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蘇州網訊(龍美娟/文、視頻/張家誠)從經濟貿易到城市建設,從人才交流到文化創意、從蘇式杏仁酥到廣式杏仁餅……
這或許是你心目中蘇澳之間的關聯詞。
而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身體力行地踐行著蘇澳交流與合作,在他們的足跡中,蘇州與澳門之間無形的友誼之手,越牽越緊。
澳門回歸的時候,廖康洋還沒出生。
「我是澳門回歸後第二年出生的,我覺得自己很幸福,在很小的時候隨父母移居澳門生活。」廖康洋祖籍汕頭,在家中排行第五,小學三年級遷居澳門。
(今日澳門)
廖康洋說,小時候在澳門,老師會和他們說回歸前的澳門不穩定,治安很糟,黑社會橫行,女孩晚上都不敢出門。那時候澳門人幾乎沒什麼福利可言。
「老師和家裡的長輩也常和我們說,我們這一代人遇上了最好的時代。」廖康洋說,她生活在回歸之後的澳門,社會穩定,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滿滿。
今年9月,廖康洋來到蘇州,成為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哲學專業的一名學生。她說,之所以選擇哲學,是受父親的影響,父親喜歡看哲學書,耳濡目染之下她也喜歡上哲學。
在廖康洋的同學中,很多選擇出國留學,或者留在澳門讀大學。但是,家人看好內地發展,她選擇走出澳門,去外面看看。
「澳門與內地的聯繫越來越密切,港珠澳大橋通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臺,澳門成為大灣區4個中心城市之一。」廖康洋說,她最想去的城市是蘇州和成都,蘇州大學的哲學很好,她最終來到蘇州。
來蘇州之前,廖康洋對這座園林之城最大的印象是「北方的城市,河湖連片,綠樹成蔭」,但到蘇州後,蘇州讓這位澳門00後女孩讚不絕口。
「感覺以前自己太孤陋寡聞了,蘇州和想像中完全不一樣,蘇州是雙面繡,一面歷史傳統,一面現代文明。」廖康洋說,蘇州擁有園林和崑曲「雙遺產」,還有美食、蘇繡。
來蘇州半年,廖康洋已經完全適應這裡的生活。
她說,蘇州和澳門有很多相像的地方,都對城市的歷史保護很好,環境都很優美,吃的方面都很清淡。
「我最喜歡吃蘇式麵條,簡直是人間美味啊。」提到蘇州美食,澳門女孩調皮地舔了舔舌尖,「我經常和家人朋友安利蘇州的面,讓他們一定要來嘗嘗。」
廖康洋說,在蘇州就像在家的感覺,老師和同學都對她很關照。她也常常和大家推薦澳門,「我邀請我的同學暑假去澳門看看,去看看澳門大三巴牌坊、嘗嘗葡式蛋撻。」
廖康洋的同學濮昌蘭告訴記者,以前覺得澳門離自己很遠,最熟悉的就是那首《七子澳門之歌》。和廖康洋成為同學後,就感覺澳門很近,大家就是親密的一家人。
學業之外,廖康洋也參加了學校的社團,在社團數次組織中外學生交流活動過程中,她感到自己澳門學生的身份,似乎有特別優勢,「國際學生覺得我文化差異小,中國學生覺得我是『自己人』。國際上有更多人想了解中國,中國人也想更多和外國朋友交流,未來,我想做一個橋梁,把蘇州推介出去,讓大家更加了解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