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吃透AI晶片技術路線,清華尹首一教授演講全文 | GTIC2020

2020-12-12 手機鳳凰網

編輯 | 心緣

GTIC 2020全球AI晶片創新峰會剛剛在北京圓滿收官!在這場全天座無虛席、全網直播觀看人數逾150萬次的高規格AI晶片產業峰會上,19位產學界重磅嘉賓從不同維度分享了對中國AI晶片自主創新和應用落地的觀察與預判。

清華大學微納電子系副主任、微電子所副所長尹首一教授首登GTIC,圍繞《中國AI晶片的創新之路》主題,深入淺出地探討了AI晶片在中國的進展,並對AI晶片產業的關鍵技術與創新機會進行了系統的梳理與預判。

▲清華大學微納電子系副主任、微電子所副所長尹首一教授

在演講期間,尹首一教授重點為大家梳理了當前AI晶片的技術路線分類,分別介紹了指令集架構處理器、數據流處理器、存內計算處理器、可重構處理器、脈衝神經網絡處理器及神經形態器件等AI晶片的不同研究方向,並對AI晶片進行了階段性回顧和展望。

他總結道,目前AI晶片仍處起步階段,在科學研究和產業應用方面具有廣闊的創新空間,而中國AI晶片產業創新正與國際同步,未來大有可為。

以下為尹首一教授演講實錄整理:

一、2025年全球AI晶片市場規模將達700億美元

AI晶片產業發展至今已有五六個年頭,現在進入攻堅階段。大家已經達成這樣一個共識,人類社會正從信息化邁向智能化,人工智慧(AI)成為實現智能化的一個關鍵手段,而在這其中,晶片是核心基石和戰略制高點。

耳熟能詳的AlphaGo、自動駕駛,手機上的人臉解鎖、智能拍照,無線耳機的人機互動……都離不開AI晶片的支撐。

在推動智能化發展方面,AI晶片有兩個最核心的作用:一是晶片的「絕對算力」是決定智能化所能達到的最高水平的關鍵因素之一;二是「計算能效」是決定智能化應用範圍的關鍵因素之一。

從「絕對算力」來看,今年OpenAI推出的GPT-3非常火,成為今年自然語言處理中最強大的模型,這個模型有1700億個參數,使用了一萬張GPU卡進行訓練。沒有這樣強大的算力,GPT-3無法達到目前的智能化水平,可以說「絕對算力」決定了今天智能化的水平。

晶片算力的發展速度與人工智慧算法對算力的需求增長之間存在巨大的差距,通用處理器平均每兩年性能翻一番,而算法模型對算力的需求大概每3.4個月就翻一番,這是AI晶片需要解決的問題。

從「計算能效」來看,今天有非常多的應用領域面臨迫切的智能化需求,人工智慧技術正從雲端向邊緣和物聯網設備快速滲透。然而人工智慧技術能否實用化,受限於軟硬體系統的計算能效。比如,語音識別顛覆了傳統的人機互動接口,如果沒有低功耗高能效的AI晶片,在智能耳機等便攜穿戴設備上就無法實現令人滿意的用戶體驗。

伴隨著人工智慧產業的快速發展,AI晶片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據第三方機構預測,全球AI市場規模到2025年將達到6.4萬億美元,其中全球AI晶片市場規模預計在2025年將達到700億美金,今年中國AI晶片市場規模已超過75億人民幣,未來有非常強勁的增長潛力。

二、兩大維度整體梳理AI晶片分類

大家經常問:「AI晶片用在哪裡?」、「AI晶片屬於什麼類別的產品?」在峰會現場,尹首一教授從應用場景和技術路線兩個維度,概述了AI晶片尤其是中國AI晶片的發展全貌。

他認為,中國的AI晶片發展起步和國際產業基本同步。據不完全統計,今天中國在做AI晶片的企業超過100家,從地域劃分來看,北京、上海、長三角、珠三角是最為活躍的區域。

