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史記》記載,漢高祖劉邦48歲起兵反秦,僅僅用了七年實現了大一統,成為大漢朝的開國君主,換句話說就是,他前面的48年幾乎是默默無聞的。即便是按照《漢書》的記載,劉邦起兵時也已經37歲「高齡」了,按照咱們現在很多招工標準,很多工作都已經幹不成了,畢竟35歲以上往往不那麼受待見。劉邦為什麼這麼大了才開始有「出息」呢?#劉邦#
家庭原因:
劉邦出生成長在沛縣,從小不務正業,是個著名的流氓,最喜歡的是就是酒和女人,因此氣的他父親太公多次罵他,說他不如他的二哥劉仲。不過劉邦在沛縣當流氓這些年,倒是結識了不少人,三教九流的人都有,高端的像縣裡的蕭何,低端的像街市上殺狗賣肉的樊噲。
正是因為朋友多什麼朋友都有,所以劉邦被任命為了亭長。按照劉邦的性格這個亭長也可能幹不長,但是隨後在去呂公接風宴上蹭吃蹭喝騙來一個妻子並在隨後有了女兒兒子後,劉邦就不得不拼命了否則一家子就餓死了。於是他開始把亭長這個工作兢兢業業地幹了起來,經常出差押送犯人,也正是在押送犯人中他由於醉酒斬蛇起義,被逼走上造反之路,從而成功。
秦國的強大:
劉邦出生在戰國末期,此時秦國強大,各諸侯國都應經衰弱,無力與秦國抗衡,在這種情況下,劉邦就是有能力,他也沒機會發揮,而且他此時年輕,還在學習當中,不可能展現出什麼能力。他曾經想在信陵君門下效力,可是劉邦還沒見到信陵君,信陵君就去世了,於是他又投奔張耳,但是不久,魏國被滅,劉邦就只好會沛縣了。所以我們看到秦國的強大,使得劉邦沒有用武之地,當然也就展現不出他的能力,就更談不上有什麼出息了。
人脈建立的晚:
劉邦回到沛縣後,在泗水亭做了一個亭長,而此時秦朝已建立,秦始皇統一了中原,而且律法很嚴,軍事力量也很強大,劉邦一個亭長是不可能與他抗衡的,況且,劉邦此時也沒有自己的軍隊,人脈也沒有建立起來,劉邦不會以卵擊石,否則他也不能成為西漢開國皇帝了。那他怎麼辦呢?
於是他開始慢慢建立人脈,他長期在沛縣,因此和沛縣的官吏們都混熟了,逐漸他也有點名氣了,比如蕭何,曹參就是在這個時候,認識劉邦的。秦朝末年,秦朝的大權被趙高掌握了,但是趙高亂政,搞得天下大亂,有一次,劉邦押送徒役去驪山,結果半路逃了很多,於是劉邦讓剩下的人都逃走,但是其中有十多個人都願意跟著劉邦,這樣劉邦就開始了有了他自己的勢力了。
劉邦的缺點:
劉邦做亭長平時也沒什麼事幹,整天遊手好閒。哪裡熱鬧哪裡就有他的身影。今天張家辦喜事,他過去祝賀一下混頓酒。明天李家拆遷蓋新房劉邦過去幫個小忙再混上兩頓酒飯。除了好酒之外劉邦暗地裡還和一個寡婦關係密切。在這方面他的口碑在鄉裡不是很好。劉邦也沒辦法,誰不想娶個黃花閨女做老婆,但是沒有女人願意嫁給他。如果是現代人活到40歲,在日常生活中還忙活著這些,我想這輩子也看不到希望了。
劉邦的優點:
大氣,不拘一格,呂太公設宴款待當地的地主紳士,所來之人每個都出1000銅錢。劉邦聞風而來張口就是出1萬,驚得眾人目瞪口呆。其結果是不僅吃了頓免費豐盛的酒飯,還娶走了呂太公的閨女呂雉。從常人角度看來這根本就是個無法完成的任務,但劉邦做到了。不得不說劉邦的確有過人之處。
為人仗義,為朋友兩肋插刀,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他的朋友盧綰因為賭錢還不起債,討債人準備要剁掉他的手指。劉邦知道之後趕緊跑過去對討債人說,我家裡有東西你全部搬走,搬走的東西抵他的債。因為這事盧綰非常感動。劉邦不僅對盧綰這樣仗義,對其他朋友也是同樣如此。這點讓很多和他有相同嗜好的朋友都願意追隨於他。劉邦造反也是被逼的。因為他放走了去驪山修建陵墓的奴隸。按當時大秦的法律是要滿門抄斬的。所以他一頭扎進了芒碭山,帶領幾百個兄弟開始了他的造反生涯。
總結:
毫無疑問,劉邦的成功離不開「亂世出英雄」,甚至蕭何、韓信、張良等人後來的成功也離不開當時的「亂世」,如果大秦帝國一直平穩地發展,他們的人生是很難被記錄在史冊之中的,劉邦可能會成為囚徒,韓信可能會餓死,張良則浪跡天涯,再次尋找行刺秦朝皇帝的機會,蕭何相對好一點,至少還有升官發財的機會。但是,不得不說的一點是,每個人的人生際遇都不盡相同,是否能利用自己所處的平臺,最大化自己的能力,這也是一個人成功的關鍵。
如果您有想了解某些方面的歷史知識,可以私信小編,小編會為您答疑解惑,更新文章!(更多資訊可關注:煮酒論古今中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