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油膩食物不舒服,經常餐後腹瀉?
後背或者兩肩之間有疼痛感?
飯後感覺口苦、早上容易噁心?
有時大便出現白色或者土色……
如果你出現以上症狀,請別忽視,因為這些症狀可能預示著你的膽汁分泌已經不足了。
膽汁是什麼?它有什麼作用呢?
膽汁作為一種重要的消化液,在整個消化系統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若沒有膽汁,脂肪的消化吸收就成了大難題,若是膽汁分泌不足或出現流出障礙,脂溶性的維生素也就無法被吸收。
膽汁的作用不容小覷,它對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意義。
1.膽汁促進脂肪消化
膽汁中的膽鹽、膽固醇和卵磷脂都可作為乳化劑,使脂肪裂解為脂肪微滴分散在腸腔內,加速胰脂肪酶分解脂肪。
2.膽汁促進脂肪吸收
膽汁中的膽鹽因其分子結構的特點,可聚合成微膠粒,腸腔中的脂肪酸等均可滲入到微膠粒中,形成水溶性複合物。
因此,膽鹽便成了脂肪分解物通過腸上皮表面靜水層到達腸黏膜所必需的運載工具,對脂肪分解產物的吸收有重要作用。
3. 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
膽汁對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A、D、E、K)的吸收有促進作用
4. 避免內分泌失調
如果脂肪消化吸收有問題,會出現必需脂肪酸不足,從而引發內分泌失調的問題。
看到這裡,是否讓你倒吸一口氣,原來脂肪的消化吸收出現障礙會引發這麼多問題。那我們怎樣才能判斷自己是否也存在膽汁分泌不足或出現膽囊問題呢?其實可通過症狀來發現,如果你出現文章開頭提到的症狀,就要小心了,因為這些症狀和膽汁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下面我們來一一解釋這些症狀背後的原因:
1. 吃油膩食物不舒服,甚至出現"脂肪瀉"
有些人一吃油膩的食物,腸胃就不舒服,甚至排便還出現油脂類物質,這是膽汁不足或膽汁的排洩功能有障礙,導致不能有效的乳化食物中的脂肪,尤其是反式脂肪酸,未被消化的脂肪激惹腸道,從而導致腹瀉。
2. 後背部兩肩之間疼痛
肝臟和膽囊本身不會感到疼痛,但支配它們的神經在後背肌肉,特別是右肩胛骨,出現這種情況最常見的原因是膽汁淤堵,膽結石膽囊炎,反射至右側疼。
3. 噁心或飯後感覺口苦
嘔、噁心反應的是膽囊膽汁的問題,膽汁是肝臟清除毒素的一個路徑,如果流出不暢,很多毒素會在體內堆積,導致我們噁心感;飯後感覺口苦多半是膽汁反流造成的。
4.白色或土色大便
大便正常顏色是黃色的,出現白色或土色代表膽汁分泌不夠;另外,如果大便中出現脂肪油脂光澤,也是膽汁不足的表現。
這些不適症狀背後的原因你已經知道了,是膽汁分泌不足或膽汁排洩障礙,那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如果你了解膽汁的來源,膽汁是如何工作的?你就能找到膽汁分泌不足或膽汁排洩障礙背後的原因,自然你也就找到了解決方案。
{!-- PGC_COLUMN --}
以下是付費內容
膽汁的來源:
膽汁在肝臟裡合成、排洩、分泌,正常成人每天分泌膽汁800-1000ml。
膽汁在肝臟合成後經由膽管源源不斷的流入到膽囊,在膽囊中儲存,膽囊是貼服於肝臟
的口袋型的器官,主要的功能就是把膽汁濃縮,然後分泌一些潤滑劑。
膽汁是如何工作的?
