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in:定量脊髓磁共振成像評估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

2020-12-14 騰訊網

來源:中國科學院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 孔亞卓研究組

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demyelinating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ease)是一種自身免疫系統疾病,臨床最常見的類型是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一種病因不明的T細胞主導免疫疾病。近年來,由水通道蛋白-4抗體(aquaporin-4 antibody,下文簡稱AQP4-Ab)引起的繼髮型脫髓鞘疾病視神經脊髓炎譜系障礙及由髓鞘少突膠質細胞糖蛋白抗體(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 antibody, 下文簡稱MOG-Ab)引起的原髮型脫髓鞘疾病也在臨床上受到了更多關注。

MOG-Ab疾病、AQP4-Ab疾病和多發性硬化症雖具有一定的臨床相似性,但也具有各自獨特的發病機理和臨床表徵。了解驅動這些差異出現的因素,能夠幫助人們更深入地理解這些疾病,從而更好地開展早期診斷、治療方案優化和預後監測。

脊髓病變是這三種疾病共有的顯著標誌,它可能是許多臨床表徵(特別是肢體殘疾和神經病理性疼痛等)的主要成因。脊髓磁共振成像為非侵入式研究脊髓病變提供了可能,但在這種體積小、不斷隨生理節律移動的結構上成像,非常具有技術挑戰性。

2020年11月18日,中國科學院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孔亞卓研究員和牛津大學臨床神經科學系Jacqueline Palace教授團隊在國際權威神經科學雜誌Brain在線發表了題為《Quantitative Spinal Cord MRI in MOG-Antibody Disease,Neuromyelitis Optica and Multiple Sclerosis》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是單中心臨床磁共振成像研究,運用多模態定量脊髓磁共振成像(quantitative spinal cord MRI)技術,招募了多發性硬化症患者、MOG-Ab疾病患者、AQP4-Ab疾病患者和健康志願者共80人,獲取其頸部等區域脊髓的截面積、病灶分布、纖維束各向異性分數和磁轉化率等多項定量指標(圖1),用於區分三種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並評估其與殘疾指數和病理性疼痛等臨床指標的關聯性。

圖1 (A)脊髓結構分割示意,(B)各向異性分數(FA)圖、脊髓丘腦束(紅色)和皮層脊髓束(綠色),(C)磁轉化圖像分割,(D)T2* 軸位圖,顯示灰質和病灶,(E)灰質分割,(F)病灶分割,(G)病灶配準到T2結構像。

研究首先運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測試了脊髓成像定量指標對疾病類型的分辨和預測能力,結果發現,脊髓磁共振成像定量指標成功區分三種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圖2)。

圖2 通過正交偏最小二乘模型得出的預測結果:(A)MOG-Ab疾病與多發性硬化症,(B)MOG-Ab疾病與AQP4-Ab疾病,(C)AQP4-Ab疾病與多發性硬化症。

該研究通過比較脊髓成像定量指標與臨床指標的關係,發現脊髓的結構萎縮與患者的殘疾指數相關最顯著,說明脊髓結構損傷可能是脫髓鞘疾病致殘的主要因素。隨後,通過多重回歸模型,研究發現脊髓丘腦束的FA值與患者的神經病理性疼痛評分顯著負相關。脊髓丘腦束位於脊髓白質中,由脊髓側索和脊髓前索兩部分組成,是感覺信息由脊髓上行傳遞至大腦的重要通路,該結果進一步證明感覺上行通路—脊髓丘腦束的損傷可能是脫髓鞘疾病伴發神經病理性疼痛的重要因素。基於這一研究結果,脊髓彌散張量成像的白質纖維束分析有望成為神經病理性疼痛研究的有效工具。

MOG-Ab是新定型的疾病,相關研究較少,其是否會對中樞神經系統的灰質結構產生影響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研究進一步發現,MOG-Ab疾病患者脊髓灰質體積減少,而且單相和復髮型MOG-Ab疾病患者的脊髓灰質體積存在顯著差異。這一發現為MOG-Ab疾病患者灰質結構受損提供了第一個定量指標證據,並且證明出現復發過程患者的灰質受損更為嚴重,對於臨床治療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目前,大腦磁共振成像和分析技術已經相對成熟,但脊髓磁共振成像仍面臨諸多挑戰。脊髓磁共振成像作為開展脊髓結構和功能研究的非侵入性研究技術,可以為脊髓疾病的發生、發展和預後提供更加具體和定量化的生理指標,對於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都具有重要意義。隨著成像技術的改進及分析流程的開發,脊髓磁共振成像在人體感覺、運動等基礎科學研究,以及脊髓損傷、脊髓炎、多發性硬化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和慢性疼痛等疾病的臨床應用中逐漸得到推廣使用。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孔亞卓研究員和牛津大學臨床神經科學系Jacqueline Palace教授為該研究的共同通訊作者,研究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No. 81570410)和中國科學院「科研信息化應用工程」項目(XXH13506-306)等資助。

