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遠至深 敦煌不孤——紀念藏經洞發現120周年學術研討會綜述

2020-12-21 每日甘肅

行遠至深 敦煌不孤

——紀念藏經洞發現120周年學術研討會綜述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施秀萍 蘇家英

11月7日舉辦的2020敦煌論壇——紀念藏經洞發現120周年學術研討會,與往年有些不同。

「因為需要嚴加防控疫情,今年我們沒有邀請國際友人參會,但是聚集了國內在敦煌學研究領域頗有建樹的一百多名專家學者,這樣一場學術交流盛會促成的思想碰撞,將給我們未來的研究提供巨大的助推力。」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這樣評價。

衍生與拓展,敦煌顯學走向繁盛

自敦煌藏經洞的數萬卷古代文獻及紙本絹畫始見天日以來,全世界的目光聚焦於此,常書鴻先生、段文杰先生等中國大批專家學者奔赴敦煌開展研究。

進入21世紀,以「敦煌學」為中心的史學、宗教學、古代文學、語言學、藝術學等學科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所長鄭炳林喜憂參半,他看到了敦煌學研究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以前我們主要關注石窟和文獻研究,現在敦煌學研究衍生出了更多的學術機構和學術產品,如對敦煌樂舞、服飾的研究等。前不久在蘭州大學首演的《敦煌廿詠》音樂會,便是敦煌詩詞、樂舞研究的一項優秀成果。」

敦煌學的研究領域在不斷拓展、交叉。由一個敦煌,衍生到了對整個絲路文化的關注;再由一條河西走廊,通向中原、中亞地區;敦煌學研究與蒙古學、藏學研究等交叉融合孕育出大量新的學術成果。

鄭炳林感嘆,這是敦煌學研究前所未有的繁盛局面!

論壇上,北京大學教授榮新江作了《敦煌吐魯番文書與歷史研究新視野》的發言,他從三個方面提出了吐魯番文獻為敦煌學研究提供的新視野。

首先,透過吐魯番文書,能夠以小見大了解整個唐朝社會的舊貌;其次,除了漢文史料,還可以通過于闐語、粟特語、回鶻語、蒙古語等多種語言的史料文獻,明晰西北民族史的脈絡和細節,促進東西方寫本的交流;再次,敦煌吐魯番文獻中大量的醫書、針灸書等,是觀察民間醫療社會的絕好資料。

多語言史料研究,幫助我們向前看、向遠看,但我們還需要回頭看未解的舊題。浙江大學教授張湧泉以《敦煌藏經洞之謎發覆》為題,探尋三界寺僧人道真與藏經洞封閉之間的關係。

藏經洞的封閉時間在11世紀初,其封閉原因至今是謎,眾說紛紜。後來施萍婷、榮新江等專家學者提出藏經洞文獻應與道真修復佛經有關。通過大量普查業已刊布的敦煌文獻,張湧泉和他的學術團隊猜想,藏經洞的封閉,與道真去世和他主持的修復工作結束有關。

驗證猜想需要幾個步驟。需要收集史料了解道真其人其事;通過分析比對敦煌文獻的殘卷比例,得出敦煌文獻以殘卷為主的結論;還要搜集大量的修補實證,證明道真所做的殘卷綴合修復工作。

除此之外,各專家學者還積極探討了關於敦煌隋朝壁畫裝飾的光色特性、「莫高窟六字真言碣」保管權之爭、莫高窟元代織繡品研究、敦煌出土醫藥文獻總體特點和敦煌回鶻語詩歌格律特徵等問題。

趙聲良說,經過百餘年的探索研究,敦煌的價值越來越受到關注。

滿眼繁盛景象之餘,鄭炳林開始擔憂敦煌學如何應對新的挑戰。數位化技術,縮短了人們與敦煌文化的距離,但一定程度上,又拉遠了人們與敦煌深交的距離:既可足不出戶,何必遠行千裡?

人才與科技,敦煌研究行遠至深

因為科技,曾經偏居西北一隅的莫高窟,愈加成為廣為人知的重要文化地標。

它的過往與現在日漸清晰,而它的未來,會變成何樣?

