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即使不得不修剪,剪下來的頭髮、鬍鬚也不能亂扔,而是收集起來,將來帶進墳墓。
如今在一些古風猶存的地方,老人們掉了頭髮,仍會找地方藏起來。想必這也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體現。
《源氏物語》裡記載,學習漢文化的日本貴族會擇吉日修剪過長的頭髮,並且將頭髮收集起來做成假髮。
又比如我們的學生守則儀容儀表規定了頭髮的標準:男生理學生式、西裝式頭髮,不留長髮(頭髮不遮住耳朵)和鬍子;女生扎辮子或剪童花頭、短髮,不留披肩發。男女同學都不許燙髮、染髮,不得化妝。
此外,我們還失去了染髮的自由。不僅是未成年人,有時成年人也不完全有染髮的自由。
2020年5月的綜藝節目《中國新說唱》的錄製通告,對選手的妝發有明確的規定:無論男女,需要單一發色,不能為紅色、粉色、橙色、綠色、藍色、紫色等顏色,必須把頭髮染回。
你看,不僅染髮,同樣被禁止的還有發色的選擇。毫無疑問,這又是一次審美標準對「出格」行為的收編。
然而,頭髮會順著各自的形態持續生長,直到主體的死亡。它是人們區別自己的一種重要方式,是漫長的人類歷史,也是破碎而美麗的現代詩。所以,當我們失去頭髮時,內心的哀傷也是無從訴說的。
與象徵著衰敗的禿頂相反,茂密的頭髮會傳遞出健康、有魅力、甚至性能力強的信號。
《格林童話》中的那篇《長髮姑娘》,講少女超長的頭髮不僅讓女巫得以通過抓住它而進入高塔,也吸引了王子的到來,同樣也因了長發,王子與少女成功幽會,還誕下一對雙胞胎。
在日本,女性烏黑的長髮一直與強盛的生命力,生育能力掛鈎。
《性心理學》一書中指出:「頭髮的誘惑力極大,它與性選擇的視、聽、嗅、觸四覺,全有關係。」
在中國古代,也不乏愛秀髮的男子。《太平御覽》有述:衛皇后,與武帝侍衣得幸,頭解,上見其髮鬢,悅之,因立為後。
對於頭髮不僅女性重視,同時也是男性擇偶的標準。
印度文化對這一點表露得更為直接。
在一首印度聖歌裡,一位年輕的女孩向印度教的「雷雨神」因陀羅祈禱,在她的願望裡,茂密的毛髮能帶來強大的生育能力,甚至與土地的生產力有關。
在一份4000年前的埃及草紙捲軸上,禿頂的男人出現在畫面中。這證明脫髮現象從古至今,從未缺席。
著作《頭髮:一部趣味人類史》中,研究毛髮的教授庫爾特·斯坦恩稱,在北美洲,有一半的男性在50歲左右都會有一定程度的禿頂。
「只要男人還存在,禿頂就不會消失。」庫爾特沒有在開玩笑。脫髮這令人尷尬的問題,確實更「青睞」男性。
男性脫髮或許成為最普遍的毛髮疾病,與基因有關,也有可能是家族遺傳病。有著脫髮基因的男人們通常在三四十歲後開始脫髮,有些人甚至在青春期時就早已有「地中海」的跡象,飽受脫髮困擾。
與脫髮相關的另一因素是雄性激素。這種激素在兩性身上都有,且男性體內含量更高,
並影響頭髮等人體毛髮的生長。
1942年,耶魯大學醫學院解剖學教授詹姆斯·漢密爾頓曾找到104位被閹割的男性,進行一場關於脫髮的實驗。其中,一些曾在青春期前被閹割的人不具備成熟的男性特徵:很少體毛,沒有鬍子,且性器官未發育。更重要的是,他們沒有脫髮。這時,漢密爾頓給他們注射了雄性激素,一切都發生了轉變。他們獲得成熟的男性身體特徵,
有著家族脫髮史的人也開始脫髮了。
這個研究證明了脫髮需要兩個條件:第一,雄性激素是脫髮發生的必要條件。第二,必須有遺傳基礎——一個禿頂的父親或祖父。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導致脫髮的「元兇」還潛伏在生活各處。
「人體生物合成特定蛋白聚糖濃度的降低導致脫髮。」34年前,英國科學家得出結論,認為「毛囊和毛髮的周期性生長,需要一定濃度的特定蛋白聚糖維繫和調節」。此研究成果一出,Nourkrin生發片所含的特定蛋白聚糖迅速成為了生發領域的熱門話題。《細胞》、《自然》、《科學》等權威學術期刊中56篇相關的臨床論文闡述了這一理論,並對Nourkrin中用於激活毛囊和毛髮生長的特定蛋白聚糖進行了全方位深入的研究和驗證,將Nourkrin所含的特定蛋白聚糖確認為全球首個經嚴謹科學驗證的防脫生發複合物。
