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6月7日是世界食品安全日,段王爺勸你千萬不要到星巴克,因為那裡很不「安全」——有致命的誘惑!
你知道星巴克Logo上的微笑的美人魚其實是一個海妖嗎?
星巴克Logo上的雙尾美人魚的原型是海妖塞壬(Siren)。
海妖塞壬來源於希臘神話。
塞壬是河神阿刻羅俄斯的女兒,是從他的血液中誕生的美麗妖精。
因為與繆斯比賽音樂落敗而被繆斯拔去雙翅,使之無法飛翔。失去翅膀後的塞壬只好在海岸線附近遊弋,有時會變幻為美人魚,用自己的音樂天賦吸引過往的水手使他們遭遇滅頂之災。同樣是女人的頭和鳥的身軀,塞壬與希臘神話中的鷹身女妖哈耳庇厄比較相似,但哈耳庇厄多被描寫成兇暴粗野、興災作亂的惡獸;而陰毒致命的塞壬,卻是姿容嬌豔、體態優雅。
在我國的《後漢書.西域傳》中,絲綢之路的使者甘英回來報告說,曾遇到波斯船員稱海上有妖「善使人思土慕戀,數有死亡者」,有專家研究認為就是指海妖塞壬。
塞壬居住的小島位於墨西拿海峽附近,那一帶海域早已堆滿了受害者的白骨。塞壬所在的海域也被稱為「欲望之海」。
在《荷馬史詩.奧德賽》裡,女神喀爾告誡奧德修斯,當他們通過「欲望之海」時,海妖塞壬會發出婉轉曼妙的歌聲引誘路過的航海者,致使航船觸礁沉默。奧德修斯就用蜂蠟堵住其他同伴的耳朵,並將自己綁在桅杆上,克制了自己的欲望,度過了危險海域。
希臘神話中,太陽神阿波羅之子、善彈豎琴的俄耳甫斯也曾順利的通過塞壬居住的地方,因為他用自己的琴聲壓倒了塞壬的歌聲。
因此,海妖塞壬最初的體型是半人半鳥,後來演變成雙尾美人魚。
因為西方文藝創作者有喜歡借鑑希臘神話的傳統,所以塞壬在後來的文學與繪畫作品中常常出現,逐漸演變成了一個文化符號。
由於塞壬在希臘神話中的形象,它也成了西方文化中「性」、「愛」、「欲」、「誘」的象徵之一,這點就像中國神話一樣,提到美豔與誘惑就會想到狐狸精,人性複雜但都少不了愛欲。
海妖塞壬最初出現時多是文字描述,缺少具象化的形象。
長發雙尾美人魚的具體形象第一次出現是在義大利裴薩羅的奧特朗託大教堂的鑲嵌地板上,這副圖案創作於公元七世紀的拜佔庭時代,意在提醒人們抵制誘惑,不要偏離自己的道路。
然而,星巴克選擇海妖塞壬作LOGO則是想體現「星巴克咖啡像海妖塞壬的歌聲一樣誘人」。如今,優美的「綠色美人魚」,竟然與麥當勞的「m」一道成了美國文化的象徵。
顧客體驗是星巴克的核心訴求。就像麥當勞一直倡導銷售歡樂一樣,星巴克把典型美式文化逐步分解成可以體驗的元素:視覺的溫馨,聽覺的隨心所欲,嗅覺的咖啡香味等。試想,透過巨大的玻璃窗,看著人潮洶湧的街頭,輕輕啜飲一口香濃的咖啡,這非常符合「雅皮」的感覺體驗,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何等令人嚮往! Jesper kunde在《公司宗教》中指出:「星巴克的成功在於,在消費者需求的中心由產品轉向服務,在由服務轉向體驗的時代,星巴克成功地創立了一種以創造『星巴克體驗』為特點的『咖啡宗教』。」
你抵擋住雙尾美人魚的誘惑了嗎?
你抵擋住星巴克咖啡的誘惑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