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教養,教孩子懂得尊重他人,才是最大的美德

2020-12-26 中國管科院德育中心

教育,對於家庭,學校和社會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存在。

為此,我們注重孩子的學業,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竭盡全力,不惜花費時間精力尋找各種方法和途徑去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卻忽略了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可能會出現嚴重的偏失,忘記了對他們最該教育的一點:對孩子個人素質的培養。

如果孩子的學習成績在班級一直名列前茅,或者穩中有進,那麼這都是可喜可賀的事情,若是沒有,家長也不必著急,因為每個孩子就像是不同類型的花朵,他們的花期不同,所以在人生道路上的開花結果時間也各有差異,我們要做的更多是懂的鼓勵孩子保持一股努力拼搏的精神,樂觀的人生態度,但是沒必要一定去設立硬性標準,在考試中非得打到一個固定的分數,這實際上意義並不大。因為比學習成績更重的東西還有很多,家長大可不必抓著這一項作為衡量孩子是否優秀的標準。

比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一個人的美德和品行

不知道你是否經歷過這樣的場景,出門坐車的時候經常能遇見一些在公共場合大喊大叫的孩子,這個時候即使他們的身邊有父母在,也不會去制止孩子的這種行為,嚴重影響到其它乘客的休息,影響車內氛圍。

此時,父母要懂得及時制止孩子的行為,並教孩子低聲說話,不打擾到別人就是一種美德。

教養很重要,關係到個人,更關係到社會

一個沒有教養的人,哪怕文化知識再豐富,也很少能造福社會,創造社會價值,因為他們往往容易衝動,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容易以自我為中心,不注重他人的感受,忽略他人的情緒。

美德即知識

思想家蘇格拉底說:「美德即知識」。知識是美德的基礎,知識貫穿於一切美德之中。從"美德即知識"的觀點出發,蘇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張。這種主張賦予道德以一種普遍的基礎,也說明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意義。

關於教養,家庭教育,曾國藩在對子孫的教育上就點燃了一盞智慧之燈,他的家書寫得語重心長,言簡意深。承繼優秀的曾氏家訓和教育,他的後世子孫大多為名人、傑出人才,兒子曾紀鴻是有名的數學家,後世子孫曾寶蓀,曾約農都是教育家,更有在政商國名揚海外的厲害人物,曾氏子家族如此枝繁葉茂,才人輩出,都和他們家族的教育觀念密不可分。