從應用場景的角度做劃分,AI晶片可以分成雲端、邊緣端兩類。

雲端可以進一步細分成推理應用和訓練應用。推理應用是大家每天都在網際網路服務中能感受到的,比如搜尋引擎中的自然語言翻譯、電商網站的用戶推薦系統、很多地方在建的城市大腦等;而訓練應用是今天所有人工智慧系統開發的基礎。

邊緣側的應用場景非常繁多,比如智慧型手機、智能音箱、安防監控、智能駕駛、無人系統等,在這些終端設備上都是推理應用。

今天AI晶片成長非常速度,從2017年到2022年,不同應用領域的AI晶片的複合增長率都在50%左右。綜合來看,五年間以55%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快速發展。

從技術路線的角度,今天的AI晶片可以分成兩大類。

一類是深度神經網絡處理器,對今天深度學習的核心基礎——深度神經網絡——進行計算加速。

另一類是神經形態處理器,通過對人腦結構的研究,設計電路或器件來複製或模仿人腦機理,實現智能處理能力。

三、實現深度神經網絡處理器的四類典型架構

深度神經網絡處理器,從計算架構的角度可分成四種不同的類型:(1)指令集處理器(2)數據流處理器(3)存內計算處理器(4)可重構處理器。

無論哪種技術路線,最終目標都是實現對深度神經網絡的計算加速。

首先來看一下指令集架構AI處理器。

指令集架構AI處理器可以定義為一類使用專門為神經網絡運算而設計的指令集的處理器。

說到指令集,大家熟悉的CPU是最典型的指令集處理器的例子,採用一套預定義的定長或者變長的指令作為數據處理的基本單元,通過對這些指令的組合構成指令流,由指令流來驅動處理器完成複雜計算任務。

通過對神經網絡計算特徵的抽象,構造出神經網絡專用指令集,設計硬體架構高效執行這些指令,就實現了專用的AI處理器。

尹首一教授通過寒武紀的例子進一步解釋了神經網絡專用指令集和處理器架構。上圖是寒武紀公開發表的DianNao架構結構示意圖,其中典型的計算部件有三個NFU(神經功能單元),分別是並行乘法器、加法樹、激活函數三類單元,另外還有三個不同的存儲單元,分別存儲著輸入特徵數據、模型權重、輸出數據。

寒武紀DianNao架構的運行受到CP控制器的控制,神經網絡指令集中有存儲指令LOAD、READ、WRITE等、運算指令MULT、ADD等。典型的神經網絡被表達為通過這些指令組合構成的指令流,從而驅動處理器完成計算。

第二類是數據流AI處理器,這是一種計算行為由數據調度決定的數據流驅動的張量處理架構,其特點是優化數據復用和計算並行度。

在典型的數據流處理器中,神經網絡張量會被劃分成不同的tile,每個tile內的計算被映射到一個處理單元(PE)陣列中。典型的數據流包括兩種:一種稱為權重穩定數據流,一種稱為輸出穩定數據流,分別對應著充分復用權重數據、充分復用輸出數據,通過不同數據流提高數據復用、減少緩存,提高計算並行度,從而最終提高晶片的處理能力和處理能效。

第三類存內計算處理器,如今吸引了很多研究機構、創業公司及投資機構的興趣。

什麼是存內計算?邏輯電路或處理單元被放置到存儲器內部,使數據更接近處理單元;或者直接在存儲電路中執行計算,而無需進行數據傳輸,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存內計算概念。

它能解決什麼問題?在傳統計算架構中,處理單元和存儲器是分離的結構,每次計算都要在處理單元和存儲器之間進行一定的數據搬移。而存內計算架構,不需要在存儲器和計算單元間大量搬移數據,解決了今天傳統計算架構面臨的「存儲牆」問題。

