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光影世界 盡享視覺盛宴
2020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亮點頻出,2000件作品讓觀眾大飽眼福
圖一:展覽現場。
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不僅是攝影業界的盛會,更是面向公眾的藝術嘉年華。11月27日,2020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正式啟動,帶來26場精彩展覽,呈現來自法國、比利時、新加坡、立陶宛、美國、日本以及中國等各國共87位藝術家的作品,展出約2000件攝影、影像裝置、影像出版物等各類作品。今年國際攝影季亮點頻出,給市民朋友帶來一場視覺盛宴。
1
500件精品
出自法國阿爾勒攝影節
感受法國電影新浪潮的獨特魅力
此次攝影季的「年度阿爾勒」展覽單元,以「心動之選」為主題,展出500件作品,出自法國阿爾勒攝影節的6場精品展覽。其中,法國電影新浪潮最重要的攝影師雷蒙德·考切提爾的作品《新浪潮》,通過對布景攝影的重新創造,彰顯了新浪潮運動中對影像的大膽嘗試。據悉,今年是這位重量級攝影師100歲誕辰,這場展覽既有那些廣為人知的電影照片,也展出了部分此前未被呈現的作品。
除了雷蒙德·考切提爾的作品,「年度阿爾勒」展覽單元還展出了艾爾莎·帕拉&約翰娜·貝納努斯(法國)的作品《尋找真相》,菲利普·布拉格涅(比利時)的作品《地球不是圓的》,弗郎索瓦·澤維爾·格布雷(法國)的作品《子吾之足》等。同時還舉辦2020阿爾勒圖書獎展覽和阿爾勒年度之夜特別放映展。
圖二:福建本土藝術家陳文令作品《每日一頂》。
2
藝術家「跨界」呈現
攝影魅力
《見證》深情謳歌抗疫天使
今年是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舉辦的第6年,攝影季在彰顯國際性、學術性的同時,也不斷增強與中國、與廈門的本土關聯,並且「讓藝術照進現實」,與更多普通觀眾產生情感共鳴與連接。
在「無界影像」單元,呈現了藝術家在媒介(印刷、視頻、數碼、裝置等)和多元文化等不同層面上展開的攝影多元跨界。其中,音樂人、「好妹妹」樂隊主唱秦昊以攝影師身份參展,帶來他在家鄉重慶充滿感情的觀察與記錄;閩籍著名雕塑藝術家陳文令也在疫情防控期間變身攝影師,「以自己的光頭為展廳」在老家泉州創作了一系列「腦洞大開」的作品,通過自由創作釋放藝術生命力,找回與故鄉、童年的精神連接。
攝影藝術家李舸赴武漢創作的《見證》,是武漢抗疫的紀實攝影作品。據介紹,該系列作品拍攝歷時66天,共有200位攝影師義務參與「為天使造像」的攝影項目,為4.2萬多名全國各地的援鄂醫療隊員拍攝肖像照片,不僅記錄和還原援鄂天使們在援鄂期間爭分奪秒、與疫情賽跑,搶救病人的畫面,也展現了國內攝影人與全國人民共同抗擊疫情的責任與擔當。
3
關注亞洲國家攝影境況
並展出藏家的珍貴藏品
每年,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都關注一個亞洲國家的攝影境況。繼韓國(2018)、印度(2019)之後,今年的攝影季聚焦日本,由石橋財團Artizon美術館副館長笠原美智子女士擔任學術主持,榮榮&映裡策劃《時代的洞察——日本寫真的現在》展覽,展出川內倫子、片山真理、山城知佳子、志賀理江子等四位活躍於國際藝術舞臺的日本女性攝影師作品。該展被納入由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和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聯合舉辦的「2020日中攝影文化交流季」項目。
此外,每年攝影季還會展出中國或亞洲重要的攝影收藏家的珍貴藏品。此次攝影季,展出了「身/情——王珺攝影收藏展」,呈現光社影像中心創辦人王珺先生收藏的24位海內外攝影師的攝影作品。
4
關注在地藝術發展
催生精彩中國影像故事
集美·阿爾勒攝影季既聚焦全球攝影藝術,也關注在地藝術發展,經過五年的實踐,這一「漂洋過海」而來的攝影藝術盛事,讓城市與攝影藝術融合在一起,並催生了許多精彩的中國影像故事。
