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種的科普貼,幾乎能解決一切關於人種的爭論。偏學術,但挺有趣的。偶爾啃些硬知識,獲益的是你自己。!
內容摘要:
一、區分人種的基本體質特徵
膚色、毛髮、鬍鬚、眼睛、鼻部、唇部、指紋、耵聹、血型
二、人種的基本劃分
1、白種人:分為大西洋-波羅的海人種、印度-地中海人種、中歐人種、白海-波羅的海人種、巴爾幹-高加索人種
2、黃種人:分為北亞人種、南亞人種、東亞人種、東北亞人種、美洲人種
3、黑種人:分為尼格羅人種、尼格利羅人種、布須曼人種
4、棕種人:分為澳大利亞人種、維達人種、美拉尼西亞人種、尼格利陀人種
5、過渡人種:千島人種(黃棕過渡)、玻里尼西亞人種(黃棕過渡)、南西伯利亞人種(黃白過渡)、烏拉爾人種(黃白過渡)、衣索比亞人種(黑白過渡)、南印度人種(黑白過渡)
三、中國各民族的人種特徵
正文:
首先說明,樓主反對一切形式的種族歧視。
雖然樓主曾經是皇漢,但現在已經轉型為溫和派,推崇泛中華民族的觀念。
畢竟包括漢族本身在內,是以文化而不是血統界定的。
種族和民族,原本就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比如種族完全不同的一群人,也可以組成美利堅民族,就是一個實證。
本貼內容來自北大版《人類學概論》和一些正規學術期刊,絕對真實可信。
本來樓主這幾天是在看關於古生物的文獻,忽然發現有這方面資料,算作科普。
在劃分人種之前,我們先來看區分人種的基本體質特徵。
首先是膚色,所謂黑白黃棕人種就是按照膚色劃分的。
膚色由淺至深分為蒼白、粉紅白、黃白、淺黃、橄欖黃、淺褐、純褐、紅褐、紅暗褐、純暗褐、黑褐和暗黑。
但膚色只是參考,絕非唯一依據。比如東北亞黃種人的膚色就比南歐、北非、印度的那些所謂「白種人」要淺得多。即使是黑種人,也有明顯的膚色深淺之分,布須曼人就比蘇丹人膚色淺很多。
比如這幾個就是印度人,面部特徵都是白種人的,但膚色……當然印度各種姓有別。
這個是埃及人,同上。
其次是毛髮。
發色的黑色素含量通常和膚色有關係,這一點在白種人裡尤其明顯,膚色白者多金髮、灰發,而膚色深者多褐發、黑髮。
還有就是發形,分為直形、淺波形、深波形、曲卷形、松卷形、螺旋形等。
黃種人通常為直發,白種人多波發,黑種人、棕種人多捲髮、螺旋發。
(不過在我印象裡黑人多光頭……)
這兩個就是「波發」和「螺旋發」的對比。
當然,說到毛髮不能不說鬍鬚。
在學術上通常把鬍鬚分為五種類型,從I型(鬍鬚極少)到V型(鬍鬚極多)。
中國除了西北幾個少數民族以外,一般都是I、II型,即只有上唇和下巴上有鬍鬚,耳前也有一些,但還沒成絡腮。從III型開始就是絡腮鬍了,V型就是馬克思恩格斯那種。
這個就不上圖了……沒什麼好看的。
白種人、黑種人一般在III型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亞的棕色人種幾乎全在IV級以上,可見棕種人和黃種人或許親緣並不近。
然後是眼睛。
眼色和膚色、發色也有同步性,還是以白種人為例,膚色淺者多藍眼睛。
在眼部形態上,白種人幾乎全是雙眼皮,而黃種人有那個著名的「蒙古褶」。
除此之外,黃種人眼裂通常比較細窄,眼外角明顯高於眼內角,也就是「丹鳳眼」。
中國體操名將何可欣就是。
然後是鼻部形態。
