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發現藏經洞後,外國探險家從藏經洞中擄掠文物的種類及數量

2021-01-16 騰訊網

東晉太和元年(366),莫高窟就已開鑿。魏晉以來,經過千年的積累,這塊彈丸之地竟開鑿了400多座石窟。石窟中有精美的佛像、瑰麗的窟簷裝飾、豐富多彩的壁畫,由於沙漠特有的乾燥氣候,至今保存如初,成為世界歷史上罕見的文化藝術寶庫。

大約在1049年以後,敦煌處在西夏王朝統治下,莫高窟的和尚把歷代寶藏、經卷、絹畫、織繡、雜書等集中放在一個洞窟的復室裡,外面築上一道牆封閉起來,畫上菩薩像。這樣大批的文化典籍被秘密珍藏起來,這就是後來令世界矚目的敦煌藏經洞。

光緒二十六年(1900)五月二十六日,敦煌莫高窟道士王圓籙在清理今編第16窟的積沙時,偶然發現了藏經洞(即今第17窟),裡面堆滿了寫本經卷、文書、織繡、繪畫和畫著佛像的絹幡、印花織物、拓本、寫本和印本的圖書絲織物、儒家經典、地理志、通俗詩詞歌曲、契約、信札、帳單、銅像等大約5萬件左右的文物。這些文物,涵蓋了中國及中亞古代歷史、地理、宗教、經濟、政治、民族、語言、文學、藝術、科技等方面的內容,是極為豐富珍貴的資料,被譽為「中古時代的百科全書」、「古代學術的海洋」,這是中華文明史上的重要發現,是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遺產。

發現敦煌藏經洞以後,王圓籙撿出一些精美的絹畫和完整的寫經,作為古董送給敦煌縣衙的官吏和當地名流。光緒二十八年(1902),甘肅學臺葉昌熾從敦煌縣令汪宗翰手裡得到了在藏經洞發現的幾種唐碑拓片、絹畫和寫經,又從另一個文人王宗海手裡得到一些絹畫和寫經。葉昌熾是位金石學家,深知這些絹畫和經卷的重要價值,立刻建議省府把所有經卷送省城蘭州保管。但是省政府竟然捨不得出運費,僅在光緒三十年(1904)一月下令由敦煌縣衙清點,並責成王道土就地封存,暫為保管。

敦煌發現藏經洞的消息傳出後,外國探險家蜂擁而至,肆意擄掠,其中規模大者有以下幾次。

光緒三十一年(1905)、俄國人勃奧魯切夫僅以6包俄國日用品為代價,就從王道士手中騙去一批文書經卷。

第二年,英籍匈牙利人馬克·奧利爾·斯坦因來到中國。斯坦因畢業於德國杜賓根大學,曾於倫敦牛津大學從事東方語言和考古學研究一年,具有測量地形和繪製地圖的技能,後在英屬印度政府供職。斯坦因富有語言天賦,不僅懂得匈、德、英法、希臘、拉丁、波斯、梵文和克什米爾、突厥語還略懂漢語。他從土耳其商人那裡聽說敦煌王道士手裡有古書,便假借考古之名竄到敦煌,以一筆數量很少的「功德錢」買通了王道士。隨後斯坦因用7晝夜的時間,恣意挑選了3000多卷保存完好的經卷,500幅以上的繪畫,裝在29個大木箱裡,悄悄地離開了敦煌。

16個月後,這些珍寶到達倫敦大英博物館,震動了整個歐洲,斯坦因的發現被列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現之一。隨後斯坦因從光緒三十三年(1907)起,又先後5次去莫高窟,以幾乎同樣的手法騙取了大量的文物。據統計,他先後竊走織繡品150餘方,繪畫500餘幅,圖書、經卷、印本、寫本等6500餘卷。所有這些文物都被運至大英博物館珍藏,為此他獲得了英國政府授予的金質獎章。

繼斯坦因之後,法、日、俄、美等國迅速組織探險隊從不同的方向趕往敦煌。

光緒三十四年(1908)六月,法國漢學家伯希和來到莫高窟。他以500兩銀子賄賂買通石窟管理人員,憑著漢學功底,把斯坦因忽視的更為珍貴的經卷和在語言學、考古學上極有價值的6000多卷寫本及一些畫卷,裝了10大車。伯希和將這些文物運往巴黎,寫本部分入藏法國國立圖書館東方寫本部,絹畫、絲織品等入藏集美博物館。伯希和還拍攝了全部洞窟的壁畫,並給各個洞窟編了號。

宣統三年(1911)八月,由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組織的兩支探險隊在敦煌相會,他們從王道士的密室中取走近600份經卷,還獲得了約700件吐魯番文書和木簡、壁畫、雕像、絲織品等。