本次攝影季就不乏對本土攝影力量的呈現。如「在地行動」單元,就重磅展出新加坡先驅畫家劉抗在1928年前後拍攝的福建老照片。據介紹,劉抗1911年出生於永春,6歲隨父母移居南洋,1926年從南洋來到上海讀高中,此次展覽是他1927年、1928年兩次返鄉途中留下的影像作品。展出的作品中有多幅是1928年集美學村的景象。值得一提的是,劉抗之子、被譽為「新加坡城市規劃之父」的劉太格與廈門也有著不解之緣。在11月23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劉太格通過遠程視頻對此次展覽表示祝賀。他表示,此次父親作品能夠回到家鄉進行展覽,對他們家來說意義重大。
「在地行動」的另一場展覽,展出了7位優秀青年藝術家關於「閩城」與「閩山」,以及「水」與「故鄉」的主題作品,探索攝影與攝影季舉辦地之間的聯繫。
圖三:攝影藝術家李舸團隊拍攝的記錄援鄂醫療隊員的作品《見證》
5
打造僑鄉文化品牌
文化合力讓城市煥發新生機
集美享有著「集天下之美」美稱的著名僑鄉,從百年學村到現代新城,濃厚的人文氣息、優美的自然環境、良好的營商環境、響亮的文化活動品牌,為集美區文化創意產業提供優質土壤。
自2015年進入集美以來,已成功舉辦五屆的集美·阿爾勒攝影季由「相加」到「相融」,先後吸引了超過30萬國內外嘉賓、觀眾到場交流觀展,攝影季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其特設的「集美·阿爾勒發現獎」、女性攝影師獎,以國際視野勾勒集美特有的人文氣息,打開了一扇聯結本土與世界的大門,成為廈門本地乃至中國的攝影藝術愛好者可以近距離接觸國際高端攝影藝術作品。同時,也讓中國攝影藝術與國際攝影藝術交流對話,成為中法文化交流、中國與世界攝影藝術交流的典範。 2018年初,法國總統馬克龍來華進行國事訪問,在發言中讚賞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是「中法兩國間文化合作項目的典範」。
同步
優秀女性攝影師獎評選揭曉
徐曉曉憑作品《飲馬長城窟行》獲獎
11月28日下午,2020集美·阿爾勒優秀女性攝影師獎評選結果揭曉,徐曉曉憑藉作品《飲馬長城窟行》奪得該獎項,獲3萬元獎金。
因疫情原因,徐曉曉本人無法來到現場,其策展人魯小本代替其領獎。「徐曉曉的作品充滿詩意、令人觸動,呈現出當代中國城市化飛速發展的鏡像。」魯小本說,徐曉曉並不僅是把長城當做是一個承載著軍事意義的屏障,而是關注長城腳下人類的活動,捕捉長城沿線的中國鄉村景致和人們的日常生活,聚焦長城腳下那些逐漸消失的古老傳統。
徐曉曉1984年出生在浙江溫州附近的青田縣,14歲移民至荷蘭,2009年畢業於阿姆斯特丹攝影學院,曾在安特衛普影像博物館舉辦個展。
今年獲得優秀女性攝影師獎提名的攝影師還有馮夢錦、李遠明、沈綺穎、王熙寧、武婷、徐丹、鬱星月。據悉,從2017年開始,集美·阿爾勒開啟了優秀女性攝影師獎的評選活動,以表彰在攝影季中參展的優秀女性攝影師。
聲音
帶動更多中法合作
高明(法國駐華使館文化參贊)
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已成為中法兩國文化合作和藝術家交流的橋梁。今年儘管困難重重,集美·阿爾勒團隊與法國團隊堅持守護的這座橋梁,仍讓廈門再度成為中國攝影和當代藝術的「震中」之一。希望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能夠繼續紮根、發展,進一步產生影響,通過它鼓勵、帶動更多的中法合作。
中外交流的優質平臺
顧錚(攝影季藝術總監、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自2015年創設以來,以獨特的方式關注中國當代攝影與世界攝影,努力引介國際攝影的新潮流與佳作,以此促進中國當代攝影的發展,成為了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的優質平臺。(文圖/記者 林志傑 來源:集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