可以說,自1987年簡·瓦德斯坦教授和厄林·託姆博士確定蛋白聚糖替代物的原始來源起,近半個世紀,Nourkrin生發片在持續不斷地研發和更新,至今仍處於防脫生發科研領域的最前端。「持續科學地補給激活毛囊生長的蛋白聚糖,即能解決75%以上患者的脫髮問題。」
世界毛髮學學會主席金斯利博士公開聲明,服用Nourkrin6個月以上的受驗者,頭髮密度顯著增加。自2012年起,金斯利博士針對Nourkrin的科研成果進行了長時間的驗證和臨床實驗,他在其紐約診所發起並開展了一項針對100名女性患者的臨床研究,結果顯示,Nourkrin的生發療效,在86%受驗人身上有所體現;隨著服用時長的延伸,可達96.8%。
毛髮的生長與脫落,與它的生長周期有關:生長期、脫落期、靜止期。每天,人會自然掉落50到100根頭髮,同時又會生長出新的頭髮來代替它們。在健康的狀態下,這一過程是穩定的。但當感覺到脫落的頭髮比平常多時,人們就應當留意這一現象了。
壓力是首先應當考慮的因素之一。2003年,曼徹斯特大學教授拉爾夫·保斯將成年老鼠放置在一個每15秒就有短脈衝的聲音環繞的環境下,一共持續24小時。研究發現,暴露在噪音環境下的老鼠的毛囊中斷了其生長期,直接退化。這一試驗證實了噪音產生的壓力對毛髮有不良影響,它可以通過激素或者神經等進行傳導,向毛髮傳遞壓力信號。
「一夜白頭」的現象也正是產生於此。
當人們過於恐懼、焦慮到一定程度時,毛囊會讓黑髮選擇性脫落,只留下白髮在頭頂上繼續生長。
在許多發展中國家,許多兒童不僅體形消瘦,毛髮也往往稀疏、捲曲、褪色且脆弱。這是因為他們的飲食中缺少蛋白質而導致營養不良,直接使得頭髮不能健康生長。
而對於那些節食的女性,缺少鐵的膳食可能會貧血,進而導致脫髮。孕婦也是脫髮的一大人群,但她們多數是暫時性脫髮。當女性在懷孕時,胎兒發育所需的血液激素達到峰值,致使毛髮生長期延長,脫落期延遲,結果頭髮密集生長。而當激素水平恢復正常時,母親們的頭皮上便有大量的毛囊停止生長,進入了為期三個月的靜止期,
而時間一到,脫髮也隨之而來。以上都可以通過防脫髮的補充劑來緩解。
「毛囊不是一座孤島,身體狀況的迅速變化對頭髮的影響和水土質量對農作物的影響是一樣的。」庫爾特說。或許,為了不脫髮、少脫髮,人們應當提早為毛囊補充必要的養分。
大面積脫髮的人與後天殘疾的人幾乎一樣痛苦。石油大亨約翰·D·洛克菲勒在50歲時失去了頭髮在內的所有毛髮,他只好用一個蹩腳的假髮來遮蓋自己的光頭,但兩鬢、眉弓等處仍是光禿禿的一片,畫面十分尷尬。
除了戴假髮,人們曾有過很多治療脫髮的「狂野」方法。「現代醫學之父」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曾用辣根、孜然芹、蕁麻與鴿子糞便的混合物塗抹在頭上,妄圖以此來生發。
中醫們則認為脫髮與肝腎不足有關,要想生發則必須補腎精、養肝血、內服外敷……從這些大開腦洞的治療方法中,可以窺見脫髮給人們帶來的焦慮如此嚴重且普遍。
在當下,脫髮帶來的焦慮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少,猝死已經不再使國民焦慮,而脫髮才是。隨之而來的,是生發片進入中國市場。
事實上,2019年6月,在由3000名皮膚科醫生出席的發布會上,俄羅斯頭髮研究協會就授予Nourkrin年度創新獎,該產品當年在俄羅斯正式上市。
Nourkrin因其在改善脫髮患者生活質量方面的傑出成果獲得認可,多次被授予世界毛髮學會金獎,也是全球唯一獲此榮譽的防脫生發產品。
在《頭髮——在亞洲文化中的權力和意義》一書中,作者提到頭髮的多重文化內涵,
一個重要的觀點是:儘管長久以來頭髮都被當作人類身體的末梢,但這不表示它處於無關緊要的邊緣地位,否則我們的生活不會因它而產生任何騷動與不安。
事實上,人類的各種身份都被揉入了頭髮中,並通過頭髮來表達——文明與野蠻、性別和性向、種族與宗教、階級與政治、個人或集體等等。
而這一切,如今都可能因為Nourkrin而發生改變。