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7月31日訊 「二百五」用了什麼修辭手法?——這是昨天浙大開考強基計劃筆試中的一道語文題。
這次筆試科目,理學類為數學和物理,基礎醫學類為數學和化學,人文歷史類為語文和歷史。
「筆試全都是選擇題,3個小時考120道題。和浙大竺可楨學院的測試有點類似。」有考生說。
人文歷史類的考生回憶,筆試考了很多文學常識,比如「建安七子」,題目難易皆有。
理學類的一些考生認為,強基計劃的筆試題,比高考難,有一些競賽的題。一位來自外省的考生說:「數學裡有一些複數的知識點,物理題挺多的,比如關于波長的知識點,都是高中沒學過的。」
由於疫情,今年最大的變化是體質測試免測。根據官方消息,考生體質測試情況將參考考生綜合素質評價報告中的體質健康評價信息。另外,遼寧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考生將採用在線測試。
今年,自主招生取消,名校招生新增強基計劃。浙江大學2020年「強基計劃」招生專業有數學與應用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科學、生態學、漢語言文學(古文字方向)、歷史學、哲學、基礎醫學、工程力學10個專業。
今天,浙大強基計劃還將進行面試,分上午場和下午場分別進行。筆試成績與面試成績按1:2比例折算成學校測試成績。
對全程參加浙大所有項目考核的考生,隨後會進行綜合成績排序:綜合成績=(高考成績÷高考滿分*100)*85%+學校測試成績(折合成滿分100)*15%。
浙大將於8月5日公布強基計劃錄取名單並公示錄取標準,被正式錄取的考生不再參加本省(自治區、直轄市)後續高考志願錄取;未被錄取的考生可正常參加本省(自治區、直轄市)後續各批次高考志願錄取。
新聞+
浙大今年新設一個專業,新在何處?
昨天下午5點30分,浙江高考首輪志願填報截止。填報過程中,高校今年新增專業受到了考生和家長關注。其中,浙江大學今年獲教育部審批通過一個本科新專業,即「土木、水利與交通工程」。
眼下,原有的土木工程、水利水電工程與交通工程這三個專業的關聯性越來越強,「跨行業適應」提上日程,社會期待高校培養更多的綜合性複合型人才。浙江大學建工學院通過「土水交融通」的新培養理念,將原有三專業合併優化形成了符合土建類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下的新設專業。
大橋的「技術總監」
聚焦關鍵領域的核心技術
在港珠澳大橋、2008年奧運會場館、2010年世博會展館、G20峰會主會場、南水北調工程、杭州灣跨海大橋等重大工程中,新專業所依託的浙江大學建築工程學院都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
據悉,在專業學習階段,每位就讀新專業學生可以前往工程現場,實地接觸河流、湖泊、水庫、閘、壩、水電站等水資源或水利工程以及交通工程,進行學前的認識實習。
除了觀摩與參觀,之後的暑期生產實習實踐活動,將涉及結構、巖土、市政、工程管理、水利及交通多個專業方向,用來鞏固和深化學生上課所學理論知識。
橋梁的「體檢醫生」
著重培養全面素質
每年的汛期洩洪時,大體積水湧向下遊,衝刷水下基礎及漿砌塊石,如果不及時開展檢測評估,橋梁很可能產生安全隱患。
這就需要橋梁「體檢醫生」出馬,通過對橋梁外觀及性能檢測、水下樁基探摸、靜載及動載試驗等綜合評定橋梁實際承載力。
這些橋梁的「體檢醫生」,需要有過硬的數、理、力學基礎、較強的工程技術應用能力和創新意識——這同樣是「土木、水利與交通工程」新專業對培養學生的期待。
大數據交通的調度員
強化AI相關交互課程開設
網約車共享數據是浙江大學交通專業與新興技術結合的一大成果。作為大數據交通的調度員,研究者可以幫助出行者找拼車同路人或智能規劃路徑躲避交通擁堵路段,或者幫助交通規劃師更好地設計地鐵、公交、步行等網絡。
新專業強調學科交叉和融合,可聯合工程、環境、計算機、自控、材料等相關學科開發跨學科課程。新專業還將強化AI、大數據和雲計算等新時代信息化和智能化課程,為這個專業注入了更為有趣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