1914年,俄國人鄂登堡來到敦煌。

1914-1915年,鄂登堡盜去寫經3000件以上,另有絲織藝術精品150餘方,壁畫500餘幅。

所有盜寶者中,美國華爾納的手段最為卑劣。他於1923年到達莫高窟,當時石窟文物已空,他把預先制好的特殊化學膠布貼在選好的壁畫上,粘去了26方珍貴的唐代壁畫,共計32006平方釐米。他還用利刃鏟去了其他幾方壁畫,並搬走了幾尊神採飛揚的唐代塑像。後來華爾納計劃再次來華盜寶,遭到了中外人土的一致遺責而未能得逞。

幾經劫掠,敦煌文物絕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於英、法、俄、日等國的眾多公私收藏機構,僅有少部分保存於國內,造成中國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相關焦點

  • 行遠至深 敦煌不孤——紀念藏經洞發現120周年學術研討會綜述
    行遠至深 敦煌不孤——紀念藏經洞發現120周年學術研討會綜述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施秀萍 蘇家英11月7日舉辦的2020敦煌論壇——紀念藏經洞發現120周年學術研討會,與往年有些不同。敦煌研究院副院長羅華慶,在論壇上發表了《數字敦煌:藏經洞文物數位化項目——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位化回歸》的發言,介紹了數位化技術將如何參與敦煌文化的未來。文物數位化,可以對文物進行現狀記錄、影像保存,建立數位化檔案,也可以通過數位化成果展達到宣傳的目的。
  • 敦煌裡的中國 敦煌裡的世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新書訪談
    第一階段是1909年至1949年,以1930年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一時期敦煌學逐步興起,後一時期我國學者接觸的敦煌文獻大為增多,研究領域逐步擴大。第二個階段是1949年至1978年,以1966年「文革」開始劃分為兩個時期,前一時期研究重心在大陸,後一時期研究重心轉移到了港臺。第三階段是1978年改革開放後至2000年,我國敦煌學快速發展,最終掌握了國際敦煌學的主導權和話語權。
  • 莫高窟藏經洞的封閉
    1.廢棄說的提出 斯坦因先生據自己在洞中所藏一些包裹皮中發現的一批相當數量的漢文碎紙塊,以及包皮、絲織品做的還願物、絹畫殘片、畫幡木網架等,認為這些東西是從敦煌各寺院中收集來的神聖廢棄物,藏經洞就是堆放它們的處所。這一看法,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廢棄說」。
  • 敦煌藏經洞出土的最古老圍棋棋經
    隨著1980年在唐代壽昌城遺址的一次考古發現,古人的圍棋子再次呈現在我們眼前。當人們追溯這些圍棋子的來源時,又發現了一份敦煌藏經洞出土的珍貴文獻,而考證的對象則是深藏在異國的中國最古老《碁經》(碁通「棋」)。
  • 紀念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國際書法邀請展巡展(張掖站)線上...
    紀念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國際書法邀請展巡展(張掖站)線上展覽(二) 2021-01-06 19: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原大原刻原色,科技助珍寶「回家」,130件敦煌流散海外文物複製品在...
    今年是敦煌藏經洞被發現120周年,在戰亂年代,當時被發現的6萬餘件文物中有三分之二流散海外,成為國人心中之痛。為了讓國人感受敦煌珍寶,通過數位技術,本月,130件敦煌流散海外精品文物以複製品形態亮相蘭州博物館。
  • 蓋蒂藝術中心敦煌文物大展追溯與敦煌25年合作之緣
    1900年,隨著藏經洞的發現,敦煌文化引起世界範圍內的震驚;1944年,敦煌研究院的前身,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現在的莫高窟每年都吸引了來自各地的上百萬名遊客前來參觀。三個全尺寸複製窟與藏經洞珍寶本次展覽最令外界期待的便是三個全尺寸複製窟的展出。
  • 蘭州市博物館觀賞130件敦煌流散海外文物複製品
    130件敦煌流散海外文物複製品亮相蘭州。「到世界找敦煌——敦煌流散海外文物複製展」在蘭州市博物館舉辦。本次展覽以「傳播文物價值 展現中華風採」為主題,展品均為上個世紀流失到海外的敦煌藏經洞內的珍貴文物的複製品。展覽將持續至10月30日。
  • 敦煌壁畫中的秘密