在這一點上,白種人比較特殊,鼻根高大,所以我們經常管老外叫大鼻子……
鼻梁的側面形狀分為凹、凸、直、波四種。
其中,白種人多凸型,黑、棕種人多凹型,黃種人多直型。
在鼻孔形狀上,白種人高而窄,黑、棕種人扁而寬,黃種人適中,比較圓。
(我在想黑蜀黍挖鼻孔也許會不太方便)
唇部形態。
這個比較簡單,通常高緯度嘴唇薄,低緯度嘴唇厚。
在中國人和東南亞人身上,就很明顯能看出這個規律。
下面這些就比較偏了,各人種之間指紋也不太一樣。
棕種人鬥形指紋出現率可達52.7%(不是一百人裡有五十多個有鬥形,而是平均每個人都有五個以上鬥形),亞洲黃種人也能達到46.7%,美洲黃種人42.6%,白種人35.4%,黑種人僅有27.4%。
弓形指紋在黃、棕人種裡很少見,白種人4.3%,黑種人8.8%。
還有耵聹(也就是耳屎)。
白、黑人種溼型耵聹幾乎百分百,而黃種人則比較少。
以中國為例,北方漢族溼型耵聹僅為4.17%,滿族、蒙族和其他幾個東北少數民族在10-15%,福建漢族達到21.17%,廣東漢族35.10%。
臺灣原住民和東南亞人都在70%以上,維族、哈薩克族等則接近90%。
再就是血型。
不過不是簡單的ABO血型,而是MNSS系統、RH系統和各種抗原。
我也不愛寫,估計大家也不愛看,所以就乾脆不發了吧……
接下來是人種的基本劃分。
首先是白種人,白種人又名歐羅巴人種、高加索人種等。
其基本的共同特徵是:皮膚黑色素含量低,呈現白紅色到深棕色(差距好大);毛髮多而軟,多呈波形,體貌稠密可防寒;眼色發藍,鼻子高而窄,鼻孔通道較長;嘴唇較薄,口裂較小;眼眶深陷,鼻根很高,顴骨不突,眉弓顯著。(好吧我承認以上是書上原文)
白種人可以分為大西洋-波羅的海人種、印度-地中海人種、中歐人種、白海-波羅的海人種和巴爾幹-高加索人種五個小人種,以下一一說明。
我儘量配圖吧……
首先是大西洋-波羅的海人種,別名北歐人種
主要分布在北歐、英國、荷蘭、德國北部
這個人種特徵非常鮮明:高大(荷蘭人甚至能達到成年男性平均180以上)、膚色極淺、金髮碧眼(當然也可能是亞麻發灰眼),鼻子又高又直。
上圖就是典型的北歐美女……大家不要只看胸,關鍵看面部特徵。
然後是印度-地中海人種
這個不論是地理範圍,還是人種範圍都比較大。
分布上,南歐、北非、西亞、南亞北部均有分布。細分還可以分為南歐類型、阿拉伯類型、印度-阿富汗類型等好幾個小類型。
這個人種身材中等(甚至未必有中國人高),膚色、眼色、發色都比較深。顱型較長,面部較窄。
這個小蘿莉就是其中代表,看樣子好像是阿拉伯人。
接下來是中歐人種
分布於德國、瑞士、奧地利、法國、捷克和斯洛伐克等地。
中歐人種身材中等,膚色較淺,發色、眼色介於前面兩個人種之間。顱型略短,面部稍低寬,鼻型稍闊。
跟上面有明顯不同。
白海-波羅的海人種
在中國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別名,叫做老毛子,即斯拉夫人及其近親。
該人種分布於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芬蘭等地,與北歐人種相比,該人種身材稍矮,鼻部較短,面形略低寬,直發較多。
著名的烏克蘭政壇美女,季莫申科阿姨。
最後一個是巴爾幹-高加索人種
主要分布於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高加索和伊朗西北部地區。
