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聲電子IPO,企業無實控人,研發費用率最高才5.02%

2020-12-23 新浪財經

來源:花朵財經

文|花朵財經

成立於1992年的蘇州上聲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近日提交招股說明書,擬在上交所科創板募集4.47億元用於「擴產揚聲器項目」、「擴產汽車電子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

據招股說明書介紹,公司是國內領先的前裝市場汽車聲學產品方案供應商,在國內同行供應商中,公司車載揚聲器產品市場佔有率第一。報告期內,公司車載揚聲器在全球乘用車及輕型商用車市場的佔有率分別為 12.20%、11.88%和 12.10%。

根據國際汽車製造協會(OICA)數據測算,報告期內公司車載揚聲器在中國、美洲、歐洲及其他市場的佔有率情況如下:

公司最近三年的營收,變化並不大,分別為12.21億,12.38億及11.95億,甚至還有小幅向下的趨勢。

按照產品來看,公司收入來源是車載揚聲器、車載功放及AVAS。其中,車載揚聲器為上聲電子近三年分別創造12.03億,11.78億,11.43億的營收,佔公司總營收的比例,分別為99.99%,99.09%及98.63%,是公司營收的主要來源。

被寄予厚望的AVAS,全稱是Acoustic Vehicle Alert System,汽車聲學警報系統。他通過汽車總線採集車速、檔位等信號,感知車輛狀態,並由單片機晶片或者 DSP處理器處理不同的聲學信號算法,最終發出不同車速所對應的警示聲音以提醒行人等其他道路使用者。

因此,AVAS是未來自動駕駛汽車的標配系統,從而受到上聲電子的重視。

雖然前景一片光明,但是AVAS最近三年為上聲電子貢獻的營收,僅僅是522.11萬,1393.49萬及1173.32萬。2019年,甚至營收下降15.8%。AVAS佔上聲電子營收的比例,分別為0.43%,1.13%及0.98%,呈現先高后低的趨勢。

分析完上聲電子的營收來源,我們再看公司的銷售區域。在疫情已經在全球蔓延的大背景下,由於各個應對疫情策略的不同,經濟復甦的力度和趨勢也不同。因此如果此時過度依賴國外市場,很可能會給公司營收造成不確定性。

上聲電子最近三年的銷售收入,分別有62.07%,63.41%,64.71%來自國外,有37.93%,36.59%及35.29%來自國內。

翻看公司的前五大客戶,前三甲分別是美國福特,德國大眾及美國博士(BOSE)。

來自海外的訂單,直接影響公司的銷售收入。2020年1-3月,上聲電子實現營業收入2.39億元,同比下降13.1%;歸母淨利潤398.67萬元,同比減少1481.37萬元。

需要注意的是,公司聲稱自己和特斯拉有供應關係。但根據招股說明書中的內容,雙方的合作關係僅僅是上聲電子獲得特斯拉「定點信」。但一般情況下,獲得定點信並不等同於獲得訂單。從項目定點到最終成功量產,還需要經過產品質量測試等諸多環節,歷時較長,能否最終取得盈利,還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利用特斯拉概念進行IPO,手法著實有些誇張。

除產品依賴國外市場外,公司實控人分散的問題也可能會影響上聲電子持續穩定經營。

「公司不存在持股50%以上的控股股東。」上聲電子表示,雖然元和資產與上聲投資實際支配公司股份表決權均超過30%,但雙方持有權益相近。任何單一股東及其關聯方無法控制公司股東大會或公司董事會,公司股東經營理念一致,治理結構穩定。

也就是說,上升電子的控制權是一場「三國演義」,上聲投資佔比35%,同泰投資佔比25%,元和投資及全資控股的元件一廠,佔比40%。

作為一家擬登陸科創板的企業,其技術先進性和模式創新性,是上市委和投資人關注的焦點。

但是翻看上聲電子的招股說明書,發現公司雖然強調「公司較早實現了車載揚聲器的國產化配套,於 90 年代成功開發出上汽通用別克轎車揚聲器系統,填補了國內組合式四聲道、雙音路結構車載揚聲器系統的空白。」

