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訊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上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包括貧困殘疾人在內的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即將歷史性地得到解決。
由於受身體障礙、勞動能力弱、受教育程度低等因素影響,貧困殘疾人是貧困人口中貧困程度最深、脫貧難度最大、返貧率最高的特殊困難群體,也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困中之困、難中之難、堅中之堅。2016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安徽金寨貧困村貧困戶考察精準扶貧時指出:「因病、因殘致貧問題時有發生,扶貧機制要進一步完善兜底措施。」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為殘疾人精準扶貧指明了方向。近日,記者從全國扶貧日殘疾人扶貧論壇上了解到,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的推動下,解決「因殘致貧」問題取得了歷史性的成效,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數量大幅減少,貧困殘疾人「兩不愁三保障」得到有效保障,各級黨委、政府進一步加大對貧困殘疾人的幫扶力度,不斷創新幫扶方式,提升了貧困殘疾人減貧成色,並探索總結出一系列解決「因殘致貧」的典型案例,鮮明生動釋放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殘疾人自我脫貧自我發展的意識和能力明顯增強。
頂層設計確保如期脫貧
9月17日,湖南長沙。在基層代表座談會上,來自湖南邵陽城步縣白毛坪鎮的90後苗族姑娘楊淑亭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了自己的創業經歷。從遭遇車禍高位截癱一度陷入貧困邊緣,到通過製作仿真花自主創業,再到成長為帶領身邊的鄉親脫貧增收的致富能手,回顧自己這些年所經歷的種種,楊淑亭充滿感慨:「沒有精準扶貧政策,就沒有我的今天,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黨和政府是我們殘疾人最堅強的後盾。」
楊淑亭僅僅是脫貧攻堅中自身命運與家庭生活發生改變的眾多貧困殘疾人裡的一個。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各級黨委、政府將貧困殘疾人納入脫貧大局重點推進,各項涉及殘疾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頂層設計不斷建立完善,各項助殘扶貧政策措施不斷落實落地,使貧困殘疾人家庭的生產生活狀況發生了巨大變化。
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這成為指導此後一個時期脫貧攻堅的綱要性文件。在精準扶貧的背景下,中國殘聯、國務院扶貧辦等26個部門聯合印發《貧困殘疾人脫貧攻堅行動計劃(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實現貧困殘疾人及家庭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基本康復服務、家庭無障礙改造覆蓋面有效擴大,確保現行標準下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如期實現脫貧。2018年,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中把貧困殘疾人脫貧行動作為專門一節,提出了七個方面的政策措施予以加快推進,確保到2020年,貧困殘疾人和全國人民一道全面進入小康社會。
與此同時,精準的「活水滴灌」扶貧,真正把「到戶到人」的目標落到了實處。如今走進貧困殘疾人家中,最搶眼的就是門口張貼的「幫扶明白紙」和戶戶都有的大紅《扶貧手冊》,家中幾口人,誰是幫扶人,主要致貧原因,年度幫扶措施等等清晰列出、一目了然。
用非常之力,竟非常之功。殘疾人扶貧政策的完善帶來的是扶貧成效的日益明顯,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以來,我國貧困殘疾人的數量從建檔立卡之初的700多萬減少到了2019年底的48萬人,這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從未有過的奇蹟。
多措並舉聚焦精準施策
「再過一段時間肉牛就能出欄了,今年的行情不錯,估計能比去年多收入上萬元。」站在翻蓋一新的牛舍旁,廣西壯族自治區上林縣白圩鎮的殘疾小夥韋忠勇的眼神中充滿希望。上林縣地處我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土壤貧瘠,石漠化嚴重,當地村民長期生活在貧困之中。自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以來,當地通過發展黑山羊與肉牛養殖產業,使像韋忠勇一樣的貧困殘疾人找到了增收致富的門路。
扶貧扶長遠,長遠看產業。產業助殘扶貧,因其具有持續性和穩定性,有助於貧困殘疾人通過合理發展產業項目,恢復自身的「造血能力」,成為貧困地區打好打贏貧困殘疾人脫貧攻堅戰的根本之策。
近年來,各地根據本地區不同的地理區位、自然資源、發展水平和技術條件,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培育適合貧困殘疾人發展的產業項目。各地也相繼開展了針對貧困殘疾人的「精準培訓」和「靶向指導」,使貧困殘疾人的自我發展能力得到增強。與此同時,針對貧困殘疾人的政策、信息、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優惠也相繼推出,各地還通過建立助殘扶貧基地,使殘疾人在「能人大戶」的帶領下,藉助各項扶貧政策,提高貧困殘疾人及家庭成員參加勞動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和利益連結水平,從而將產業成果轉化為真金白銀。截至2019年,我國已有563.8萬貧困殘疾人得到產業扶持,48.6萬人接受技能培訓, 77.9萬貧困殘疾人家庭得到扶貧小額貸款支持。