存內計算根據採用存儲器類型的不同,可以分成不同的技術路線,包括:阻變存儲器(RRAM)、快閃記憶體(Flash)、靜態隨機存儲器(SRAM)等。

RRAM和Flash屬於非易失存儲。以RRAM為例,每個存儲單元裡面的電阻值通過電流來調節,每個單元可以調節多種阻值,典型憶阻器結構是交叉開關形式。

AI算法中大量存在的是矩陣和張量計算,在RRAM中,將神經網絡權重以電導的形式寫到cross-point上,再把輸入值以電壓形式輸入到存儲器的字線上,當電壓施加到電阻上,就有電流流過,這些電流在位線上自然地被累加起來。這就形成了在矩陣和張量計算中的乘法累加過程,把數學上的矩陣和張量計算轉化成了物理上的基爾霍夫定律和歐姆定律表達的電壓和電流的關係,用物理方式完成了數學計算。

這也就是今天存內計算最吸引人的地方,我們不再採用傳統的數字計算部件,而是採用模擬、物理的方式去實現計算。

除了前面提到的RRAM、Flash非易失存儲以外,晶片中用到最多的是SRAM,有製造上的優勢。SRAM中也能夠通過模擬方式實現矩陣/張量計算,免除了數據搬移,降低了計算功耗、提高了計算能效。

第四類是可重構AI處理器。用簡單的詞來概括可重構架構的特點,可以說它是一種空間陣列,計算單元在空間排成一個陣列結構,具有計算並行性;它也是近存計算,每個計算單元附近有存儲單元,這樣減少了數據搬移的距離;另外,它還具有彈性粒度的計算單元,通過電路重構支持多種數據位寬;隨著算法需求變化,動態重構計算架構,靈活支持多種數據流,由數據驅動完成計算。

可重構AI處理器在運算部件、處理單元、片上互連、計算陣列等方面實現了分層次架構重構,各個層次在運算中協同配合,實現了多元編程機制,這樣的架構克服了傳統計算架構中數據位寬固定或者數據流固定的缺點,提升了AI計算的算力和能效。

例如,今天的神經網絡中有一個典型需求是多數據位寬量化,一個神經網絡中不同神經層可被量化成不同的數據位寬,可重構AI處理器的多尺度編程能力與之配合,可以顯著減小模型體積、提高計算速度和能效。

四、解讀神經形態處理器的兩大研究路徑

接著,尹首一教授講解了AI晶片的另一大技術路線——神經形態處理器。

從技術路線角度來看,神經形態處理器可以被細分為兩類:一是脈衝神經網絡處理器,二是神經形態器件。

脈衝神經網絡從數學上模擬了大腦神經網絡中的脈衝放電機制,是對人腦神經網絡的一種抽象。把脈衝神經網絡的典型數學模型,通過電路方式實現出來,晶片在運行中就能模仿人腦計算的特點,即實現了一定程度的類腦計算。

例如,清華大學的天機(Tianjic)晶片,通過優化電路設計,不僅支持脈衝神經網絡,而且同時支持深度神經網絡,實現了深度神經網絡和脈衝神經網絡的「二合一」。此前大家看過一段演示視頻,通過天機晶片控制實現了自行車的自動駕駛,展現了脈衝神經網絡的智能處理能力。

神經形態器件,則是設計一種物理器件,在物理上模擬神經元的行為。

應用離子動力學可以逼真地模擬生物突觸的可塑性以及神經元工作機制,通過物理方式實現能夠模擬神經元放電過程的器件。假如我們把大量的模擬人類神經元行為的器件互連起來,就有機會製造一個非常接近於人腦神經網絡的系統,有望實現類腦智能。

這裡的代表性工作是中科院微電子所和麻省大學的合作成果,設計製備出了一種新型器件結構,當施加電脈衝以後,它的響應曲線和人腦神經元受到刺激後的響應曲線非常接近。大量的器件連起來,就能構造出類似人腦的神經網絡系統。這就是通過神經形態器件的方式去實現人工智慧計算的技術路線。

