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對於家庭,學校和社會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存在。
為此,我們注重孩子的學業,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竭盡全力,不惜花費時間精力尋找各種方法和途徑去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卻忽略了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可能會出現嚴重的偏失,忘記了對他們最該教育的一點:對孩子個人素質的培養。
如果孩子的學習成績在班級一直名列前茅,或者穩中有進,那麼這都是可喜可賀的事情,若是沒有,家長也不必著急,因為每個孩子就像是不同類型的花朵,他們的花期不同,所以在人生道路上的開花結果時間也各有差異,我們要做的更多是懂的鼓勵孩子保持一股努力拼搏的精神,樂觀的人生態度,但是沒必要一定去設立硬性標準,在考試中非得打到一個固定的分數,這實際上意義並不大。因為比學習成績更重的東西還有很多,家長大可不必抓著這一項作為衡量孩子是否優秀的標準。
比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一個人的美德和品行
不知道你是否經歷過這樣的場景,出門坐車的時候經常能遇見一些在公共場合大喊大叫的孩子,這個時候即使他們的身邊有父母在,也不會去制止孩子的這種行為,嚴重影響到其它乘客的休息,影響車內氛圍。
此時,父母要懂得及時制止孩子的行為,並教孩子低聲說話,不打擾到別人就是一種美德。
教養很重要,關係到個人,更關係到社會
一個沒有教養的人,哪怕文化知識再豐富,也很少能造福社會,創造社會價值,因為他們往往容易衝動,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容易以自我為中心,不注重他人的感受,忽略他人的情緒。
美德即知識
思想家蘇格拉底說:「美德即知識」。知識是美德的基礎,知識貫穿於一切美德之中。從"美德即知識"的觀點出發,蘇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張。這種主張賦予道德以一種普遍的基礎,也說明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意義。
關於教養,家庭教育,曾國藩在對子孫的教育上就點燃了一盞智慧之燈,他的家書寫得語重心長,言簡意深。承繼優秀的曾氏家訓和教育,他的後世子孫大多為名人、傑出人才,兒子曾紀鴻是有名的數學家,後世子孫曾寶蓀,曾約農都是教育家,更有在政商國名揚海外的厲害人物,曾氏子家族如此枝繁葉茂,才人輩出,都和他們家族的教育觀念密不可分。
教養是一個人內在的良好品質映射於外在的優雅和從容,父母培養好了,孩子受益終生,同時也是對父母的一種考驗。
(作者:何良慶 編輯:王寧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