並指出「公司依靠核心技術開發和生產的產品獲得客戶和市場的認可,是公司技術實力、技術成果轉化能力的綜合體現。」

但通過研發費用的投入和產出來看,公司的技術創新表現有後繼乏力的表現。

從投入上看,上聲電子研發費用分別為4,587.80 萬元、4,977.84 萬元和 5,992.83 萬元,雖然呈現逐年上漲的趨勢,但是其研發費用率僅為3.76%,4.02%及5.02%。

也只有在2019年,其研發費用才和行業平均的5%-6%的研發費用率持平。

從研發成果上看,上聲電子依賴國外市場,必須取得國外認可的核心專利,才能順利依靠技術創新獲得訂單。

根據公司的招股說明書披露,公司2016年前取得境內專利(包括外觀專利)52項,2017年之後取得專利為15項。

而被國際市場認可的PCT國際專利,取得時間均為2014年(含)之前。

吃到草的馬兒才有研發新技術的動力。如此低的研發費用率,可能是上聲電子專利申請速度和PCT國際專利申請戛然而止的主要原因。

另外,在2020年創業板也實施註冊制改革之後,低研發費用率的上聲電子是不是應該「戰略轉進」?

相關焦點

  • 上聲電子科創板IPO:股權結構「三角凳」 海外市場風險不可小覷
    來源:翠鳥資本上聲電子科創板IPO,股權結構「三角凳」,海外市場風險不可小覷文|翠鳥資本無實控人的蘇州上聲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上聲電子」),正在衝刺科創板IPO。根據招股書,上聲電子無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截至招股說明書籤署日,公司股東上聲投資、同泰投資、元和資產和元件一廠的持股比例分別為35%、25%、24.16%和15.84%。其中,元和資產全資控股元件一廠,該兩名股東合計持有上聲電子40%股份。元和資產與上聲投資實際支配公司股份表決權均超過30%,雙方持有權益相近。
  • 悅康藥業IPO:科創屬性不足還涉嫌同門行賄 研發費用率偏低
    研發費用率偏低據《電鰻快報》觀察,研發方面,截至2019年12月31日,悅康藥業擁有研發人員368名,佔員工總數的12.68%;截至報告期末,悅康藥業通過技術創新已獲得授權專利121項,其中發明專利78項,形成主營業務收入的相關發明專利54項。
  • 上聲電子科創板IPO過會,需說明公司經營業績持續下滑的主要原因
    智通財經APP獲悉,12月1日,上交所發布科創板上市委2020年第112次審議會議結果公告,蘇州上聲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聲電子」)首發獲通過。 在上市委會議提出問詢的主要問題中,科創板股票上市委員會要求上聲電子說明: 1.
  • 上聲電子闖關科創板 或因疫情業績再下滑
    近日,蘇州上聲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上聲電子」)科創板IPO申請獲受理,東吳證券擔任保薦機構。上聲電子擬募資約4.47億元用於「擴產揚聲器項目」、「擴產汽車電子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無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招股書披露,本次發行前,公司股東上聲投資、同泰投資、 元和資產和元件一廠的持股比例分別為 35.00%、25.00%、24.16%和 15.84%,其中,元和資產全資控股元件一廠,該兩名股東合計持有上聲電子 40.00%股份。
  • 科興製藥IPO衝刺科創板 實控人鄧學勤卻是醫藥新人
    公開資料顯示,科興製藥是一家主要從事重組蛋白藥物和微生態製劑的研發、生產、銷售一體化的創新型生物製藥企業,專注於抗病毒、血液、腫瘤與免疫、退行性疾病等治療領域的藥物研發,並圍繞上述治療領域擁有一定中藥及化學藥技術沉澱。其主要產品包括重組蛋白藥物「重組人促紅素」、「重組人幹擾素α1b」、「重組人粒細胞刺激因子」,微生態製劑藥物「酪酸梭菌二聯活菌」。
  • 上聲電子、正弦電氣科創板IPO順利過會