敦煌研究院副院長羅華慶,在論壇上發表了《數字敦煌:藏經洞文物數位化項目——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位化回歸》的發言,介紹了數位化技術將如何參與敦煌文化的未來。

文物數位化,可以對文物進行現狀記錄、影像保存,建立數位化檔案,也可以通過數位化成果展達到宣傳的目的。

120年前,1900年6月22日,敦煌藏經洞中5萬多件文物以及規模宏大、內容豐富的敦煌石窟構成的敦煌文化,走向了國際。

令人惋惜的是,許多文物流失海外,且目前並沒有一個精確的流失數量,據不完全統計約有4萬件。

前賢們不斷努力,在上世紀末,通過出版的方式使大部分文物資料得以刊布。之後,隨著數位技術的發展,世界各收藏藏經洞文物的機構相繼開展藏經洞文物數位化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目前2個主要項目均由外國主導。1994年,英國圖書館啟動國際敦煌項目(IDP),目前已建立英、中等7種文字的資料庫;2015年,法國國家圖書館向敦煌研究院等機構贈送館藏敦煌文獻的高清數字資源,實現了在法藏敦煌文獻的數位化回歸。

作為中國的文化瑰寶,莫高窟流失海外文物理應由我們自身積極去追尋和宣揚。近年來,中國做出積極實踐,僅敦煌研究院就擁有近百人的文物數位化團隊。

從事敦煌研究40多年的馬德,在專題發言時重點介紹了敦煌遺書資料庫,現場展示了資料庫檢索、導出文獻的功能,操作很是便捷。

除此以外,在我國還有一些高校科研所研發的「敦煌資料庫」「敦煌文獻數字圖書館」等不同規模的資料庫。

現有的資料庫,完成了部分敦煌藏經洞文物基本信息的錄入,但是缺乏數位化技術的全面支持,未能採集文物的體量、形狀、質感、肌理、精度等完整數據,並未建成系統的數字資源管理平臺。

為了加速文物回歸和共享的進程,在國家文物局的支持下,敦煌研究院牽頭提出了「數字敦煌:藏經洞文物數位化項目——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位化回歸」項目。

這一項目將通過國際合作,系統調查、梳理、甄別海外現存的藏經洞文物,對其進行高清數位化採集。並且在保護智慧財產權的前提下,建設敦煌藏經洞文物資料庫和網絡發布平臺,實現資源全球共享。

但是,僅靠科技賦能,還遠遠不夠,人才賦能可以為文物數位化提供持續性推動力。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多次強調廣納英才、竭力樹才的重要性,「今年敦煌研究院計劃招錄20餘人,應聘者接近百人,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說明人們現在越來越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了。」趙聲良很欣慰年輕人願意沉下心來守護、研究敦煌文化。他繼續談道:「招錄人才只是第一步,後續還要悉心培養、助其成長。」

在多學科深度融合的敦煌學研究背景下,複合型人才的培養不容忽視。

敦煌研究院為研究員們提供了許多國際性課題,為其提供頻繁的國際交流機會。同時,與高校開展密切合作,讓理論知識與實地實操結合起來,培養複合型人才。趙聲良說,很多高校文物保護、考古和藝術研究等專業的學生,通過在敦煌研究院實習工作,得以全面發展,令人欣慰。