論文信息:

Mariano, R., Messina, S., Roca-Fernandez, A., Leite, M. I., Kong, Y.#, & Palace, J. A.# (2020). Quantitative spinal cord MRI in MOG-antibody disease, neuromyelitis optica and multiple sclerosis. Brain , awaa347.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相關焦點

  • 臨床醫生應該知道的磁共振知識二
    磁共振的臨床應用,部份病理表現: 顱腦 中樞神經系統位置固定,不受呼吸運動、胃腸蠕動的影響,故MRI以中樞神經系統效果最佳。MRI的多方位、多參數、多軸傾斜切層對中樞神.經系統病變的定位定性診斷極其優越。
  • 這9類影像徵象分別提示哪些疾病,你都知道嗎?
    髓鞘內水腫的有髓纖維內可見髓鞘板層破裂、空泡形成,粗大的纖維內髓鞘脫失,間質性水腫有時在白質形成裂隙。有文獻報導 T1WI 增強後病灶無強化或輕度強化,可能與疾病的病程有關,當髓鞘脫失、膠質增生導致血腦屏障破壞時,可以出現強化。2.
  • 學術動態| 解決DBS手術韁核和Gpi靶點顯影難題 瑞金醫院磁共振成像...
    神外前沿訊,2020年9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放射科嚴福華教授團隊和功能神經外科李殿友團隊在磁共振成像領域專業雜誌《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2020年影響因子/JCR分區:2.053/Q3)上發表題為「Imaging patients pre and post deep brain stimulation: Localization of the electrodes and their targets」的研究論文,設計了一套磁共振成像方案,為今後DBS患者術前靶點和術後電極位置精確顯示
  • 原創 胸部及腹部磁共振成像展望:快速連續磁共振成像
    在過去的幾年裡,馮犁主要從事快速連續磁共振成像的研究,並致力於將研究開發的技術應用到胸部和腹部磁共振成像中。馮犁的研究成果在2014年獲得了國際心血管磁共振成像協會 (SCMR) 的基礎科學早期職業生涯獎,並在2015年被國際磁共振成像協會 (ISMRM) 選為青年會士(Junior Fellow)。
  • 吳仁華:腦部化學交換飽和轉移成像研究
    來源:磁共振成像傳媒楊永貴, 沈智威, 吳仁華, 等. 腦部化學交換飽和轉移成像研究. 磁共振成像,2016, 7(4): 249–253.作為當前世界範圍前沿新技術,化學交換飽和轉移(chemicalexchange saturation transfer, CEST)磁共振成像技術,從傳統的解剖成像擴展到活體生化代謝和pH值成像,擴展了磁共振分子影像新領域,為臨床疾病診斷治療甚至預防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檢查手段。本文旨在闡述其原理、研究現狀及其在不同場強磁共振儀上腦部的應用。
  • 多發性硬化症是自身性免疫疾病,主要的症狀是,心理出現異常
    導語:多發性硬化是自身免疫疾病,會導致脊髓,腦幹,以及腦室周圍的白質受損。臨床表現大多是中樞神經系統白質,在多種病灶的分布及病程中的緩解與復發。此病的發病機制並不清楚,目前僅處於猜測階段。肉眼可見許多不同形狀、大小、直徑為1~20 mm的淺灰散性脫髓鞘病變,多發生於半卵圓形心部和腦室,特別是側腦室前角。急性髓鞘崩釋放,軸突比較完整,少突膠質細胞輕度變性、增生。
  • 【綜述】定量磁化率成像方法及臨床應用進展
    2.高解析度成像:QSM可以測量每個體素的相對磁化率值,因此高解析度成像是獲得準確磁化率值的基礎。超短回波時間(ultra-short echo time,UTE)序列通過使用半脈衝激發和選層梯度中心輻射狀採集可縮短第一回波時間,將UTE序列與QSM結合可以增大肝臟鐵含量測量的動態範圍,解決了肝臟重度鐵過載定量困難的問題[4]。
  • 腫瘤成像AI:臨床應用與挑戰
    最廣泛使用的癌症分期系統是TNM分類,其他方案適用於特定器官,如中樞神經系統(CNS)。最近的研究通過評估乳腺MRI中的腫瘤範圍和多灶性,擴展了進行分期的系統,而其他研究則開發了對比增強磁共振乳腺成像(MRM)中的自動病灶體積測量工具。另一個層次的特徵是詢問腫瘤的生物學特徵。