教養是一個人內在的良好品質映射於外在的優雅和從容,父母培養好了,孩子受益終生,同時也是對父母的一種考驗。

(作者:何良慶 編輯:王寧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別把孩子的任性當個性:比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有教養
    對於孩子成長所需要的營養,孩子應該掌握的知識,現在的家長是一點都不馬虎。這些固然重要,但是比這些更重要的,是對孩子素質的教育。有多少孩子生活的錦衣玉食,知識文化底蘊小小年紀有不少,但一舉一動中卻透露著粗俗,沒素質。而且還會有家長在一旁幫腔,說小孩子的不懂事,小孩子就是從小就是這性格,會替孩子開脫說這是個性。
  • 地鐵上一男孩對奶奶破口大罵,孩子有教養和缺教養,差別有多大?
    1.不嘲笑他人什麼是不嘲笑他人?簡單來說就是尊重他人,因為尊重是教養的最大體現。孩子年齡小,很多行為都是沒有意識的,沒有惡意的,所以經常無意識的嘲笑他人,例如嘲笑摔倒的孩子,嘲笑身體有缺陷的孩子,嘲笑不如他的孩子……作為父母想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首先要讓孩子懂得什麼是尊重人?
  • 有教養,是一個孩子最大的福氣
    從那刻起我才發現,一個孩子能否成才,除了自身努力,還取決於他的家境與機遇。但一個孩子能不能很有教養,變成一個人人喜愛的人,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怎麼教他。教養和家風這件事,跟家境一點關係都沒有。 而仔細看過幾則新聞之後,不難發現一個共同點:這些孩子的家長大多都會為孩子的行為找盡一切藉口開脫,而最常用的理由無外乎是「孩子還小不懂事」。孩子的確還小,但正因為還小,還沒有辨別是非對錯的能力,才更需要家長來教育和引導,來告訴孩子們,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
  • 4個跡象,暗示你的孩子「沒教養」,做父母心裡必須要有數!
    才能在社會立足,在他人心中站立得住,最終有一番大作為。無論你的孩子有多麼的優秀,如果他不是一個有教養的孩子,那麼在社會上是無法立足的。舉個例子,最近在一個寶媽的圈子裡發生的一件事,他們家的孩子都已經不小了,但為人處事卻一直不是很可靠,但這位寶媽卻一直沒放心上,直到最近孩子參加了面試,有一個考察家庭教養的項目,結果孩子進入面試區時,既沒有和老師們打招呼,還一直打斷面試官的話,直到最後孩子因為這次面試不合格,而失去了工作。到這個時候,這位媽媽才明白教養對孩子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 一個人最大的教養(深度好文)
    -01-修養,是懂得尊重你對待別人的態度,就是將來別人對待你的態度,唯有和顏悅色寬待他人,才有可能得到熱情的回應。教養與身份地位無關,凡是有良好教養的人,必定是一個懂得尊重他人的人。還記得去年發生在重慶的一件事情嗎?
  • 關曉彤用「賈玲」造句,聽到她改稱呼後,才懂得教養是沒法裝的
    而且在家有教養的人,在外往往都是有規矩的。而所謂教養,則是在任何場合都保持低調謙虛的態度,懂得去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保持應有的禮儀。而一個人的教養,會伴隨他們的一生,成為他們習慣性的言行舉止。"教養的背後是父母的教育教養是需要從小去培養的,但現在很多的孩子備受寵溺。孩子的各種要求都會被父母和長輩接納和包容,正因如此,沒教養的孩子往往都變成了一個無禮、自私、不懂感恩的人。
  • 夜讀 | 這三種和顏悅色,就是最大的教養
    俗話講,「脾氣人人有,拿出來是本能,壓下去才是本事。」胡適先生也曾說過:「世間最可惡的事,莫如一張生氣的臉。」待人和顏悅色,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個人最大的教養。你對待別人的態度,就是將來別人對待你的態度,唯有和顏悅色寬待他人,才有可能得到熱情的回應。在知乎上曾有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了解一個人要看他對陌生人的態度?」其中有一個答案令人印象深刻:「因為陌生人和你的利益不相關,對利益相關者的態度取決於智商和情商,對不相關者的態度取決於素質和修養。」
  • 寶寶上幼兒園邊哭邊鞠躬:如何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
    去年6月,重慶一小區內居民,總是在乘坐電梯的時候,聞到尿騷味,隨後在觀看電梯錄像的時候才發現,一名熊孩子總是在乘坐電梯的時候,向電梯撒尿。這種種惡劣行徑的背後,其實講白了,就是沒教養。05如何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
  • 教養,就是懂得將心比心
    名家畫廊 | 範揚一個人修養的高低,不看他衣著華麗還是寒酸,身份高貴還是卑微,重要的是他是否懂得尊重別人。真正有教養的人,從來不會認為自己高高在上,把優越感寫在臉上、掛在嘴邊。有教養的人,等車知道排隊,吃飯知道不浪費,別人輸密碼時會主動迴避,自己闖了禍能盡力承擔。