這個人種嘛膚色深淺不一,發色、眼色較深。顱型短寬,鬍鬚、體毛尤其發達。
這是個希臘人,注意眼色和發色。
我把白種人放在前面,是因為白種人人口佔了世界人口的54%。
不過在國際上,這54%被分為了西方世界和穆斯林世界兩大水火不容的版塊……
接下來是黃種人,佔世界人口37%,其中一半以上為中國人。
黃種人別名蒙古人種、亞美人種等
黃種人皮膚從淺黃到棕色不等,體毛少,鬍鬚極少,毛髮直而黑;面部扁平寬大,顴骨突出,眼色多黑、褐色,鼻部高度寬度中等,鼻根低矮;矢狀嵴、下頜圓枕、鏟形門齒出現率很高。
黃種人一般細分為北亞人種、南亞人種(其實是東南亞)、東亞人種、東北亞人種、美洲人種等小人種。以下一一介紹。
北亞人種,又名西伯利亞人種、大陸蒙古人種,主要分布在亞洲大陸腹地如西伯利亞、中亞、蒙古高原等。
該人種身材中等,膚色、發色、眼色在黃種人中最淺;再生毛髮極不發達;面部寬大扁平,鼻根低矮;眼眶較高,蒙古褶尤其明顯;顱骨低寬,垂直顱面指數很大。可以細分為中央亞細亞、貝加爾等類型。
原諒我吧,我實在找不出有什麼好看的女人了,拿騰格爾大叔充數吧,他的特徵非常明顯。
南亞人種,主要分布在東南亞,中國南方也有分布。
南亞人種比較矮小,膚色、眼色、發色都很深,波發較多,眼部特徵較弱。鼻型較寬,鼻根低平;顱型較高,面部低矮,垂直顱面指數小。
可能混有赤道人種成分。
這是一個越南人,本來想用英拉的照片,忽然想起來英拉是華裔……
接下來就是東亞人種,又稱遠東人種,主要分布於中國、日本、朝鮮半島等地。
東亞人種身材中等,膚色、眼色、發色介於北亞、南亞人種之間,大多為黑色直發,鼻寬適中,中頜型較多,嘴唇略厚。面部明顯比北亞人種狹窄。
這個是經典圖了……可能全世界只有東亞人自己,才能看出不同。
美洲人種,也就是各種印第安人,分布於美洲大陸。
美洲人種身材略高,膚色黃褐色,頭髮黑、直、硬,眼色深,面形寬大,顴骨突出,多鏟形門齒。該人種鼻根較高,鼻梁多呈凸形且前突。
注意,印第安人的鼻子很特殊,更像白種人多些。
下面是黑種人和棕種人
這兩者經常被混為一談,合稱赤道人種,但本貼採用四分法,將他們分開來講。
先說黑種人,黑種人膚色極深,多為暗黑色、黑褐色、棕色、紅褐色等。發色、眼色也很深。頭髮多捲曲甚至螺旋狀,是為了隔熱。鼻型寬闊,鼻孔通道短,鼻孔橫徑大於縱徑。嘴唇很厚,多前突、外翻。口裂較寬,面部狹窄,長顱型較多。
黑種人可以分為尼格羅人種、尼格利羅人種、布須曼人種等。
我們經常直接把黑種人稱之為尼格羅人種,是因為尼格羅人種佔了黑種人人口的絕大多數。
尼格羅人種,在整個撒哈拉以南非洲都有分布,因此這一地區別名黑非洲。
尼格羅人種身材高大,膚色較深,發形強烈捲曲,眼色黑色,面部特徵典型。
那些活躍在體育界的黑人幾乎全是尼格羅人種。
來一張博爾特的圖。
尼格利羅人種,其實就是卑格米人。
身材極矮小,成人平均一米四左右。膚色比尼格羅人種淺,體毛黃色且濃密發達(注意,一般黑種人體毛很少),頭髮深褐色,短而強烈捲曲。鼻型寬闊,鼻根扁平,嘴唇前突但不外翻。
這位老兄在中國算矮個,但去了卑格米人部落高人整整一頭……
布須曼人,又名南非人種、桑人種,分布在非洲南部卡拉哈裡沙漠地區。
布須曼人身材矮小,成年男性身高約152cm,膚色較淺,呈黃褐色。皮膚表面自幼出現皺紋(注意這裡,很奇特)。發黑稀疏,體毛髮育弱,面形扁小,眼裂狹窄,顴骨突出,顱骨低平,臀部脂肪豐富(不知為什麼有這麼一句,看來是屁股出奇地大)。
