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圖》裡的感受,在今天怎麼找回來?

2020-12-14 草民觀點

在設計富春山館之前,我已經設計過很多美術館、博物館,對國內這些場館的建設以及它們在城市中起的作用,開始有些質疑。當富陽的工作人員邀請我做一個能夠體現《富春山居圖》的建築的時候,我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富春山居圖》實際上講的是自然環境和村居的關係,山還在,水還在,自然環境還在,但是村居還在不在?

我決定先做一個全縣的村居調研,再根據調研的情況決定是否做館。於是,我和學生們走遍了縣裡290多個村子,最後得出結論,像《富春山居圖》上畫的那種中國傳統的、和自然融為一體的村居,還剩下不到20個。由於富陽縣靠近大城市,經濟發展得比較早,傳統村落基本上都已經拆光了。於是我們選中了文村,同時進行鄉村改造和富春山館的建設,並將二者的經驗共享。

坐落於浙江省杭州市富春區的文村,是該縣僅存的20個傳統村落之一。為了探索自然環境和村居的關係,文村的改造與富春山館的建設同時進行。

《富春山居圖》這張畫表現的其實是一個文人的烏託邦。畫上有富陽美麗的山水,但建築和人很少,而且都躲在樹的後面,很多人甚至以為這張畫裡是沒有人的。對今天的社會來說,它最核心的問題就是,我們還能不能體會到在自然山水之間生活的樂趣?那種面對自然的、中國人的生活審美還能不能回得來?

今天的博物館、美術館等,在城市中本應成為一個有精神歸屬感的文化場所,但這樣的場所在當今是缺失的。所以我想設計一組建築,能夠讓人有直接的浸入式的體驗,體會到在天地之間、在山水之間生活是什麼感覺。

黃公望是宋山水畫的傳承人,他把北宋的山水畫,用元代的當代語言表現出來。參照《富春山居圖》,富春山館用的便是典型的宋代山水畫的結構。首先,山是有主次的,富春山館有三個建築體,博物館和美術館是山水畫裡面的主山,旁邊的檔案館是次山,山體中間隔了像山谷一樣的空間。其次,山是有遠近的。我們在生活中經常看到的景象是,要麼近處水霧朦朧,要麼遠處的山只有籠統的剪影,然而在黃公望的畫上,遠山、近山一起被清楚地看到,這件事情在現實裡是不可能發生的。

富春山館的屋頂,由幾座連綿起伏的山脊構成。(攝影:呂恆中)

於是,我在建築裡做了一個「遠山」的結構,使得遠山、近山在一個不遠的距離同時被看到,這是典型的繪畫結構。站在雙曲面的屋頂,人處於雙曲面的低點,屋頂的尺度、鋪天蓋地的石頭、以及紅色的回收材料等等把人包裹在一個環境裡,感受是非常震撼的。這種設計更像是情景劇場,建築提供了某種情景性的烘託和暗示,把山水的力量調動起來。富春山館是中國建築裡面第一座自帶遠山的建築,我用建築把繪畫的感覺表現出來了。

除了山水畫裡基礎的遠近主次等距離,我還細緻地在建築語言和空間設計上運用了黃公望「三遠法」的獨特畫理。黃公望對山水畫的理論很有心得,寫過一篇《寫山水訣》。傳統中國山水畫有「三遠法」,即平遠、深遠、高遠,而黃公望對「三遠」裡面的每一種遠都有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平遠,黃公望寫平遠是從自己這裡、近處開始,之後一層一層地向遠處逐漸退去。這個理念不僅讓我對繪畫有了新的理解,它還解決了建築裡的一個大問題——在山水之間,4萬平米體量的館,從城市的觀看方向,怎樣才能感覺建築不大,而且和山水很融合呢?

