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泰國美食,冬陰功、咖喱、各種海鮮馬上湧入腦海,近年來泰式炒麵(Pad Thai)在世界各地也是越來越火。這道美食已成為泰國的國家料理,但它的烹調方法和用料其實都與中國烹飪有聯繫。
Pad在泰語中意為「炒」,Thai即是泰國,Pad Thai即「泰式炒」,實為一種炒麵。近年來,這種炒麵在美國十分火爆,成了美國泰餐館的標配。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遊客來到泰國,Pad Thai在中國遊客中也有了名氣。
泰國最有名的泰式炒麵店要數曼谷瑪哈猜路上的「提沙麥泰式炒麵」,這家店是泰國歷史最久的泰式炒麵店,可追溯至二戰中期。現在,店內五個炒鍋每天不停轉,店外的泰國和外國遊客為了大飽口福大排長龍。
「提」在泰語中意為「天賜的」,「沙麥」則來自店面創始時的主廚沙麥·百沙末的名。店內資深員工本對記者說,沙麥二戰時就來到這裡開炒麵店,當時店沒有自己的名字,就以店所在的地區「鬼門」為名,稱為「鬼門炒麵」,直到1966年9月9日,正式改名為「提沙麥泰式炒麵」,至今也有50多年了。如今,這家泰式炒麵老店依然算是泰式炒麵的「領跑者」,他們開發的蛋包炒麵廣受歡迎。
沙麥·百沙末如今已經過世,她的丈夫措·百沙末介紹說,早年的泰國炒麵就是配上炒雞蛋加糖,不會有很多的配料,後來為了提升味覺體驗開始加入蝦汁,成為這家炒麵店的特色。據他介紹,二戰時期的泰國總理鑾披汶·頌堪發明了泰式炒麵,這位總理還認定他們的店為泰式炒麵最佳餐館,曾邀請外國客人來品嘗。
為何這位總理要發明泰式炒麵呢?據泰國《泰叻報》早先報導,鑾披汶·頌堪在二戰後期因茉莉香米價格攀高,呼籲百姓多吃粿條,即中國潮汕式的麵條,但因為粿條是中國食物,於是強調「泰化」的鑾披汶·頌堪在中國粿條的基礎上發明出了泰式炒麵,起初名字還叫「炒粿條」,或者「泰國炒粿條」。
此後,泰式炒麵風靡泰國,起初都用泰國各地的粿條廠產的米線製作,後來莊他武裡府的一家華人粿條廠產出了保質期較長的米線,於是都改用這種「莊他米線」。
英國廣播公司(BBC)的旅遊專欄上由戴維·法利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一名泰式炒麵廚師西麗加楞·沙瓦迪認為,米線和炒這種烹飪方式是泰式炒麵的核心,而它們都是在250年前由中國傳入泰國的,不僅如此,泰式炒麵的配料,如豆腐、幹蝦,很明顯都是從中國傳入泰國的。因創新加入的食材不一樣,在甜、鹹、酸三個味道上的把控各自不同,所以泰式炒麵的呈現方式也有差異,比如有的店裡依然選擇放在盤子裡,有的店裡盛在蕉葉上。
但不管怎麼說,這個泰式炒麵就像泰國的文化一樣,吸收了不少包括中國文化在內的外國文化精華,再經過演變與改造,產生出了不一樣的精彩。
來源/新華社(曼谷) 記者楊舟
視頻/鳳凰視頻
在揭陽,吃什麼、上哪吃、哪好吃、怎麼吃,盡在「食在揭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