    圖片來源:上聲電子招股書  上聲電子不存在持股50%以上的控股股東。  科創板上市委要求上聲電子代表說明報告期內公司經營業績持續下滑的主要原因;說明招股書中披露的同行業可比公司與主要競爭對手不一致的合理性,公司業績變化與產品主要應用於汽車行業同類客戶的同行業公司或其他汽車電子類企業變化情況是否一致;同時,要求上聲電子說明2020全年業績預計情況,是否存在對公司持續經營有重大不利影響的事項。
  • 汽車聲學產品供應商上聲電子IPO過會 經營業績持續下滑仍存風險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財經頻道關注到,現階段上聲電子的核心產品廣受客戶認可,但該公司的經營業績在行業周期及新冠疫情的影響下持續下滑。此外,上聲電子不存在實際控制人,這為該公司未來的經營管理埋下了巨大隱患。
  • 上聲電子IPO:毛利率利潤均逐年下滑,主要產品產能利用率不足70%
    似無募資必要?12月1日,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委員會將召開會議,審議是否通過蘇州上聲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上聲電子」)的首次公開發行。招股書顯示,上聲電子是國內領先的前裝市場汽車聲學產品方案供應商,在國內車載揚聲器產品市場佔有率第一。
  • 倍輕鬆科創板IPO過會:銷售費用率是研發費用率7倍 過半募資仍用於...
    倍輕鬆最近一期的銷售費用率是研發費用率7倍,此次欲募集4.97億元資金,投入資金最多的項目是「營銷網絡建設項目」,總額2.79億元,比例達56.14%。資料顯示,倍輕鬆是一家專注於健康產品創新研發的高新技術企業,主要從事智能便攜按摩器的設計、研發、生產、銷售及服務。
  • 聖諾生物再次變道科創板IPO:研發費用率較低 科創屬性不凸顯|產業...
    文永均直接持有聖諾生物0.29%的股份,馬蘭文直接持有聖諾生物0.25%的股份,文、馬夫婦通過賽諾投資間接持有聖諾生物50.00%的股份,直接和間接合計持股比例為51.60%,二人為聖諾生物的實際控制人。 據四川監管局披露顯示,聖諾生物原於2019年6月5日申請擬在中小板或創業板上市,後變更至科創板。
  • 艾錄股份溢價7倍收購實控人參股公司,其實早已共用電話和地址
    另外,公司研發費用確認時間晚於項目成果申請時間,募投項目開工時間則早於環評批覆時間。以上種種疑點是否暴露出該公司的信息披露不規範,還請監管部門把關! 值得注意的是,艾錄股份的兩名實控人曾違規佔用公司資金,導致公司被證監會出具警示函。據證監會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顯示,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艾錄股份實控人陳安康、陳雪騏和副總經理張勤、董事陳曙累計佔用艾錄股份資金3796萬元,但公司未及時對上述資金佔用事項進行披露,直至2016年1月1日才以《2015年第七次臨時股東大會決議公告》的形式進行披露。
  • 仁會生物IPO:公司連年虧損產品效果低於市場平均,實控人善於資本...
    本次發行募集資金將用於「新藥研發項目」、「補充流動資金及歸還銀行貸款」等。據和訊網觀察了解,發行人是一家專注於創新生物藥自主研發和產業化的高新技術企業。自 1999年 1 月成立以來,公司在內分泌、心血管和腫瘤治療領域堅持自主創新,形成了創新生物藥的完整開發體系。
  • 光庭信息創業板IPO獲受理:2020年上半年研發費用率為12%
    本次擬公開發行不超過2,315.56萬股,擬募資3.87億元,將用於基於域控制器的汽車電子基礎軟體平臺建設項目、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和模擬平臺建設項目、智能網聯汽車軟體研發中心建設項目。光庭信息是一家主要為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和汽車整車製造商提供專業汽車電子軟體定製化開發和軟體技術服務的信息技術企業。