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貧窮並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頭腦空空,怕的是知識匱乏、精神不振。在教育扶貧一系列政策帶動下,我國針對殘疾人致貧原因,通過開展殘疾青壯年文盲掃盲行動、激勵特教教師愛崗敬業、提高各類殘疾人教育普及率和鞏固率,為殘疾學生量身定製技能和職業教育項目等措施,幫助貧困殘疾人賦能增智,用知識技能徹底改變「因殘致貧」的宿命。貧困殘疾兒童少年能夠通過隨班就讀、特殊教育學校、送教上門等方式接受義務教育,各地還通過對各教育階段貧困殘疾學生和貧困殘疾人家庭子女提供相應的補貼和資助,幫助其家庭減輕經濟負擔,從而進一步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使貧困殘疾人對自己有信心、未來有希望。
近年來,在政府扶貧部門的主導作用和有關部門履職盡責下,各地還相繼探索了如「基層黨組織助殘扶貧」「助盲就業脫貧」「雲就業脫貧」「光伏扶貧」「資產收益助殘扶貧」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助殘扶貧方式,逐一研究解決殘疾人扶貧工作中出現的新困難新問題。與此同時,各地的社會力量也積極參與到助殘扶貧當中,越來越多的殘疾人自強脫貧典型也湧現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激勵著廣大貧困殘疾人樹立起戰勝貧困的信心和勇氣。
兜底補短關注特殊需求
「那時候感覺日子已經沒了盼頭,不知道怎麼再活下去……」家住在河南省駐馬店市關王廟鄉何莊村王莊的王獻彬今年64歲,因患有小兒麻痺症,雙下肢癱瘓,長期靠年邁的父母照顧,而在父母去世後,他的生活一下子陷入困頓之中。在了解到王獻彬的情況後,駐馬店市殘聯安排他住進了新建成的殘疾人集中託養中心,使王獻彬得到了細緻的託養照護服務,「在託養中心裡,一日三餐有保證,還能定期體檢,我再也不用為自己生活發愁。」真正實現託養一個人、解放一群人、致富一家人。
「給錢給物不如給服務」,伴隨著脫貧攻堅進入決戰決勝的關鍵階段,未脫貧貧困殘疾人家庭的特殊困難和問題更加凸顯。特別像貧困重度殘疾人由於支出大、收入少,往往還要捆綁家庭勞動力,生活也就愈發艱難。為解決貧困重度殘疾人託養照護需求,各地一方面通過加快完善重度殘疾人託養服務配套政策措施,為貧困重度殘疾人託養服務提供更多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鄉村養老機構、福利設施、醫療機構、農村集體閒置資源等,為有需求的貧困重度殘疾人提供集中託養,還通過開發照護公益崗位,開展鄰裡照護服務,降低家庭照料支出成本,釋放家庭勞動力,進一步改善了貧困重度殘疾人家庭的基本公共服務和供給,提高了其生活質量,並相繼探索出如以河南省駐馬店市集中託養、南陽市「四集中」、河北省衡水市「老殘一體」集中託養、寧夏隆德縣「託養+」等為代表的「服務型社會救助」的方式,真正實現了「託養一人、解放一家、幸福一片」。
康復是生命的重建,是殘疾人最迫切的需求。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各地將保障貧困殘疾人的基本康復需求作為扶貧工作的重要內容。不僅通過實施重點康復項目,使納入建檔立卡的貧困殘疾人優先得到基本康復服務,還通過為其提供醫療、輔具適配、金融等「康復扶貧」手段,進一步改善殘疾人身體狀況,提高其獨立生活、適應環境和參加生產勞動的能力,減少減輕殘疾對個人及家庭帶來的不利影響和致貧風險。截至2019年底,我國已有殘疾人康復機構9775個,僅2019年,就為314.5萬殘疾人提供各類輔助器具適配服務,基本康復服務的逐步完善為殘疾人增強生活自理和社會適應能力,平等參與社會生活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為了有效解決貧困殘疾人的困難和特殊需求,各地還實施了社保兜底、大病保險、危房改造、無障礙改造等一系列措施,進一步提升貧困殘疾人的減貧成色。目前,依託大數據、信息化管理手段,貧困殘疾人的基本數據和動態信息已可以被精準掌握;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標準不斷提高,覆蓋面不斷擴大;在農村,已有766.4萬殘疾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有123萬殘疾人享受了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符合條件的貧困殘疾人家庭已全部納入了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大病慢病保險和醫療救助範圍,家庭用於醫療方面的支出壓力明顯減弱;貧困殘疾人家庭無障礙居住環境顯著改善,住房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貧困殘疾人及其家庭成員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顯著提高。
今年是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戰決勝之年,當前我國殘疾人脫貧攻堅已取得決定性成就。「凡作事,將成功之時,其困難最甚。」我們仍要清醒認識「因殘致貧」的長期性和複雜性以及解決「因殘致貧」問題面臨的挑戰。目前,在未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中,大多數為勞動能力弱或無勞動能力的智力、精神、肢體重度殘疾人,脫貧難度大,返貧風險高。同時,在已脫貧的殘疾人口中有返貧風險和貧困邊緣人口中的殘疾人佔比依然很大,他們收入來源有限、家庭支出大,加上受到自身發展能力弱等因素影響,極可能再度陷入貧困或成為新增的貧困人口,更需要特別關注。加之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更為貧困殘疾人家庭的生產生活帶來新的困難和挑戰。
在脫貧攻堅的最後關頭,要幫助廣大貧困殘疾人最終實現脫貧「摘帽」,不僅要繼續聚焦短板,查缺補漏,將精準扶貧的力量向貧困殘疾人群體傾斜,確保「兩不愁三保障」等脫貧硬指標的如期實現。還要抓緊研究建立解決「因殘致貧」問題的長效機制,建立起精準的監測與幫扶機制,將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納入防止返貧監測,進一步完善「因殘致貧」家庭的社會救助制度,發揮市場機制在解決「因殘致貧」家庭經濟困境中的撬動作用,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助殘扶貧,加強和改善鄉村為「因殘致貧」家庭服務的能力,不斷引導激勵自強脫貧。
凝心聚力,決勝小康。伴隨著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到貧困殘疾人脫貧攻堅的決戰當中,廣大殘疾人必將最終戰勝貧困,步入全面小康,與全國人民一道開啟新生活的起點。(作者中國殘聯扶貧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