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設「置頂」哦~
點擊上方「最湘的菜」 → 點擊右上角「...」 → 點選"設為星標 ★"
紅薯真是一種很有意思的食物。本是進口,所以又叫番薯,原產南美洲等地,明朝傳人中國。「一畝數十石,勝種穀二十倍」。加之「潤澤可食,或煮或磨成粉,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薺」,很快傳播開來。紅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人口的增長。
不曾想,紅薯後來演變成最土氣的食物,絲毫不帶洋味。同樣是舶來品的番茄(西紅柿)不一樣,依然保留一點洋範,吃西紅柿似乎自帶小資,而一說某人是吃紅薯長大的,肯定是來自貧困地區的農民家庭。
湖南是魚米之鄉,農業大省,自然盛產紅薯,人們對於紅薯的利用也充分體現智慧,很多食物都會與紅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比如湘鄉蛋糕,比如漣源的經典食物——雪花丸子。
逢年過節,或者做酒席,漣源藍田人的餐桌上一定會有雪花丸子,而且是重頭戲。
藍田歷史悠久,景色秀美,古人曾用「採藍欣得地,種玉古藍田」的詩句盛讚藍田;藍田物華天寶,人傑地靈,錢鍾書以在藍田國立師範學院執教為背景撰寫了《圍城》,貌似給藍田添了幾分大師氣質;抗戰時期西南聯大也曾在今天的藍田一中駐足,也給了這個縣城更多文脈。
我小時候在藍田外婆家長大,逢年過節就看舅媽做雪花丸子。舅媽做事非常麻利,幹起活來風風火火,典型的湘女做派。
豬肉剁成泥,放雞蛋、花生碎、荸薺、胡椒粉,最關鍵是一定要加粉末狀的紅薯粉,一起攪拌均勻,搓成桌球大小的肉球,在早已泡成透明的糯米上滾上幾滾,放進鍋裡一蒸,熟了後香飄四溢。
經烈火與水汽的洗禮,米粒演化成雪花,丸子狀如一個個絨絨的雪球,端的十分夢幻。這就是糯米的功能,也因此成了湘菜裡難得的顏值最小資的食物之一了。
雪花下是晶瑩剔透的丸子,隱約可見肉泥、花生碎,待到一口咬開,卻是軟糯Q彈,略帶幾分韌勁。
湖北也有類似糯米肉丸,丸子外帶如雪花的米飯,但沒有摻紅薯粉,總覺得是普通肉丸,即使外有夢幻的雪花。沒有了紅薯粉的韌勁和Q彈,那樣的丸子便少了骨氣,一吃便化,也少了幾分大女主的氣派。
與雪花丸子類似邏輯的還有廈門著名小吃肉燕,肉燕其實就是我們的餛飩,只是肉燕的皮大有講究,是精選的瘦肉用木棒一錘錘「揍」成肉茸後,放入紅薯粉攪拌均勻精製而成。肉燕薄如白紙、其色似玉、口感軟嫩、韌而有勁,這些應該都是紅薯粉的貢獻。
雪花丸子當初加紅薯粉,或許是暈菜太少,就像我們小時候煎雞蛋時,因雞蛋少,會加幾勺麵粉,總歸雞蛋要比麵粉貴;又或許是考慮其超強的粘合性。誰知倒成就了名菜,這也讓在中國早已成屌絲的紅薯成功反轉。因為肉,登堂入室,而且上了正席。
雪花丸子自帶典故。相傳元兵入侵新化時,一支抗元義軍被困山上,時值盛夏,元兵本想等斷絕義軍糧草後不戰而勝,不料圍山幾天後,山上突降白雪,元兵以為山上神兵相助,連忙撤兵。其實那雪是義軍扔出的雪花丸子。自此,雪花丸子名聲大噪,流傳至今。
現在人圖省事,雪花丸子就真的是肉丸裹糯米,很多人都不會做這種帶紅薯粉的雪花丸子了,只有我舅媽固執地堅守著。舅媽在世的時候每年春節都會給我們準備一大袋,和我小時候吃的味道一模一樣。幾年前舅媽走了,我再也沒有吃到了,也都成了記憶的味道了。
插畫:鄭向榮
其他配圖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