  • 科創板IPO|新三板企業艾為電子擬科創板IPO 坦言存在業績下滑風險
    10月7日,資本邦獲悉,新三板掛牌企業上海艾為電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艾為電子)的科創板IPO申請近期獲上交所受理。中信證券擔任其保薦機構。 艾為電子是一家專注於高品質數模混合信號、模擬、射頻的集成電路設計企業,主營業務為集成電路晶片研發和銷售。主要產品包括音頻功放晶片、電源管理晶片、射頻前端晶片、馬達驅動晶片等。
  • 吉大正元將在中小板上市:研發費用率低於同業 應收帳款佔比較高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的研發費用率低於同業、應收帳款佔比較高。營收波動明顯 歸母淨利潤增速放緩吉大正元是一家信息安全產品、服務及解決方案提供商,主要產品和服務包括電子認證產品、信息安全服務和安全集成,客戶集中於政府、軍隊、軍工、能源、金融、電信等行業和領域。
  • 2020年海澱區企業研發費用補貼專項申報啟動
    記者從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獲悉,9月15日,2020年海澱區企業研發費用補貼專項開始申報,用以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動企業實現可持續創新發展。根據研發費用補貼專項申報指南可以看到,申報支持對象為在海澱區註冊並納稅,列入北京市科委官網公示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名錄庫或在中關村示範區(管委會)官網公示的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名錄庫,並納入海澱園統計範圍的高新技術企業;企業從事的生產經營活動符合海澱區的產業發展導向,無不良信用記錄,財務狀況良好,對海澱區經濟發展做出一定貢獻。
  • 科美診斷科創板IPO:管理費用率遠超行業均值 商標權訴訟敗訴
    科美診斷2017年—2019年主要業績情況數據來源:公司招股書對此,業內相關人士分析認為,報告期內科美診斷的營收並未出現較大波動,而連續兩年高企的管理費用,才是其淨利潤為負的主要原因。雖然報告期內,科美診斷的研發費用不高,分別僅有0.32億元、0.51億元和0.56億元。但增長較快,2018年及2019年該公司研發費用增長率分別高達57.96%和10.86%。主要原因系當年研發人員薪酬、註冊費增加較多。
  • 威邁斯擬A股IPO 實控人萬仁春出資3.64億元是公司唯一股東_個股...
    威邁斯擬A股IPO 實控人萬仁春出資3.64億元是公司唯一股東 2020-12-14 18:23:02 來源:資本邦 已入駐財經號 作者:佚名
  • 樂普醫療參股公司,研發投入僅有銷售費用的11.55%
    一家子公司的貢獻據了解,聖諾生物是一家擁有多肽合成和修飾核心技術的高新技術企業,具有先進、高效的多肽藥物工藝研發和規模化生產能力,其主營業務為自主研發、生產和銷售在國內外具有較大市場容量及較強競爭力的多肽原料藥和製劑產品,同時公司依託在多肽藥物研發和規模化生產領域的技術優勢,為國內外醫藥企業提供多肽創新藥藥學研究服務
  • 妙可藍多實控人或生變:實控人直接持股質押率高達94%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妙可藍多實控人或生變,柴琇直接持股質押率高達94%,蒙牛會否再續前緣?2019年奶酪棒銷售近5億元的妙可藍多(600822.SH),卻傳出了實控人或變更的消息。12月7日晚間,妙可藍多公告稱,收到公司實控人柴琇女士通知,公司擬籌劃重大事項,該事項可能構成公司控制權變更。收購人擬通過協議轉讓、認購公司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及公司現控股股東、實控人柴琇表決權放棄等可能的方式取得公司控制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