在我們吃飯的時候,通過膽囊的收縮把膽汁排入到十二指腸內部,膽汁不僅僅對脂肪消化吸收有幫助。
而且膽汁作為一種排洩液,將體內某些代謝產物如膽固醇、農藥殘留、激素、重金屬等排入腸腔,隨糞便排出體外。
膽汁進入到腸道後不是直接排出體外,而是進行腸-肝循環,就是膽汁的成分膽鹽在小腸內絕大部分被吸收入血,再入肝重新生成膽汁。
所以無論是肝臟、膽囊還是腸道,三者任何一個出現異常,都會導致膽汁代謝異常。
造成膽汁分泌不足的主要原因:
第一:肝臟疾病導致膽汁分泌不足
我們剛剛講了膽汁是由肝臟生成的,若肝臟出現問題,就無法生成足夠的膽汁。
我們的肝臟承受著你難以想像的巨大壓力,據統計,人類到目前為止人為製造了至少8萬多種化學物質,每年平均每個人攝入食品添加劑已超過10斤,我們體內的食品添加劑和化學物質超出我們想像,也超乎肝臟的代謝能力,從而導致肝臟受損,出現肝炎、脂肪肝、肝硬化等,進而影響膽汁的分泌。
另外,過多的毒素如酒精、反式脂肪酸,精加工食品,慢性炎症的飲食,肥胖等都會影響肝膽功能。
保護肝臟,你可以這樣做:
①調理肝臟需先調胃腸道,只有腸道健康了,肝臟才能健康。腸道健康要保證腸上皮細胞的完整性和腸道菌群平衡,相關問題可參考專欄中其他的篇幅內容。
②減少對肝臟的傷害,比如減少熬夜、酒精攝入、吃垃圾食物等。
③補充支持肝臟解毒的營養素,如穀胱甘肽,奶薊草、薑黃等。
第二:胃腸道消化酶不足或腸道吸收功能障礙導致膽汁分泌不足
說完肝臟再來說說胃腸道,如果胃酸分泌不足消化酶缺乏,也會導致膽汁排出受到抑制。胃裡消化的食糜因為胃酸的存在是酸性的,而人體的空腸和迴腸是不能耐受酸性環境的,身體為了協調這種不平衡會根據食糜的酸性等額分配胰液和膽汁(胰液和膽汁是鹼性,可中和酸性食糜),也就是說,如果胃酸不足,食糜的PH值不夠低,膽汁的排出就會減少。
胃酸消化酶不足如何改善:建議在胃黏膜完好的基礎上補充消化酶、B族維生素和鹽酸甜菜鹼。詳情請參考:諸多胃部不適,這麼調理就對了。
如果你是因為小腸黏膜受損導致吸收膽鹽出現障礙,從而影響膽汁的合成分泌,則需要通過修復腸漏,補充益生菌和益生元,來改善小腸的消化吸收功能。詳情請參考:腸漏調理方案。
第三:膽囊膽管問題導致膽汁淤積
導致膽汁分泌障礙最常見的原因還是膽囊及膽管問題,比如常見的膽石症、膽囊炎等,下面我們一一了解下。
(1)膽石症:
指發生在膽囊或膽管內的結石,引發的原因主要是飲食不規律(尤其是不吃早餐);飲食過飽;攝入過多膽固醇、反式脂肪酸;細菌病毒寄生蟲感染;短時間內減重過快等。
那膽石症應該如何治療呢?
雖然膽石症可通過手術方式切除膽囊,但如果術後不改變飲食和生活方式,5年內復發的風險比較高。以下建議可幫助膽結石人群:
①如果是小結石、症狀輕微,建議關注腸道健康,避免腸道菌群失調;
②不要進食太多,定時吃早餐,避免加工零食;
③營養補充調理:可補充多不飽和脂肪酸,卵磷脂(9-12g/天,三餐分開服用),維生素C(每天4次,每次500mg,持續2周),維生素E(400單位/天),鎂(300mg/天)等。
④充足水分:每天八杯清水(35ml/kg)有助於保持膽汁含水量,可防止晶體結塊。
(2) 膽囊炎:
膽囊和小腸之間有一條直接相通的管道,是用來排出膽汁的,腸道中的細菌經常逆行而上,比如大腸桿菌逆行進入膽囊就會引起膽囊炎。
不過人體也有自我保護措施,膽囊中的膽汁衝刷似的排入小腸,讓細菌難以定植並侵入人體組織,但如果膽囊有結石的存在,會阻塞膽管,細菌無法被排出膽囊時,炎症也就來了。
膽囊炎症不處理,長期刺激慢慢形成膽囊息肉就不好了,畢竟部分膽囊息肉會有膽囊癌的風險。
所以預防膽結石或者改善膽結石至關重要,請你不要忽視。
食物的消化從口腔開始,到胃酸的分泌,再到小腸中胰液、膽汁及小腸液的參與,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當你出現消化不良、脂肪瀉、口苦等症狀時,一定要留意膽囊的健康,並關注膽汁的排洩,找到背後原因及時調理。
關於膽汁的健康知識就介紹到這裡,下一篇我們來了解另一種消化液——胰液。
參考資料:
1. 張建龍·康福信·關亞群 . 人體機能學 . 科學出版社,2016.2. 膽石症的功能醫學評估和幹預(下)-膽汁形成與膽石症的病理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