鬥轉星移,歲月流逝,敦煌文化將因前賢、現人、後者的守護和宣揚,成為這片中亞大陸腹地深處的文明制高點,撐起一片浩瀚藍天,經久不衰。

相關焦點

  • 紀念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國際書法邀請展巡展(張掖站)線上...
    紀念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國際書法邀請展巡展(張掖站)線上展覽(二) 2021-01-06 19: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敦煌裡的中國 敦煌裡的世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新書訪談
    一大批中國敦煌學家長期甘於寂寞、甘坐冷板凳,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埋頭於資料整理等具體的學術研究,既不為世俗之功名利祿所左右,亦不為功利性甚強之學術評價體系所綁架。如方廣錩教授為調查敦煌遺書的收藏情況,曾遍訪英、法、俄、日、美等諸多敦煌遺書藏家,成為當今世界上接觸敦煌遺書原件最多的學者。
  • 敦煌發現藏經洞後,外國探險家從藏經洞中擄掠文物的種類及數量
    這些文物,涵蓋了中國及中亞古代歷史、地理、宗教、經濟、政治、民族、語言、文學、藝術、科技等方面的內容,是極為豐富珍貴的資料,被譽為「中古時代的百科全書」、「古代學術的海洋」,這是中華文明史上的重要發現,是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遺產。
  • 「紀念中國營造學社成立90周年」學術研討會舉行
    清華新聞網10月21日電 10月17-18日,「紀念中國營造學社成立9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中國園林博物館多功能廳成功舉辦。本次會議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中國園林博物館與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史分會共同主辦,來自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中山公園、景山公園、北海公園、頤和園、圓明園等多家單位代表參加。
  • 「紀念艾蕪誕辰115周年暨『艾蕪與文化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在...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肖姍姍)6月11日,「紀念艾蕪誕辰115周年暨『艾蕪與文化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新都開幕。來自全國各地的艾蕪研究領域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紀念和研究這位開拓了新文學創作領域的現代文人艾蕪。115年前,艾蕪出生在新都區清流鎮一座竹林流水環抱的農舍裡,並在這片土地上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1921年,19歲的艾蕪步行80餘裡,來到成都求學。4年後,他從成都九眼橋出發,一路徒步向南,為中國現代文學留下了極具特色的一系列南行文學作品。
  • 敦煌藏經洞出土的最古老圍棋棋經
    隨著1980年在唐代壽昌城遺址的一次考古發現,古人的圍棋子再次呈現在我們眼前。當人們追溯這些圍棋子的來源時,又發現了一份敦煌藏經洞出土的珍貴文獻,而考證的對象則是深藏在異國的中國最古老《碁經》(碁通「棋」)。
  • 莫高窟藏經洞的封閉
    此後,人們對敦煌產生了濃厚興趣,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一股敦煌熱,中外學者對敦煌藝術和敦煌遺書,從宗教、藝術、歷史、考古、語言等各種專門學科的角度加以研究,形成了一個以敦煌為專門研究對象的學術領域,這就是現在我們所熟知的敦煌學。因此,藏經洞地位之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敦煌研究院石窟編號體系中將之單獨編號為莫高窟第17窟。基於此,藏經洞的封閉堪稱歸義軍佛教史上最後也是最大的歷史事件。
  • 紀念張載先生誕辰1000周年研討會在穗舉行
    紀念張載先生誕辰1000周年研討會在穗舉行金羊網  作者:王楠  2020-08-15 如何將古代先賢的思想運用到當今社會的發展和研究中去,成為不少學者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 最好的紀念是承續與進取——紀念沙孟海誕辰120周年
    最好的紀念是承續與進取  ——紀念沙孟海誕辰120周年  為紀念沙孟海為中國書法事業作出的卓越貢獻,研究其學術理念和方法,「碧血丹心——紀念沙孟海誕辰120周年系列活動」近期在京展開。沙孟海書法篆刻藝術大展暨學術文獻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開展,同期還舉辦了紀念座談會及全國「書法學」學科建設與發展學術研討會。
  • 原大原刻原色,科技助珍寶「回家」,130件敦煌流散海外文物複製品在...