在這個建築和人最接近的地方,主體的高度只有6米左右,人站在建築前,整個體量是消失掉的。從建築的入口附近,我順勢設計了一系列高臺,從不高的地方就能登上屋頂,一層一層地往上走,而且很自然的、不需要很多樓梯或坡道,像爬山一樣就能走上去。這一點是黃公望的平遠法教給我的。

曲面的屋頂像是情景劇場,將人包裹在環境中。

如果想要看到建築的全貌,就像看到山水畫的全景一樣,中國的繪畫都有一個觀看的地方,你從哪裡看?黃公望的山水畫跟北宋的山水畫一脈相承,「正觀山水」要有一個端正的觀看的位置,就像一個人一樣堂堂正正地面對你,你也要堂堂正正地面對他。於是我就在山下做了一個「觀山廳」,即水邊的帶有雙曲面屋頂的一座平房,從那兒能看到建築的整體。如果我這個建築是一大張山水畫的話,觀眾坐在那看是最理想的位置和角度。

黃公望的第二遠也很特別,不是「深遠」,而是「闊遠」。那是什麼感覺?我隔著水看著對面的一座山,山橫向展開,它超出了我的眼睛正常的觀看範圍,那種橫向寬闊的感覺,是黃公望畢生繪畫裡一直在追求的。在富春山館,我有意識地設置了觀看的距離,通過對水的控制,使得建築離人很近。在觀山廳,人能直接感覺到山的磅礴的氣勢,但是用超廣角的魚眼也拍不下來,這是繪畫和建築才能做得到的。

站在山的最高處環顧四周,可以看得很遠,這是黃公望的第三遠「高遠」。常規的「高遠」是人站在一個垂直的峭壁之前朝上仰望,類似於範寬的《溪山行旅圖》,但黃公望是站在山頂。於是在富春山館這組建築裡,我從底層到屋頂設置了一系列共六個高臺,在路徑當中有意地控制人在不同高度、不同遠近對建築的認識,對中國畫裡面「遠近高低」四字做了豐富的推演。人從平地走到屋頂,就體會到了真實的山的豐富性。

富春山館設有一系列高臺,可以順著山勢一層一層登上屋頂。(攝影:呂恆中)

三遠法」其實是一種路徑,它能夠使得人能真正體會到,山是什麼?將《富春山居圖》代入到這個建築裡,通過不同的觀看方法,可以體會到山的感覺。富春山居的山有了,水在哪裡?在畫裡,山和水之間是自然的連接,而今天富春江邊是人工修的防洪大堤,山和水的交接處完全不存在了。讓人直接能感受到水,入口的水景設計就很重要。於是從一進門的山腳區域開始,我設計了建築和水面接觸,一系列的公共空間都圍繞著水展開。在富春山館,我用了片段化的手法,把山和水怎樣自然交接重新演繹了一遍。

山和水有了,最後「居」是什麼?山頂上,我設計了兩個方盒子一樣的小亭子,裡面有廁所、茶水間等,如果要在屋頂上搞大型的活動,它們可以提供服務設施。除了現實功能,它又是一個很哲學的觀念。這麼大的三個館,美術館、博物館、檔案館,其實都只是一群山而已。只有屋頂上那兩個小小的小盒子是建築,其他都不是。

參照《富春山居圖》的繪畫理念建造富春山館,其實我想解決的問題就是,在這個時代,當我們不得不因為功能的要求,建造體量龐大的現代建築的時候,這樣的建築怎麼能夠和南方低山弱水的景象相和諧?建築需要通過設計,提供一種條件,當大家站在屋頂上的時候,才會體會到在自然的山水之間生活的感受,才能真的重新看見自然。

富春山館想把已經跟自然疏離的現代都市人通過建築的語境,帶回到對自然的興趣和欣賞上。我認為建築有能力從功利的現實當中,切割出一個不太一樣的世界。即使人身處在真實的山水中時,也可能不會意識到周圍的環境,但建築提供了一個場景和平臺,使得人對空間和山水的感受是很強烈的。這種方式就像邀請人們去參加一個既定世界的經驗和意識,讓他們去感受。

三館之一的美術館,內部空間也設置了高低起伏的內山。

想要做到這一點,建築語言上就需要「邀請感」不只是視覺造型上給人審美,更要讓人的身體可以直接體驗到、接觸到、感知到,充分調動人的所有感官。比如當你閉上眼睛,會發現建築裡不同的地方,風吹過的感覺都不一樣;用手去摸,會發現牆壁豐富的肌理;走路的時候,腳感特別豐富,一會兒是臺階,一會兒是坡道,臺面一會兒是細膩的,一會兒是粗糙的;最低層將高度設計得較低,再一層層上去,讓人可以沒有壓迫感地去參觀…邀請感是通過一層一層的驚喜逐漸實現的。

