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們一起穿越火線
教你認清世界各地的人種分類
在劃分人種之前,我們先來看區分人種的基本體質特徵。
首先是膚色,所謂黑白黃棕人種就是按照膚色劃分的。
膚色由淺至深分為蒼白、粉紅白、黃白、淺黃、橄欖黃、淺褐、純褐、紅褐、紅暗褐、純暗褐、黑褐和暗黑。
但膚色只是參考,絕非唯一依據。比如東北亞黃種人的膚色就比南歐、北非、印度的那些所謂「白種人」要淺得多。即使是黑種人,也有明顯的膚色深淺之分,布須曼人就比蘇丹人膚色淺很多。
↑比如這幾個就是印度人,面部特徵都是白種人的,但膚色……當然印度各種姓有別。↑
↑這個是埃及人,同上。↑
其次是毛髮。
發色的黑色素含量通常和膚色有關係,這一點在白種人裡尤其明顯,膚色白者多金髮、灰發,而膚色深者多褐發、黑髮。
還有就是發形,分為直形、淺波形、深波形、曲卷形、松卷形、螺旋形等。
黃種人通常為直發,白種人多波發,黑種人、棕種人多捲髮、螺旋發。
(不過在梨哥印象裡黑人多光頭……)
這兩個就是「波發」和「螺旋發」的對比。
當然,說到毛髮不能不說鬍鬚。
在學術上通常把鬍鬚分為五種類型,從I型(鬍鬚極少)到V型(鬍鬚極多)。
中國除了西北幾個少數民族以外,一般都是I、II型,即只有上唇和下巴上有鬍鬚,耳前也有一些,但還沒成絡腮。從III型開始就是絡腮鬍了,V型就是馬克思恩格斯那種。
這個就不上圖了……沒什麼好看的。
白種人、黑種人一般在III型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亞的棕色人種幾乎全在IV級以上,可見棕種人和黃種人或許親緣並不近。
然後是眼睛。
眼色和膚色、發色也有同步性,還是以白種人為例,膚色淺者多藍眼睛。
在眼部形態上,白種人幾乎全是雙眼皮,而黃種人有那個著名的「蒙古褶」。
除此之外,黃種人眼裂通常比較細窄,眼外角明顯高於眼內角,也就是「丹鳳眼」。
中國體操名將何可欣就是。
然後是鼻部形態。
在這一點上,白種人比較特殊,鼻根高大,所以我們經常管老外叫大鼻子……
鼻梁的側面形狀分為凹、凸、直、波四種。
其中,白種人多凸型,黑、棕種人多凹型,黃種人多直型。
在鼻孔形狀上,白種人高而窄,黑、棕種人扁而寬,黃種人適中,比較圓。
唇部形態。
這個比較簡單,通常高緯度嘴唇薄,低緯度嘴唇厚。
在中國人和東南亞人身上,就很明顯能看出這個規律。
下面這些就比較偏了,各人種之間指紋也不太一樣。
棕種人鬥形指紋出現率可達52.7%(不是一百人裡有五十多個有鬥形,而是平均每個人都有五個以上鬥形),亞洲黃種人也能達到46.7%,美洲黃種人42.6%,白種人35.4%,黑種人僅有27.4%。
弓形指紋在黃、棕人種裡很少見,白種人4.3%,黑種人8.8%。
還有耵聹(也就是耳屎)。
白、黑人種溼型耵聹幾乎百分百,而黃種人則比較少。
以中國為例,北方漢族溼型耵聹僅為4.17%,滿族、蒙族和其他幾個東北少數民族在10-15%,福建漢族達到21.17%,廣東漢族35.10%。
臺灣原住民和東南亞人都在70%以上,維族、哈薩克族等則接近90%。
再就是血型。
不過不是簡單的ABO血型,而是MNSS系統、RH系統和各種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