五、中國AI晶片產業創新正與國際同步

在演講尾聲,尹首一教授對AI晶片發展做了階段性回顧和總結

首先,經過五六年的發展,AI晶片已經取得非常大的成績,但它仍然處於起步階段,無論在科學研究還是產業應用方面,都具有非常廣闊的創新空間。

其次,人工智慧從算法和應用角度來講,給晶片提出大量新需求,它將促使AI晶片去探索很多顛覆性的技術,徹底突破傳統架構的性能和能效瓶頸,實現跨越式發展。

最後,中國的AI晶片創新與國際同步,今天中國AI晶片的技術路線最全面、應用領域最豐富,伴隨著人工智慧產業快速發展,中國AI晶片將大有可為。

以上是尹首一教授演講內容的完整整理。除尹首一教授外,在本屆GTIC 2020 AI晶片創新峰會期間 ,比特大陸、地平線、黑芝麻智能、燧原科技、壁仞科技、光子算數、知存科技、億智電子、豪微科技等晶片創企,全球FPGA領先玩家賽靈思,Imagination、安謀中國等知名IP供應商,全球EDA巨頭Cadence,以及北極光創投、中芯聚源等知名投資機構,分別分享了對AI晶片產業的觀察與思考。如感興趣更多嘉賓演講的核心乾貨,歡迎關注芯東西後續推送內容。