  • 科學家發現一種新型細胞,可促進中樞神經系統再生
    神經退行性疾病是由神經元或其髓鞘的喪失導致人體出現功能障礙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包括創傷性腦或脊髓損傷(SCI)、多發性硬化症和運動神經元疾病等。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再生能力差,其損傷康複目前是國際性的醫學難題。
  • 【譯著介紹011】:《​肌肉骨骼系統磁共振成像(中文翻譯版,原書第6版)》
    (中文翻譯版,原書第6版)》由國際知名的肌骨影像學專家Thomas H.Berquist教授主編,共分16章,前3章介紹了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和術語、MRI圖像的解讀、肌肉骨骼系統MRI常用檢查技術,第4~11章對四肢、顳下頜關節、脊柱進行了詳細介紹並在上一版本基礎上進一步拓展了磁共振成像解剖知識的理解,新增加了特殊部位磁共振新技術的應用,如兒童MRI應用滲透在每一章節中。
  • 慢性炎症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病(CIDP)
    慢性炎症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病 (CIDP)是一種累及周圍神經的獲得性脫髓鞘疾病,通常認為是吉蘭 - 巴雷症候群(GBS)的慢性過程。病理       CIPD是外周神經系統獲得性脫髓鞘疾病。受影響的神經表現為節段性的炎症細胞(淋巴細胞)浸潤和脫髓鞘。隨著時間的推移,施旺細胞的增殖和膠原的沉積導致神經增粗和特徵性洋蔥球的出現。受累神經支配的肌肉呈失神經改變。
  •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
    上一篇科普文,其中提到,磁共振成像正是基於不同組織的弛豫時間不同,反應在圖像上有明有暗的差異。相比於弛豫,成像最大的功能在於選層和定位,即圖像能反映樣品內部結構、解剖信息等。那磁共振成像是如何實現選層定位的,其原理(相比於弛豫)又有什麼不同?相比於其他技術,磁共振成像對操作者的要求更高。
  • 磁共振水成像
    磁共振水成像屬於非侵襲性檢查 , 既無放射性損傷 , 又無需插管和注射造影劑 , 安全可靠, 患者無痛苦, 因此深受病人的歡迎。MRCP 是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水成像技術,也是一種安全、有效的膽胰管系統疾病的診斷方法,MRCP 可提供良好的膽胰系整體圖像,以多角度、立體、全面的展示擴張膽胰管的形態、範圍、程度,梗阻的程度、平面及梗阻端的形態特徵有助於胰膽管系統良、惡性梗阻的鑑別。
  • 大腦功能磁共振數據不可靠?研究人員對自己15年的工作提出質疑
    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對功能磁共振數據進行了重新測評,對自己15年的工作提出了質疑。腦部圖像顯示了不同的兩天完成3個任務所對應的功能磁共振成像。圖中,暖色顯示一組人激活級別的一致性,冷色表明獨特的激活模式被檢測的可靠性有多糟糕。
  • 心臟磁共振成像——門控技術與參數設置(一)
    有關心電門控的具體分類及參數設置在之前有關門控技術章節已詳細介紹,這裡簡單討論一下心臟磁共振成像過程中門控使用的幾個重要問題。如前所述,心臟磁共振成像面臨著呼吸與心跳雙重運動,所以在成像過程中要同時克服這兩種運動的影響。對於呼吸運動而言,更多時候需要通過受檢者屏氣來克服呼吸運動所帶來的偽影,但操作者也需要密切關注患者的呼吸狀態來控制和指揮患者進行屏氣。
  • 全省首臺GE1.5T領航者磁共振落戶寧津縣人民醫院
    為滿足患者日益增長的影像檢查需求,寧津縣人民醫院在全省首家引進美國GE1.5T磁共振SIGNA Voyager並於6月20日正式投入使用。該機具備多項專利技術,包括創新的「交響射頻」設計,實現雙線圈同步接收信號,進而實現圖像信噪比提升30%;迄今為止業內唯一獲得美國獨立FDA認證的「全身壓縮感知技術Hyper Sense」,實現1.5T磁共振掃描速度60%的提升;智能觸控實現一鍵掃描定位,掃描速度快,成像質量高,檢查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