眼裂果然……好狹窄啊,不過膚色比一般的黑人淺太多了。
關於棕色人種事先多說一下。
棕種人大家可能了解得比較少,它指的是大洋洲、東南亞、南亞的一些原住民,成分比較複雜。
棕種人可以分為澳大利亞人種、維達人種、美拉尼西亞人種和尼格利陀人種。
澳大利亞人種,是澳洲大陸及其周邊島嶼的原住民。
澳大利亞人種身材中等,膚色深棕,發色、眼色都很深,多波發,鬍鬚、體毛很發達,眉弓突出,鼻型寬闊,嘴唇很厚,多長顱型。
注意手臂上的體毛,這個黑人可沒有。
維達人種,分布在印度、斯裡蘭卡、馬來半島、加裡曼丹和蘇門答臘等地。
我沒有找到圖片,因為這個人種可以說已經不存在了。
印第安人和澳洲土人還可以因為種族隔離而保存下來,但維達人種確實已經融合在了其他種族之中。印度人身上可能還有些維達人種的痕跡。
維達人種身材矮小,膚色深褐色,波狀發形,鬍鬚、體毛較弱,嘴唇厚,鼻型寬闊,顱型狹長。
美拉尼西亞人種,分布在美拉尼西亞群島、紐幾內亞島和塔斯馬尼亞島等地。
身材中等,膚色黑褐色或深棕色,發、眼均黑色,巴布亞類型體毛濃密,美拉尼西亞類型體毛較少。巴布亞類型鼻梁高,美拉尼西亞類型鼻梁較低。顱型狹長。
尼格利陀人種,分布在馬來半島、蘇門答臘、菲律賓群島、安達曼群島和紐幾內亞等地區。(偷偷告訴你,其實尼格利陀人種就是某些人口中的「馬來人」。)
尼格利陀人身材矮小,成人約140-150cm,膚色多黑褐色或淺褐色,發色眼色較深,鼻型寬闊,中短顱型較多。菲律賓、紐幾內亞地區體毛較多,其餘體毛較少。
有些同學可能注意到了,以上四大人種遠不能包括全球人種(即使不算混血)。
沒錯,接下來我們一一介紹各大過渡人種。
千島人種,又名阿伊努人、蝦夷,日本原住民,現在已經被和族擠到北海道了。
千島人種是黃棕過渡,身材矮小,膚色淺褐色,體毛極發達,顱型適中,面部寬大扁平。
現在日本很多大鬍子的人,多半是因為千島人種的血統。
玻里尼西亞人種,在太平洋各島嶼上有十多個支系,包括毛利人、薩摩亞人、湯加人、夏威夷人……
玻里尼西亞人種也是黃棕過渡,身材較高,皮膚黃色或淺褐色,黑色波發,體毛中等,鼻型較寬,圓顱較多,面部寬大,顴骨突出。
這是前幾年理總李去紐西蘭,左邊那個是毛利人。
南西伯利亞人種,分布在中亞、南西伯利亞地區。
黃白過渡,古西域人、烏孫人、突厥人、阿拉伯人、蒙古人都有影響。今天新疆、中亞一些民族都是,典型代表是哈薩克人、吉爾吉斯人等。
該人種身材偏高,膚色中等,發色不一,鬍鬚發達,鼻部突出,鼻根較高,多短顱型。
這個是哈薩克斯坦總統,似乎偏黃種人多些。
烏拉爾人種,分布在葉尼塞河以西的西伯利亞和烏拉爾地區,是白海-波羅的海人種和北亞人種的混合。
黃白過渡,身材多中等,膚色較淺,發直而軟,鬍鬚發達,面部垂直,寬窄中等。
這位小蘿莉是巴什基爾人,臉上明顯有北亞人特徵。
衣索比亞人種,分布於非洲東北部衣索比亞、索馬利亞等地區。
黑白過渡,身材中高,膚色深褐或淺褐,發眼皆黑色,發形捲曲蓬鬆,鬍鬚少,鼻部尖窄突出,多長顱型,面部很窄。
其實我以前沒想到過黑白混血可以這麼漂亮。
南印度人種,分布在印度南部,也是黑白混血。
體質和上面那個衣索比亞人種比較接近,但身材稍矮,頭髮略直而濃密,顱型較長。
本貼的重點——中國各民族的人種特徵
先預告一下,我這裡有一些體育測試、體檢的民族對比數據,都是正規期刊上的,雖然年代有點老……
中國的種族情況還算是比較單一(和美國、俄羅斯、印度等相比),除了新疆有幾個少數民族屬於過渡人種以外,都是典型的黃種人。