相關焦點

  • 光子算數白冰:詳解光子AI晶片落地進展與研發路徑|GTIC2020
    在這場全天座無虛席、全網直播觀看人數逾150萬次的高規格AI晶片產業峰會上,19位產學界重磅嘉賓從不同維度分享了對中國AI晶片自主創新和應用落地的觀察與預判。在峰會下午場,光子算數創始人兼CEO白冰以《AI晶片的另一條路:光子晶片》為主題發表演講。
  • 誰是中國AI晶片的少林和武當?
    如果細數中國AI晶片領軍人本科畢業的學校,那就會發現,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簡稱中科大)撐起了中國AI晶片的超級戰隊。本文將用他們本科畢業的學校作為串聯全文的主線,去了解中國AI晶片領軍人物們的創業經歷和成果。
  • 評價一款AI晶片最關鍵的指標是什麼? | CCF-GAIR 2020
    目前,各種促進深度學習算法有效處理的新架構和新技術不斷推向市場。那評價一款AI晶片最關鍵的指標到底是什麼?即便是需要極致算力的場景,在實際應用中也會發現,AI晶片的峰值算力和有效算力之間可能會有很大差距,這是否意味著有效算力比峰值算力更有說服力?尹首一認為,簡單的用某個指標去評價一款AI晶片,可能有點以偏概全。很多應用場景關注的側面可能完全不一樣。像自動駕駛應用,當下要解決從無到有的問題,因此會更加追求算力,功耗會放到第二位。
  • 智一科技龔倫常:中國半導體正邁進黃金時代 | GTIC2020
    在這場全天座無虛席、全網直播觀看人數逾150萬次的高規格AI晶片產業峰會上,19位產學界重磅嘉賓從不同維度分享了對中國AI晶片自主創新和應用落地的觀察與預判。峰會開場,北京智一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CEO龔倫常,代表主辦方進行題為《擁抱芯世界,開創新未來》的致辭。
  • Cadence孫曉陽:破解晶片設計驗證難題的妙招:GTIC2020
    在這場全天座無虛席、全網直播觀看人數逾150萬次的高規格AI晶片產業峰會上,19位產學界重磅嘉賓從不同維度分享了對中國AI晶片自主創新和應用落地的觀察與預判。在峰會下午場,Cadence公司驗證事業部產品工程總監孫曉陽帶來主題為《AI大時代中的晶片設計驗證挑戰》的演講。
  • 地平線鄭治泰:深度解讀軟體2.0時代AI無人化「玩法」|GTIC2020
    在這場全天座無虛席、全網直播觀看人數逾150萬次的高規格AI晶片產業峰會上,19位產學界重磅嘉賓從不同維度分享了對中國AI晶片自主創新和應用落地的觀察與預判。在峰會上午場,地平線首席戰略官鄭治泰,發表了題為《軟體2.0時代AI晶片的挑戰》的演講。
  • 那個清華女教授的演講,真要全信,一定會輸的一敗塗地
    文/阿呆爸 1 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最近做了一次《不確定時代,教育的價值》的演講。 放在清華,她也許是「普通」,放在全中國,她絕對是處於金字塔頂尖的高知。 3 劉瑜自己資歷耀眼,她的老公也毫不愧色。 她的老公是誰呢?周濂。本科上的是北京大學,博士讀的是香港中文大學。現在是中國人民大學的教授。
  • 閱文騰訊要把網文IP改成長音頻,腦機接口、5G 晶片、AI晶片
    3月18日,閱文集團昭示,店鋪與騰訊音樂休閒遊集團(「TME」)達標韜略經合,將聯袂開闢長音頻領域有聲撰述商海。搭夥內容剖示,閱文將授權TME把閱文曬臺上的文學作品造作為長音頻有聲讀物,二者方可在獨家涼臺上向環球批發這些有聲作品。
  • Yann LeCun清華演講:中美AI研究哪家強?看好AI哪個方向?(附提綱+PPT)
    Yann LeCun來清華講座的消息早在半個月前就傳遍了科技圈,一票難求。 AI發燒友們激動了幾周,22號終於朝聖一般一睹大神。 本次演講為清華經管學院、清華x-lab、Facebook合作開設課程《創新與創業:矽谷洞察》的第一講,既是課程又是講座,因此整個講座風格也是頗學院派:從最早追溯到1957年神經科學的監督學習談起,並對神經網絡的訓練做了一個基本的介紹。
  • 年度AI晶片盛會12月1日北京見!終極議程彩蛋劇透
    5RkEETC-電子工程專輯作為2020年備受期待的AI晶片創新峰會,本次峰會將匯集19位來自國內外半導體巨頭、國產AI晶片企業的創業者、決策者和技術大牛,以及頂級VC的合伙人,一起同臺演講與激辯,從不同維度展開雲邊端AI晶片在自主創新、資本市場、落地機遇,以及面向自動駕駛、智慧城市等領域的思辨與趨勢預判。
  • AI技術在算法、算力、數據上還有多大突破潛力?
    Mitchell教授反思最近人工智慧技術的進步趨勢,展望未來,一種方法本來就需要結合與集成。 在中國,也有一支創新力量正在「抵禦」嚴寒入侵。 「實際上在學術界大家一直沒有想清楚一件事情,就是我們為什麼要用這麼深的模型?今天深度學習為什麼會成功,裡面的關鍵是什麼?」南京大學周志華教授說。
  • 網易有道CEO周楓回母校清華演講:技術沒有好壞 使命感才是終解