    敦煌壁畫,是中國巖彩畫的集大成者。莫蘭迪會發現,敦煌莫高窟的巖彩來自天然礦石、進口寶石、人工製造化合物的綜合運用,一張張壁畫背後的材料價值就造價不菲,遠勝於他畫的靜物小品。事實上,據敦煌寺院籍帳類文書中記載,巖畫所用的顏料大多數是寺院從畫師手中購買來的。
  • 公務員考試常識積累:敦煌文化知多少
    畫面中漢武帝騎在馬上,群臣持傘蓋相隨與張騫告別。這是最早的一幅張騫出使西域圖,是研究絲綢之路歷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極為珍貴的形象資料。南壁中央留有一片空白,這是1924年該處壁畫被美國人蘭登·華爾納(Langdon warner)用化學膠布粘走後留下的痕跡。該壁畫現藏於哈佛藝術博物館(Harvard Art Museums)。 第16-17號洞窟,又名藏經洞。
  • 敦煌莫高窟講解:日本人對敦煌的特殊感情
    在影視作品中也是這樣,上世紀80年代,中日合作拍了一套紀錄片《絲綢之路》,阿熊當時是在新疆旅行,想要找一些紀錄片來看,就發現了這個寶貝,拍的很不錯,當時在新疆旅行,白天在大漠中行走,晚上在旅店裡看這部紀錄片。
  • 敦煌殘卷系統綴合背後:讓敦煌文獻「孤兒回家」
    對超過30000號敦煌文獻進行系統綴合後,張湧泉團隊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學界估算敦煌文獻的總數為70000號,按此推算,可綴合的殘卷數將達17500號以上。「張湧泉教授團隊綴合了一大批敦煌文書,應該說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敦煌文書綴合。這是真正的學術推進。」
  • 《敦煌藝術大辭典》出版
    《敦煌藝術大辭典》以辭典的形式,收錄敦煌藝術領域詞目近3000條,圖版1000餘幅,分門別類,編為綜合,石窟形制與相關遺蹟、遺物,各時代藝術代表窟,彩塑,尊像畫說法圖,本生、因緣、佛傳故事畫,經變畫,佛教史跡畫瑞像圖,密教圖像,傳統神話畫,供養人像及題記,生產生活民俗,古代科技,服飾,音樂舞蹈,建築畫,山水畫,動物畫,裝飾圖案,壁畫技法,石窟保護,藏經洞藝術品
  • 一夢敦煌九死不悔,這期《國家寶藏》看哭了很多人
    和最具代表性的壁畫之一曾在《妖貓傳》中飾演詩仙李白的辛柏青出演「敦煌守護神」常書鴻與九色鹿共同揭開《鹿王本生圖》的故事深夜的戈壁中常書鴻騎著馬追逐著離開敦煌的妻子他迷戀敦煌、不畏艱苦妻子卻不甘這樣的生活選擇逃離常書鴻意外墜馬昏厥醒來後發現九色鹿出現在他身旁
  • 在黃山也能看敦煌文物!漢風唐韻將走進徽博
    歷史上的敦煌曾是中西交通的樞紐要道,絲綢之路上的咽喉鎖鑰,對外交往上的國際都會,經營西域的軍事重鎮。在兩千餘年的東西貿易和文化交流中,保存了豐富的歷史遺存,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留下了豐富的古文獻資料,在中華歷史的長卷上佔有光輝的篇章,是人類的共同財富。
  • 敦煌研究院編著的《敦煌藝術大辭典》出版
    附:趙聲良序序1900年敦煌藏經洞被發現,數萬件古代文獻及相關文物逐漸公諸於世,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重視,形成了一門對世界學術具有重大影響的學問———「敦煌學」。敦煌學在中國的發展走過了十分曲折的道路。在藏經洞發現之初,腐敗的清政府沒能採取有效的保護措施,致使大量的文獻流落國外。中國學者們不得不遠赴重洋,到歐洲抄寫、拍攝敦煌文獻帶回國內研究。20世紀40年代初期,中國學者們陸續到敦煌實地調查,開始了對敦煌藝術的系統調查研究。1941年石璋如先生對敦煌石窟的窟形進行了全面的測繪和記錄,張大千和謝稚柳兩位先生也分別對敦煌壁畫的內容做過記錄。
  • 「80後」女掌柜大漠邊開客棧 飛天壁畫顯敦煌風情
    徐雪 攝中新網蘭州3月2日電 (記者 徐雪 李亞龍)遠可眺大漠落日圓,近可觀敦煌飛天姿。「80後」女掌柜張燕林將自己心中的大漠驛站親手一點點裝扮起來,雖沒有她鍾愛的電影《新龍門客棧》那樣的江湖俠氣,可卻多了些敦煌石窟的味道。
  • 敦煌出土了一卷佛經,不愧是地道的唐代草書,越看越有味道!
    直到1900年,敦煌藏經洞的開啟! 在今天的甘肅省敦煌縣的西南,有一座塵封千餘年的石窟洞穴,石窟鱗次櫛比的排列著,歷經了千年的風沙,歷代鮮有人問津。
  • 敦煌殘卷系統綴合背後的故事:讓文獻「親人團聚」
    回到歷史現場,探索藏經洞之謎  「至少四分之一以上的敦煌卷子可以綴合」,這個結論意味著,除去約6%基本完整的卷子外,還有大約三分之二的敦煌卷子無法綴合。張湧泉一邊做著綴合,一邊思考著為什麼那麼多殘卷不能綴合,這或許可以成為解開「藏經洞之謎」的一把鑰匙。  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為什麼封閉?是什麼時候封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