前面已經說過,民族和種族概念不同。即使是同一個民族,也可能會有內部的人種特徵差異。比如中國東北的朝鮮族、朝鮮的朝鮮族和韓國的朝鮮族三者就明顯不同。內蒙蒙族、外蒙蒙族、新疆蒙族和圖瓦蒙族差得也很多。北方漢族和南方漢族的差異更是大家都清楚的。(書上不知為什麼只列了三十多個民族,所以下面內容可能有不全面之處,還請見諒)
首先說北方民族
北方少數民族之中,可以確定是北亞人種的有蒙古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族這三個。其中鄂倫春族和鄂溫克族十有八九是古通古斯人後裔,和西伯利亞的一些民族親緣很近。
而朝鮮族、達斡爾族、赫哲族、滿族都被認為是有北亞人種特徵的東亞人種。值得一提的是,前些年的基因鑑定表明,達斡爾族很有可能是契丹族後裔。
錫伯族、東鄉族、裕固族、回族、土族等則被認為是典型的東亞人種。
新疆的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柯爾克孜族(即吉爾吉斯族)都是典型的黃白過渡人種,其中柯爾克孜族和哈薩克人偏黃種人多一些,塔吉克族接近白種人裡的印度-地中海類型。維族屬於內部差異比較大的,通常東部比較偏黃種人,西部比較偏白種人。
這兩個人都是維族,大家可以對比一下差異有多大。更何況現在維族已經和別族通婚比較少了。
然後說南方民族
藏族、白族、彝族、拉祜族和普米族等被認為是典型的東亞蒙古人種
哈尼族、景頗族、傈僳族等以東亞人種特徵為主,有少量南亞人種特徵
壯族、苗族等有明顯南亞人種特徵
黎族、仡佬族等則有較多南亞人種特徵
傣族、布朗族等則被認為是「似南亞人種」
估計是西南少數民族太多,一些人口過少的民族書上沒有寫。
那麼,大家應該比較關心,漢族內部的差別在哪裡呢?
以下內容來自北大出版社《人類學概論》原文P110,不是樓主瞎掰。
「漢族的形成有著悠久的歷史,先秦時期的華夏族是現代漢族的前身,以後又陸續融入許多少數民族的成分,逐漸形成較穩定的漢民族基本體質特徵。從整體上講,現代漢族的體質類型,屬於蒙古利亞人種中的東亞類型。其基本體質特徵,具有黃種人中等水平的膚色,頭髮直而硬,再生毛不發達,中頭型,面部比較狹長,鼻型較窄,唇厚中等,蒙古人種的眼部結構比較明顯等。這些特徵尤其在華北平原的漢族居民中發育得最為典型。
「大量研究資料表明,中國南方和北方居民不僅在體質特徵上,還是在分子生物學或群體遺傳學特徵上,都表現出明顯差別。相對來說,北方漢族的體質特徵接近於東亞人種的典型狀態,而南方漢族的色素水平更高些,波發較多,再生毛髮達,蒙古眼特徵弱化,鼻型較闊,唇較厚,突額明顯,面部較短,身材較矮。血型基因頻率研究揭示,中國現代漢族居民大體以北緯30度為分界線,明顯地分為北方類型和南方類型;從總體上看,雖然他們都屬於東亞人種,但是北方漢族居民的體質特徵更接近典型性狀,而南方漢族更多地融合了南方其他少數民族的成分,華南地區的漢族居民則在許多方面表現出混有南亞人種成分的特點。」
其實我之前也一直以為北方是胡人混血,南方是純種。但這本書的觀點卻是完全相反的。
我覺得一種可能是:北方那些胡人民族都已經消失了,變成了漢族的一部分。
強調一下,樓主本人認為所謂「漢族正統血脈」是不存在的東西,漢族本來就是以文化而不是血緣認定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