    6月22日,網易有道CEO周楓作為優秀畢業生代表,應邀在2020年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畢業典禮發表演講,作為一位頗有成就的「學長」分享了其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體會。周楓表示,只有跳出自己的舒適圈,勇敢的擁抱人生中的挑戰,有意識的訓練自己在複雜情況下的應變能力,才能贏得自己的人生。
  • 國產晶片有戲了?3nm晶片關鍵技術被突破,復旦大學教授立功了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國產晶片有戲了?3nm晶片關鍵技術被突破,復旦大學教授立功了。而還有一種辦法也能夠提高晶片的整體性能,而這種方法就是改進電晶體技術,此前採用的都是FinFET電晶體技術,但是在如今製程不斷萎縮的情況下,這樣的技術已經不足以支撐今後晶片的發展了,要想有實質性的突破,就必須嘗試全新的電晶體技術了。
  • 3nm晶片關鍵技術獲得突破,復旦大學教授建「奇功」
    每次在談及晶片話題的時候,我國國內網友雖然對國家充滿信心,但是也不乏一些悲觀的網友對於我國能夠突破美國的晶片封鎖而擔憂,在他們看來我國晶片製造領域在和美國有著如此巨大的鴻溝情況下,想要在5年以內實現國產晶片7成自產率簡直是天方夜譚。
  • 矽典微創始人徐鴻濤:晶片性能的提升讓射頻技術真正普及
    會上,矽典微創始人、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教授徐鴻濤博士分享以射頻技術的起源、發展以及在萬物智聯新時代下新興應用的技術演講。無線技術在如今的生活中已是無處不在,從行動支付的無線數據傳輸,到共享單車的配對解鎖,射頻技術所賦能的點滴改變和技術創新的驅動息息相關。
  • 「芯人物」周祖成:在清華一待就是一甲子,創辦國內首個晶片設計的...
    EDA作為晶片設計的重要工具,在推進集成電路的發展上不可或缺。EDA軟體不是簡單單一或幾個軟體 ,涉及近百種不同的技術的軟體工具集群。那時一位美國大學校長帶團到實驗室參觀時,非常驚訝地發現,清華EDA實驗室擁有的設備和軟體他們的學校還沒有。該實驗室的成立,讓EDA工具第一次進入中國集成電路行業的視野,為中國集成電路人打開了一扇面向國際前沿集成電路設計方法學的窗戶。政府工業部門相繼前來參觀,希望清華大學為他們培訓研究所和工廠的技術骨幹 。
  • 清華教授說女兒正成為「普通人」,希望孩子開奶茶店:你還真信啊
    那讓你的孩子,出了大學就開奶茶店,一做一輩子,你願意嗎?一位清華教授,就願意。但你還真的信啊?清華教授的女兒正成為"普通人",希望孩子開奶茶店這位清華教授叫劉瑜,是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政治系副教授,丈夫周濂是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兩人都是年輕有為,學術在線的大牛。
  • 清華附小校長:四年級閱讀吃透這份題,考試不扣分,次次一騎絕塵
    這份清華附小校長自製的四年級語文課外閱讀能力拓展提升資料,家長列印,孩子吃透,考試不扣分,次次一騎絕塵領先眾同學!需要獲取此電子版及了解更多學習方法,文末有提示!老師堅持每天整理各科學習資料,喜歡就多多關注吧!
  • 43位頂級學術IP演講全收錄,最值得收藏的30萬字「全文+PPT」精華 |...
    學術類演講無數,如何完整學習汲取精華內容?AI 科技評論為您誠意奉送最值得珍藏的年度大禮包,43 位學界頂級IP的演講全文+PPT,圖文並茂,乾貨滿滿。比如:在中國人工智慧學會 AIDL 舉辦的「人工智慧前沿講習班」上,AI 科技評論相繼整理了清華大學張長水教授《神經網絡模型的結構優化》、清華大學朱軍副教授《貝葉斯學習前沿進展》、北京大學王立威教授《機器學習理論:回顧與展望》、南京大學俞揚博士《強化學習前沿》等多個講習班演講全文,每篇文章均超萬字。這些關於人工智慧的相關基礎知識一經推出,廣受讀者的好評與支持。
  • 清華博士:自編英語詞根詞綴「記憶法」,無論小初高,吃透定高分
    清華博士:自編英語詞根詞綴「記憶法」,無論小初高,吃透定高分英語是一門特殊語言科目。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在學習英語,因為英語也成為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社交的一種交往技能。在學校,無論是小學初中高中,英語這一門科目都是孩子們吃力的科目,因為從低年級還是到高年級。英語知識的難度也逐步提升。英語這一門科目主要就是單詞和語法,只要掌握好這兩大類。英語成績提升是沒有問題的。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一定要有自己的學習方法,無論是單詞還是語法。單詞是要會累積和記憶,很多同學都是死記硬背的方法來學習,這樣只會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