    今年是敦煌藏經洞被發現120周年,在戰亂年代,當時被發現的6萬餘件文物中有三分之二流散海外,成為國人心中之痛。為了讓國人感受敦煌珍寶,通過數位技術,本月,130件敦煌流散海外精品文物以複製品形態亮相蘭州博物館。
  • 紀念高翔誕辰330周年、陳撰誕辰340周年名家書畫展
    ▉華德榮今年是「揚州八怪」中的高翔誕辰330周年、陳撰誕辰340周年紀念,為紀念這兩位八怪先賢,11月29日,由揚州市文物局和揚州晚報主辦,揚州八怪紀念館承辦的「只留清氣滿乾坤——紀念高翔誕辰330周年、陳撰誕辰340周年中國當代書畫名家邀請展暨學術研討會」在揚州八怪紀念館隆重開幕。
  • 《敦煌藝術大辭典》出版
    16日記者獲悉,由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擔任主編、院長趙聲良擔任副主編,國內敦煌學、敦煌藝術領域專家學者參與編寫的《敦煌藝術大辭典》由上海辭書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敦煌藝術大辭典》以辭典的形式,收錄敦煌藝術領域詞目近3000條,圖版1000餘幅,分門別類,編為綜合,石窟形制與相關遺蹟、遺物,各時代藝術代表窟,彩塑,尊像畫說法圖,本生、因緣、佛傳故事畫,經變畫,佛教史跡畫瑞像圖,密教圖像,傳統神話畫,供養人像及題記,生產生活民俗,古代科技,服飾,音樂舞蹈,建築畫,山水畫,動物畫,裝飾圖案,壁畫技法,石窟保護,藏經洞藝術品
  • 敦煌殘卷系統綴合背後:讓敦煌文獻「孤兒回家」
    對敦煌殘卷進行系統全面的綴合,哪怕是片紙隻字也不輕易放過,讓「孤兒回家」,讓「親人團聚」,這是近10年來浙江大學張湧泉團隊的主要工作。他們的研究顯示,超過25%的敦煌卷子可以綴合。匯集敦煌殘卷,拼接起古代文明絕大多數敦煌文獻殘缺不全,有學者統計,比例超過了90%。
  • 蓋蒂藝術中心敦煌文物大展追溯與敦煌25年合作之緣
    建於公元4世紀至14世紀的莫高窟位於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走廊,絲綢之路的樞紐甘肅敦煌,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這裡積累了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其規模之大、內容之豐富,在世界佛教藝術遺址中名列前茅。
  • 「第二屆敦煌與絲路文明專題論壇」在敦煌莫高窟召開
    為促進敦煌學的發展,尤其是加強敦煌與周邊關係、絲路宗教的共生與交融等問題的研究,中國宗教學會、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與敦煌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第二屆敦煌與絲路文明專題論壇暨敦煌學視閾下的東北西北對話」於2020年10月9—13日在敦煌莫高窟召開。
  • 上外一周發布 | 翻譯研究院成立,區域國別研究田野調查研討會,紀念...
    上外一周發布 | 翻譯研究院成立,區域國別研究田野調查研討會,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升旗儀式....10月23日,上海外國語大學舉行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升國旗儀式。
  • 國臺辦介紹大陸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的相關情況
    央視海峽兩岸記者提問:請發言人介紹一下近期大陸方面隆重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的相關情況,以及在當前兩岸關係形勢之下舉辦這些紀念活動有何重要意義?朱鳳蓮表示,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也是臺灣光復75周年。
  • 敦煌殘卷系統綴合背後的故事:讓文獻「親人團聚」
    對敦煌殘卷進行系統全面的綴合,哪怕是片紙隻字也不輕易放過,讓「孤兒回家」,讓「親人團聚」,這是近10年來浙江大學張湧泉團隊的主要工作。他們的研究顯示,超過25%的敦煌卷子可以綴合。  匯集敦煌殘卷,拼接起古代文明  絕大多數敦煌文獻殘缺不全,有學者統計,比例超過了90%。
  • 「書跡心跡,山高水長」——王蘧常誕辰120周年紀念座談
    今年是知名史學家、書法大家王蘧常先生誕辰120周年,12月6日,在王蘧常先生的家鄉浙江嘉興,由嘉興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嘉興日報報業傳媒集團、王蘧常研究會、澎湃新聞藝術評論部協辦的「王蘧常120周年誕辰紀念座談會」聚集了京滬浙三地學者進行座談,「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紀念父親,其實不僅僅是紀念他一個人,而是追憶、緬懷他所在的那個時代的整整一代文人學者
  • 蘭州各界人士參觀敦煌莫高窟壁畫復原唐卡長卷項目
    12月12日,蘭州各界代表人士受邀前往天祝藏族自治縣甘肅扎西多傑唐卡藝術研究院,參觀敦煌莫高窟壁畫巨幅唐卡長卷復原項目。受前輩們復原並臨摹莫高窟壁畫的啟發,扎西多傑決定組成專業團隊,完成與莫高窟數相等的735米敦煌莫高窟壁畫巨幅唐卡長卷。唐卡是藏族文化中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歷經歲月,仍然色澤豔麗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