  • 懂得閉嘴是教養,學會聊天是修養!
    每當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很自然地會認為,那個說話不合時宜、不懂得適可而止的人是一個沒有教養的人。我們願意去尊重別人表達自己的態度,但這種尊重是建立在互相理解和包容之上的,而這樣的理解和包容並不是對無理也要辯三分的一味退讓。那個不叫表達觀點,那個叫做噴子。
  • 那些不懂得尊重他人時間的人,我真的「惹不起」
    一個不懂得尊重他人時間的人,表面上看,僅僅是沒有時間觀念。但實際上,還有更深的內涵。01.可是,世界上根本沒人有義務無償服務他人,哪怕是朋友。不懂得尊重他人時間的人,很難想像他們會懂得如何尊重他人。自己認為重要的事都可以遲到,怎麼放心把工作的機會給他呢?」也許這位應聘者覺得很委屈,更沒意識到自己失信於人的行為,其實是單方面毀約。古人云,無規矩不成方圓。古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是今天?
  • 真正優秀的人,永遠都懂得尊重別人
    尊重,與其說它是一種美德的話,倒不如說是為人的一個基本。它本身與外在的物質條件是沒有任何的關聯,只是虛偽的人總是因為放不下眼前的利益,從而把物質條件當作藉口,把自己不合理的舉止合理化。真正優秀的人,永遠都懂得尊重別人。
  • 尊重他人 是一種修養與境界
    對人不尊敬,首先就是對自己的不尊敬一個懂得尊重的人,能夠以自己的胸懷 贏得他人的尊重1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是一種高尚的美德這世上每一個人都需要尊重有一位企業家在生意交談的飯桌上說道:各位請隨意,我們不勸酒 大家吃飯隨意飯店送來一道特色菜並言是贈送的
  • 讓你的孩子真正脫穎而出的,永遠是一流的教養
    正是因為家長缺乏教養禮儀的意識,孩子沒有接受相關禮儀的教育,才導致了這些事件被報導為負面新聞,被人當做笑柄,甚至還要產生不必要的經濟問題。那面對方方面面的禮儀問題,家長該從哪教起?如何教起?又怎樣才能教養孩子懂得禮儀,避免在地鐵、餐桌、博物館等各個場合的禮儀雷區呢?今天給大家推薦一套書——《一流教養》,幫家長輕鬆教養孩子學會禮儀。
  • 隔離者退房後房間滿地垃圾:人深到骨子裡的教養,是對底層的尊重
    教養從來和學歷、身份無關,卻是一個人無形的財富。而一個沒有教養的人,哪怕他學歷再高,身份再高貴,收入再豐厚,眼裡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條件都不值一提。01 人最大的教養是不給別人添麻煩今天看到一個視頻,讓我非常無奈。
  • 夜讀 | 人最大的教養,就是和顏悅色
    你對待別人的態度,就是將來別人對待你的態度,唯有和顏悅色寬待他人,才有可能得到熱情的回應。在知乎上曾有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了解一個人要看他對陌生人的態度?」其中有一個答案令人印象深刻:「因為陌生人和你的利益不相關,對利益相關者的態度取決於智商和情商,對不相關者的態度取決於素質和修養。」
  • 孩子沒教養的幾大表現,外人雖然不會明說,但家長自己要心裡有數
    比如,看到同桌買了新的筆盒,他要拿去看看,但每次他都把筆盒拆壞了才還給同學;當看到同學買了一塊新橡皮,他就要搶去聞一聞,聞到哈密瓜的香味,他就說要「嘗嘗」,用牙齒咬掉,這樣橡皮根本沒辦法再用,所以同學們都很討厭他。
  • 「餐桌見人品」,想要看一個孩子的家庭教養,吃頓飯高下立判
    應採兒提到的這些餐桌禮儀,雖然都是小細節但卻非常重要。「餐桌見人品」,想要看一個孩子的家庭教養,吃頓飯高下立判有次和朋友去吃飯,就在一個餐廳裡,見到了兩個孩子截然不同的餐桌表現。不得不說,孩子就是父母的照妖鏡,在餐桌上的種種表現都是家庭教養的體現。所謂「餐桌見人品」,從餐桌上就可以看到一個孩子的教養、人品好與壞,看出一個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是否成功。
  • 大S「富養女」,小S「窮養女」,如今兩個孩子咋樣了?很有教養
    原來是因為小S的女兒想要買一件衣服,價格可能超過了1000塊錢,媽媽一聽,很是反對,因為她覺得女兒才13歲,不需要這麼高水平的消費。並且告訴自己的女兒,沒事不要隨便網購。但其實大女兒艾莉在舞蹈比賽中獲得了冠軍,只是想給自己買個禮物,相信很多家長認為,只要經濟條件允許,這個要求不算過分,可小S卻不這麼認為。
  • 所有的窮樣富養,都不如教養
    我始終相信,人這輩子最大的財富會源於他的教養,而教養的前提就體現於處處為他人考慮,時時刻刻把體諒和尊重放在心中。服務員每端上一道菜,孩子就迫不及待在盤子裡挑自己喜歡吃的食物。所謂民以食為天,我可以理解:我不能理解的是,孩子不光把每盤菜都翻來翻去,最重要的是,一直把餐桌轉來轉去,絲毫不顧及桌上其他人。而孩子媽媽,生怕孩子吃不飽,各種往孩子碗裡夾菜。那頓飯,很多人食之無味。吃飯的態度可以看出一個人的人格。自從我當了媽媽,教孩子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好好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