誰知維沙卡的孫女看見年輕比丘笑,就罵道:「禿頭驢!你笑什麼?」年輕比丘聽這一罵,也生氣的反唇相譏:「妳也是禿驢,妳父母也是禿驢。」
  • 佛教:《阿彌陀經》的核心內容,就是這四個字!
    一個人活著的真正目的,就從無數的苦中,能夠找出樂來。很多人以為,今天吃飽飯了,就是樂;達到自己的人生目的了,就是樂。甚至在與別人的「爭鬥」中,獲得了勝利,這也是一種樂。但是佛陀所說的樂,並非是這種短暫的心理感受。佛陀所說的樂,就是遠離諸苦。為什麼這樣說?佛陀成道時,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 佛教:佛陀涅槃前,回答了這四個問題,佛弟子必知!
    雖然每個人的經歷都不一樣,但所受的諸多苦楚,卻無一離得開這八苦。正所謂「萬法因緣生,萬法因緣滅」,無論經歷了多少痛苦,但最終也不得不選擇「離開」。這就算是佛、菩薩、羅漢,都不能改變。據典籍記載,在佛陀住世的最後一天裡,阿難尊者與諸比丘得知佛陀將入涅槃。雖諸弟子和比丘很難受但卻沒能忘卻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