除了建築語言的設計,「邀請感」的核心其實是去主體、去中心的審美觀。與突出自己、炫耀造型等所謂的標誌性建築不同,富春山館是對周圍山水的致敬。這是我一直堅持的觀念,在中國人的文化意識裡頭,自然比我們做的事情更重要。黃公望的山水畫用尊重的態度來畫自然,用含蓄的方法表示對當時人間社會的不屑,我們把中國傳統山水畫的這種批判性放到現代建築的語境裡,核心思想就是對自然的尊重謙遜的態度。

在一個高度視覺化、標誌性的社會裡,富春山館製造了一種反視覺、反標誌性的建築,把今天建築學的基本觀念全部給顛覆掉。在富春山館拍照片是很難取景的,你到現場被感動得一塌糊塗,但就是拍不出來感受到的感覺,這是反視覺化的、故意為之的設計。為了把這個建築隱藏在山水之間,臨街的建築只做了6米,剛一走進富春山館的院落,很多人都意識不到這是一個高大上的美術館、博物館,還以為是個公園,自然而然地就走進去了。

作為一個公共空間,富春山館的館內外提供了多種路徑,人順著山勢上去,可以正著走、側著走、折線走,給人以選擇如何感受這個空間。比如,你可以先進去看展覽,一層一層地走上去,走到內部空間的最高處會出現連續的坡道,順著坡道就會從建築的最高臺鑽出屋頂,從第6層臺開始,緩緩順著山勢,變換走樓梯、走坡道的走法,一層層走下去,就又走回了入口的水邊。假如展覽你已經看過了,到這兒來就是想上屋頂溜一圈,從外面也有一條獨立的路線。

館裡的路徑選擇多樣,有坡道、樓梯、以及順山勢而建的高臺。

展覽館之外,建築的外部空間如水景、屋頂等,都是對公眾開放的空間我設想了一系列居民可能在這裡進行的公共活動,比如最底下的臺可以做當地戲曲等小型的表演,中間大臺上可以跳廣場舞,最高處的屋頂可以搞小型的交響音樂會。它是一系列的可以發生各種公共空間事件的場所的設置。

場所設計是帶有暗示性的,我一直期待著,想看看這些預想的事情會不會發生。第一年,大家還不知道該怎麼用這個建築,而今年夏天,當地人就組織了多場消夏納涼的文藝晚會,開始使用。我把今天的人的大型公共生活引入到這個環境裡,這是黃公望的畫上所沒有的、但我覺得今天該有的,也是我對《富春山居圖》破題的地方。

現代語境裡的富春山館不只是空間,而是空間與公共事件的結合。館建成之後,我在幕後推動了美術館的第一個當代山水畫的展覽《山水宣言》,邀請了國內最前面的一批山水畫家過來做展。建築師應該讓建築在城市裡頭髮揮儘可能大的作用,為未來可能發生的各種事件埋下伏筆,做出誘導,甚至需要給當地人做出示範,像這樣一種新觀念的空間如何應用,展覽應該怎麼做,相當於給了居民使用說明書。

王澍在富春山館建成後推動了該館第一次的山水畫展覽舉辦。

富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村,當地的文化傳統是很濃厚的。這個地方黃公望呆過,還是鬱達夫的故鄉,喜歡寫詩作畫的人很多,文化活動也一直很豐富。我期望富春山館不只是一個建築,而是某種範式,影響到一個地區甚至整個城市和建築文化的發展方向,讓富陽當地山水畫的傳統文化再次發光。

建築是帶著社會文化認同和歸屬的屬性的,這是建築本身所具有的一種力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這些基本問題是一個建築要去表現和回答的。想要找到建築的歸屬感,除了建築師本身的建築語言的引導外,挖掘當地的傳統工藝,和當地工匠合作、碰撞也很重要。

建造富春山館的同時,文村居民住宅的改造也在進行。我在文村調查時發現,一個普通農民家在護牆的牆角,會用金磚的空鬥,中間再用最普通的塊石來進行填充,某天房子塌了一角、老磚沒有了,就用新燒的紅磚又填充一部分。這些修修補補的填充,就像是某種渾然天成的閉環,特別美又特別樸素。我從農村學來了這個語言,整個富春山館的牆體鋪排用了混合的材料,有當地的黑石頭、鵝卵石、回收的青磚和最普通的紅磚。這種多樣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關鍵。

在建築語言上,最高難度的便是富春山館的屋頂的材料砌築。當時有兩組工匠互相較勁,各砌一部分,比賽看誰砌得更接近於我想要的效果。然而,我想要的效果可能是一個特別了不起的畫家才畫得出來的感覺,但建築材料是很真實的,不可能完全和畫畫一樣操作,於是遲遲做不好。後來我想,工匠的思維需要一個具象的指引。有一天傍晚,我站在屋頂上,看見富春江邊天上全是晚霞,想到屋頂的材料有一部分就是回收的七八十年代廠房的紅顏色的機制瓦。於是我靈機一動跟他們講,只要能夠把晚霞的效果砌在屋頂上,就成功了。我教他們仔細地琢磨晚霞的方向、顏色以及形成的肌理,又過了三四天去看,他們就砌成了,真的把天上的感覺記在了屋頂上。

晚霞映襯下的富春山館,屋頂的鋪排靈感來源於晚霞的顏色和肌理。

這就是中國工匠在中國文化的浸染之中,建築師正好點對了點子後,一下子產生的共鳴。如果讓工匠自己做,他們永遠都會按照土生的建築語言,像以前農村的印花布一樣製作均勻的圖案和花紋,而不會出現山水畫上的筆法的變化。我作為建築師,在現場對他們進行反覆的引導和刺激,傳統工藝在與現代技術相互碰撞的過程中,產生了某種自下而上的變化。建築不是由建築師一個人做成的,而是由幾千張手共同做成的,這是我想要的。

富春山館展示了一個大型的這種城市的公共建築物,怎麼樣真正和自然環境協調對話,怎麼樣和自己的文化傳統產生某種創造性的繼承關係,怎麼樣能夠為這個時代的市民公共生活提供高質量的空間和更開放的可能性。

然而,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它跟整個城市的建設方向是唱反調的。富春山館剛剛造好,大家都覺得美得像畫一樣,緊接著旁邊就有一個巨大的商業房地產跟著做了起來,這個環境和意境一下子就變了。這是中國社會的現實,這個建築處於新城中心最貴的地段,我們試圖做出不同的示範,但追求經濟短期利益的大趨勢是很難扭轉。這種想表現自然山水和人的關係的詩意,很難實現。

不過讓我覺得欣慰的是,即使大家好像都已經淡忘了詩意,或者完全忘掉了自然和中國的傳統,但很多人去了富春山館這樣的建築之後,都有被打了一下的感覺,一下子被喚醒了。建築在這一點上,是有它特殊的力量的;而且這種力量,不是通過造型美不美來傳遞,而是通過人們自己的體驗感受到的。

相關焦點

  • 這幅現代版「富春山居圖」,真美!
    八百裡大別山從「晴天一腳牛屎,雨天一腿汙泥」到一水繞村,梯田錯落西河村「蛻變」了遠山如黛碧水環繞何家衝村「新生」了青山環野立,古樹參雲天鄉憂變鄉戀,農民工返鄉「雁歸來」走進散落在大別山間的村落一幅幅現代版「富春山居圖
  • 《富春山居圖》憑什麼成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這幅悲催的名畫就是《富春山居圖》。其實在美術界,這幅畫的地位極高,被譽為「畫中之蘭亭」,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而咱們同樣是畫美女的《簪花仕女圖》呢?普通人一看:「哇,好胖啊」「這眉毛好怪哦」,然後你跟他講「這幅畫採用了遊絲描」「以工筆重彩繪仕女五人」……得到的回應是:「哦」,然後觀眾帶著一臉懵逼和「唐朝美女就這樣」的疑慮走開了。到了《富春山居圖》這種山水畫,那就更懵逼了:「咦,怎麼跟我看到的富春山水不一樣啊?」
  • 老陳推薦|好一幅《富春山居圖》
    久居都市的我們,看慣了車水馬龍、燈紅酒綠,總想著往喧囂的反方向,找一座安逸小城,小住幾天。而如果要找這樣的一個地方,推薦這座詩情畫意的江南小城↓↓↓雖然不像蘇杭那樣久負盛名,但她自古以來,都能在文人墨客心中佔有一席之地。
  • 歷史冷知識之國寶《富春山居圖》的坎坷歷程
    今天我就為大家揭秘富春山居圖能夠流傳到今日的傳奇故事,這幅畫能夠流傳下來,簡直就是個奇蹟,這幅傳世名作的第一個擁有者,就是黃公望的師弟鄭樗(字無用),黃公望用了七年心血創作的富春山居圖居然是一個送給師弟的禮物其實啊,無用能夠得到這幅畫,他也是頗費心機啊,因為大家都知道黃公望畫畫的速度很慢,他呀,天天背著畫紙在大山裡邊轉來轉去。
  • 富春山居圖為啥成為國寶?除畫面美,還因很多人在上面寫字了!
    《富春山居圖》是國寶,畫面非常優美,且出於名家之手。其實,你仔細端詳,畫面並沒有特別之處。那麼,《富川山居圖》為啥能夠成為國寶呢?除畫面美,還因為,很多藏主在上面寫字了,讓他更具有人文價值。談到《富春山居圖》,有必要提到元代大畫家黃公望。黃公望生於1269年,死於1354年。黃公望姓陸,姓劍。他小時候父母就去世了。
  • 我國「最美縣桐廬」的高鐵站,造型優雅,如置身於《富春山居圖》
    近年來我國經濟水平不斷提高,旅行也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們可以在旅行中感受祖國的自然風景,風土人情。而「中國速度」直接推動了人們去旅行的欲望,人民出行方便的同時,也為國家經濟的發展貢獻了力量。
  • 山水畫大師黃公望七十九歲時作《富春山居圖》
    1.是年深秋,黃公望的師弟兼好友無用師(鄭樗)來訪小山山居,兩人團聚數日後,相攜離開山居,外出雲遊而去。2.黃公望與無用師兩人,一起到杭州西湖岸畔。當年,他們一起入富春山,南遊富春江。此時,黃公望在南樓開始作《富春山居圖》。直到第二年春天,他才回到小山山居。
  • 一峰一狀,一樹一態,由大愚書畫「新富春山居圖」悟人生之真諦
    於今有緣見到大愚老師的「新富春山居圖」,聽聞此畫乃是大愚老師借鑑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而作,再從其中的構圖和繪畫手法上有了一定的改變,完美的復現了富春江兩岸引人入勝的景色。
  • 富陽這個亞運場館 用34000片百葉拼出「活」的富春山居圖
    今天的主角是:亞運射擊射箭現代五項館。  位於富陽區銀湖板塊九龍大道附近的亞運射擊射箭現代五項館主體結構日前通過驗收。  亞運射擊射箭現代五項館和富陽水上運動中心,是富陽區兩個亞運新建場館,加上正在改造的富陽體育館,統稱為「富陽三館」。
  • 臺北故宮10大鎮館之寶,富春山居圖墊底,誰是第1?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創作的紙本繪畫,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富春山居圖,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畫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乾濕並用,極富於變化。富春山居圖所畫內容約80%在桐廬境內富春江的景色,20%為富陽的景色。 富春山居圖被譽為「畫中之蘭亭」,屬國寶級文物。2011年6月,前後兩段在臺北故宮首度合璧展出。  No.9 五彩龍鳳大盤
  • 泰山人自己的「富春山居圖」,「江北第一石林」所在地,不是新泰
    泰山人自己的「富春山居圖」,「江北第一石林」所在地,不是新泰!九女峰旅遊片區位於泰山西麓、泰安市道朗鎮北部山區,面積約50平方公裡,涵蓋19個自然村,是泰城首個鄉村旅遊集散地。九女峰旅遊區重點規劃旅遊觀光、田園休閒、高端民宿、康養e居等四大特色項目,是集生態休閒、鄉村體驗、田園風光、療養休閒於一體的綠色鄉村旅遊區。主要景點有:環山綠道、泰山茶溪谷、「花田北張」、芝峰葡萄酒莊園、泰山名藥基地、東西門村「九女峰書房」、神龍大峽谷等,每年都有很多遊客來到周邊城市和泰山。
  • 都知富春山居圖是國寶,但關於這幅畫的傳奇故事,很多人卻不知道
    據記載,《富山春居圖》創作於1350年,是中國著名的傳世水墨畫。在明朝末年的時候,收藏家吳洪裕從他的父親那裡得到了這幅畫作。對這幅畫吳洪裕非常喜歡,整日反覆觀賞、臨摹,愛不釋手,時刻將畫帶在身邊。他甚至專門修建了一座小屋,將其命名為「富春居」,用來妥善保管這幅畫作。
  • ...繞城西複線:富陽境內總長50公裡,沿途可賞黃公望筆下的富春山居圖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盛銳 通訊員 高施倩今天,小時新聞記者從浙江交通集團了解到,大家期待已久的杭州繞城高速西複線,將於明天(12月22日)正式開通。記者首先來到的是富春江特大橋,該橋全長893米,橋下就是美麗的富春江。「西複線的開通對於富陽來說具有裡程碑意義。」富陽區交通運輸局局長唐瑞華介紹道,西複線杭邵段在富陽境內總長50公裡,佔杭邵段50%。
  • 離杭州35公裡隱藏一處世外桃源,「富春山居圖」作者曾在此隱居
    2020年4月19日,穀雨,驅車三十餘公裡來到富陽城外的黃公望隱居地遊覽,這裡山青水綠,竹林清幽,是周末踏青郊遊的好地方,從家裡出發也就半小時車程,非常方便,不過今天天氣不佳,在高速上大雨傾盆。約10:30進入景區,現在免門票,到14:30齣,遊覽時間大約4小時。
  • 乾隆為啥不願給《富春山居圖》題字?他不好意思!
    有這樣一幅名畫,它位列「中國十大名畫」第三,乾隆就不願為它題字,它就是《富春山居圖》。早年的確有部電影叫《富春山居圖》,而這幅畫則是元代書畫大家黃公望的傳世之作,十足的「國寶級」名畫,僅排《洛神賦圖》和《清明上河圖》之後。
  • 村上隆「破產」、英發15.7億援助金、《富春山居圖》畫印重聚
    陸鏡清助《富春山居圖》畫印重聚7月2日下午,「陸鏡清先生捐贈陳巨來』銘心絕品』田黃印儀式」在浙江省博物館舉行。「銘心絕品」田黃印與《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卷)在分離數十年後得以重聚,一同留在浙江。「銘心絕品」田黃印是近現代篆刻大家陳巨來為著名書畫家、鑑藏家吳湖帆所刻,風格工致典雅,印面有一暗款「巨來」,可謂匠心別具。
  • 在這家素食民宿,住進《富春山居圖》!
    圖@胡冰前往水喜的這天,我先在杭州和民宿老闆胡冰在杭州的食課餐廳碰頭。而來到我面前的人,比我想像中更為年輕且親和。掌柜的其實家住杭州,選址在桐廬卻也樂得兩頭跑。車子開進縣上的鎮,名為富春江鎮,不錯,正是那幅名畫《富春山居圖》所描繪的富春江。
  • 看看「富春山居圖」的梅州蕉嶺版有多美
    在此基礎上,蕉嶺縣持續發力,因地制宜彰顯客韻鄉愁,以「世界壽鄉·富美蕉嶺」為統攬,將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與鄉村振興緊密結合,依託壽鄉文化、美麗田園和生態山水等優勢資源,匠心打造獨具壽鄉特色和魅力的生態旅遊觀光路線,厚植生態優勢,擦亮「長壽鄉中鄉」品牌,高質量繪就客都「富春山居圖」的蕉嶺篇章。
  • 藝術播報|海外藝術機構重啟、村上隆疑破產、《富春山居圖》畫印終聚
    原創 江靜 雅昌藝術網 來自專輯藝術播報今天是7月5日開啟一周藝術大事件和展覽推薦北京形勢即將好轉,鮑勃迪倫大展的日期定在了7月下旬,之前延期的嘉德季拍也在醞釀重啟。紐約大拍的成績遠遠超出行業預期,讓人們對即將到來的香港拍賣充滿了期待。
  • 春暖花開,美好的山居春景在側,怎麼能少了美食相伴
    當春日的暖陽穿透冬日的夢境徐州的空氣裡醞釀起了暖春之味三月晴曉,春色漸濃園林深深,風雅潤澤在富春山居隨春緩行,邂逅生活之美從前,我們常在詩人為我們轉動的春天萬花筒裡窺探春天。一抹緋紅,幾絲細雨,就這樣拉開了徐州春天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